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華博士:彌勒大菩薩(佛)思想

郭耀華研究彌勒菩薩()思想 作者簡介: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士北京中醫大學中醫學士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法學碩士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宗教博士北京大學宗教哲學研究會第一屆佛教學習小組( 2009年5月24 日星期日第七次課程)   主講人:郭耀華醫師 【一】、前言:彌勒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不識 ----唐末五代後梁時期 布袋和尚 【二】、內容分析:一、 阿含經類:發願成佛本尊現正在兜率天宮(屬於欲界第四天)講法,成立兜率佛國凈土。1.       《中阿含經》的《說本經》:未來人壽萬歲時,這個世界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那時,有名為螺(samkha)的作轉輪王,彌勒佛出世,廣度眾生,當時,尊者阿夷哆(ajita)發願轉輪王,尊者彌勒發願成佛。2.       《長阿含經》卷6《轉輪聖王修行經》與《長部》的《轉輪聖王獅子吼經》):說到未來人壽萬歲時,有儴伽(螺)作轉輪王,彌勒成佛。3.       《增一阿含經》卷44第3經:大迦葉不應涅槃,要須彌勒出現於世間。(當時有雞頭城,蠰佉王為轉輪聖王)(《佛祖統紀卷第三十四》提到,有一雞足山禪窟,大迦葉在此等待彌勒出世,之後才涅槃。) 二、 慈氏名字含義生生世世不忘慈心。1.       慈心不食肉。 參見: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大正藏第3冊本緣部上,p.457~p.459)【補充佛教不食肉資料:(1)、《大乘楞伽經》斷食肉品第八(大正藏16冊經集部三,p.561~p.564 , p.622~p.624)(2)、《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卷八(大正藏第19冊 密教部二,p.132, p.141)並請與《四分律》及《五分律》內容比較】2.       修行慈心定,慈心三昧。  參見:《賢愚經》卷第十二﹒波婆離品第五十經(大正藏第4冊本緣部下,p.432~p.436)(如是阿難爾時大王曇摩留支者,今彌勒是也。始於彼世,發此慈心,自此以來,常字彌勒。) 三、 專攝本地球閻浮提眾生彌勒決疑,解決修持難題:1.       《佛說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大正藏第14冊p.418~p.420)2.       《彌勒菩薩下生經》(大正藏第14冊p.421~p.423)3.       《大寶積經》卷88 ,摩訶迦葉會第二十三之一,(大正藏第11冊p503)。「後500歲,正法滅時,彌勒當守護佛法僧寶,莫令斷絕」。 四、 「唯心識定」: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五:「彌勒菩薩即從坐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性,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燃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凈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2.       《法華經》序品第一: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妙光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異人乎?我(文殊師利)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彌勒是也。 五、 彌勒菩薩菩薩摩訶修行: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十七~卷七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二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倒數第二參,彌勒佛菩薩摩訶薩(大菩薩道)。(參考附錄一) 六、 彌勒問佛:菩薩成就幾法而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引申訴說彌勒本願。見《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彌勒菩薩本願經》)(參考附錄二) 七、 彌勒五論:彌勒佛為弘揚大乘佛法而指導瑜伽行者修持,也開創唯識瑜伽行派,從公元五世紀的無著、世親、陳那開始,自印度傳至中國,通過漢文、梵文藏文再傳遍世界1. 漢傳佛教五論:1).《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p.279~p.882)重點:(1)本論的組織,共有五分:①、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    ②、攝抉擇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擇本地分的深隱要義。