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四(李贄)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四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贄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閱正

  升須彌山頂品

  此第三會。

  此十住中。有六品經。一升須彌頂品。二頂上偈贊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門

  須彌頂上偈贊品

  此品名為偈贊品。明古今諸佛同會此智殿悲宮。自身是未來之佛。與古佛道合故。雲從百佛剎微塵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者。迷雲國土之外。迷解雲來。但以迷無明暗障廣多。比之世界塵數。悟之解行廣多。亦比之如世界之塵。智慧無明相似。但只隔迷悟故。故此十住。入真見道初心。與後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為正覺之果。如人百歲。以初生為長故。人生十子。初生為長。

  十住品

  十住者。生諸佛大智慧中住。入此位。永不退還故。名之為住。雖十種對治。不同三乘權教。約劣解眾生。存世間三世之性。說佛果在三僧祇之外。如龍女剎那成佛。善財一生取佛果法界無性無生為一生。非延促生故。為法界體。無情量延促長短去來今故。諸有信者。應如是知。如今成佛。與過去未來一切諸佛。一時成佛。以法界智體無別時故。如一滴之水。入大海中。便同大海。無新舊水故。故去情方見。非識心知。如三乘中十住菩薩。猶受三界分段生死。分學生空觀。對治闡提不信障。又如三乘中地前三賢菩薩。得伏忍。十地與佛地。得寂滅忍。又望勝鬘經。羅漢辟支佛凈土菩薩。總是伏忍。以不識無明住地煩惱故。猶不識雲何名斷煩惱。但伏現行不起。得三種意生身。受三界外變易生死。如是菩薩。為行六波羅蜜。得六神通福德神通。並勝人天。唯非修佛果法界門故。是門外三車草庵。三種意生身者。一二三地名三摩跋提樂法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覺法自性意生身。七八九十地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如此一乘教。都無如上三乘之趣。以為根本無明住地煩惱。便為一切諸佛不動智。一切眾生皆自有之。只為智體無性無依。不能自了會緣方了。雲何會緣。會緣有三種。一會苦緣。遇苦方能發心。二會樂緣。久處人天內心明慧。達世樂果無常。方始求真。三見佛及一乘菩薩。而能發心求佛種智。以會三緣近正善知友。而能自覺無明本是佛智也。三乘同然。只為意樂淺深各別。因本智而生信。約本智而悟入。不離本智。故於初發心住。即五位齊周。雖列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行位法門。進修軌度。如王寶印。一印無差。以一心大智之印。印無始三世。總在一時。無邊諸法。智印咸遍。以智等諸佛故。以智等眾生心故。以智等諸法故。以智無中邊表裡三世長短近遠故。為智過虛空量故。如世虛空無所了知。如無分別智虛空一念。而能分別過虛空法門。是故經言。一切虛空猶可量。諸佛說法不可量。以是發心之初。住佛種智家。才發心時。即於十方現身成佛文殊師利菩薩頌雲。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明知三乘三祇出世成佛。是權方便教。此教約實法。不說以願力成佛等事。設以願力成行。還以約實成佛。不說以願力暫成故。是故起信進修行者。於大智境界。莫作三世近遠延促之見。違智境界故。失本大智之境。逐情識故。隨相轉故。如此五位斷惑次第。如空無時。如圓鏡頓照。如摩尼寶能同眾色。如一滴之水大海中。等同無二。以大智慧之圓鏡。普印諸作。莫不皆成。無作用大用故。無三世之一時故。無量方便三昧者。明情識昧。正智自明。如色界無色三昧。皆以息想慮而得之。聲聞緣覺三昧。修厭患觀而對治。樂觀空而滅悲智。權教菩薩樂觀空而行六度。離苦本而生凈國。設有住此界者。言留惑而化眾生。皆非法爾合然。以此義故。此方便三昧。為一切眾生法界體用。便將根本定體。凈所妄情。名為方便。非是別於真外。別有假安立之定。名為方便也。譬如水清寶能清濁水為珠凈緣。現本凈水。非是珠能作得凈水。方便三昧亦復如是。為以萬法無作本自凈緣。現得本自無作智慧力故。故名方便。若天人外道三乘所有因果。皆有所作。以此所生。皆有處所。皆有果報廣狹凈穢差別等事。於此佛華嚴乘法門。無住無作。所有其生。任無依智。無依止心智幻生身。稱真法界。於一切眾生前對現色身。其體相無來無去。亦不神通變化之事。雖然普現三世一切業果在剎那之中。然亦不住三世遠近及剎那之見。所作三昧智慧一切願行。總是任理智之運。為非有作有修欣厭之法也。十行之中。雲萬佛剎微塵。十迴向位中。雲百萬佛剎微塵。為對迷時。即不可說剎塵煩惱。對悟時。即不可說剎塵佛國及佛智慧也。

  梵行

  梵者凈也。以其凈行。利眾生故。常居世間。行一切行。化利眾生。無行可得。則無行不凈。是故名梵行也。住佛無所之門。故還行無行之行。無住之住。名為佛住。無行之行利益眾生眾生。名為凈行。夫佛智非深。只為迷心逐相。情虧也智隱。一體也智現。以不思不惟而知眾法。將不造不作。而辦大功。以此如來設凈行之教。觀法盡也。正法當興。諸見亡也。佛智方起。見亡智應。不由他悟。是故後學之士。應法修行不可以逐境沉淪。迷流永劫。但如上所說之經。多少自然恰中。故諸行凈則智慧凈。智慧凈則其心凈。其心凈則諸法凈。諸法凈名法界凈。法界凈即眾生凈。眾生凈則佛國土凈。行此法平等者。名為凈行也。

