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二(李贄)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簡要卷之二

  唐滄州長者李通玄合論

  明溫陵長者李 贄簡要

  明吳興後學董廣閱正

  第三明教義差別

  夫三界大雄。應真寂寞。身心性相都無所為。然以性起大悲。稱法同體。從無作智。隨緣教生。一雨普滋。任生各異。或名同而義別。(即漸教十地圓教十地等)或言別而義同。(十方世界法門皆是四諦法門)或理事兩乘。或體用相徹。或初或漸。或頓或圓。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則法劣。器廣則道圓。稱物所宜。大小隨見。或樂門前之駕。廢游露地之乘。且約最上之徒及漸漸之眾。粗陳十法。使始學之流不以滯權而妨實也。

  一佛日出興教主別。此教即以毗盧遮那為教主。梵雲毗者種種。盧遮那雲光明遍照。又毗之雲遍。以大智種種光明照諸眾生根機。此即以法身悲智為名。不同權教以姓為號。牟尼者。此雲寂默。但且贊法體無說。不言智悲。

  二光明表法現相別。除如來十身相海品中九十七種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但且直論表法光明。始終有十。一一皆表因果次第。不同餘教化佛放光。或放多光。或放一光。或全身悉放而無次。或放果光而無因。或放因光而無果。如法華經。直放眉間毫相果光。而無足輪下信位因光。如大品經中。佛放足輪下光直從下向上放光。以成漸次從凡向聖。多劫積修行滿之後。方成果德。不同此經放光。從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體。不壞進修也。

  第一先放齒間十種光明莊嚴法界一切道場為初登正覺。十方告眾。使令咸集。此為莊嚴告眾雲集光。

  第二放眉間果光。入足輪中。以果成因。起信之首。

  第三還從足輪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以彼眉間果光入足輪中。即是以果成因。還以足輪下所入之果光。復出照金色世界不動智佛。即是用因成果。因果頓示。用成初信之門。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薩。用成信位。

  第四又說十住品時。升須彌頂上。如來於足指端放光。以明發足之始。見道之初。以三昧力。住法之頂。從前信位。入真實證。故十住位菩薩。皆名為慧。

  第五如來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成行位。此天離地際。故說十行。表依空起行用也。明先證法身根本智慧。始行萬行。

  第六升兜率天宮品中。如來膝上放光。說十迴向。表此天處欲界之中。理事無礙。故名迴向。初發心住時。理事無礙。非獨此處方有迴向。但以次第名言法須安立。然實體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膝者明屈伸迴旋自在。故說迴向義也。表真俗自在故。生死涅槃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間毫相果德光明。為十地菩薩因果位終。還像此天。依他起化無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薩但為眾生所須教化。自無業化。又於欲界之際。即無欲故。還同四禪及出三界法門。異彼小乘。修生涅槃。出三界惑故。又異權教菩薩。於第四禪中。成十地故。又從兜率天超過化樂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遍法界故。不須次第。上界四禪亦在其會。不來而到。不動而見。上下諸天皆處其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階降如是。實無上下彼此往來。十一地普賢佛華三昧會。在第三禪天說。來文未足。

  第八如來光明殿。說如來出現品。放眉間毫光灌文殊頂。明前他化天上十地果終。第三禪中等覺位畢。設法已成陳施本教。後方出現。若未說法門。何名出現耶。又世主妙嚴品中。始成正覺出現。後出現品中。自己稱法所見出現。明從初始終。於佛法界體上。安諸地位次之門於始於終。長明出現。本來一際。無前無後。放光文殊之頂。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佛法身根本智。欲令文殊普賢菩薩共相問答文殊菩薩知而故問。經雲。誰為佛長子。我今當問誰。於是如來。放口中光。灌普賢口。

  第九如來口中放光普賢口。口中光者。是佛教光。欲令普賢差別智說佛出現果德法門文殊因佛放光。始知問法之處。夫聖智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成。用成後則。此乃九度放光。以成一部經之始終法則。結會已前五位因果體用之門。此之三人始終不相離故。以明如來文殊普賢二人之果。

  第十復於給園之內。更放眉間毫相果光明。已上五位因果已成。還將果法。用利眾生。故入法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於此法門得道成佛。從此已上。十度放光。表德圓滿具足其十。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說一部經時。或一度放光。或即全身。未曾有如此經中圓周始終。一一成備。德具其十也。但言說十。備德無盡。十為圓數故也。