此分共有十六地(除緣覺地)③、攝釋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說諸經的儀則,分為十三門。 ④、攝異門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釋經內中名義差別。分為白品與黑品。    ⑤、攝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抉擇三藏眾要義:一、契經事,【行蘊、十處、緣起、四食(段、觸、思、識食)、四聖諦、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相(所詮相、能詮相、相屬相、執著相、不執著相)、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出入息念、三增上學(戒、心、慧)、證凈等五門】二、毗柰耶(律)事,三、摩怛理迦(論)事。     (2)、《瑜伽師地論》的五分,以本地分為此論中心所在,其餘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補充說明。本地分,共有十七地:1、五識身相應地(眼、耳、鼻、舌、身識),2、意地(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3、有尋有伺地,4、無尋唯伺地,5、無尋無伺地,6、三摩呬多地,7、非三摩呬多地,8、有心地,9、無心地,10、聞所成地,11、思所成地,12、修所成地,13、聲聞地, 14、獨覺地,15、菩薩地,16、有餘依地,17、無餘依地。內容可以歸納為境、行、果三相。     (3)、本地分的有心地和無心地:從五個方面辨別有心與無心的不同。第一、就地總說門,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地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若無想定,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於此門中,無心睡眠無心悶絕(暈倒),亦名有心。唯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與心相違,名無心地。第二、心亂不亂門。第三、心生不生門。第四、分位建立門。若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暈倒)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名無心地。除上述六位之外,名有心地。第五、就真實義門。只有無餘依涅槃界中,諸心皆滅,名無心地。其他由無心轉變而有意識假名無心,由第八識未滅盡故,名有心地。因此有心地、無心地之間差別,進退不定,互為轉換。(4)、本地分從三摩呬多地到菩薩地,這八地的內容是說明行法。     ①、三摩呬多地6:三摩呬多,是指行者靜坐時遠離昏沈和掉舉所引發的勝定,並說明靜慮的種種差別安心、作意、以及修習靜慮的注意事項及方法等。     ②、非三摩呬多地7:說明不能入定的原因,及對治方法。本論列舉十二種相說明了它的特徵。③、聞所成地10:廣辯五明:一、內明,二、醫方明,三、因明,四聲明,五、工巧明。五(特別強調) 明概括了世出世間一切知識,作為菩薩必須學習和精通,才能廣濟群生。     ④、思所成地11:如何如理思惟,觀察諸法。一、心性本來清凈,二、思惟抉擇觀想事理,三、思惟抉擇佛教箴言、偈頌中表述的種種義法。     ⑤、修所成地12:敘述修行條件所得的果實。由四處七支說明:。『四處』謂四種區別︰(一)修處所,即修之准據(依據)。(二)修因緣,即修所依。(三)修瑜伽,即修之隨順相應。(四)修果,即修之成就,出生大用(局部成就,亦謂之果,不必以完全成就才算是成就)。『七支』謂七種成分︰第一生圓滿,謂假立有情(即修定人),身心圓滿,六根通利(此一支修行依據)。第二聽正法(須是正法,且如理聽聞)。第三涅槃為先。第四解脫成熟(此二、三、四支即修所依因)。第五修習對治(此支即修瑜伽)。第六世間清凈,第七出世清凈(此六、七支即所修果)。     ⑥、菩薩地15:廣明菩薩種姓發心修行、得果的種種。論中用持、相、分、增上意樂、住、生、攝受、地、行、建立十法予以概括說明。十法又歸納為四處:初持瑜伽處:有《種姓品》、《發心品》、《自他利品》、《真實義品》、《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種姓品》、《施品》、《戒品》、《忍品》、《精進品》、《靜慮品》、《慧品》、《攝事品》、《供養親近無量品》、《菩提分品》、《菩薩功德品》十八品【《真實義品》:抉擇諸法真實義。有五法三自性。五法:謂相、名、分別、真如、正智。三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第二隨法瑜伽處:有《相品》、《分品》、《增上意樂品》、《住品》四品;第三持究竟瑜伽處:有《生品》、《攝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五品;第四持次第瑜伽處:有《正發菩提心品》一品。    2).《辨中邊論》(《分別中邊論》、《辨中邊論頌1卷》)(大正藏第31冊p.464~p.480)重點:法界本性清靜虛空,起堅固調柔,不住無障息。滅除五過失(懈怠、忘聖言、昏沉與掉舉、不作行、作行),勤修八斷行(欲、勤、信、安、念、智、思、舍) 3).《大乘庄嚴經論》(大正藏第31冊p.590~p.661)重點:(1)、虛空遍諸色,諸佛眾生,一切難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時已度,一切障已斷,成就一切種,此即為佛身。