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教授:著作摘錄

著作摘錄

我把這個主旨應用在管理之上,大意就是:我們先要確立事業目標正確人生觀,即使在工作環境中仍可平行發展物質精神兩方面。通過了解它們變化無常自然規律,我們會明白事業上的成敗得失是沒有定數的,是基於不同因緣的配合所產生的結果,因此內心也就能盡量保持平靜安寧。所以我們要了事業上的問題的成因,學會用各種善巧的方法創造助緣條件:以誠信善待員工、顧客,甚至競爭對手,在大家心中散播和善的種子,如實認識煩惱的根源,從而把問題徹底解決。在提升智慧和發展事業的同時,我們也不執著於這些成就,而是將智慧成果和物質得著與別人分享。明白幫助別人也即是幫助自己,便可運用佛法智慧慈悲來解決所遇到的一切困難,也就會無往而不利,終致達到理想目標


理事業的同時,應要兼顧管理心靈,在提升財富名譽的同時,更應提升精神境界

良好的管理應該既包含經濟成效,亦包含精神拓展,如此才可以創造一個包括財富增長和心靈成長的完整事業

以人為本精神就是菩薩精神,也是現代事業理念所必需的元素。

佛教要求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要停留在表面現象,而應更深切了解它的因緣條件

「色不異空」是自利,通過修行來提升智慧,明白事物的變化無常,應用在管理上,決策者可通過掌握變化的規律領導事業的發展。

「空不異色」的實際運用:管理者善待員工,了解他們,配合他們的才能的變化來推動事業的發展。

決策者面對種種不同的意見和批評,都應樂於聆聽和理解,不應執著對與錯,預設好與壞。

苦——面對它,先要確認問題所在,不要輕視問題,也不要輕視自己解決問題能力

集——認識它,找出問題的成因,不要只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

滅——超越它,確立遠大的目標,不要礙於問題的表徵,為表象所惑。

道——實現自己,制訂方案,執行和檢討,通過解決問題過程來發揮自己的潛能,這樣問題也就不會成為苦惱。

從反省原因出發來解決問題,雖然不一定會收到即時效果,但從長遠來說卻能把問題徹底根治好

不僅在管理上,甚至在一切問題上,包括人生的,心靈的問題上,我們都要能善用「四聖諦」:苦、集、滅、道,即抱著這樣的態度:面對它、認識它、超越它、實現自己,使我們的工作人生更為充實。

「空的管理」就是不以我為中心的互動管理,融合由上而下的領導式和由下而上的支援式的管理,以注重溝通和分享的手段,來達成物質精神平衡發展的目標

良好的管理除了保障員工物質生活的交易性領導外(transactional leadership),還必須有提升精神境界的轉化式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使大家有機會學習和成長。

無我態度,拋開個人的榮辱得失全心全意克盡己任,才是建立事業的良方。

通過持久的佛法修行,我們的心靈便能活在當下,不被過往的挫敗所困撓,亦不致耽溺於對將來成功的臆想中,而只一心專注於處理目前的事務。透徹認識當前存在的條件以過往的經驗作借鑒,為將來目標作周詳的計劃,以承擔的態度來坦然面對一切變化。

企業運作的種種現象都是空的,沒有不變的本質,故此決策不能鎖定在固定的框架中,而須靈活地考慮各種不同因素,彈性地因應條件的改變來制訂策略。

我們對周圍環境看法受到既定的觀感所影響,從之而得出的知識也就沒有絕對的客觀性,在此情況下萬不能執著自己的正確性而貿然作決定,應多從種種不同的條件推斷,再下判斷。

若我們能把時間分配好,把工作健康親情、友情都能平衡好,這些不同范疇的東西便不會在我心中凌亂交錯成為掛礙,反而會有條不紊地自然運行,成為良好的助緣,間接幫助事業成功。故此,好的管理就是先要能管理自己的心。

六波羅蜜多:

一、布施,把東西贈予需要的人,可分為:金錢物質上的幫忙(財施)、精神上的支持及安慰(無畏施)、人生哲理的啟迪(法施)。

二、持戒,遵行佛陀制訂的規矩以保持行為(身)、語言(口)、思想(意)的清凈

三、忍辱,又稱安忍,面對順境逆境時均安住不動

四、精進努力不懈,邁向解脫之道

五、禪定又名靜慮,通過心念高度集中以覺悟真理

六、般若梵文音譯,解作能如實認識事物智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