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提倡革命的太虛大師

提倡革命的太虛大師

林克智

太虛大師(一八八九至一九四七)是近代主張整理僧伽和進行佛教革命的一位高僧他還佛教教育事業做了許多有益工作

為了佛教事業,他一生游歷了大半個中國和歐、美、英、日、新加坡香港緬甸印度、鍚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我國歷史上雲游最廣的和尚

他改革佛教精神和嚴謹的冶學方法,至今仍是我們應效法的。

太虛俗姓呂,生於一八八九年,浙江崇德石門(今屬桐鄉)人。十六歲出家,依寧波天童寺寄禪和尚具足戒,法名唯心,以字行。一九o九年隨寄禪赴南京參加江蘇省僧教育會,就教於楊仁山居士,並從僧曼殊學習英語。一九零九年隨楊仁山居士和圓瑛、諦閑兩法師廣州弘揚佛法,被推為白雲山雙溪寺住持。於羊城獅子林創辦佛學精舍,著「教觀詮要」、「佛教史暑」。一九一一年因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革命活動有嫌,離開廣州南京創設「中國佛教協進會」,後並入以敬安(即寄禪)為會長的「中華佛教總會」。一九二一年寄禪入寂後他在追悼會上提出進行整理革命、教製革命和教產革命的口號,撰文提倡「佛教復興運動」和希望建立新的僧團制度一九一七年太虛漫遊日本台灣宣傳佛教並考察了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佛教革新狀況,著「采真游集」。一九一八年在上海與陳元白、章太炎、王一亭等居士創設「覺社」,主編「覺社叢書」,後改為「海潮音」月刊,歷六十餘年未嘗中輟。著「起信論暑釋」、「起信論研究」、「起信論別說」及「佛乘宗要論」、「楞嚴經研究」等書,一九一一年復游杭州,任凈慈寺住持,著「法華講演錄」。一九二二年在武昌始創佛學院,同年冬遊湖南,被推為長沙佛教慈兒院院長。著有「佛教宗派源流」、「因明概論」、「唯識觀大綱」等害。一九二三年游廬山,在大林寺籌建「世界佛學聯合會」。一九五年北京講「仁王護國經」,同年率領中國佛教代表團,出席在日本東京召開的「東亞佛教大會」,再次考察了日本佛教。然後入南洋,經新加坡返同祖國廈門,在廈門期間,魯迅先生和廈門大學部份教授曾設宴為大師洗塵。一九二七年任廈門南普陀住持閩南佛學院長,此期間出版「太虛文鈔」三編。是年秋他游浙江奉化,曾在雪竇寺里與蔣介石先生談論佛學一九二八年在南京創設「中國佛學會」,其後即去英、法、德、荷、比、美各國,向西方國家宣講佛學。應法國學建議,在巴黎籌建「世界佛學苑」,為中國僧人向毆美傳播佛教之始。一九二九年從美國回國。一九三零年太虛第一次游歷四川,刊行了「佛學abc大乘唯識章講錄」一書。一九三一年復遍游南京、北平、河南、陝西諸省市,其俊武漢、奉化、重慶都有他的行蹤。他在重慶北碚縉雲山創辦漠藏教理院,又任奉化雪竇寺住持。在武昌設立「世界佛學苑圖書館」,又設「世界佛學禪觀林」於雪賓寺,著「法相唯識概論」。一九四三年後雲游遍於浙江、江蘇江西廣東、四川各省和香港等地,以宣講佛學為己任。一九三八年他講學於成、淪兩地,著「辨中邊論釋」和「弁法性論講記」等書,同年末飛雲南講學。一九三九年秋,太虛又率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到緬甸印度、錫蘭等國家,廣瞻佛跡,訪晤高僧,受到了泰戈爾、甘地、尼赫魯等人的歡迎。一九四零年夏返回中國,駐錫北晤縉雲山休養,同時給漢藏教理院學僧講「佛教新運動暑史」,還派弟子法肪法師等人赴緬、印、鍚諸國傳布「摩訶衍法」和研究巴利文三藏一九四年同於斌、馮玉祥、白崇椿等組織中國宗教徒聯誼會。該時期他還籌組各地壯僧救護隊,發動佛教徒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一九六年抗戰勝利俊,他任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主任,整理全國教務。政府曾授他宗教領袖勝利勛章。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因患高血壓圓寂於上海玉佛寺。他一生著作繁多,不克備載,門人輯有「太虛大師全書」行世。

有關太虛佛學思想,因限於篇幅不能多述,現在只簡單地介紹一下他的基本佛學觀點太虛大師曾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但他又認為中國佛教宗派都不代表佛教,他的思想不拘泥於某宗某派,而是直從佛法的根本精神土,統看各宗各派,打破門戶界限,還歸各宗的本來地位。

太虛法師以三大系統,攝大乘宗派那就是(一)法性空慧宗,以法空般若為宗;二;法相唯識宗,以唯識法相為本;(三)法界圓覺宗,包括法性及法相二宗,以盡一切法為界,而任何一法所不能超越,賢首、天台凈土等無不入此宗之范圍。他還強調現代佛教必須符合時代精神,應有益社會太虛大師曾經說:「若在家既起正信,即當以行菩薩道為先,所謂自末得度能度人者菩薩發心。故在家者,首重在弘法利之事」。他反對「以為坐禪念佛即為修行之能事已畢」的思想太虛大師有鑒於此,故一生主張推行教理革命,教製革命和教產革命。由於時代的變遷,他所提創的佛教思想雖不能全部適應當今社會,但作為借鏡,是不失為一份好材料的,大師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值此大師上生兜率四十周年之際,謹作此文以申介紹,並以紀念!

摘自《內明》180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