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王志遠教授有多年的佛學修行實踐經驗,著作等身。憑藉難得的因緣用一天半的時間為三智道商國學院概括性的講述了佛教的基礎知識和和智慧。圍繞佛教在中國的歷程;佛教各個宗派的理論框架和特性;佛教的智慧三大主題展開敘述。使有緣人轉識成智,法喜充滿。希望以此功德祈願世界和諧,天下太平。
第一大部分:佛教在中國的歷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佛教的概念,是從不同角度、層面理解中的佛教,它有千千萬萬的可能性。究竟什麼是佛教?其實佛教的內涵在不斷充實,博大精深。雖然基本框架千百年不變,但解釋和應用卻在不斷變化。這是佛教充滿活力的內在原因。只有深刻了解佛教的進程才能更好的用佛法指導我們今天的修行!
一、佛教的譯傳階段
唐代之前的五百八十三年,經歷了漢末、兩晉,南北朝,隋代等很多朝代,在這期間完成了介紹佛教的的工作。用書面語言說就是屬於佛經的翻譯和傳播階段。
1、漢代佛教傳入並發軔
漢明帝是光武帝的接班人,從明帝的謚號表明他很英明。體現在他對待佛教大力扶持的態度。明帝從政治家的敏銳發現的作用。將佛教看作思想教化手段,用於輔佐治理國家。漢代社會彌漫著對神秘事情的嚮往,當時不但有經書,還有緯書。佛教在這時候進入中國就突出和保留了神異色彩。佛教在漢代之前主要在貴族、王族中流行;東漢末年已經和普通民眾比較接近。這時候已經出現皈依佛教的出家人。但當時對出家人有限制,因為古代出家人可以脫離國家經濟約束。
最早回答漢代人對佛教疑惑的是《牟子理疑論》,亦稱《理惑論》。佛教早期一部經直到今天還在流行;那就是編撰而成的《四十二章經》。透露出佛教給當時人的印象,當時討論的問題到現在基本沒變,體現出佛教最基本思想,其語言非常生動,雖然不系統和理論化。例如佛詢問弟子人生命長度的故事。佛回答說:「生命在呼吸之間。」用老百姓都能體會的精粹語言提醒我們生命不是無限的。
2、三國兩晉時期佛教大發展
唐代之前,佛經不斷向內地傳播,人們對佛教的興趣越來越濃。這是儒家基礎上的慰籍和思想殿堂的窗口。儒家為文化殿堂打開了大門,道家、佛家開了窗戶,三教共同滋養了中國人的心田。這時候大小乘經典同時得到翻譯,支樓迦讖(約2世紀),簡稱支讖,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翻譯大乘經典的人。安世高(約二世紀),成為小乘佛經的首譯者。從這時起,經過佛經的翻譯與介紹,漢族僧人崛起,佛教學派形成。學派圍繞經典闡釋和弘揚、認同,最終成為宗派的前奏。如地論學派、涅槃學派、般若學派等。
魏國禁止佛教,但曹操的弟弟曹植信佛。吳國佛教很發達。晉朝五十多年短暫統一。兩晉南北朝政權不斷更迭帶來了兩大影響。一、對思想束縛減少;二、人們幻滅感加強。於是佛教成為了人們的精神支柱和靈魂寄託。在這583年中成就最突出的是道安法師。被譽為漢族聖僧,是漢人出家人中的第一個最傑出大師級人物。以中國人身份了解佛教道理、講解佛經、制定規則和僧尼制度,例如日課、晚課、上殿等沿用至今的叢林制度,成為僧尼修行的憲章。他還出家人以釋為性,不再區分僧人的身份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人人都是釋迦牟尼弟子,統一了佛教內部。後來其徒弟分散到各地,其中在廬山組織白蓮社念佛的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即是其弟子。從他之後中國佛教出現了轉折,漢族僧尼成為支撐中國佛教發展的主力。
二、創造時期
隋唐兩朝大約三百年是佛教中國化的時期。最著名的是被稱為智者大師的智顗(538—597)法師 ,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隋煬帝尊稱其為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有東方小釋迦的尊稱。智顗法師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方法,把整個佛教經典和理解層次進行區分。按照由低到高的循序不斷升華;解決了不同經典的內在矛盾;區分俗諦、真諦和藏、通、別、圓等佛教概念。在他之前,雖已經有判教,但從他的判教開始,佛教體系內在矛盾才得到解釋並得到公認,使人們認識到佛法是佛陀在不同時期對不同對象的綜合真理。智者大師在概念體繫上提出了很多中國特色的表達方式。例如: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等術語。他用中國人語言思維方式整理和表達佛教,用中國化的表達方式開創佛教新的時代,這時期屬於富有創造性的中國化佛教的新時代,最重要的特點已不是之前的翻譯階段。
三、融合階段