  初發心功德

  夫以初發心之士。功德難量。舉等虛空。無以比其類。磨盡剎塵。無以酬其匹。虛空但明無相之大。一切剎塵。但明形礙之。廣焉能對菩提心福智之境哉。其智也。於剎那之際。滿十方。現身如雲。狀因陀羅網。妙像相入。光影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說等眾生教門。如雨灑眾生心得清涼樂爾。其福也。妙相莊嚴。與華嚴而同其體。為初發心之際。與十方諸佛等住無盡劫海。入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一切眾生。總須悟如此法。方得成佛。不可取如來三乘中順世方便之言

  明法品

  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後之升進。使令明白。是修十行之向。長養本位十住之法。精進菩薩者。慧者照燭義。精進者無思義。以無思之慧。照燭有作之功。有作本自無功。萬法本來自凈。萬法自凈。名之為精。無功智應。知根利生。名之為進。經中入深禪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稱理。任理自真。不生不伏。理真智應。隨以智應而化群品。無來往。亦無變化。名佛神通。智無依止。無形色體。無來去性。性自遍周。非三世攝。而能普應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經雲。智入三世而無來往。為三世是眾生情所妄安。非實有故。為智體無形色。不造作而應群品。名之為神。圓滿十方。無法不知。無根不識。名之為通。

  升夜摩天宮

  此第四會。

  何故名夜摩天宮。明以處表法。此天名為時分天。為此天無日月晦明。以蓮華開為晝。合為夜。故名時分天。為表十行法門。知時而應物化。不可不知時故。知是人天種。二乘三乘一乘種。知可以何善根而接引之。故以時分天。表所行之行須知時故。

  夜摩天宮偈贊品

  十住之中。以法身為戒體。此十行之中。以智慧為戒體。仰視虛空。隨所須物。惠利眾生。皆從空下者。明智如空。空為智本。智不異空故。是故空者。眾法之本。以此觀之。一切功德。總從空智而有。

  十行品

  此天光自相照及。無有日月。但看蓮華開合而辨晝夜。名為時分天。如此位菩薩。知眾生心欲開發時。應時引接。未應度者。與作得度因緣。故於此處說十種行門。前之兩品已明。至此而稱嘆也。舉萬佛剎微塵數佛。皆號功德林者。明若迷其心無明。與無限剎塵不殊。若了達心源。智慧功德。等十方而無盡。

  十無盡藏品

  此位已說十種行。以此十無盡藏。成後十迴向之法。使令進向。令使行門不滯。

  升兜率天宮

  此第五會。

  此品大悲門。初發心時。以真智慧進修。而悲有勝劣不同。十住十行智慧兼修。仍出世心多。此位大悲。出世心終。回十生死智慈之悲。十地之中。長養大悲。更令深厚。問雲。何於此天處說迴向法。答曰。如須彌頂上說十住。明初生佛家。任佛智慧之頂而無退動。夜摩天上說十行。錶行依法空。一切無著。至此兜率天宮。表雖不離欲界。處大悲門。而於欲境。常行知足無所染著。但為饒益眾生。處於世間故名迴向。此為以處表法升進。亦即不曾身有上下去來。但明寄處。表一生菩薩。處此天中。果行滿故。以明發心初。始生如來智慧之家。以佛智慧大悲門。即是圓滿如來果。故果復常滿。行復常行。果行相嚴。故號佛華嚴也。經雲。善知其時為眾說法者。了根生熟。如應化度。問曰何為諸佛眾生心時與非時。答曰諸佛如來心。與一切眾生心。本不異故。諸佛悟而了與眾生共之。眾生迷。自謂為隔。一切諸佛。以一切眾生心智而成正覺。一切眾生。迷諸佛智慧而作眾生。及至成佛時。還成眾生迷理之佛。所說法門。還解眾生心裡迷佛眾生。以此不異。故知眾生心。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萬行。但為長初生佛家智慧大悲。令慣集自在故。時亦不改。法亦不異。智亦不遷。猶如竹葦。依舊而成。初生與終。無有粗細。亦如小兒。長初生而為大。無異大也。直以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為長養道之方便故。佛果在於初發心。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總十住中。總具足也。猶如神龍馬王。所生神駒。生在其地。與父遲速相似。唯力用未如其父母。如初發心菩薩。以乘如來一切智乘。初生佛家。與佛同智唯神通道力未如。以待大悲萬行長養故。雖長養功終。法不異也。時不遷也。終不出發心時。力用功畢。如龍女不出剎那際。一生成佛是。如善財一生得佛果是。一生者無生也。無生有十一諸蘊自體無生。二諸見自體無生。二空無生。四性無生五時劫不遷無生。六涅槃生死無生。七說法音聲寂默無生。八智慧分別無生。九神通道力性自周遍無生。十不出剎那際對現三世。盡古今劫。一切眾生前無生。有此十種無生故名一生當得菩提。此經以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法。方便用資初發心佛果。以資糧與佛果同時。互為體用相資。故號為覺行嚴。以果資行。令行無著。以行資果。大悲用得辦。如三乘意生身菩薩佛果在十一地後。三祇劫終。以地前三賢為資糧。十地為見道。佛果在十一地三祇劫後。如此教。與三乘中五位行相。一倍顛倒行相不同。