  三問答所詮主伴別。說此一部經之問答。總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普賢。佛表果德無言。不可說。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證。文殊成贊法身本智。普賢成其差別之行德。一切諸佛。皆依此尊者為師范。而能成就菩提之極果。或說普賢長子。或說文殊為小男。為最初證法身本智佛性。為初生諸佛聖性智慧家故。為啟蒙發明之首。故為小男。主東北方。為艮卦。艮為小男。又為山為石。在丑寅兩間。表平旦創明。暗相已無。日光未著。像啟蒙之首。故指文殊師利在東北方清涼山也。且取此閻浮之洲境位。托法在於世間。使令易解。普賢長子。位在東方卯位。為震卦。震為長男。為頭。為首。為青龍。為吉慶。為春生。為建法則之初。表像日出咸照萬物悉皆明了。堪施作務隨緣運用。故普賢為行首。為長男也。觀音為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剛山之西阿。說慈悲經。酉為酉位。酉為兌卦。兌為金。為白虎。為凶危。為秋煞。故以慈悲觀音主之。佛法無言。以世間法託事表之。有言說者。皆是世間法也。若也無言。啟蒙何達。以此義故。用佛文殊普賢觀音三德。互為主伴。以成法則。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普賢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別智。以此義故。或說文殊普賢為一切諸佛之師。文殊為始見道初法身本智之門普賢即為始見道之後行行之門。佛即二事之中無作體也。化佛教中無此所表。涅槃經中佛隱身不現。大品經中。薩陀波倫菩薩般若波羅蜜門。具六波羅蜜。未有方便波羅蜜願力智等十波羅蜜。但為引聲聞人天小器未堪聞方便願力智等波羅蜜也。六波羅蜜中無方便波羅蜜者。為方便波羅蜜行於非道。彼小器不堪聞也。何以然者。有畏愛故。及於彼經中。多有聲聞人。共佛為問答。非大菩薩故。設有菩薩。非文殊普賢故。設有文殊普賢者。表未具行故。設有普賢文殊者。明不見法身智慧故。設有文殊普賢。不自相問答。明理事未徹故。

  第四門示因圓果滿別。顯佛果有三種不同。一亡言絕行。獨明法身無作果。二從行積修。行滿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創發心時。十住初位。體用隨緣所成果。從行積修。行滿多劫。方明果者。即權教之中。不了無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厭而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欣別凈門。所有佛功德。總是修生。百劫修相好業。燃燈得光明不殺長壽布施資財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屬對相似具足。仍對治種種法門。始得見性成佛。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為運用動寂。任無作智。即是佛也。普門法界理智諸障自無。無別對治。別修別斷。不見變化。變與不變。無異性相故。普觀一切無非法門。無非解脫。但為自心強生系著。為多事故。沉潛苦流。故勞聖說種種差別。於所說處。復生系著。以此義故聖說不同。或漸或圓。應諸根器。是故余教。先因後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時。為法性智海中因果可得故。可得因果即有前後。有所得皆是無常。非究竟說也。若先因後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壞也。緣生之法。不相續故。即斷滅故。自他不成故。如數一錢不數後錢。無後二者。一亦不成。為剎那相續故。剎那不成。果亦壞。多劫不相續。多劫因果壞。要待數後錢時。前一始成。因果亦爾。要待一時中無間者。因果始成。若爾者如數兩錢同數。無前無後。誰為一二。如豎二指。誰為因果。如二指等。隨心數處為因。後數為果。若是有前有後即有中間者。還有剎那間斷。有間斷者不成因果。若同時者。如豎二指。無前無後。誰為因果。亦皆不成。如此華嚴因果同時者俱無如是前後因果。及同時情量系著妄想有無俱不俱常無常等。系著因果。但了法體非所施設。非因果系名為因果。非情所立同時前後之妄想也。

  五明地位所行行相別。凡發大乘心者。依其根品。有六種所乘。三種五位十地差別。行相不同。何者六種。一念佛願生凈土門。二作凈土觀行所生凈土門。三修空無我所乘門。四和會有無觀智門。五漸見佛性進修門。六頓證佛性圓融門。何者三種五位十地。一修假詮假智假真如等。安立五地十地。二修分真分證一分真如。安立五位十地。三頓修頓證頓真頓說佛境界圓滿真如。安立十地五位行相。(此佛乘中無假法言說名相總真)如是三種十地五位行相。向菩提者。行菩薩行者。滿佛果者。莫不總在其中。

  一念佛力修戒發願力。生於凈土。是化佛凈土。非真凈土。為非見性。及不了無明是一切如來根本智故。是有為故。如阿彌陀經是也。

  二作凈土觀行所生凈土。是化凈土。從心想生故。是有為故。不見佛性智慧故。即無量壽觀經是也。

  三修空無我觀所乘門者。為初說般若。破凡夫實有二乘生空我執故。多修空法。空有俱空。為空增勝。雖行六波羅蜜修種種菩提分法得六神通菩薩行福勝人天不生佛家。不見佛性。為析法明空。不了無明如來智慧故。是故如來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常樂我凈。有諸菩薩。自悔過言。我於無量劫流轉生死只為無我之所惑亂。有如此過故。回心方可得見性。達我是智。

  四和會有無觀智門。如深密經頌曰。一切諸法皆無性。無生無滅本來寂。諸法自性涅槃。誰有智者無密意。此經為破般若修空增勝者。言空言有。互相破斥。不令計有。不令計無。又此經雖安立十地。於其十地位內。復說有十一種粗重二十二種愚痴。所以此經不安立地前三賢十信具足行門。為此經地前非見道故。又為第三時教中間但和會有無。未是文殊普賢理事相攝行滿故。何以然者。為此十一地是佛位。佛位之內猶有障故。明十一地已前未有真理本智故。若全真理智。雲何一地有十一粗重。既有粗重。即非地地中有佛智。如是等教。並對權根。假施設有。但化佛所說皆是引中下根人。未盡實說也。如華嚴經。但於地前三賢初發心住中。即能頓證佛果法門。普印諸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諸位。如印印時。文相具足。無前後際。即以初發心時。頓印三界無明。便為佛智之海。以如來法身智身大慈悲之印。一下頓印世間。以為法界大用