從宋真宗公元1000年到今天一千多年,共經歷了四個朝代。屬於佛法內部各宗派和佛法與中國儒、道等文化的融合階段。宋元明清四代佛教的突出特點是顯宗和密宗在全國並行發展。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的高峰宋代儒家和佛教、道家結合。佛教和道教、儒教關系達到和諧。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的觀念就是儒佛互補的象徵。三教合一於皇權。儒釋道三教共同意識到要為國家政權服務,為社會服務。在這個前提下,修正各自理論以適應社會的需要。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要把握住心,佛教成為國家推崇的思想工具。出現一大批和現實結合的國師。佛教對社會的重要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佛教成為心靈慰藉的支柱。下和日常生活結合,上和超越的精神生活互應。作用越來越大。原來北京有數千座寺院。彌漫著濃郁的佛教氣氛。明代開始加封很多藏傳活佛。清代主要信仰藏傳佛教。現在想剝離和泯滅這一傳統不可能的。想要加強漢藏和漢蒙的關系,就要正確認識藏密和唐密的價值和作用。要加強認識和了解並保持正知和正信。
四、近現代佛教的超越階段
一百年前主要是帝王、貴族的佛教;辛亥革命之後佛教更廣泛的進入公民社會,成為每個公民衷心信仰的精神資糧。針對國民黨激進派提出廢廟產興新學的逆流。佛教界積極尋求自強,出現很多佛學院。改良派中的激進者譚嗣同寫《仁學》,他也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他以生命喚醒大家。認為佛教可以救國,並為佛教在中國的作用勾畫了藍圖。籌劃佛教在社會各個領域,尤其是州、府、縣建立類似議會的機構,最終形成佛教國家。他的思想對太虛大師等人起到了啟蒙作用。章太炎、熊十力等佛學研究大家,橫跨儒家和佛教,其理論主要是校園和課堂里傳播。真正用政治角度談佛教的是譚嗣同。太虛大師提出「人間佛教」和「人生佛教」的理念。
1937年後中國很多事情發生變化。尤其是經濟、文化進程受到干擾。1949年之後,佛教界面臨被改造的命運,形態轉變是另外一個方向。國家現行的宗教政策的最大目標是促進宗教消亡,佛教在當時的命運可想而知。這與佛教在台灣的進程完全不同。台灣光復之後,大批大陸出家人進入台灣,台灣佛教沿著三十年代太虛大師、慈航大師人間佛教思潮的余續繼續發展。成為邁向現代化的自然進程。屬於佛教對自身的主動改造。為社會服務、與民眾結合。而大陸佛教是接受社會主義的改造。五十年代對佛教的改造集中做兩件事:一是合並寺院;二是合並後集中規勸其還俗。佛教是在自我批判,只有一小部分人還能堅持修行。1978年之後,佛協會長趙朴初撥亂反正。現在還在世的老和尚是一筆寶貴財富。比如一誠法師堅持正宗禪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韓國敬佩中國佛教的原因也仰賴這些老和尚。
當今佛教總體上得到迅速發展,它如何以現代形態應對現代社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本色?如果過於世俗化會脫離佛教本意,過於回歸山林又不適應現代社會。看來完全脫離和完全融合似乎都不合適,因此佛教可以多樣化、多元化。《高僧傳》中有十種僧人可以稱為高僧。例如:宋代之前以佛教音樂感化人也可以被遵稱為高僧。最近籌劃的香港國際佛教藝術節就鼓勵創造和演唱佛教歌曲,將歷史上這一好的傳統進行復興。現在有一個勢頭,就是大陸一旦作起來,就比台灣做得好。大陸湧現新一代大師和高僧是完全可能的。歌手出家的耀一法師李娜在人們問道其出家的感受時候回答說:「我沒有出家,我回家了。」精神家園是真正的家。出家一般指離開家庭到廟宇里去做道士或僧尼。出家人求個內心豁達,任世間風雲變幻,我自巋然不動。超脫生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曰:我心既我佛。在家亦可出家!真正出家人離開小家進入大家。失去小我得到大我。
現在有種宗教市場學的最新理論,從經濟學角度講解宗教信眾的增減,認為信教人群像一個大蛋糕,各宗教共同分切蛋糕。宗教消費市場已經從享受型變成服務型,誰提供的精神生活更好誰就會得到更多的信眾。話雖然聽著難聽,但是確很有道理。當今中國作為精神導師之一的出家人大約20幾萬,與十幾億需要教育的大眾相比數量遠遠不夠,寺院數量也差的還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趙朴老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教育、教育、還是教育;人才、人才、還是人才!