  兜率天宮偈贊品

  已上各說一法。共成十迴向心。或但說有。眾生著有。或但說無。眾生著無。如經星宿幢菩薩頌雲。眾生妄分別。是佛是世界。了達法性者。無佛無世界。如下文法菩薩頌雲。寧可恆具受。一切世間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

  十迴向

  此品何故名為十迴向答曰。以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大悲行。然為創始應真。出世心多。十行位中。以智眼慧眼法眼觀根利生。化令出俗。此十迴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將十住初心所得諸佛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處俗利生。回真入俗。故名迴向。以此十迴向位。通前徹後。總通收故。又以表兜率天宮。於諸三界。此天殊勝。何以故。為世間三世諸佛。皆在此天長菩提心滿。向上化樂天他化天樂放逸故。向上色界無色界天。樂靜心多故。已下夜摩忉利是著樂之處天。非知足故。又此天修三福德人之共生處故。何者為三。一修施。二持戒。三修定。自余諸天不修三福。但修戒施二福。是故余天。或多放逸或多樂靜。是故上生經雲。樂欲長菩提心者。來生此天。是故此天說此十迴向門。迴向有十法。一以無作法迴向作法。二以有作法迴向作法。三以一法迴向多法。四以多法迴向一法。五於諸有法迴向無法。六於無法迴向有法。七以世間迴向世間法。八以出世間迴向世間法。九以一切自性迴向以為方便有迴向法。十以一切有迴向法。以為自性迴向法。為令滯有無者得自在故。得大神通。無法拘留故。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一多同別。皆得自在故。雲何為等法界無量迴向。雲如法界無中邊。迴向心無中邊。如法界作者迴向心無作者法界來去遠近。迴向心無來去遠近。法界虛空迴向智如虛空法界不思議。迴向不思議。法界無所依。迴向無所依。法界一切諸佛之所共住。如無依智一切佛之所共住。法界非三世及一切生滅時分所攝。迴向之智。非三世時分所攝。法界圓滿三世事業在於現前。迴向之智。圓三世事業在於現前。法界有無自在迴向之智有無自在。為令自他皆如法界無礙自在諸佛故。以是名為等法界無量迴向大意令一切發菩提心者。一如法界諸德用自在圓滿廣大無限。離大小性。不屬一二三百千萬等有限量故。世間世間大智大悲喜舍。等法界眾生界故。若不如是迴向。設求菩提。但得二乘住寂菩提菩薩樂生凈土。皆住門外三車。露地白牛。不當其分。自他滯障。悲敬不真。知見不廣。悲心不普。心不廣大。不稱無限法界若不如是以無限迴向發願普為無限法界眾生。即自住真門。偏生凈土。不依法界無礙垢凈平等無限同體大悲。不成佛果故。如是十迴向。均十信十住十行及十地十一地。行門總在其中。

