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居士名家文集: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四之下(李通玄)

略釋新華嚴修行次第決疑論卷四之下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第十法雲地。以智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此迦毗羅城。有釋種女。名曰瞿波者。以明十地行。不離本處。與初地同處。以表菩提體無先後。始終不移。故雲迦毗羅城有釋氏女。瞿波者。乃是如來往古為太子時妻。是過百佛剎微塵劫有王。名智山。王有太子。名善光。有居士女。名凈日。善光太子出家比丘。於凈德林中住。入城乞食。凈日女見善光比丘。因生染愛。便解身瓔珞並珠。置其缽中。便即發菩提心。於二百五十劫。不復墮三惡道。常生勝樂處。常見善光比丘。經二百五十劫。後生於善現家。蓮華化生。見財主王。有太子。名威德。太子納為妻。因此之後。常共太子供養諸佛。乃至聞法得道。迄至如來。為太子時。還為其妻。是往昔本願因緣常為其妻。依古德雲。如來為太子時。有三夫人。一羅睺羅母。耶輸陀羅。作比丘尼。二名瞿波。作善財十地善知識。三名摩奴舍。未詳所在。夫如來神智性同虛空。非物像能與其類。如其智體。非情想能得其跡。但以無形質之妙靈。而十方隨根。普應對上根之類。蓮華出現。應中下之流。母胎誕生。只為本願慈善力故。於十方世界。隨物現形。豈有存妻子。而居世間也。但為化凡引俗。示生人間。八萬四千塵心迷皆同行。化妻幻子。化幻眾生。示現處纏。難舍能舍。對三乘之種。舍諸飾好。應一乘佛果之門。即具華冠瓔珞九十七種大人之相。及十華藏世界微塵等相。今以瞿波女。以表一乘智境。無別求出世。全以根本智。普印世間。萬境全真。更不說他方別有凈土。便以瞿波女用。同真性無取捨法。便將表法。便明十地道滿。法喜為妻也。一切境界。總是法樂。是故法華會三歸一乘。故說世間常住。是法住法位。全將世間。以為解脫。無別欣厭也。又此經集會人間眾。但有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一萬諸龍。但集世間俗眾。無比丘出世眾。如來是福智大慈悲圓滿之行世間無厭形相也。今以瞿波女。表十地法悅。無取捨法。是故凈名經雲。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財至菩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法堂者。至十轉*輪智滿故。此是初會菩提場所契會普光明智。亦是第二會普光殿。從第二會自起信進修行。至此十地。自以智慧道滿。同諸佛*輪之智慧。以此為終。故號菩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其中有宮殿神。名無憂德。並一萬宮殿神。來迎善財。贊嘆善財所修行善根。是入十地之因。見瞿波女。是十地之果。一萬宮殿神。是守護十地智悲之行。瞿波女曾供養無數諸佛久遠劫來承事毗盧遮那。自身位登十地。猶言未了菩薩身及身業。亦不心智。諸劫所行之道。以未入等覺位普賢行門。至十地道滿。須舍見道煩惱。禪三昧煩惱涅槃清凈樂上煩惱。總舍恆入世間。一切眾生前對現色身。教化利樂。是恆常之道。更無欣進出世三昧涅槃解脫習氣之心。以是如經中十地行滿。以無量三昧推求普賢。了不能見佛。勸令以想念求覓。方見普賢在十方一切佛所。或來或去。以是瞿波立樣。以成後學令知軌則。修行不惑。從我唯得此觀察菩薩三昧解脫已下。是推德升進。

  已上十地善知識竟。十一地等覺位普賢行如下。從前十住初心至十住滿。師子幢王女。且得一分世間世間智慈圓滿。從十行初至十行滿。出家外道名為遍行。且得一分隨行行上。不壞出家無染解脫。從十迴向初至十迴向滿。見天地之神。以於世間生死智悲之行含養自在。從十地初至十地滿。見瞿波女。於菩薩集會普現法界講堂。及無憂德神。及一萬宮殿神。以十地道齊諸佛智慧。轉*輪中。智慈自在。從十一地等覺位普賢菩薩行門。初摩耶夫人至十一地滿。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以恆往十方生死六道。入幻住門。是等覺位之功終。文殊師利彌勒如來普賢菩薩三人。總通是五位及十信位中一理智妙行之體用法界之門。從初發心來五位滿。皆不離三法文殊是三空解脫之妙慧。妙簡正邪之理。彌勒如來寄同此教。一生至佛果故。是根本普光明智。普賢是根本普光明智中差別智利眾生行門。三法是一體用之門。即於諸法而能自在。此之三法成此一部經之教體。故名一乘圓教也。從十信心修行五位未終。常以文殊師利為揀擇引導之首。普賢為伴。至入法界之果門。即普賢為首。文殊為伴。根本智常為此二法無染之體。若根本智未明。籍妙慧觀照顯發。若根本智明。即妙慧是根本智妙使。普賢是根本智中萬行之體。總是一法理智大悲體用分三。若不如是合離分張。修行者不知有智悲體用通塞自在文殊師利出善住樓閣。南行化利人間。啟發童蒙故。名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以化童蒙。見道智因行立名。是故未見道時。由慧顯得本智。見道之後。慧為佛之使也。觀察取意可知。總是理智體用互參。