一切無別故,得如清凈故,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2)、清凈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凈故,故佛名大我諸佛無漏界,非一亦非多,前身隨順故,非身如空故。(3)、如日自然光,照暗成百穀,法日光亦爾,滅惑熟眾生。四智鏡不動,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4)、欲修最上修,不見一切修,欲得最上得,不見一切得。 4).《金剛般若論》(大正藏第25冊p.757~p.766)在解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5).《分別瑜伽論》(大正藏第31冊p.143, p.353, p.418, )「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2. 藏傳佛教五論:2)、3)、與漢傳佛教五論相同1).《究竟一乘寶性論》(大正藏第31冊p.813~p.848)重點:(1)、法身遍無差,皆實有佛性,是故說眾生,皆有如來藏,一切諸眾生,皆有真如性,而不空寂自性、因、果以及用,相應、行相與差別,遍處、不變及無二,說勝義性十種義。(如來藏十義)(2)、佛本性光輝,客塵煩惱覆,如日如虛空,受彼層雲網,無垢功德,恆常不變異,復於一切法,依智離分別。(以下說明離垢真如八句義:自性、因、果、業、相應、示現、恆常及不可思議。)(3)、處非處與業異熟,知諸根器種種界,以及種種信解力,及遍一切處之道禪定煩惱無垢,能起宿世之憶念,以及天眼寂靜,是為如來十種力。 2).《辨中邊論》(《分別中邊論》、《辨中邊論頌1卷》)(大正藏第31冊p.464~p.480)重點:法界本性清靜虛空,起堅固調柔,不住無障息。滅除五過失(懈怠、忘聖言、昏沉與掉舉、不作行、作行),勤修八斷行(欲、勤、信、安、念、智、思、舍) 3).《大乘庄嚴經論》(大正藏第31冊p.590~p.661)重點:(1)、虛空遍諸色,諸佛眾生,一切難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時已度,一切障已斷,成就一切種,此即為佛身。一切無別故,得如清凈故,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2)、清凈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凈故,故佛名大我諸佛無漏界,非一亦非多,前身隨順故,非身如空故。(3)、如日自然光,照暗成百穀,法日光亦爾,滅惑熟眾生。四智鏡不動,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4)、欲修最上修,不見一切修,欲得最上得,不見一切得。 4).《現觀庄嚴論》見參考文獻11。「法尊法師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般若經》)廣(初會【《般若經》大正藏第5~6冊】)中(二會【《般若經》大正藏第7冊】)略(四會【《般若經》大正藏第7冊】)三部中難通達義,此論能令容易了解,又復現前親證,故名現觀。」重點:(1)、談論從初地到十地菩薩的修治方法,若佛智不見諸法相,不住十地。(2)、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遍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圓滿眾相加行體、頂加行體、漸次加行體、剎那加行體、法身體) 5).《辨法法性論》(《法法性分別論》)見參考文獻9法尊法師譯,p.567~p.580。重點:其中法所顯,即是說生死,其法性所顯,即三乘涅磐,此中法相者,謂虛妄分別,則亂與不亂,      染凈皆非理。無分別正智,從緣知唯識,既無分別智,無境無所得。 八、 1、在密教依據《大日經》及《大日經疏》卷一,胎藏界之彌勒,坐於中台八葉院東北方之蓮座上。密號迅疾金剛。《胎藏金剛教法名號》(大正藏第18冊p.203)2、金剛界彌勒菩薩在賢劫十六尊(賢劫十六大菩薩,即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九會之中,羯磨會、三昧耶會、供養會、降三世會等各安立於曼陀羅輪壇外四方之十六菩薩)中,為東方四尊之首(四方各安立四尊菩薩)。《金剛頂瑜伽中略念誦經》卷3(大正藏第18冊p.241) ;《賢劫十六尊》(大正藏第18冊p.339) 【三】、總結:彌勒佛續佛慧命。在天上人間六道輪回中分身、化身眾多,與文殊觀音普賢地藏等等佛菩薩,應緣教化眾生覺悟法界與空性無我之妙道,如太陽(大日)普照大地,傳承大銀河系三千大千世界法脈。 【四】、參考文獻:1.       《大寶積經》:卷88 ,摩訶迦葉會第二十三之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1冊p.503);卷111,彌勒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彌勒菩薩本願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1冊)。2.       《中阿含經》卷13〈王相應品〉《說本經》(大正藏第1冊,p.508~p.511)。3.       《長阿含經》卷6《轉輪聖王修行經》,大正藏第1冊p.39~p.42;《長部》的《轉輪聖王獅子吼經》。4.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7~卷79,入法界品(卷60~卷80)第三十九之十八~二十(大正藏第10冊p.425~~p.439)5.       鳩摩羅什譯:《妙法法華經》卷1(大正藏第9冊,p.4)6.       