  十地品

  此第六會他化自在天宮說。

  何故名為十地品。曰明如來以普光明智。以成地體。以諸菩薩雖登十住十行十迴向不離此體。故雲十地。此十地之法。即通十信所信十個佛果。即以普光明殿所說十個佛果不動智佛為初信故。進修之中。雖經十住十行十迴向。還將十信之中十個智果。以成十地之體。十個智佛。以不動智佛為本不動智佛。以普光明為本。普光明智。以無依住智為本。又無依住智。以一切眾生為本。如善財見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還令善財卻見初善知識文殊師利。是其義也。乃至五位滿。不離初信之佛果。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徹末。一際法門。是故號名十地品。且略言之。十地之體。若無十信能信自心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十信之初心。無十地十一地佛果亦無信心故。始終總全是不動智之果故。能信自心者亦佛果故。所信佛果佛果故。修行之身亦果佛故。如是信心。方得成信。故信亦是佛。悟亦是佛。以不異佛智體用為進修故。作此信時。普見一切眾生所有心量。皆從如來大智而有。凡聖一體。同一智慧。無有二性。如此經如來出現品雲。眾生種種樂。及諸方便智。皆依佛智起。又雲應信自心中。常有諸佛出興於世。轉正*輪。從如是信已。以方便三昧發生悟入。現本智慧。與佛契同。名生如來智慧家為真佛子。從此初住。住佛所住。種如來性。名清凈智慧。從此慧已。經十住十行十迴向。位位之中。配十個所修行之人。十個世界國土。位位之中。以如來智生身。等法界眾生界。對現一切眾生前身。非論意生身隨意所往也。但以根本無明。成一切智海。一切世界。一切處現形。隨類應現。不論於三界外別受變易生死。但以智用。善達心境。智無礙性。等法界性。無去來性。無造作性。不見過去是凡夫未來是變易。現在是分段。有此心者。皆是虛妄。非正見故。若斷惑中。但以五蓋十纏十使繞為智用。不於三界外別受變易之生死。於毛孔微塵之內。剎海凡聖。如影同居。焉得別有三界之內外也。不變尚自本無。焉能有別欣變化。純以世間一切境界天魔梵。為一佛土而作佛事。不於他方別有凈土也。五蓋者。一貪慾。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十纏者。一無慚。二無愧。三眠。四悔。五慳。六嫉。七掉舉。八昏沉。九忿。十覆。達智具悲。此等用為智海。為慈悲喜舍諸佛知見故。為信解廣大。受生廣大。如隨好光明功德品天鼓所說悔除法。以盡法界眾生數等善身口意舌。悔除所有業障諸天問言雲何悔除。天鼓雲。觀業不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身心。乃至十方推求。悉不可得。天鼓如是為諸天說法之時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剎微塵世界兜率天子。得無生法忍。得十地位。此位三生得十地果也。若信解無作惡業者。一生成佛。如善財是也。雲一生者。言見道無生性。總是入法界。無時之生故。如三乘之教。刊削屈曲。理滯難成。尚能信而為之。此一乘法。理智端直。不克不削。達自根本無明。便為不動智佛。萬事自正。以智利生。即是佛故。又將十迴向廣大無限悲願會融。令智用而無作。行具而無依。即普賢行具故。世士大迷。易成而功廣者。即不信。多劫曲修。刊削難成。功劣者。反存其情。畢竟多生。還須歸此。如此經中。少起信樂。獲得無邊廣大饒益。三生者。一過去久遠見道修行生。二現在得果圓滿生。三當來示現成正覺出世生。總在樓閣之內。如今現前。無古今去來現在。不可得故。然亦不廢三生之相。現在其中。但以智知。為隨俗利人故。即三生也。若約真論。無發菩提心時。無修行見道時。無現生得果時。無當來示成正覺時。以三世及心量。無性體故。無安立故。無處無依住故。名為成佛時也。若見自心有能發菩提心時。當來成正覺時。即為情識生滅。不名發心時也。以是義故。信心佛果。總不離光明殿。乃至常行普賢無始終之行。離世間品。總不離光明殿。明因果同本故。時復無體。智復無依。彌勒令善財卻見初友文殊。即明至果不移因。善財念見文殊。便聞普賢菩薩名。及自見其身入普賢身。明正覺之因不移行果。三會總在普光明殿者。明行因與果。並普賢行滿。總是一個光明無始終無依住自在大智故。若眾生菩提心者。不見此智。不名發心。若心外見佛。及取相求真者。皆且作善。未明發一切智心故。經雲。乘一切智乘。直至道場。以乘普光明大智之乘。還不出光明大智道場。名之為至。是故發心先心難。明此智難信。信得即能入故。夫證發心易。先起信發心難。信極即入位故。如一生修有漏十善。尚得生於天上。得業報神通。十念成就。尚得往生凈土。何況依智發心。一生之後。不得智體自在神通乎。如西方凈土十六觀門。總是作想。想成由自報得神通。何況達理智無依。明凈遍照。了身心無體。內外見亡者乎。以無住法。隨無住智。供佛利生。如是修行。何慮不獲大力神通。論主頌曰。普光明智等虛空虛空但空智自在。從初發心依此生。究竟還依此處滿。是故。三會光明殿。皆以法界本普光明智為體用故。菩提有五。一小乘菩提。二二乘菩提。三空觀行六波羅蜜菩薩菩提。四修十種相似真如觀。修十波羅蜜。有十真如障。十一種粗重二十二種愚痴菩提。五依十種如來智。修十波羅蜜。以無盡劫為一剎那際。契無盡多生為一生。一念迷解。即佛智慧菩提。如起信論說。或雲超劫成佛。雲我於無量劫修行成佛道者。皆為懈慢眾生。作無數方便。或雲要經三僧祇。方得成佛者。此皆逐世情說。為三乘不依根本智發心。若以智論之。不隨迷情。直以不可數阿僧祇劫以為無時。以此無時。假施設。一剎那際。攝無限三世。無限三世劫。總不出剎那際。經雲。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如是三僧祇劫。情有智無以智收情。情居智內。無量劫情。在剎那際智中。若取情虛智實。元來總無時體。始終無時可遷。二事校量。只可從實不從虛也。經雲。悉從他方世界來集者。以從十迴向法來成十地。名之他方故。法界性中無別他方。以未至位處名他方故。八正道者。正見思惟精進正念正定正語正業正命。是也。解雲。以入佛智。名為正見。以智觀法。名正思惟。依五位法而行進修。名正精進常與智合。不與情俱。名為正念。心無生滅。而能發起諸佛智慧。及起無量大神通力名為正定。善能分別人天外道三乘一乘邪見正見邪定正定邪行正行名為正語。善簡自他一切邪業。