1998年舉辦佛教傳入2000年紀念論壇,最高領導人批示要隆重熱烈的正面報道。這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開創意義,被出家人認為是最高榮耀。意義有二。一是確認中國佛教是三傳。中國佛教是一個共同體,對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有好處。二是體會外來思想如何最後變成中國人自己的思想,並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體認佛教滋潤中華文化肌體和改變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的功績。
第二部分 佛教的基本理論框架知識
一、佛教基本理論知識舉要
主要有四諦論、緣起論、三法印、十二因緣論、五蘊論等。
1、四諦論
「苦、集、滅、道」是佛最初的說法,稱為初轉*輪。成為佛教的根本教義,是大小乘共同修學的依據和教法,稱為「四聖諦」。苦諦和集諦屬於世間法,滅諦和道諦屬於出世間法。這不是一般人一下子能接受和理解的,有時候苦與樂的關系要身處其中才能體會。
「苦諦」:是指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和所追求的物質世界皆是苦,眾生不知顛倒認為是快樂、是幸福而追求不舍。佛說此是「苦」,是真實不虛,名為「苦諦」。所以「苦」是逼迫為義,能逼迫眾生流轉生死不得解脫。此「苦」有多種: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集諦」:是指引起苦的原因,是說眾生的「苦」是由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所起,此無明煩惱能使眾生起貪嗔痴,對物質名利無止盡的追求,人們對物質、名利的追求,求得也是苦,求不得也是苦,所以使眾生永遠流轉於生死之苦。所以「集」是積聚、招感的意思,是形成苦的原因。「滅諦」:是指滅除一切煩惱苦果,得到清凈的解脫涅槃。佛說此「滅」,是真實不虛,名為「滅諦」。所以「滅」是寂滅的意思,是滅除了煩惱、痛苦,超越生死的圓滿境界。「道諦」:是指能夠滅除眾生苦惱,而通向涅槃解脫的道路。是指佛說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等一切法門。所以「道」是通達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
四聖諦中,苦、滅二諦是果,集、道二諦是因。此苦、集、滅、道是因果關系,由集苦因而有苦果,由修道之因而得滅苦之果。此「苦、集、滅、道」四諦是佛為眾生而說,眾生知苦才能離苦,知樂才會求樂。「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所以佛先說果後說因。
2、緣起論
為闡釋宇宙萬法皆由因緣所生起之相狀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論說。與『實相論』相對稱。為佛教教理兩大系統之一,據說此劃分始於隋代之慧遠。為教理之論說。 緣起論系以『法印』為基礎,以十二緣起、四聖諦、八正道為中心思想。佛教最終目標是達到「常」「樂」「我」「凈」。佛像屬於教學工具,比如三身佛像是指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法身佛在鑄造過程中要在心臟處放法身偈:「諸法因緣生,緣盡法還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法身佛即代表法身,法身是真理的化身,看到法身佛是提醒我們想到真理。一個學說最偉大之處在於否定自己,佛法所設定的真理把自己包括在內。佛說一切有為法,因緣聚合才能產生。因緣分散就會消亡。這是佛教最基本理念。
3、十二因緣論
華法經雲:「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4、三法印