  五漸見佛性進修門。涅槃經雲。十住菩薩少分見性。乃至十地未能了了。起信論雲。十住菩薩。少分得見法身。化八相成道故。如彼論釋言。是願力所為。既是願力。非為實報。總為漸見佛性。從初發心住已後。所證佛果。不定僧祇。何以故。如涅槃經紀屠兒廣額。於賢劫中成佛。闡提創發心。尚有越劫之功。何況具足信根。復能少分見性者。何有僧祇之哉。世有諸德。解屠兒廣額。是化作爾者。此乃曲逐人情。未詳佛意者也。漸漸引權向實。豈令見劫存情令違本耶。漸漸引至龍女善財。一念之中得成佛者。始成實說。三乘小見。但念長時。時體本無。空嗟欣仰。無繩自縛。何有休期。前略說三種十地。又以經義校量有六種十地。三乘權教中。有三種十地。實教中。亦有三種十地。如仁王經解深密大品經。此三部經中所說十地。多立假真如門。以成十地行相。此是權教中三種十地。如涅槃經中。十住菩薩少分見性。十地菩薩見性未能了了。即明以佛性為所乘門。分修分證十地。又涅槃經中。牛食雪山肥膩草純得醍醐等。即明證佛位故。即為五種十地。如華嚴所說法界門。重玄無盡法以成十地。是為六種十地。如起信論中。十住菩薩少分見性。以誓願力。能八相成佛。雖未圓滿。為見少分性力故。勢力如是。猶如儲君。為有因緣父王令其統紹君政。為是王真子故。力堪如是故。為少見性故。為如來真子生佛家故。不同餘教假真如假智等待於初地方佛家。明見性力。真勝余宗。少分如是。何況全得乎。

  六明頓證佛性理智萬行圓融門。如華嚴經。十信位中菩薩。皆從十智佛所來者。為十信位中以果成信故。為明信從果來以果為因故。若不以果為信。即無所信。故信無所依。何故文殊師利為上首。為文殊為果前之信。普賢明是差別智。為果後之行文殊小男者。為初生故。因初證本智法身能生佛家故。普賢長子者。為依根本智起行行差別智。治佛家法。諸波羅蜜事自在故。又文殊乘師子者。為明創證法身佛性根本智。斷惑之駿故。普賢乘香象王者。錶行庠序為威德故。又文殊常居東方金色世界不動智佛所者。為明金為白色能離垢故。普賢菩薩常居東方寶威德上王佛所者。明萬行為寶。以此行故成其威德。若具行者。以法寶自在也。威德無畏自在為王。若不行者。皆有所畏。設居高位。不得為王。為有所畏故。是故子為佛位。丑為信位。寅為十住。卯為十行。辰為十迴向。巳為十地。午為等覺。未為晦。明入俗同俗化迷。申酉戌亥。為所化故。如是安立法則。法合如是故。是故如來治坎而發明。普賢為智相。主萬行。觀音大悲之首。治凶危為上將。文殊為覺蒙之首。常為接信之師互體交參。以持佛家之法。皆令眾生住於中道。處恬和之性。智慈益物。以是身皆金色。目發紺青。體白而相黃。為應真和氣也。皆為無形之形無色之色。經雲。一切處普賢菩薩。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不動智佛。經雲。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應受化器悉充滿。佛故處此菩提樹。一切佛剎微塵等。爾所佛坐一毛孔。皆有無菩薩眾。各為具說普賢行。又問十首菩薩等。業不知心。心不知業等十問。令起信者。自身觀照。轉令深固。經雲。諸法作用亦無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又作水流火焰風起大地所生不相知喻。又下頌曰。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無。又賢首品中。從凡夫位。以信為首。決定取佛大菩提果故。從凡夫地。信十方諸佛不動智與自心無異智故。只為無明所迷故。無明與十方諸佛心。本來無二故。從凡夫地。信十方諸佛身根本智與自身無異故。何以故。皆是一法性身。一根本智。猶如樹枝。一根生多枝葉等。以因緣故。一樹枝上成壞不同故。從凡夫地。信如來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我悉盡能行之。何以故。自憶無始時來波流苦海。無益之事。尚以行之。何況如今有益之事菩薩萬行濟眾生事。豈不能為。是故從凡夫地。信佛智慧我亦當得。何以故。一切諸佛。悉從凡夫來故。如來藏身即法身也。諸福智海。莫不居中。故稱為藏。若不法身。一切福智大慈大悲。悉皆不辦。總屬生滅普賢行。文殊師利法身根本無相智。二人齊體。互為主伴。中間無作智。即為佛果。三人體一。寄安五位。用接凡迷。若有凡夫。信滿發心。十住之初。三身同得。文殊佛法身。普賢是佛行身。無作之智果是佛報身。常以文殊身無相妙慧。以為先導。說時先後。證即三身一時。法合如是。廢一不可。若廢文殊普賢。所有行門屬有漏。若廢普賢存文殘。所證寂定是二乘。若廢佛存普賢文殊。佛是覺義。無覺者故。以是義故。三人不可廢一。若廢一。三不成故。是故三乘權教中。無此三人始終不相去離。以教門未實。總皆化身。權逐小根。且略權施。待其熟故。方遷就實。如此經中十住初位。即是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一位中得五十法門。以互相徹故。乃至無盡諸位等。進修行相層級。不廢漸漸而是一時。不廢一時中漸漸。位中有三十七個菩薩。同名為藏者。為明此十地法門果終。意欲辯知正道助道故。故立三十七菩薩。成三十七助道法門。明十住已來菩薩所行皆是助道。非是五位無住無行任真自體。名之為正果故。若以初發心住。以法性無相根本智。不離作用之體行諸萬行。菩薩與佛因果本來體齊。若簡佛果。無作無修。菩薩正加行已來。總名助道。以動寂無礙。正助元來不異一法門也。