善顯佛智慧。等一切眾生。同共有之。名為正業。令一切眾生人天外道世間生死。及三乘出世解脫法門。皆令迴向如來根本一切智心。本無情動。名為正命。如三十種廣大志樂。法行雖廣。是一佛智印非前後故故此十地法。返成前十住十行十迴向法。非是此十地別有法來。猶如蘿菔從根生葉。復以葉滋根。亦如種穀。以果生苗。苗熟果成。還初果也。如善財見慈氏如來。慈氏如來還令卻見文殊。明果不離因中果也。又如人初生。至三十而長。但以長初生為大故。非別有大來。又初生至老大。時無先後也。以智為先導。非情所收。無先後異也。雖立升降差殊。但明一法界智中階級。非如情見階級故。三乘之種。不體會法華經會權就實之意。返說是化。要經三祇劫。方得成佛。此是法界大智宅外門前之見。猶住草庵。且免三界粗苦之樂。得三種意生身。住火宅門外。權設三車。是以幾案有憑據之乘。以凈土穢土有二別故。須改三乘之見網。眇目者令圓。滅存留惑。及凈穢土之漏身。始可稱智身之廣大。論主乃為頌曰。無限智悲成佛德。佛以智悲成十地。還將十地成諸位。前後五位加行門。不離十地智悲起。是故十住初發心發心即入十地智。雖然五位方便殊。只為成熟十地智。猶如迅息飛虛空。不廢遊行無所至。亦如魚龍游水中。不廢當游不離水。如是五位差別。不廢差別不離智。所有日月差別。以智法印無別異。論主又頌曰。一切眾生金色界。白凈無垢智無壞。智珠自在內衣中。只欲長貧住門外。廣大寶乘住四衢。文殊引導普賢扶肥壯白牛甚多力。一念遍游無卷舒。如是寶乘不能入。但樂勤苦門前立。不覺自身常住中。遣上恆言我不及。無明闇覆者。覆謂覆蓋自己如如之本智故。為智自無性。逐境緣迷。故隨迷苦極。自覺迷除。迷我成妄。覺我成智。覺之與迷。本無二性。為智之與迷。各無自性。皆悉從緣而有。為根本智自性無性。不自了知是智非智。但隨境起。逐境情生起我見。非至苦極。厭苦求真。若自未厭苦源。設聖者化時。不信從斯發起。有二種發心。一者久從生死苦。厭苦發心。名自覺聖智。亦名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二依先覺勸。令知苦本。方能發心。若言要依先佛發心。即同外道常見。即先覺者。以誰為師。展轉相承。不離常見。若有古時常佛為展轉之師。即古佛自體自真不隨妄者。即不可踐其古跡。為真自常真。不可以真隨生死故。即生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若也眾生定有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故。此是斷見。此二種俱非。不離斷常也。為一切眾生生死無性。本無生死。橫計生死。本非生死。一切諸佛本無自性。實無菩提亦無涅槃。而眾生妄謂諸佛菩提涅槃若有眾生能如是知者。名為發心。名為諸佛。名為見道。而能開悟一切眾生。是達無明者。無明本無。諸佛亦無。名為覺者。但以無依無住無體無性妙智。能隨響應。對現色身教化眾生。名為大悲。不可有得有證。有欣有厭。有取有舍。有古有今。有真有假。發菩提心也。如是發菩提心。不為長夜無明之所覆故。異相門中。總有五十種菩提。大體總相。但約此十地差別菩提。以為升進之大體。從此十種地中菩提。總以五種菩提為大體。五種菩提者。一空無相菩提。二普光明無依住智菩提。三大願能起大智大悲廣利眾生菩提。四以其大悲能隨染凈不染凈菩提五智悲萬行圓滿無作菩提菩提者覺也。雲無上者。但一乘非三乘也。一空無相菩提。三乘及一乘共得。二普光明無依住智菩提。唯一乘。非三乘也。一乘菩薩。十住之初。住此智。名住佛所住。生如來智慧家。以此智地。進修諸行。隨差別智。隨差別行。不離初心所得光明無依住智地。以明發心畢竟不別。如是發心先心難者。得此智地難故。三大願能起大智發生大悲廣利眾生菩提。明諸法自生。即藉大願而起智成悲。亦不從他生。明智之及願無自性故。不共生者。法無和合故不無因者。要因願起智。行慈悲故。故雲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又此八地菩薩。無功之智現前。猶恐滯寂。以第八願波羅蜜防之。令憶念本願故。四以其大悲能隨染凈不染凈菩提。明前六地行六波羅蜜。得出世間。及世間並出世間菩提。至此第七地。以出世間世間並出世間菩提。用入世間。同一切凡夫事業。成大慈悲行。雖同俗染。以智無染性。處世無著。如蓮華處水。恆生水中不濕故。又明智體無依無性。能隨大願。處於俗流。不屬染凈而自在故。此之第七地法門。非二乘所及。亦非行六波羅蜜欣厭煩惱菩薩所知五智悲萬行。得圓滿無作菩提。若以總相同相門。智體不異。時亦不異。即十住初心總具。若以別相門中。十住十行十迴向。得一分如來同體大智。得一分如來同體之行。得一切如來迴向大願。和融悲智。從初地至第六地。依前三賢位中之法。長養成就。令得出纏。雖有慈悲。是願令一切眾生出世之悲。至此第七地。將前出世解脫之心。方始處纏不污。從三空無作之門。入世間同纏方便之行。猶有無作有作二種習氣。仍在有行有開發。至第八地第十地。悲智圓滿。任物利生。無作方終。至第十一地。所利眾生。等同法界。隨根隨時。對現色身。無生不利。不為而用。為普光明智。與一切眾生虛妄心。是一性體故。故能知一切眾生所作業行。隨而應現。第八地初得智慧功用。第九地明無功用智說教自在。第十地明無功用中智悲總圓滿故。十地是此位中之果。明因行難發。果行易成。如水入流任運至海。何況此行不出海中。經雲。佛子。譬如有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凈。是二中間。難得過者。明六地純凈。七地純染。於此二位。滯於染凈。難可得過。意明以大悲大智不離此二行。教化一切眾生。而令究竟成大菩提。具一切智智。以加行智。顯髮根本智。以根本智觀照力。成差別智。以智無依。不受恆垢。以垢無依。不能染凈。但為大悲緣起方便利生耳。九次第定者。名滅盡定。此滅定有四種一聲聞滅定。以四諦觀識心滅。現行煩惱及智亦滅。二緣覺滅定。十二緣滅。現行煩惱滅。智亦滅。三權教菩薩。觀四諦十二緣。明苦空無常無我無人無眾生壽者。性相空寂。都無所縛。行六波羅蜜。生於凈土或以隨意生身。住於娑婆。或言以慈悲留惑住世。設入寂定。但隨無相理滅。不得法界大用滅故。四如一乘菩薩。依如來光明發心。但達根本無明是一切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為進修之體。所有寂用。皆隨智門。一身寂多身用。多身寂一身用。同身寂。別身用。別身寂。同身用。如是同別寂用自在。等空法界無礙重重。