從法身偈導引出三句話,成為衡量佛法真偽的標准。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句話稱為三法印。三法印之內容,一般最常見者為『三法印』,即:(一)諸行無常,謂自時間上觀之,一切現象(有為法)皆屬遷流變化而剎那生滅者,故無固定不變壞之物存在。(二)諸法無我,謂自空間上觀之,諸法(包括有為、無為法)依緣起之法則,互相依存,而無『我』之實體可言。(三)涅槃寂靜,謂有情眾生顛倒諸法實相,妄執有『我』、『我所』,因而起惑造業,流轉不息;如能悟解『無我』,則惑亂不起,當下即能正覺諸法實相,深徹法性寂滅,獲得無礙自在,而證一切皆即寂靜涅槃。三法印是衡量佛教的標准。德國同修問我什麼是邪教?我回答違背三法印就是邪教。邪教的特點有:把自己說成永恆的,高於釋迦牟尼;追求具體事功,包括斂財、斂色。
5、五蘊論
色、受、想、行、識名五蘊。「色」是物質,餘四蘊屬精神,「蘊」是聚積義。宇宙事物,無量無邊,佛陀把它歸納為五類,每一類是由同類的許多法聚積而成,也就是許多同類法的綜合。;如來悲愍,說「五蘊」法,使人了知宇宙萬法不出五類,人是幻有,離五蘊無體,由此便能通達人無我而斷惑業,證得解脫。
二、中國佛教主要宗派理論知識
宗派最基本條件推崇一部或者幾部經典,並以一部為主。這部經叫做宗經。中國佛教比較有影響的宗派主要有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密宗、凈土宗。各宗主要依據經典不同。例如:天台宗依據《法華經》,禪宗《金剛經》、密宗《大日經》、凈土宗依據《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和《佛說無量壽經》。經典各宗都可以讀誦,單是解釋各宗有自己獨到之處。
學派與宗派相比學派沒有經濟和直接師承的明確關系。宗派的師承消失並不就意味著宗派思想體系的消失。學派比較自由,傳播佛教學術思想,主要停留在思想意識的認同上。在中國古代,宗教兩字不是現代意識的宗教,而是開宗立教。真能做到不容易。八宗體系不斷相互啟發各個體系的人。日本佛教各大宗派排他性表現的很尖銳,而中國宗派是圓融的,不是絕對排斥,都爭取自己成為最優秀的宗派,但是能包容別的宗派。宗派林立但又相互交往,不會刀劍相加。
1、天台宗
又叫法華宗,國清寺是天台宗祖庭。認為《法華經》通俗又高妙。智者大師開創天台宗,屬於創造宗派的標誌性人物。他成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祖師,也是實際的創始者。發明一念三千,二諦論、三諦圓融等思想,成為天台宗的思想體系的支柱。很多人聽他說法並皈依門下。
2、華嚴宗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為中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以隋代杜順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即法順)為初祖。本宗依《華嚴經》立名,故稱華嚴宗。
天台宗認為修行要去妄心,和華嚴宗沒有特別的根本差異。華嚴和天台就是真心和妄心的差別。華嚴從真心生起。華嚴性起論認為世界重重無盡,是真心演化出來的,它把光明懸在我們上方,讓往那個上面努力。因此華嚴和天台目標一樣,途徑不一樣。華嚴天台是相對的。天台宗特點是去無明,有差別。華嚴宗特點是去無明,無差別。希望自己的清凈性海不受污染。一切差別去掉,因為有差別就有煩惱。人要超越物質的局限,情緒的差異,不斷的抑制差別的煩惱,達到無差別境界。
3、禪宗
禪宗,又稱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求達到這種境界,這又稱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
4、密宗
唐玄宗開元年間,三位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來到中國傳教並創立中國佛教密宗,經發展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佛教史上稱這三位僧人為「開元三大士」。密宗倡導即身成佛。身、口、意三密相應,口要念咒語,身體要調息,意要作觀想。修一定的本尊。身口意三密和本尊相應。當下和佛合為一體。藏密對漢地影響教大,很多信徒都有自己的藏族上師並做各種供養,雖然大多數是感性的。因此選擇上師要具擇法眼,應遵循三法印這一判斷標准。密宗能通過法門顯示合一很多不可思議的瑞像。比如不怕冷、虹化現象。密宗已經擴散到全世界。西方人對藏傳佛教和密宗較為熟悉,對漢族佛教的禮教較為抵制。今天在邊疆地區,例如雲南、廣西還有傳承。
5、凈土宗