  六重令善財證法別。經中但有法門。未有人求學者。故令善財詢友。一一以行行之。一如前經之法則。令使後學無滯。彌勒令善財卻見文殊。明從法身理體根本智為因。見彌勒菩薩。是善財乘法身本智為果。及諸善知識所行普賢行。以成自己佛果。見彌勒之後。入普門法界。自見其身入普賢身者。雖成正覺。常以普賢行。利益眾生。即明文殊普賢彌勒佛果三人始終一處。表通因徹果。此三人之道。是古佛之大都。源始之法際。若迷解者。即本來全得。處迷者。自沒輪回。為古佛道法。本來常如是故。非生滅法。無作無為也。

  七明六位菩薩來眾別。如權教之內所說菩薩諸地位次。但說假真如因果。仍地前三賢未能正證。初地之中。一地證一真如。十地證十真如。證十真如之後。方能始見佛性。前證真如。復言有十真如障。真如既能成障。明知權教之中。即施設假真如。非本真也。所設地位三乘同聞。聲聞人天共會。此經不爾。總是果位菩薩文殊師利。即是能證之因。不動智佛。即是所證之果。今舉此因果同體無二。用成十信之初門。還令諸信者信果成因。還修果法以成因位。十住初心之上。便成正覺。為從證果本智為因也。是故。此經下雲。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權教菩提。同有為故。立能證所證。也一念之間無有能所。能所盡處名為正覺亦不小乘滅能所也。了能所本無動故。所有一切眾海菩薩天龍諸神等眾。皆佛果位海諸菩薩眾。非是凡夫。欲令入者。即同聖故。明毗盧遮那攝化境界眾生遍故。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於一剎那際。皆得此法。不許於剎那際外有別時得者。即非本法故。若有人。於佛法中見佛成道。作劫量延促處所而生見者。信亦未成。

  八明所施法門理事別。如化佛權教中。說有情佛性無情佛性。一切草木。不能成道轉*輪等。如華嚴經。即是越情實教。如功德菩薩等十林菩薩。所從來國。國亦名慧。一切境界。總名慧體。何以然者。無有情無情故。所以然者。無二見故。為一真智境界。無成佛者。無不成者故。夫有情無情者。此是依業說。夫論成佛者。非屬業故。如經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世間常住。是法住法位。如是之道。為有情及非情邪。若存情計者。見有情成佛。見無情成佛。此為自身業執。如是解者。終不成佛。此由未見法空。不依實慧。未了得世間諸相本來常住。但見隨情識變生滅之相。九明與諸三乘得果別。如經所說。為聲聞人。說四諦生老病死。為緣覺人。說十二緣行。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今此華嚴經。亦說四諦法。即與聲聞四諦法不同。如四諦品中。明苦集本真。元來是根本智。不同三乘有欣厭故。聲聞觀苦集二諦。深生厭離。作無常不凈白骨微塵等觀。知身空寂。隨空寂法。智滅身亡。不生悲智。名之為滅。以此滅處。名為涅槃。滅伏諸苦。名為滅諦。以此滅諦。名為道諦。緣覺之流。知十二緣生之法本來無實自體皆空。知身知心。自皆無主。身心無主。性恆無我。以無我無明便滅。無明滅十二緣滅。逍遙任性。獨覺自居。異聲聞故不趣於寂。異菩薩故無有悲智。惟不趣寂故。即勝聲聞。惟能持法故。即不如聲聞。以聲聞之人。聞佛所說大乘經典。亦能宣傳。但未親證。權教菩薩創回二乘。及小菩薩。未能全具大悲智。但說六波羅蜜。引起小根令成智慧。以彼偏修定業。滯在無智。猶怖生死。未說七八九十波羅蜜等。九地已來。未明佛性。為修彼假智乃成障故。如此經為上上根人頓示本智。初心創發。十住位上即與佛同。以依本智法即無所修故。本無障故。任運悲智不作而成隨緣六道。無非法界。了緣生法自體恆真。更無修作。所有念慮皆從智生。但知任運。對現色身。說法應機。如響相對。恆處生死流。法身常寂。雖經多劫體不移時。入死出生非沒生也。任大悲智不住證修。法如是故。龍女善財。總明如是。此法難信。三乘拱手。遙推是化非是人修。直說僧祇。逐情立劫。焉能信此無時智門。設經多劫勤苦作修。有得有求。作長作短。作是作非。作成作壞。捨身壞命。豈有成佛之期。何如初心即須如是入佛智境。豈不省力。以此義故。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不真解四諦十二緣及真如法身實智境界皆是毗盧遮那方便引修。向此華嚴真實之海。令歸本法任智施為。所修諸地隨智所作。不起能心。而皆成辦一切種智。不似諸教地上別作對治。