鳩摩羅什譯,張新民、龔妮麗釋:《法華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7.       【唐】般刺蜜帝譯:《大佛頂首楞嚴經》卷5(大正藏第19冊p.128)另見台北文殊佛教文化中心,1988年版《楞嚴經》。8.       印順:《大乘初期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灣正聞出版社,1981年版,第八章第二節凈土的仰信,p.463~p.5329.       彌勒:《彌勒五論》,西安市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10.   談錫永:《寶性論梵本新譯》,台北全佛文化公司,2006年版。11.   法尊法師:《現觀庄嚴論略釋》,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版。12.   業露華:《佛說彌勒生下生經釋譯》,台灣高雄佛光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版。13.   慈陽居士:《彌勒聖蹤》,台灣桃園大道文化公司,2007年版。14.   韓廷傑:《成唯識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8年版。(唐朝玄奘譯)15.   《胎藏金剛教法名號》(大正藏第18冊p.203); 《金剛頂瑜伽中略念誦經》卷3(大正藏第18冊p.241);《賢劫十六尊》(大正藏第18冊p.339)。 【五】、附錄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七 ~卷第七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二十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彌勒菩薩見解  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之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國名:海岸,有園名:大庄嚴,其中有一廣大樓閣,名:毗盧遮那庄嚴藏,從菩薩善根果報生,從菩薩念力、願力、自在力、神通力生,從菩薩善巧方便生,從菩薩福德智慧生。」  「善男子!住不思解脫菩薩,以大悲心,為諸眾生,現如是境界,集如是庄嚴彌勒菩薩摩訶安處其中,為欲攝受所生父母眷屬及諸人民,令成熟故;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眾生,於大乘中得堅固故;又欲令彼一切眾生,隨住地、隨善根成就故;又欲為汝顯示菩薩解脫門故,顯示菩薩遍一切處受生自在故,顯示菩薩以種種身普現一切眾生之前常教化故,顯示菩薩大悲力普攝一切世間資財而不厭故,顯示菩薩具修諸行知一切行離諸相故,顯示菩薩處處受生了一切生皆無相故。汝詣彼問:菩薩雲何菩薩行?雲何菩薩道?雲何菩薩戒?雲何菩薩心?雲何菩薩願?雲何菩薩助道具?雲何菩薩所住地?雲何滿菩薩波羅蜜?雲何菩薩無生忍?雲何菩薩功德法?雲何菩薩知識?」「何以故?善男子!彼菩薩摩訶通達一切菩薩行,了知一切眾生心,常現其前教化調伏。彼菩薩已滿一切波羅蜜,已住一切菩薩地,已證一切菩薩忍,已入一切菩薩位,已蒙授與具足記,已游一切菩薩境,已得一切佛神力,已蒙一切如來以一切智甘露法水而灌其頂。善男子!彼善知識能潤澤汝諸善根,能增長汝菩提心,能堅汝志,能益汝善,能長汝菩薩根,能示汝無礙法,能令汝入普賢地,能為汝說菩薩願,能為汝說普賢行,能為汝說一切菩薩行願所成功德。」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善財童子對毗盧遮那庄嚴樓閣見解又決定知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業皆從習起,一切佛興皆從信起,一切化現諸供養事皆悉從於決定解起,一切化佛從敬心起,一切佛法善根起,一切化身從方便起,一切佛事從大願起,一切菩薩所修諸行從迴向起,一切法界廣大庄嚴從一切智境界而起。離於斷見,知迴向故;離於常見,知無生故;離無因見,知正因故;離顛倒見,知如實理故;離自在見,知不由他故;離自他見,知從緣起故;離邊執見,知法界無邊故;離往來見,知如影像故;離有無見,知不生滅故;離一切法見,知空無生故,知不自在故,知願力出生故;離一切相見,入無相際故。知一切法如種生芽故,如印生文故。知質如像故,知聲如響故,知境如夢故,知業如幻故。了世心現故,了果因起故,了報業集故,了知一切諸功德法皆從菩薩善巧方便所流出故。  善財童子入如是智,端心潔念;於樓觀前,舉體投地,殷勤頂禮不思善根流注身心清涼悅懌。從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暫舍,合掌圍繞,經無量匝,作是念言:「此大樓閣是解空、無相、無願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切法無分別者之所住處;是了法界差別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眾生可得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法無生者之所住處;是不著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是不著一切窟宅者之所住處;是不樂一切聚落者之所住處;是不依一切境界者之所住處;是離一切想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法無自性