凈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的念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凈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糧。凈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凈土為歸。佛法西來,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凈土的念佛法門,又稱蓮宗。唐代善導大師也是凈宗重要倡導與推動者,被奉為凈宗第二代祖師。凈宗歷代祖師並無傳承法統,很多還是宗門教下的大祖師,均為後人據弘揚凈土貢獻推戴而來。中國凈宗十三祖分別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及印光大師。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理機雙契,不可思議。無論佛經佛語,還是古來歷史上無數證悟的祖師大德,讚歎凈土之法語章句無以計數。彌陀經中,十方佛均出廣長舌相,讚歎西方凈土殊勝超妙。各大乘經典,處處讚歎指歸凈土。禪、教、律、密大乘各宗,亦或兼修念佛亦或行歸凈土。「《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於《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於《婆沙》。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匯三乘五性,總證真常。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既獲見聞,當勤修習。」因此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如此讚歎念佛人:「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 場,生諸佛家。」
現代社會眾生,生活節奏緊張、競爭壓力大,煩惱業力厚重,貪慾橫流,而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日趨劣下。凈土念佛法門成為他們最宜普及修習的法門。無論在家出家,無論學生老師、士農工商,學習緊張時,工作壓力時,成功時,失意時,工間休息時,早晚睡眠時,時時可念佛片刻,凈化心靈緩解壓力,熏修改變性格習氣,輔療身心疾患,提升智慧等。心凈國土凈,娑婆世界本是眾生眾業所感而成。而佛法凈土信仰,眾生皈依佛陀之教導,在生按凈業三福、五戒十善,環保素食,六度萬行等準則妙法提升、改造自己的心性品格,從而凈化社會風氣,為精神文明,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有法師提倡所謂「人間佛教」,而實際凈土法門即是末法時代最好的「人間佛教」!佛法以出世心,行入世事耳。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是也。
這與基督教相信上帝的救贖往生天堂去實現上帝意志一樣都不複雜。信仰人數遠遠比信仰其他宗派佛教的所謂精英佛教人數多得多。如此多信眾的全心嚮往是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
第三部分 佛教的智慧
科學家告訴人類已經知道的只是4%。對於我們未知的領域我們要保持敬畏之心。比如五台山佛光,有人看見,有人卻看不見。社科院的一份刊物《科學與無神論》處境很慘。范縝無神論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因為和佛教徒辯論的反面教材。和范縝辯論的人用八個字評價他:「汝言無神,意欲何為?」。佛教強調因果報應,認為人們現實得到的和他付出的努力相應,要不然人人不信因果,社會將永無寧日。世界和平將是幻想。梁啟超,康有為等去歐洲考察時就知道馬克思主義。但沒有簡單的採納是因為他們認為:「革命其來也速,其變也巨。帶來的後果很嚴重。」若果希望社會長治久安,百姓幸福安康。那麼佛教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一、如何轉識成智