  十明所付法藏流通別。如來出現品中說佛子。此法門如來不為眾生說。唯為趣向大乘菩薩者說。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此經法門。不入一切余眾生手。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因此寶故。顯示輪王。此寶不入余眾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聖王相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余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不同權教付囑三乘聲聞菩薩所共流通。又三乘之教。多付囑諸聖及未生佛家凡夫。此經付囑最上大心凡夫唯求如來不思議乘生佛家者。何故三乘之教。多付囑諸聖者。令使流通。及付囑未生佛家凡夫等。為三乘之法未出情塵。明法未真易信解故。且令凡聖共贊。令教流行善根不斷。不似此十信之終剎那即佛。以此義故。三乘之教。且漸引生。未出情塵。三僧祇劫方得作佛。順情之教。根易信故。凡聖共贊。皆得流通。不同華嚴十方諸佛根本智法。及差別大慈大悲。法出情塵教深難信。要待入證十住之位。生在佛家。為佛真子。方是流通。但有聖說。無入證者。不名流通。但有凡夫說教無入證者。亦不名流通。為自法不明。疑情猶在。不破自他暗故。未能決定知佛意故。以此義故。付囑大心凡夫入證者。

  第四明成佛同別

  夫智身廖廓。總萬象以成軀。萬象無形。與智身而齊體。違真相隔。得本形同。只為乖本相殊。致使化儀各別。略作十門成道差別。使童蒙起信。發解除疑。識本離權。情希勝德。十門者。

  一成佛身別。此毗盧遮那佛身如經所說。有九十七種相及無盡相身。非三十二相十種好身。

  二成佛時別。權教中。佛生之後。逾城出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之為時。如毗盧遮那佛。即不如是。又雲。如來安立化相。為度三乘眾生。應見如是出家成佛。如華嚴經中實法界海。即不如是。法華經雲。吾從成佛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此即是回彼三乘人。就實而論。此毗盧遮那佛。依本法界。成大菩提。還依本法界。無有時分。經雲。如來不出世。亦無涅槃。此為實說。又頂著華冠。本非出家。都無八相之事若有人能知如來不出不沒不成不壞。即知如來常住在世常轉*輪。即是毗盧遮那出興於世。又從兜率天下降神入母胎轉*輪入涅槃不出剎那際。彼天猶未下。母胎猶未出。此已入涅槃。一切法事總畢。

  三菩提樹別。三乘之中。見佛道樹是木樹。高下人間。如一乘中如來成道。所居之樹。即寶樹高顯殊特。

  四所坐座別。三乘中。化身成道。棄榮貴。藉草蓐。此一乘中。本身成道。坐寶蓮華師子之座。妙寶嚴飾。具眾莊嚴

  五大眾別。毗盧遮那佛所。有大眾圍繞。皆是普賢文殊等。及有新發意者。皆是志求佛果法界之眾。皆智圓多劫一際。無前後時之眾。

  六示相別。如權教中。即以兜率天受生。降神入胎八相成道等。或於摩醯首羅天。坐華王之寶座或以三千大千之國土。以為報境。如是施設。分量限劑。皆引眾生之化儀。漸令心廣。未為究竟實相。如此華嚴法界妙。門約分十佛剎塵蓮華藏剎海。參映重重。明無盡佛國。互相徹入。一一佛剎。皆滿十方。十佛剎塵國土。皆無限礙。身土相稱。都無此彼往來之相。如此盧舍那相海。纖塵匪隔於十方。毛孔詎虧於剎海。三乘示相。螢光不可以日月之照。琉璃難以類摩尼之凈。此乃非由佛爾。只為器劣故然。

  七轉*輪別。化佛轉三乘*輪。毗盧遮那轉一乘*輪。三乘教說。說龍女剎那成佛是化。返成謗教。不順佛心。元佛本意。令龍女剎那成佛為本法。法自無時。證盡時處。即為實法。返雲是化。此是苦哉。當復奈何。不期甘露返成毒葯。翻將寶玉喚作泥塵。以實為虛。將虛為實。請後達士莫踵前賢。深可久思具閑佛意。依宗傳教。福利人天。使得金玉煥然各不沉沒。是故。化佛說三乘。即龍女剎那成佛。雪山肥膩草喻。若牛食者純得醍醐等。皆為分有。未具全示。一一具足果報之門。唯此華嚴具足。是故今言轉*輪別。

  八轉*輪處別。權教中。化佛轉*輪。或言鹿園。或言給獨孤園等。皆有處所上下往來。此經即十處十會。及一切塵中。佛國佛身。重重重重重重無盡無盡無盡。常轉*輪。不去不來。不出不沒。皆雲。不離菩提場。而升一切處。