  十定品

  此第八會。在普光明殿。說十定法門也。第七會在三禪天。說十一地法門。其文未來如來出現品。明佛出興出世人纏。二行圓滿文殊是主出纏智慧普賢是主入俗行周。離世間品。是一切諸佛皆自成佛果後。恆以自己果行。常行利生。亦名為利世間品。不可作遠離之離。一切諸佛。以此法界大智而成正覺。亦名普光明大智慧殿法界品。是菩提智境究竟之果。此乃都該一部也。以三昧力三求推覓覓普賢者。明三昧雖有慈悲。是出世心多。以此不見十一地普賢入俗利生之門。三求推覓方見普賢者。明從十地升進。入普賢行果之位。成普賢寂用自在門故。是故下文以如意摩尼珠王。能隨所求。及與物同色。不失自珠之德。明常以如來自果一切智王。不壞菩薩種種方便之行。隨諸眾生種種樂欲。皆隨引之。使令得樂大意明十信已後。十地已前。以普賢行。成法身根本智。得出世中差別智。十一地中。以法身根本智。純成處生死中無限大用普賢門。與一切眾生妄念齊等。同想同用。隨彼解脫。以是如來令想念普賢。離世間品。是佛果普賢行。雲周遍觀察。不見普賢及所坐之座者。明從初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已乘普賢行升進。多求如來解脫悲智出世間心。成佛自在無作道。圓滿已是周遍。十地佛果普賢行。及所有三昧。純是善入世間。無求出佛果故。三昧三求不見。純是大悲。無有自利之行。即不相見。以十地佛果已前。行普賢行。有自利利他之心求出解脫故。以十一地普賢之行不求自己解脫。純是利生之行故。明自解脫道已滿足。無所希求。故於十一地。但為饒益一切眾生。無蘊積已自功故。是故以將十地已前自利利他普賢行。求十一地普賢行未及見。是故大眾周遍觀察。竟不得見普賢身及座也。但入觀者。善得其宜。先須入無思無心定。得法身之理。稱虛空之性。方可方便起智興供養心。須得自在稱理智而為之。若也但修空無相法身。即於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見無相法身。即純是有為。

  十通品

  如此十定十通十忍等。是十地位終。入於生死眾生之方便。亦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五位通修。

  十忍品

  若以權教菩薩。地前為伏忍。地上見道。方入順無生忍。若以一乘通十住初心。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名生佛智慧家。名得音聲忍。亦名順無生忍。前已有十通。此乃約通有忍。若無神智通達。但成伏忍法忍不生。十地已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內。以通成忍。亦是十定十通十忍。是一德之功用故。

  阿僧祇品

  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明該括因果初終始末。不遷剎那之際。如仁王經。一念中具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如是三世佛果。及普賢方便行。總時不遷故。但以剎那為量。不立生滅之名。設論生滅。但於剎那內安立。更無長短。自此以下至如來出現品。明佛果之中。三業廣大。此品何故如來自說。明此數法廣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非至差別智滿方了。即此阿僧祇品。隨好光明功德品。二品法。是如來自說。有餘五位。各各隨位菩薩自說。十信菩薩說十信法。十住菩薩說十住法。以此此品。非至差別智果滿佛位方明。還是如來自說。故所問之主。還是如來心智自在之王。方堪能問。又此數法。智滿佛果方終。以智遍故。任運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說故。

  壽量品

  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壽量。說此品教主。以心王菩薩說者。明佛壽量。以心王為體。以心王表命自在故。即明如來心王之命。隨根延促長短。任物自在。而實如來壽命者無長短者。約未悟者。作節級。令知如來壽量無盡。以少顯多。以短顯長。若不如是。雲何能知佛之壽量。然實如來無長短命如來壽命如根本智。

  菩薩住處品

  迦葉彌羅國。舊雲罽賓國。此翻為阿誰入。昔此國未立之時。有大龍池。人莫敢近。後有一羅漢。見其形勝宜人居止。乃從龍乞容一膝地。龍乃許之。羅漢化身令大。其膝漸滿池中。龍以言信舍之而去羅漢以神力干竭其水。令百姓居之。建立屋宅。眾人咸言。我等不因聖師。阿誰得入此處。故從此語以安其名

  佛不思議法品

  此品依如來身口意三業得名。雲何不思議。想心不能及。名為不思。情識名言不能及。故言不議。明至此佛果三業用中。真俗法滿足故。故號佛為無上兩足尊也。明三種業用二智遍周總攝諸法故。青蓮華是真智。蓮華藏是隨俗智。以真俗二智。自說自己三種業用廣大自在不思議。

  如來十身相海品

  前品說自佛三業二智。入不思議際。遍周廣大無限饒益眾生。此品約三業二智。入不思議智中之報身故。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

  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蓮華世界微塵數相海莊嚴其身。此品約佛身相中隨相無性功德。表以法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眾生。故立此品。何故如來自說此品。明佛果中二愚。一數法廣大愚。二隨好光明功德愚。此二位法。非諸菩薩智所及。至佛果滿方明。阿僧祇品。是數法廣大。隨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身自體無性無依功德。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不由普賢行之所及。但與行為依止故。是當普賢行滿佛果位終之法。是故如來自說。明當位自說自位法門。令後學者不惑。意明法身及根本智不屬行所修生。唯大悲差別智須依此根本智。此是一切菩薩行之恆佛果故。故以此如來自說。若無此智德之果。一切眾行皆無常故。如虛空體全與諸有而作全體。然虛空不屬修生。