者之所住處;是斷一切分別業者之所住處;是離一切想心、意、識者之所住處;是不入不出一切道者之所住處;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羅蜜者之所住處;是能以方便住普門法界者之所住處;是息滅一切煩惱火者之所住處;是以增上慧除斷一切見、愛、慢者之所住處;是出生一切諸禪解脫三昧通明而游戲者之所住處;是觀察一切菩薩三昧境界者之所住處;是安住一切如來所者之所住處;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剎入一切剎,以一切剎入一剎,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眾生入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入一眾生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念中往詣一切國土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切眾生前悉現其身者之所住處;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是能遍至一切處者之所住處;是雖已出一切世間,為化眾生故而恆於中現身者之所住處;是不著一切剎,為供養諸佛故而游一切剎者之所住處;是不動本處,能普詣一切佛剎而庄嚴者之所住處;是親近一切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處;是依止一切善知識而不起善知識想者之所住處;是住一切魔宮而不耽著欲境界者之所住處;是永離一切心想者之所住處;是雖於一切眾生中而現其身,然於自他不生二想者之所住處;是能普入一切世界而於法界差別想者之所住處;是願住未來一切劫而於諸劫無長短想者之所住處;是不離一毛端處而普現身一切世界者之所住處;是能演說難遭遇法者之所住處;是能住難知法甚深法、無二法、無相法、無對治法、無所得法、無戲論法者之所住處;是住大慈大悲者之所住處;是已度一切二乘智、已超一切魔境界、已於世法無所染、已到菩薩所到岸、已住如來所住處者之所住處;是雖離一切諸相而亦不聲聞正位,雖了一切法無生亦不住無生法性者之所住處;是雖觀不凈而不證離貪法亦不貪欲俱,雖修於慈而不證離瞋法亦不與瞋垢俱,雖觀緣起而不證離痴法亦不與痴惑俱者之所住處;是雖住四禪而不隨禪生,雖行四無量為化眾生而不色界,雖修四無色定以大悲而不住無色界者之所住處;是雖勤修止觀為化眾生而不證明脫,雖行於舍而不舍化眾生事者之所住處;是雖觀於空而不起空見,雖行無相而常化著相眾生,雖行無願而不菩提行願者之所住處;是雖於一切業煩惱中而得自在為化眾生故而現隨順諸業煩惱,雖無生死為化眾生故示受生死,雖已離一切趣為化眾生故示入諸趣者之所住處;是雖行於慈而於諸眾生無所愛戀,雖行於悲而於諸眾生無所取著,雖行於喜而觀苦眾生心常哀愍,雖行於舍而不舍利益他事者之所住處;是雖行九次第定而不厭離欲界受生,雖知一切法無生無滅而不於實際作證,雖入三解脫而不聲聞解脫,雖觀四聖諦而不小乘聖果,雖觀甚深緣起而不住究竟寂滅,雖修八聖道而不求永出世間,雖超凡夫而不聲聞、辟支佛地,雖觀五取蘊而不永滅諸蘊,雖超出四魔而不分別諸魔,雖不著六處而不永滅六處,雖安住真如而不墮實際,雖說一切乘而不大乘。此大樓閣,是住如是等一切諸功德者之所住處。」 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彌勒菩薩與善財童子對話:  善財童子言:「大聖從何處來?」  彌勒言:「善男子!諸菩薩無來無去,如是而來;無行無住,如是而來;無處無著,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無業無報,無起無滅,不斷不常,如是而來。善男子菩薩大悲處來,為欲調伏諸眾生故;從大慈處來,為欲救護諸眾生故;從凈戒處來,隨其所樂而受生故;從大願處來,往昔願力之所持故;從神通處來,於一切處隨樂現故;從無動搖處來,恆不舍離一切佛故;從無取捨處來,不役身心使往來故;從智慧方便處來,隨順一切諸眾生故;從示現變化處來,猶如影像而化現故。  然,善男子!汝問於我從何處來者。善男子!我從生處摩羅提國而來於此。善男子!彼有聚落,名為:房舍;有長者子,名:瞿波羅。為化其人,令入佛法,而住於彼;又為生處一切人民隨所應化而為說法,亦為父母及諸眷屬婆羅門等演說大乘令其趣入故住於彼。而從彼來。」  善財童子言:「聖者何者菩薩生處?」  答言:「善男子菩薩十種生處。何者為十?善男子菩提心菩薩生處,生菩薩家故;深心是菩薩生處,生善知識家故;諸地是菩薩生處,生波羅蜜家故;大願是菩薩生處,生妙行家故;大悲菩薩生處,生四攝家故;如理觀察是菩薩生處,生般若波羅蜜家故;大乘菩薩生處,生方便善巧家故;教化眾生菩薩生處,生佛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薩生處,生無生法忍家故;修行一切法是菩薩生處,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家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波羅蜜為乳母,屍波羅蜜為養母,忍波羅蜜為庄嚴具,勤波羅蜜為養育者,禪波羅蜜為浣濯人,善知識教授師,一切菩提分為伴侶,一切善法為眷屬,一切菩薩兄弟菩提心為家,如理修行為家法,諸地為家處,諸忍為家族,大願為家教,滿足諸行為順家法,勸發大乘為紹家業,法水灌頂一生所系菩薩為王太子成就菩提為能凈家族。  「善男子菩薩如是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住佛種性,能修諸行,不斷三寶,善能守護菩薩種族,凈菩薩種,生處尊勝,無諸過惡,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恭敬讚歎。