  九大會莊嚴別。說此經時。天上人中。十會十處一時普集。十方聖眾。大心眾生。又十會之眾。各從十方來。隨所來方。皆雲有十佛剎微塵眾。而來集會。位位地地。以次十百千增多。為明無盡。又一一會眾皆遍法界。重重重重。參光影像。纖塵之內。亦眾會重重。一一塵中眾會。皆與法界虛空等。如是眾會。皆為諸佛菩薩。性遍一切處。身土眾會。皆遍一切處故。不似三乘中化佛眾會。皆有處所限量分劑往來。為眾生根小。非佛故然。

  十所授法門別。如權教中。或從小乘。修四諦觀。於中苦集二諦。以為世諦。滅道二諦。以為真諦。觀彼苦集。真實是苦。深生厭離。趣求寂滅。故苦集本無。識滅智亡。以空為證。且令苦盡。然後方為說大乘法。令使回心修法空觀行諸六度漸起悲智。或有大乘菩薩種性者。觀行對治以彼小乘。性有慈悲。樂行諸度。不取空證。留惑益生。成法空等觀。或有大乘菩薩種性。一下頓修假真如等觀。以假真如門。加行調伏。經三僧祇劫。十地見性。方始成佛。如此華嚴經即不爾。直為上上根人。一下直授法界。自體根本法身。古佛智海。迷在無明。頓令以方便三昧而令現之。全將佛果。頓授十住初心。一念一時一際一法界門頓收。

  第五明見佛差別

  夫佛身性相一體無差。器有萬端依根各異。情存想隔。見絕體齊。身立影生。情留佛異。佛由情應。以此乖真。心盡情亡。智身自稱。隨緣無作。動寂俱真。如是相應。名毗盧遮那佛。略立十門見佛差別。使留心創信者。返末而還源也。

  一人中見佛。但有三十二相。  二諸天見佛。但有八十種好。  三諸龍見佛。或同人所見。或見但為大龍王。余畜例然。  四諸仙人見佛。但見仙人。  五諸餘外道還見佛。與己同類。  六八部神等見佛。與己為王。  七小乘人見佛。為大聲聞。  八緣覺人見佛。見還為緣覺。  九權教中菩薩見佛。但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遍三千大千世界。  十一乘教中菩薩見佛。為十佛剎塵蓮華世界海為法界主。

  此十種見佛不同。皆由發心之時信樂差別。以信樂力故。見佛不同。是故當知發心者。當發廣大心。信廣大教門。發廣大願。行廣大行。入廣大智利益成就無盡眾生。即得速成菩提行願福智。悉皆圓滿若不如是。終非畢竟成大菩提

  第六明說教時分

  夫創正覺心。道源虛寂。智圓三世。始終俱盡。會萬象。齊有無。混去來。印今古。豁達唯神。恬薄應真。情亡智立。想絕悲存。圓聲遐布。隨根受益。一雨普滋。百卉齊得。如空谷響。稱擊成音。諸機獲益。任智無心。略依權實。且立十種。教起前後時分不同。一如力士經說。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於鹿園說法。二如大品經說。佛初鹿苑。轉四諦*輪。無量眾生。發聲聞心乃至獨覺心大菩提心等。三如法華經說。三七日詣鹿園說法。四如四分律及薩婆多論。六七日方說法。五如興起行經及出曜經。七七日方說法。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說法。七如大智論。五七日方說法。八如十二游經。一年不說法。九依今唐朝藏法師。判如來成道。定經三七日後。方說華嚴經。十通玄。今依此華嚴法界門。總不依如上所說。如此經。以法界本智性自體用理事大悲本實為宗。不依情量時分之說。古今見盡。常轉*輪。無始無終。法本如是。如上所說。總依根自見時分。並非如來有此不同。如來本法智體。並無時分可立。但令心信解法界無時。即是如來說法時也。情亡心盡任智利人即是如來成佛轉*輪時也。若也情存立見。雲如來如是時出世。如是時說法者。並不依佛見。總是自情。此經乃是無時之時。一切時說。如法華經雲。吾從成佛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量既本無。知欲將何為說法時也。皆是如來一智用。一圓音。一剎那時。以無時之時。為說法時也。

  第七明凈土權實

  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渺渺真源。盪盪罕尋其際。遮那法界。體相括於塵沙。方廣靈門。凈穢互參於無極。但隨自修業用。見境不同。致使聖說乖違。依根不定。或權分凈土於他國。指穢境於娑婆。或此處為化儀。示下方為實報。文殊住居東國金色世界而來觀音身處西方安樂妙土而至。如是權儀各別。啟蒙的信無依。今略會諸門。約申十種。以定指南。

  一阿彌陀凈土。此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念相不移。以專誠故其心分凈。得生凈土。是權未實。

  二無量壽觀經凈土。為一分未信法空實理眾生樂妙色相者。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國。此權非實。

  三維摩經凈土者。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暫現還無。是實報土。未具陳廣狹。是實未廣。

  四梵網經凈土。雖說一大華王而有千華一一華上有百億化佛教化百億四天眾生。然彼千華及彼華王。為三乘菩薩見未廣故。分示報境。未成圓滿。是權未實。

  五摩醯首羅天凈土如來於彼。坐寶蓮華座。成等正覺。以為實報。此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中成正覺者是化。此為三乘中權教菩薩染凈未亡者說。言此閻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彼上界摩醯首羅天是無漏故。心存染凈。彼此未亡。此為權教。未為實說。