  普賢行品

  前品果極。性智先明。以利眾生。此品明普賢行能利物故。有理智無行。理智乃處俗不圓。有行無理智。其行無由出俗。故理行體徹。方成不二自在之門。經雲。知一切眾生心行智者。此名他心智。以自無心自他障絕。即自心與一切眾生心。一體無二。以此能知一切眾生心故。以自心眾生心無二故。即身無內外諸見。無內外見故。即無邊世界虛空平等自心虛空平等。即無大小遠近中間。既自心無大小遠近中間。即智恆遍滿十方世界而無來往。既智恆遍滿十方世界而無來往。即能隨根對現色身自在。既能隨根對現色身自在。即應根說法自在。即一身多身相入自在

  如來出現品

  何故名如來出現品。為從第二會普光明殿設十信心。以不動智佛為初信首。從十信中。信進修行不離根本智。不動智體。起大悲願行。修差別智。成大慈悲。至此位滿。名為如來出現品。明前初會菩提場中出現始成正覺者。是毗盧遮那佛出現。此品中出現。是菩薩進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滿出現。故名出現品。大意文殊普賢。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門。還令說佛出現之法。佛是根本智。自體無言。凡是有皆是差別智。如是文殊普賢。是古今諸佛之共法。若初發心者。從初發信心已來。皆悉游履此文普賢二行。至此方滿故。如是進修。皆不離初信中不動智佛十智之體故。以明時不動。智不動不動。能遍游十方不動。一入多不動。多入一不動。小入大不動。以此五位升進或升天表法。或身遍十方。終不離光明殿本智之體一剎那際。是故此自果已終之法。還不離信心之處光明殿說。還如善財至慈氏如來。還見文殊信心初友。入普賢身相似。恐後學者迷法。一一以善財將行表之。令易解故。至此如來出現品。明經五位加行進修功熟。方論流通付囑。若論根本法界。性自不迷性自不悟。無出無沒。不成不壞。無流無通也。此付囑流通意。從凡夫未悟。令加行功終處說故。如法界品。直論一切諸佛功終之果。是自流通。不須付囑。如此如來出現品。明信心者。五位加行功終之力。方始純實。創登功畢。二行圓周。便說付囑流通。明果初滿故。方入常道法界。非古今始末之量也。流通此法。名曰流通。即法界品。是喻如來出現。身心智慧十無量事境界。皆是非喻為喻。略而少分。是心智路絕。任不思議無性無作無限自在功用。非言量譬喻所表及故。如此品付囑流通中。此法門不入余眾生手者。樂學二乘三乘聲聞緣覺。樂空無我。願生凈土者。是余眾生。以未回心。住變易生死。是余眾生故。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佛所付囑。名曰流通。設令於此法聖位菩薩自所演說。無凡夫樂學。不名付囑不名流通又舉輪王太子具足王相者王命終後所有七寶不散滅喻。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若無此子。王命終後。此諸寶等。七日中悉皆散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余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明知但令凡夫發心悟入。設有聖者常說。無凡夫樂修悟入。其法自滅。言無凡夫修行言滅。法無生滅。經雲。種如來相諸善根者。明如來解脫智慧為家。如一念無念身心諸見已亡。便生如來無性妙理正智慧家。如來見一切法。無性為性。無相為相。不壞相而無相。明智境相自真故。名種如來相。明自心智境界。非生住滅。是如來相。明自心智慧。等一切諸佛。及以一切眾生智慧。皆一性無性。一相無相。如虛空界。能隨眾生性慾樂。現如影身。生無來處。滅無去處。達心境如幻。是如來相。達如斯法者。是生在佛家。種如來相。如是凡夫此法已。修學如來如是真智慧種。名為佛種不斷。名曰付囑流通。

  離世間

  此第九會在普光明殿說。

  如來出現品。明自己覺行圓滿。故十方諸佛。同號普賢。以明十住十行十迴向中。但一分覺心。能治一切煩惱中一分粗惑。行得一分慈悲。雖踐普賢一分行跡。然未全具普賢行滿。故隨位佛果。但同號為月為眼為妙。至如來出現品。明覺行齊圓故。是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同號普賢佛。是以初會。所說法門。皆令普賢說法。以體從用。第二會以普賢智用從體。直至十地。皆是以用從體。且令成其根本智使圓明。然後十地終。舍三昧涅槃樂。如稠林煩惱普賢大用。始得稱周設教。於生死自在發心之士。深須得意。方堪修道。作前後多生尋求。便不相應也。

  法界

  此第十會在給孤獨園說。

  此品何故名為入法界。明信樂者。從迷創達。名之為入。身心境界。性自無依。名之為法。一多通徹。真假是非障亡。名之為界。又達無明識種。純為智用。是無依智之境界。名為法界。又以一好音。遍聞利海。以一纖毫。量等無方。以大小見亡。物我同體。識謝情滅。智通無礙。名為入法界。問何故前余會之首。皆雲不離菩提之場普光明殿。又三會同居普光明殿。此之法界一會。何故直言爾時世尊在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者。答曰。重敘三會同在普光明殿者。明信進五位修行已終。不移普光明根本不動智體。此法界會。直言在室羅筏國逝多林園。明自己成佛果滿度眾生行。故在人間國邑園林。化二乘聲聞緣覺及凈土菩薩。純以自在法界為體。無五位菩提行可修。亦無差別普賢願行可學。總遍十方利眾生法。不須和會也。以此直言逝多園。如眾流入海諸河名亡。但以法界為名。