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生於如是尊勝家已,知一切法如影像故,於諸世間無所惡賤;知一切法如變化故,於諸有趣無所染著;知一切法無有我故,教化眾生心無疲厭;以大慈悲體性故,攝受眾生不覺勞苦;了達生死如夢故,經一切劫而無怖畏;了知諸蘊皆如幻故,示現受生而無疲厭;知諸界、處同法界故,於諸境界無所壞滅;知一切想如陽焰故,入於諸趣不生倒惑;達一切法皆如幻故,入魔境界不起染著;知法身故,一切煩惱不能欺誑;得自在故,於一切趣通達無礙。  「善男子!我身普生一切法界,等一切眾生差別色相,等一切眾生殊異言音,等一切眾生種種名號,等一切眾生所樂威儀隨順世間教化調伏;等一切清凈眾生示現受生,等一切凡夫眾生所作事業,等一切眾生想,等一切菩薩願,而現其身充滿法界。  「善男子我為化度與我往昔同修諸行,今時退失菩提心者;亦為教化父母親屬;亦為教化諸婆羅門令其離於種族憍慢,得生如來種性之中。──而生於此閻浮提界、摩羅提國、拘吒聚落婆羅門家。善男子!我住於此大樓閣中,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種種方便教化調伏。善男子我為隨順眾生心故,我為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故,我為示現菩薩福智變化庄嚴;超過一切諸欲界故,令其舍離諸欲樂故,令知有為皆無常故,令知諸天盛必衰故,為欲示現將降生時大智法門;與一生菩薩共談論故,為欲攝化諸同行故,為欲教化釋迦如來所遣來者令如蓮華開悟故,於此命終,生兜率天。善男子!我願滿足,成一切智,得菩提時,汝及文殊俱得見我。  「善男子!汝當往詣文殊師利善知識所而問之言:『菩薩雲何菩薩行?雲何而入普賢行門?雲何成就雲何廣大?雲何隨順雲何清凈雲何圓滿?』善男子!彼當為汝分別演說。何以故?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  「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師,一切如來之所讚歎;住甚深智,能如實見一切諸法通達一切解脫境界,究竟普賢所行諸行。  「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是汝善知識,令汝得生如來家,長養一切諸善根,發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實知識;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願網,住一切大願;為汝說一切菩薩秘密法,現一切菩薩難思行;與汝往昔同生同行。  「是故,善男子!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文殊師利當為汝說一切功德。何以故?汝先所見諸善知識菩薩行、入解脫門、滿足大願,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師利於一切處鹹得究竟。」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註:《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八是彌勒菩薩與善財童子對話,亦很重要,請讀者自行閱讀。 附錄二:《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彌勒菩薩本願經》)《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  第四十二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國施鹿林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一切皆為眾所知識。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阿難。羅睺羅等。而為上首。復有菩薩摩訶一萬人俱。其名曰善意菩薩。增上意菩薩堅固菩薩。師子意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辯積菩薩。美音菩薩。勝幢菩薩。信慧菩薩。水天菩薩。帝勝菩薩。帝天菩薩。無攀緣菩薩。具辯才菩薩神通妙華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等。而為上首。爾時世尊。無量百千大眾圍繞。供養恭敬而為說法。是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眾會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頂禮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咨問。唯願如來見垂聽許。佛告彌勒菩薩言。若有所疑今恣汝問。當為解說令得歡喜爾時彌勒菩薩聞佛許已。歡喜踴躍而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而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汝今為欲哀愍一切。利益安樂天人世間。能問如來如是深義。汝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彌勒菩薩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彌勒言。