  六涅槃經所指凈土。雲如來有實報凈。土在西方過三十二恆河沙佛土外者。為三乘權教一分染凈未亡者。言此三千大千世界總是穢土。權推如來報境凈土在西方。此權非實。

  七法華經三變凈土。此為三乘權教菩薩染凈未亡者。言移諸人天置於他土。是權非實。

  八靈山會所指凈土。此引三乘中權教菩薩染凈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穢恆凈。諸眾信可。未能自見。是實非權。信而未見。

  九唯心凈土。自證自心當體無心。性唯真智。是實凈土。是故維摩經雲。隨其心凈即佛土凈。欲得凈土當凈其心

  十毗盧遮那所居凈土。即居十佛剎塵蓮華國土。凈穢總含。無穢無凈。無有上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無相障隔。略言十佛剎塵國土。為知無盡佛國不出一塵。為無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法為界。不限邊際。相海純雜。色像重重。此為實報。非是權收。

  第八明攝化境界

  夫佛境無邊。順機各異。隨情廣狹。見有差殊。非是如來分其量數。情微即境狹。量廣即境寬。若也智契真源。佛境彌綸法界。或見閻浮為化境。或見四洲以濟生。或見形滿大千。或見報身十海。如是種種設教不同。發蒙始學。憑准何依。略示五門。識其權實。使得舍條從本速證菩提

  一人中見佛境界。但見化一閻浮提眾生

  二諸天見佛但應自見境。如帝釋即是二地菩薩位。乃至漸升至梵天王。是十地菩薩位也。或以暫時佛神通成就眾生。令人天凡夫及二乘並小菩薩總得見佛報土境界。即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所現凈土是也。或時以佛神力。令人天總得相見。即如大集經中所說寶坊之上。處欲界上色界下。大集人天之眾。總在其中。

  三二乘中羅漢見佛攝化境界。如大羅漢。以天眼力。得見佛攝化三千大千境界。即如阿那律雲。我以天眼。見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如小羅漢即不定。或見佛攝化一閻浮提。此即以久伏忍力。能斷結使。未有定力。亦未有神力通變等事。

  四權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初地百佛。二地千佛。三地萬佛。以此漸增。如三乘大乘教說。

  五實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初地菩薩。即見多百佛。即是無盡之百。不是一百之百。二地菩薩。即見多千佛等。即是無盡之千。三地菩薩。即雲多千萬等。以實之說。諸地菩薩。皆悉齊見如帝網等。三賢菩薩亦然。非但十佛剎塵蓮華藏為其報境。法界虛空總皆平等。為十住初心初見道時。即已無大小見故。即總見佛化境。皆如法界。初地見多百佛境。即明滿義。非如三乘單百。此多百者。即齊無盡之數故。

  第九明因果延促

  夫法界圓寂。無始無終。理智虛空。非因非果。但為有情存量。假寄其名。情亡量絕。何名能立。名不自施。本由量起。量亡情盡。名亦自真。今以無名之真名。談無果之真果。以無說之真說。談無因之真因。啟蒙之士。不可以其名。始學之流。不可以廢其說。滯名則名立。廢說則言亡。當可任性隨緣。起為法起。若無緣者。滅唯法滅。有此法者。性不自知。今談因果延促。如空中鳥跡。如石女之子。但為眾生情有愚智。隨心照惑。遲速不同。劈竹登梯。稱機各別。因慈之類。延促不同。非謂日月與作時分。教不自施因機故起。教隨根應。有根教生。今以依根。約立十門。

  一小乘善來得阿羅漢果。  二小乘一生得阿羅漢果。  三小乘三生得阿羅漢果。  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羅漢果。  五緣覺四生得緣覺果。  六緣覺遲經百劫得緣覺果。  七依權教菩薩成佛。定經三僧祇劫。得成佛。  八依法華經實教會三歸一。令龍女剎那成佛。破彼三乘經於多劫方始成佛。  九華嚴經說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  十善童子。一生成佛

  如上所說皆是三乘及一乘聖教。依根約器所說。如龍女破三乘之定劫。成剎那之實門。涅槃經屠兒廣額授賢劫中成佛之記。破闡提之無性。兜率天子。明一乘教殊勝之力。聞之生信。為不修故。設入地獄亦能成種。蒙光觸身來。生兜率天上。登十地位。舉此一事。意合信此諸佛所乘以難信故。信即必定成種。為信解內薰必至成佛。如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者。明於十住初心。一剎那際。情亡想盡。三世一念更無所生。名為一生。不取存情立劫時分之生。如是無生。便成佛果。如本生故名為一生。還同龍女剎那際。情盡時亡名之為佛。

  第十明會教始終

  夫慧日世尊。稱法界而遍照。智周萬有。與凡聖而同真。理事互融。體用相入。即四十品之勝典。終始交羅。百萬頌之妙言。前後參映。十處十會。如帝網之重重。十剎十身。若鏡像之相入。舉一門眾門俱發。談一品諸品齊麾。道樹始成。九天同屆。普光一集。十處咸登。今古無差。舊新一念。不離一位。便分五位之門。一行之中。乃建塵沙行海。法界體上。安立訓俗之詮。果德性齊。施設引生之教。文殊以贊明法體。普賢為成備行修。二人悲智參光。使得雲滋寶澤。法界品內。復令善財重修。仿此一部之經。一一行其行相。菩薩接生之軌。各各次第分明。今分十法。以約紀綱。