  入法界

  善財童子。遍求善知識五十三人。以表五位三種因果法身中根本智。普賢差別智中行。於此二中。無所住智。名之為佛。此佛文殊師利普賢菩薩。與五十個善知識。行而作因果。而自無因果。為自佛果位中。無所修。無所行故。俱與五位修行者。作治染凈二障習氣生熟處說名因果。然法身理智萬行。自無因果。但以五位中加行治惑習氣。而立如來因果之名問曰何故但雲求菩薩道。不雲學菩薩心。答曰。為菩提所得無所修。無所學。無所行。是故但求菩薩道。學菩薩行。大意發心住。以無念無作三昧。加行方便。助顯菩提。以菩提無體無性。與一切諸行。作無住之緣。以此求菩薩諸行。以諸行即菩提體性故。若於行外別修菩提。即聲聞緣覺及空觀菩薩菩提。非一乘文殊普賢理智萬行悲願自在菩提。以是如來對權教菩薩。說諸行無常生滅法。以權教菩薩。修析法明空觀。破三界有。未明三界諸有即菩提用故。以此一乘實教菩薩。但求菩薩道。行菩薩行。即體用總該。不別求也。若也別求菩提。即體用各別。二見恆存不名乘不思議乘故。是故但求菩薩道。無別菩提也。以明菩提無求。無發心無所行。無處所。無問無答。無得無證。行一切行。具普賢道。是菩提大用圓滿故。頌雲若有菩薩。不厭生死苦。則具普賢道。一切無能壞。明以生死苦為菩提。即無所壞。若離生死苦。修菩提行。發菩提心。即有所壞。何以故。即有生死涅槃染凈二障所壞。即有是非二見斷常所壞。自佛果外。一向別緣身外他佛而求真者。本非修道見道人也。若自行位果及者。諸佛自相應也。以自佛果相應故。設強求而得見者。是暫化現也。非自行所及故。此五位十地位內佛果。一一約修行智慈所及所行所到處。施設佛名。不可如情要期立志暫見佛化身也。一生者。無生中生也。非三世前後生故。從此摩耶夫人。表十一地初門。已後九個善知識。總明從大慈悲母體。皆從母行。以智幻生悲智。遍周十方。隨俗遍周。非如十地已前滯障不達。此之十一地。但顯修行一地行。滿此普賢一地位。顯德遍周。行備塵俗。無求出世。自天主光已去。總是同世凡流不摽神相異狀。與世人一種。表自出世道滿。無更求解脫離染離凈之心。但以乘法性船。張大慈悲帆。以大智為船師。順本願風。吹諸波羅蜜網。常游生死海。漉一切眾生有著之魚。安置無依普光明之智岸。常住一切幻住萬行功德法界無礙寶堂。如下慈氏所居樓閣是。又令觀身觀心如夢如影者。令達其相。達性達相如影。通同無二。便入智幻生門。是見摩耶夫人也。如善財童子。問摩耶夫人。得此解脫其已久如。摩耶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過不可思議非最後身菩薩神通道眼所知者。唯佛能知故。意明不可以時分知。不可以劫數度也。要須以佛智印冥同。古今量盡。始末見亡者。能知其發心得法之久近。若立始終之見者。設將無盡剎微塵。比之成數。無由可悉。設使展轉無盡無盡剎塵。比之成數。亦不可悉。數亡計盡智現方知。即無以數法算其遠近。若以演算法。盡無盡劫。算毛孔中虛空量。了無得其邊際故。以虛空無壽量故。以此無量為得時也。有一惡魔。名金色光。與其眷屬無量眾。俱至菩薩所。彼大威德轉輪王。已得菩薩神通自在。化作兵眾。其數倍多。圍繞道場。諸魔惶怖。悉自奔散。意明惡魔金色光者。法身智境。真假一相一向離垢。菩薩未明心境平等。要假一切智王。明觀心境。理徹無二。心境如幻。一切境界。幻智幻生。即於境不迷。妄想心魔。總唯法界。皆為佛事。名為奔散。善財童子。合掌恭敬已下。至卷末。明善財申己已發大菩提心。慈氏為贊菩提善根功力不思議分意。明一切神通道力菩薩萬行。皆以菩提心為根本。滅生死。截苦流。凈八萬四千煩惱門。顯成一切智海。皆以菩提心為根本。以菩提心。無依無住。無有體性生滅可得菩提心無依故。智亦無依。智無依故。一切所作。皆無作者依住可得。以此生死業亡。唯智自在大悲萬行。從智而生。智體無依。萬行如化。利生如幻。神通道力。如空中月普現眾水。智體不去眾生心水不來。隨自業凈與智同體。隨凈淺深現智各異。非此非彼。若欲見十方諸佛如來智海。但自凈十二有支業緣。佛智自現。但求他勝境。自法便隱。慈氏菩薩彈指出聲。其門即開者。明塵亡執去。法門自開。善財入已。其門還閉者。以智無內外中間。無出無入。無迷無證。名為還閉。經雲。菩提心是菩薩生處。般若生母。方便以為父。檀度為乳母持戒為養母。忍辱莊嚴精進為養育。禪定為浣濯。善友為教授師。菩提伴侶。眾善為眷屬菩薩兄弟。以如是等是菩薩生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