菩薩成就一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為一。所謂發勝意樂菩提之心。是名為一。彌勒。復有二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為二。一者於奢摩他常勤修習。二者於毗缽舍那而得善巧。是名為二。彌勒。復有三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為三。一者成就大悲。二者修習空法。三者於一切法不生分別。是名為三。彌勒。復有四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為四。一者安住凈戒。二者離諸疑網。三者樂阿蘭若。四者起正見心。是名為四。彌勒。復有五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為五。一者住於空法。二者不求他過。三者常自觀察。四者愛樂正法。五者攝護於他。是名為五。彌勒。復有六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為六。一者無有貪欲。二者不生嗔恚。三者不起愚痴。四者常離粗語。五者住於空性。六者心如虛空。是名為六。彌勒。復有七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為七。一者住於正念。二者成就擇法。三者發起精進。四者常生歡喜。五者身得輕安。六者住諸禪定。七者具足行舍。是名為七。彌勒。復有八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為八。一者正見。二者正思惟。三者正語。四者正業。五者正命。六者正勤。七者正念。八者正定。是名為八。彌勒。復有九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為九。一者速離諸欲惡不善法。安住初禪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二者遠離尋伺。安住二禪內凈喜樂心一境性。三者遠離於喜。安住三禪舍念慧樂心一境性。四者遠離憂苦及以喜樂。安住四禪舍念清凈無苦無樂心一境性。五者超過色想無異攀緣。安住無邊虛空處定。六者超過無邊空處定已。而能安住無邊識定。七者超過無邊識處定已。而能安住無所有定。八者超過無所有處定已。安住非想非非想定。九者超過非想非非想處定已。而能安住滅受想定。是名為九。彌勒。復有十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為十。一者善能成就金剛三昧。二者成就處非處相應三昧。三者成就方便行三昧。四者成就遍照明三昧。五者成就光明三昧。六者成就普遍照明三昧。七者成就寶月三昧。八者成就月燈三昧。九者成就出離三昧。十者成就勝幢臂印三昧。是名為十。彌勒菩薩就如是法已。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彌勒菩薩。得聞是法心大歡喜。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即於佛前。以偈贊曰: 佛於過去劫  舍所愛妻子 頭目及骨髓  到於施彼岸 佛常護禁戒  如氂牛愛尾 最勝無倫匹  到於戒彼岸 佛以忍辱力  舍離於違諍 不求人過惡  到於忍彼岸 佛以精進力  得無上寂靜 究竟常安樂  到於勤彼岸 佛以禪定力  能滅諸罪垢 為天人導師  到於定彼岸 佛以智慧力  善了知諸法 自性無所有  到於慧彼岸 佛於菩提樹  降伏諸魔軍 具足最勝智  成就無上道 導師無畏力  於波羅奈國 轉清凈*輪  摧破諸外道 無上大智慧  出過於世間 能放凈光明  善說諸法要 如來清凈色  智慧功德 超過諸世間  能到彼岸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彌勒菩薩甚為希有。而能成就無量辯才。隨眾生平等說法。而於文字無所系著。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阿難彌勒菩薩。豈唯今日能於我前以偈贊佛。乃往過去十無數劫。爾時佛號焰光游戲妙音自在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爾時有一婆羅門子。名曰賢壽。諸相具足見者歡喜。從園苑出。見彼如來端正殊妙諸根寂靜。得奢摩他。如清凈池無諸垢穢。三十二相十種好而自庄嚴。如娑羅樹其花開敷。如須彌山出過一切。面貌熙怡如月盛滿。威光赫奕如日顯曜。形量周圓如尼俱陀樹。是時賢壽。睹佛如來殊勝之相心生凈信作是思惟希有世尊。乃能成就如是無量功德庄嚴。我亦願於當來之世。成就如功德之身。發是願已投身於地。復自念言。若當來世得佛身者。唯願如來足蹈我上。爾時彼佛知賢壽意。即以其足蹈賢壽身。當下足時得無生法忍。世尊回顧告諸比丘。汝等勿以足蹈賢壽。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今已證得生法忍。復能成就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智通。爾時賢壽。即於佛前。以偈贊曰: 佛於十方界  最尊無有上 超過諸世間  我今稽首禮 如來光明  掩蔽於日月 超過諸世間  我今稽首禮 譬如師子吼  諸獸咸怖畏 世尊大威德  摧伏諸外道 眉間白毫相  猶如頗梨光 普照於世間  超過於一切 世尊無與等  足蹈千輻輪 清凈世間  能動於大地 成就出離道  超過煩惱海 以諸功德財  隨意皆施與 如來清凈戒  猶如於大地 出生諸功德  無有愛憎想 以智慧力故  了知諸法空 眾生及壽者  分別不可得 善了眾生性  心行及所趣 為世作明燈  饒益於一切 世間苦逼迫  漂溺於暴流 常為諸眾生  起大精進力 世尊煩惱  生老及病死 處世如虛空  一切無所染 智慧大威光  能破一切闇 永離貪嗔痴  我今稽首禮 佛告阿難。