  一明毗盧遮那始成正覺。即世主妙嚴一品經是。言始成正覺者。以自身心。證盡三世古今等法。在一念中。無久近相。於一念中。而亦不眾生三世久近劫智及種種眾生差別知見智。如是上下前後四十品經。總於始成正覺時一剎那際。以法界海智印三昧門。一時頓印。身色言音。說諸佛法。及一切塵中諸國剎海。普宣流布。及入涅槃。不移一時一際一性前佛後佛總在一時。隨諸眾生差別法。古今相徹。名之為始。契法如是。名之為成。依法如是。非心造作。名之為正。智達斯理。名之為覺。於一念之內現三世事者。為眾生故。非於本法而有三世。

  二明示果勸修。即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如是五品經是也。於現相品。如來口中眾齒之間放光。以光中音聲。十方告眾。使令咸集。普賢菩薩。為佛長子。治佛家法。入佛三昧。舉佛果德。令眾敬愛起信樂修。

  三明信心成備。即第二會中。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凈行品。賢首品。此六品經。於普光明殿中說。以普光明殿是佛智用果滿報居之本宅。還從中說信位法門。為明說果成信。既信果德。從茲已後。至十地十一地。佛華品已來。方明入道進修。五位成滿。從因至果不隔時故。皆以根本不動智等十個佛。以為所信之門
  四明入真實證。從第三會。升須彌山頂上。於如來兩足指端放光明。於中說六品經是。一升須彌山頂品。二須彌頂上偈贊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德品。六明法品。此六品經。明創證法門。住佛所住。生在佛家。同佛智性。功德解行理智如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升須彌山頂者。明從前信心。今升十住法王山頂。至法之際。智照無礙。如上高山。至相盡處故。從茲已去。任法無功。始終俱佛。不從八地方具無功。瓔珞經雲。三賢菩薩。法流水中任運至佛。初水後水一性水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於其中間無初中後。不隔念故。依本法故。無念可隔。因果便終。一念相應一念佛故。不論相好及與神通相好神通。從此正覺中得。若證正覺。即不著諸相。

  五發行修行。從第四會。升夜摩天上。於如來兩足趺上放光。說四品經。一升夜摩天宮品。二夜摩天宮偈贊品。三十行品。四十無盡藏品。此位從如來兩足上放光。及升夜摩天上說者。為明從須彌山頂。至相盡際。證佛智身。至夜摩天下。依法空本智。起普賢萬行。以處表法。令易解故。如彼諸天離地際故。此天依空而住。為明十行。依本智法空而行故。

  六明理事相入。從第五會。升兜率天宮。於如來膝上放光。說十迴向迴向者。令諸事法皆入理故。以十行事法。入前十住中。理事無礙。故名迴向。前十住。即是文殊法身本智。後十行即是普賢萬行。明二人體用相徹。名為迴向。膝上放光者。明理事卷舒自在。猶如人膝。屈伸迴旋。皆由於膝。

  七明蘊修成德。從第六會。升他化自在天宮如來眉間放光明。此光與初會中。如來眉間所放光明。終而復始至本處故。說十地一品經是也。何故無升他化天宮品。無偈贊品。為明十地果終。住法本宮。恆遍一切。功終行極更無升進。十地智滿無進修故。常對諸佛現在前故。為非新來。無稱嘆故。此十地門。但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中。蘊積功成。使令淳熟。更無所住。任運而成。自令具足一切諸法

  八隨緣無礙。於第七會。第三禪天。集八禪眾。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定。說十一地等覺位中行普賢行。遍明入俗。遍周法界。名為等覺位中普賢行也。言佛華三昧者。佛者覺也。明十地成佛已終。次十一地覺行滿也。

  九明因果位終。從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壽量品。諸菩薩住處品。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離世間品。已上十二品經是也。何以然者。為十定品至離世間品。總該五位十地佛位。及普賢萬行。始終因果門。前後徹故。

  十明令凡實證。從第八會。在祇園之中。如來入師子頻伸三昧門。還舉法界果德。現諸世間。令生信樂達佛實相。五百聲聞目連鶖子。示同不聞。寄同二乘有信不信。會中六千比丘。明是凡夫文殊師利所頓明十耳十眼。乃至第九會覺城東。一萬龍眾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並是凡夫同證佛位。無量諸龍得生人趣。一萬諸龍發菩提心。覺城五眾俱登佛果。五百者表五位。六千者表六位。一萬龍者表萬行之門。無有一事浪施設故。過去諸佛大塔廟處為其會者。明古佛今佛道跡不殊。還同如來會內。如是法界佛果法門。諸有信解。及初發心證入之者。猶如師子王之子初生之時。雖則未能如其師子王力勢自在。然師子相全體無異。一切諸獸皆當畏之。如於此華嚴佛果法門。初證入者亦復如是。能信自己身心性相。全體佛果自體恆真本無修造。以此真門。成備進修。差別萬行。一真果德。雖未能堪力用如佛。是則名為種佛種子。是則名為生在佛家。為佛真子。便即超彼三乘。見一切三乘人天外道。智所不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