董群教授:佛教文化與現代人的精神生活

佛教文化現代人精神生活

董群

佛教自2000多年前由印度傳入中國,經2000多年浸潤碰撞,其深深滲透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很多日常習語皆來自佛教文化佛教有哪些基本觀念?當此浮躁年代現代人佛教文化當中可獲得怎憚啟一不?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佛教文化現代人精神生活」。我要講的問題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如何用佛教文化來解決精神生活層面出現的一些問題;第二個如何借鑒佛教文化來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

很多人可能對佛教有一個恰當的理解,什麼是佛教?佛教就是佛的教化、佛的教育、佛的教導,有那麼簡單嗎?其實就是那樣簡單,佛最開始的教育對象是五個人,稱為五比丘,隨著它的教育對象就越來越多,它的教義思想就不斷傳播。

什麼是佛?佛就是覺悟、佛就是覺醒。原來不明白,現在明白了,叫做覺悟;原來昏睡,現在醒過來了,叫覺醒。佛的覺悟過了很長過程,最後是在菩提樹下通過特殊的方式達至悟境。

覺悟有三:自覺、覺他、覺醒

覺悟分為三個方面:自覺、覺他、覺醒(圓滿)。佛的覺悟包括三個方面:既能自己覺悟,又能幫助他人覺悟,而且這種覺悟能夠達到圓滿境界;而菩薩覺悟達到兩個,能自覺也能覺他;小乘覺悟有一個,自覺;而我們這些凡夫,一個覺都達不到,什麼都不明白,還沒有醒過來。

從這個角度來講人的精神層次,所謂的佛、所謂的菩薩、所謂的小乘、所謂的凡夫是不同的精神境界,如果這個精神境界繼續劃分的話,還有很多類型。人以下的精神境界還有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我不認為地獄就是物理性的空間,它是精神的一種惡的狀態,極端的惡叫地獄。今天精神境界出現的很多問題是餓鬼層面的問題,餓鬼什麼都要,很貪婪。佛陀(覺悟者)教導的核心是什麼?就是十六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一方面不要做任何的惡,第二要進一步提升,「眾善奉行」;第三「自凈其意」,你的心層面精神層面清凈干凈;「是諸佛教」就是這乃各個佛的教導。

精神三苦: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

佛教有一個基本觀點「一切皆苦」,苦是什麼?苦的理論有一整套,叫「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提出來社會上的種種問題、種種不如意的現狀,包括人生的、社會的種種問題;「集」就是問題存在的原因;「滅」就是消滅原因之後,達到最高的境界;「道」就是解決問題方法

什麼叫苦?苦是心靈層面所受到的逼迫、障礙肉體層面所受到的逼迫和障礙叫做苦惱;不滿意、不安定狀態,也叫苦。所以釋迦牟尼在王子時代就看到社會上存在著種種苦的現象,他考察到生老病死的苦,他發現痛苦後,就思考解決方案。

佛教提出「八苦」,除了「生老病死四種身體上的苦,還包括精神上的痛苦如「愛別離」,相愛的人生生地分別;還有「怨憎會」,你根本不喜歡他,而且煩他、恨他,這樣的人恰恰和你在一起,在一起還非常親密,有時候在一個辦公室,有時候在一工作團隊,有時候是同床共枕,這個事情痛苦,叫「怨憎會苦」;還有「求不得」,沒有的想要而要不到,要了以後還想要。

消除三毒:戒、定、慧

我執」的問題很嚴重,因「我執」產生三個根本性煩惱:貪、嗔、痴。這叫「三毒」,三種最毒的精神毒藥在心中存在,又產生「慢、疑,惡見」,是六個根本煩惱

接下來涉及到第二個問題的核心了,怎麼樣來消除三毒?

分別對治的方法可以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這在佛教文化裡面是一個常識。「戒」就是種種行為規範,「定」是一種特別的修行方法,「慧」是指佛教智慧,用佛教智慧來消除你內心愚昧這是一個系統方法

要落實到具體的觀念做法上面,那就是要「少欲知足」,按照《法華經》的原理,所有的痛苦煩惱來源於你內心的「貪」欲,佛教不反對人的正常的生活慾望,而是強調慾望要少。不是苦行主義,也不是禁慾主義,但反對享樂主義、縱欲主義,這是中道」的方式,「少欲知足」就是「中道」的生活方式

怎麼樣做到少欲知足?了解你所要對象它是不是你人生應該追求的最根本東西?

禪師有一個教學方法就是「喊職務法」,比如說喊「院主」

(院主是寺院里的職務),院主說我到了,禪師說「我喊院主,你來干什麼?」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開悟了。好比如喊局長,你來了,我喊局長你來干什麼?喊董事長,你來了,我喊董事長你來干什麼?皆是一個意思,有的人自己的外在職位當成他的本性,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把自己的本性都忘掉了,自己姓甚名誰都不知道了

大乘境抖:大慈、大悲

第三個如何來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覺得應該按照「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的方式來做,就是「為善去惡」。佛教有一個基本原理叫「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你內心生出善的念頭,你種種善的語言和行為就出來了,你心中有一個惡的念頭你說不定口吐惡言,身作惡行

怎麼為善去惡?有很多層次,有小乘大乘

小乘是「聲聞、緣覺」,根本的倫理精神要做到「無我」,沒有那種極端的利己主義。在無我狀態下,小乘佛教的善有一些基本的規範,比如說「信」,做人要信仰。我研究十幾國的宗教信仰有一信仰地圖,發現有一個空白區,這個空白區基本上就在中國大陸。世界地圖其他各個區域都是信仰的,我們中國也不是說信仰是一種特殊的信仰

大乘的善,它的基本精神叫「慈悲」。「慈悲」只有大乘佛教才有給人快樂叫「慈」,去除人痛苦叫「悲」,佛教慈悲要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有的人都是借著「無」這個基礎之上,所以人人都要相愛,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本體,所以要有同情心。「大慈」要讓有的人快樂,「大悲要去除所有人的痛苦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

(時間:2010.9.25地點:深圳圖書館五樓報告廳)

問答錄:人能造命,人亦能轉命

否叫是否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

人不是一個宿命的存在,這裡面又涉及到大家對佛教誤解佛教基本的哲學層面的理論是「緣起論」。人與人之間應相互幫助、相互依賴,這就是緣起相依」。條件具備事物形成叫「緣起」,條件不存在事物消失叫「緣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此」就是條件,「彼」就是條件引起的結果。所有事物,包括人在內有無生都是依賴於條件的。佛陀認為「緣起論」基本的原理就是反對宿命論,反對今天的命運完全是過去的業所造成的,人能造命,人亦能轉命。佛陀講了一個故事,作了惡業就像抓了一把鹽,這一把鹽你如果放在一水裡面,這一碗水成得不能喝,如果放在恆河水裡就會變得相當得淡。比喻什麼呢?你作了惡業之後,如果繼續作惡就變成一碗鹹得不能喝的水,你能及時停止作惡,並且能夠通過行善來改變你的行為,就像一把鹽放在恆河水裡面。這就是造命和轉命,所以佛教是強調改造命運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可以心想事成的。

出自: 《東方養生 》 2010年12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