法相唯識學最後的目的在轉識成智,所以不是唯識學而是唯智學。」唯識學的成佛途徑就是轉識成智:轉舍世俗的心識,成就超越的智慧。這是唯識學的終極關懷,是唯識的實現,也是唯識的超越。「識」分為八,「智」有四種。「轉識成智」就是轉舍有漏之八識,轉得無漏之四智。八識與四智的相應關系是: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可以看出,轉舍之八識與轉得之四智,在內容上是相互呼應的,與八識一樣,四智也有分工與側重。成所作智是處理種種具體世俗事物的智慧,妙觀察智是圓融地認識世界個性與共性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超克自我意識優先性的智慧,大圓鏡智則統攝三智,是圓滿、絕對、永恆地把握萬有的智慧。擁有四智,便能在任何時間地點、任何條件下,對任何對象都擁有的真理性把握,達到這種境界即已成佛。
二、如何由定生慧
戒定慧是六波羅蜜的濃縮,六波羅蜜亦稱六度,代表萬行。濃縮即為戒定慧。佛教稱為三無漏學。戒是基礎,蓋樓房沒有牢固的基礎是不行的。學佛人首先要遵守戒律,戒不受可以,受了必須要精勤守護千萬勿犯戒。犯戒猶如無底的器皿,裝入多少水必然漏盡,點滴不剩。所以守戒是修行的根本。定是禪定。色界有四禪,無色界有四定,兩者加一起則為四禪八定。禪定全靠自力,很不易行成功。禪定的詳細解釋。禪定,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漢語中的定比較容易引起誤會。就像般若一詞不等於我們所說的智慧。般若是超越智慧的智慧。我們常說的智慧是世間法。例如說毛主席用兵如神,企業家特別有智慧。般若智慧的最大特徵不是算計,而是大智慧,要從佛教信仰的角度去了解這種超脫生死的智慧,定不是一般意義的停止,不是stop.定是一種掌控和把握能力,類似於control.每個人其實都有大小不同的定力。比如,孩子成績不好第一要素是定不下心來,聽講聽不進去。聽不進入何談思維。有些很聰明的小孩玩的同時耳朵是打開的,當你突然提問問題,他能馬上回答。這就叫有定力,叫做具備三心二意的能力。企業家往往多多少少具備這個能力。可以一邊看文件,一邊簽字,一邊還要琢磨下一步怎麼辦。一般人這幾件事連起來就亂了套。定力就是要練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維。做到想聽就聽,想看就看。能自由封閉和敞開六根。例如耳朵可以訓練到聽宏大的和微小的聲音,小到老鼠爬的聲音也能覺察。人的思維和精神控制能力是不可思議的,是不斷練習的過程。有的人打坐一輩子沒有用,因為不知道要打坐干什麼。通過無目的的打坐而成佛就像磨磚頭成明鏡是徒勞的,要能做到通過打坐入定,最後到不論行、住、坐、卧各種狀態下均能入定。定這種控制力量,對人很重要,因為由定才能生慧。通過佛教的智慧。產生對整個人生的把握,既有對外部世界的關照,又能關照自己。隨時把過去、現在和未來清晰擺在面前,甚至能追溯到更早的前生和更晚的來世。不要盯在細節上,而是把握全局。跟谷歌地圖類似,可以在整個地球和一平方米之間自由轉化。有的畫家給寺院畫畫,由於心力高度集中,最後站著往生都不知道。畫師用全部身心繪畫,傾注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最後把整個生命都畫進去。這是這些佛教藝術更給人心靈震顫的原因。
三、深信因果
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而眾生卻往往等到出現惡果之後才畏懼和後悔。對因果的畏懼可以驅使人去作善因得善果。佛從宏觀的法的角度講解善緣好運的問題。冥冥之中自有公道,是因果的關系。佛教宣揚三世兩重因果。三世不僅是前世、後世、今世三世,而是強調因果轉移的關系,今世中就有兩重因果。佛教因果不是單純講三輩子的事情,是闡明過去所作所為影響今天的結果。相信因果規律有利於社會和自己。佛教認為有六道輪回。肉體生命的死亡是假象,神識是不滅的。人死並沒有終結,而是進入生命的循環。在六道輪回中要使自己生命獲得良性循環,最後達到涅槃寂靜。涅槃是脫離生死,做到自覺覺他,最終達到覺行圓滿。因果規律一個人不經過人生波折和閱歷和正確引導往往不會相信。
我18歲到內蒙古草原插隊作牧民,草原一個風俗很有趣,不管走到哪家,只要往客人位置一坐。主人都會高高興興請你吃飯。而客人也是心安理得。牧民家的最後一碗茶要分一半給別人喝。這個大的因果循環沒有人去破壞,在這里有一種特殊的和諧,這在當地人看來是正常的。但是現代社會某些人認為自己不需要別人幫助,於是就不去主動幫助別人。政治家和企業家應該肩負社會責任感,要從情理上和道理上揭示這一因果法則,並付諸於真實實踐。
四 、畏業發願