賢壽菩薩所獲神通。從是已來不復退失。於意雲何爾時賢壽豈異人乎。今此會中彌勒菩薩摩訶薩是。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彌勒菩薩。久已證得生法忍。何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告阿難菩薩二種庄嚴二種攝取。所謂攝取眾生庄嚴眾生。攝取佛國。庄嚴佛國。彌勒菩薩。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庄嚴佛國。我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眾生庄嚴眾生。然彼彌勒。修菩薩行經四十劫。我時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進力故。便超九劫。於賢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我以十法得證菩提。雲何為十。一者能施所愛之物。二者能施所愛之妻。三者能施所愛之子。四者能施所愛之頭。五者能施所愛之眼。六者能施所愛王位。七者能施所愛珍寶。八者能施所愛血肉。九者能施所愛骨髓。十者能施所愛支分。是名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復有十法能證菩提。雲何為十。一者獲戒功德。二者成就忍力。三者發起精進。四者得諸禪定。五者有大智慧。六者於諸眾生常不舍離。七者於諸眾生平等心。八者於諸空法而常修習。九者善能成就真實空性。十者善能成就無相無願。是名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彌勒菩薩往昔行菩薩道時。不能舍施手足頭目。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提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彌勒。往昔行菩薩道時。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而能積集無上菩提。佛告阿難彌勒往昔行菩薩道。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頂禮。於諸佛前。說是偈言: 我今歸命禮  十方一切佛  菩薩聲聞眾  大仙天眼者 亦禮菩提心  遠離諸惡道 能得生天上 乃至證涅槃  若我作少罪 隨心之所生 今對諸佛前 懺悔令除滅  我今身口意 所集諸功德 願作菩提因 當成無上道  十方國土中 供養如來者 及佛無上智 我今盡隨喜  有罪悉懺悔 是福皆隨喜 我今禮諸佛 願成無上智  十方大菩薩 證於十地者 我今稽首禮 願速證菩提 得證菩提已  摧伏於魔軍  轉清凈*輪 饒益眾生類  常願住世間 無量俱胝劫 擊於大法鼓 度脫苦眾生  我沒於欲泥 貪繩之所系 種種多纏縛 願佛垂觀察  眾生雖垢重 諸佛不厭舍  願以大慈悲  度脫生死海 現在諸世尊  過去未來佛  所行菩薩道  我今願修學 具足波羅蜜 成就神通 度脫諸眾生 證於無上道  了知諸法空 無相自性 無住無表示 不生不滅 又如大仙尊  善了於無我 無補特伽羅  乃至無壽者 於諸布施事 不執我我所 為安樂眾生 施與無慳吝我所施物  不假功用生  觀察了知空 具施波羅蜜  持戒無缺減 得佛凈屍羅 以無所住故  具戒波羅蜜  忍辱如四大  不生分別心  以無嗔恚故 具忍波羅蜜  願以身心力 發起大精進 堅固懈怠 具勤波羅蜜  以如幻如化 及勇猛精進 金剛等三昧 具禪波羅蜜 願證三明智  入於三脫門  了三世平等 具慧波羅蜜  諸佛妙色身 光明大威德 菩薩精進行 願我皆圓滿  彌勒名稱者 勤修如是行 具六波羅蜜 安住於十地 佛告阿難彌勒菩薩安住如是善巧方便。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我昔求道受苦無量。乃能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於當來世有諸眾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彌勒菩薩當爾之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薩本願力故。佛告阿難。我於往昔行菩薩道。作如是言。願我當五濁惡世貪嗔垢重諸惡眾生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乃至眷屬不相和睦。我於爾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以是願故。我今所入城邑聚落。多有眾生毀罵於我。以斷常法招集眾會。若行乞食坌以塵土。和諸雜毒與我令食。或以女人誹謗於我。阿難。我於今者以本願力。為如是等諸惡眾生。起大悲而為說法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能作難作。能忍難忍不調伏者悉令調伏。荷擔如是罪垢眾生而為說法。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如來大悲之所攝故。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聞如來堅固誓願。身毛皆豎。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受持。佛告阿難。是經名為彌勒所問。亦名往昔本願因緣。以是名字汝當受持。佛說是經已。彌勒菩薩尊者阿難。一切世間天人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