業力和願力,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因果之間推動力是業力。原則是「已作不失,未作不得。」連法力無邊的佛祖釋迦牟尼也不能截斷業力。經過努力也沒有阻擋住憍薩羅國對釋迦族的血腥報復。對業力要有敬畏之心。發願揚善止惡。地藏菩薩為代表的菩薩為救度眾生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偉大願力。願力能力不可思議,可以超越你的業力。企業在緊急關頭真正要有願力才能堅持下去。事業如果真有價值和意義,只要堅持去做就一定會成功。比如當下隨著寺院建築的大規模建設,產生的文化垃圾也很多。我於是發願把全國最好的從事策劃和施工的人才集合在一起,共同為佛教建築藝術做出了一些貢獻。我到歐洲訪學看到他們的城堡和教堂很感動。尤其是德國在二戰廢墟之上很快重建出具有歷史滄桑感、作新如舊的教堂。他們的民族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歐洲修建了很多仿古建築,整體布局和精細程度都如法如理,可見最重要的並不是技術,而是願力。萬法唯心所造,任何一件事物,如果沒有發心去做,永遠不會實現。
五、佛教與人生
大家看來和佛教有緣,佛法相當於學外語,不分大學小學。沒有愚鈍與聰明的高下之分。他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我父親十四歲離開山東老家的一個小山村到北京打拚。只上過五年私塾,最後成為企業家,和眾多文化人成為朋友。朋友們都不相信他只讀過五年書,可見學問和學歷不是絕對對稱的,有文憑不等於有文化。我見到很多老人,說話很有文化,是時代和文化閱歷給他的禮物。老北京一個滿族人的家庭,當時已經沒落,家徒四壁。沒錢但是有文化,令人肅然起敬。老太太穿的一塵不染,上茶時候說的話令人大開眼界。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佛教告誡我們未知死,焉知生?我們經常忘記人是一定要死的這個真理,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現在六十二歲了,父親是在九十歲去世的。我的人生也就還有三十年,我希望人生三件大事。因為一件大事最少需要十年。比如作為無錫的標誌之一的靈山大佛十五年才做到比較完善。時間轉瞬即逝,前面已經沒有很長的路等著我們。還一件大事,我見到耿市長,聽他講述大同市內修葺華嚴寺,修復城牆的惠及子孫萬代的壯舉。沒有十年根本不行的。一味追求多快好省往往能夠是不可能的。事物通過相互制約才達到最佳比例,客觀講,真正做好一尊大佛像不會一蹴而就。二十年後我可能就不能繼續給大家講佛法了。每個人都要樹立生死無常的概念,做到在生命旅程中不迷惑。
我們要充電,增加知識;更重要是提高文化修養。我有一批特別值得信仰的老師,例如具有大儒的風度余敦康老師。一個人要有堂堂正氣和泱泱大國的風度,不辜負禮儀之邦的美譽。要認識到語言外殼就是文化的表現,不是無關雅俗的。郭沫若先生舉例說:《詩經?雎鳩》篇中的名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如果用漢代漢語說就是:「呱呱叫的大水鳥啊,站在水的中央。」就會被大家笑話沒有文化。我和舒乙先生創辦幽州書院要求學生從小要背誦經典,六年要背過八萬字原汁原味的古文,一張口就是古詩古文。現在語言啰嗦無味。要學到老活到老,曹禺先生逝世前還在刻苦背誦《心經》。連新文化干將和文化巨人大都回歸傳統,我們要加強修養,延續中華民族文化命脈不要中斷。
人類文化軸心時代奠定了當今世界哲學的基本思想。三千年前的人生存的物質環境不一樣,但是對人自身的研究並沒有多大變化。不斷回顧歷史,人生太短暫,不過百年。耗盡幾十年產生一點智慧時候就消失了。下一代需要重復學習、經歷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即使個別人很聰明,大部分過一百歲就沒用了。希望我們不要變成老傻瓜。歷史是往往重復的,希望大家早開悟,即使在人生最後一刻明白也很好。真理是全部,沒有局部真理,真正開悟是事事無礙,每時每刻都可以體悟真理。道無不在,觸類是道。學習佛法就能讓我們左右逢源,事事無礙,擁有財富、健康和智慧,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願我們共同努力。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