  等覺位初以檀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此世界中。有佛母摩耶者。此位能以處生死中。大慈悲心普含攝一切世間境界不分內外。東西南北直言此世界中也。佛母者。如來以大慈悲心為母體。能發大智慧。教化眾生故。實無如世間父母所生。為大慈大悲不違初發心。本願力化眾生故。宜應所見。以其自智。幻作父母。化作妻子。或現蓮華化生。種種生法。同眾生行。宜應化現。總是如來一智之境。隨宜幻生。何得有父母誕生入胎出胎去住之相。望其自智。以智體神妙。無色無形。無跡無垢。自體清凈。及隨本願。大慈悲力有依正二報功德。福智莊嚴。如光影像。不可提摩。隱現自在。如慈氏樓閣。如華藏世界是也。共一切眾生。同住各不相礙身為正報。國土為依報。亦依正二報互相參入。如帝釋寶網光影相參重重無盡。如是摩耶夫人。如來眷屬。總是同一切根本之智幻化所生。以接童蒙故。以大慈悲為母。幻生佛故。如十住之末。從智生慈悲。即師子幢王女。名曰慈行。此等覺位即慈悲生智。即以母生佛。升進次第如然。善財嘆。摩耶夫人身。是超六處。離一切著智。無礙道具清凈法身。以如幻業而現化身。以如幻智而現世間。以如幻影而持佛法身。乃至無依處身。廣如經說。善財先見主城神。名寶眼。眷屬圓滿者。是悲中之智眼。引接眾生故。先見也。以雜色寶華散善財者。以明入大慈悲行。非一種行。行無量種種行。是以眾色寶華而散善財。又勸善財二十八種守護心城法門。意令修行慈悲。處生死行。廣大無限。於生死行中。不貪境界。但欲成就如來十力。廣如經說。意明欲入生死。成大悲行。不舍智業。本清凈大悲圓滿。普周世間。謂和無二。不令有滯。此二十八種守護心城法。是和智悲。成普賢入生廣大行門。令不染不離。是入生死。成大慈悲。前方便故。是故先見寶眼主城神也。又雲。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修心城。則能積集一切善法。何以故。蠲除一切諸障故。所謂見佛障。聞法障。供養如來障。攝諸眾生障。凈佛國土障。此有五種障。皆是有所欣求功德善法。懼生死心。非是真入無作任運大慈悲者。故今欲見此位善知識者。常除如是等五障之心。不用功力。則便得見。以明十地道滿。入等覺位。普賢慈悲。處世間眾生海。當除此五障。方得見摩耶之身。此乃是不求出世。不求功德不求見佛。不求聞法。純以無作大慈悲。一往同一切眾生生死流。教化利物。無有身心所求果報。及懼生死爾時有身眾神。名蓮華法德。及妙華光明無量諸神前後圍繞。從道場出。住虛空中。以妙音聲種種稱嘆。是處生死海。住法空。無染之行滿。摩耶夫人。從耳璫放無量色光明網。普照無邊諸佛世界。令善財見十方無邊國土一切諸佛。其光明網右繞世間。經一匝還來。入善財頂。乃至遍入身諸毛孔。善財即得凈明眼。永離一切愚痴暗。故得離翳眼。能了一切眾生性故。廣如經說。何故耳璫放光。以六根之中意根。以成智業。餘五根中耳根。隨用為勝。以表大慈悲苦海。以遍法界眾生界。聞聲即救。不待見身。且取耳能遠聞過餘四故。且如雷震百里耳根得聞。若有大聲千里亦聞。四根不及。以表慈悲之光耳根為體。光照諸佛國土。次照世間。以慈悲之光。照佛國眾生國一體無二。從善財頂入。然後遍入身。及毛孔皆遍者。以明大慈悲光普周。高卑等入。體同一性。大智光明眉間起。受生光明臍輪起。大慈悲光摩耶耳璫起。四十心光手中起。十信光足下千輻輪中起。十住光足指端起。十行光足趺上起。十迴向光膝上起。十住中第六住海幢比丘眼中放日輪光。照惡道苦。善財蒙光入身。能了一切眾生性者。以同體大悲。能了一切眾生性故。次見守護菩薩羅剎鬼王。名曰善眼。與其眷屬一萬羅剎俱。於虛空中。以眾妙華。散善財上。明羅剎是女。住在大海之中。有大勢力。能食啖眾生。而得自在。亦能游空。以明菩薩以法空大智。常居生死海。守護一切眾生而無舍離。以為宮殿。而能餐啖一切眾生無明貪嗔痴愛熱惱血肉故。以羅剎王表之。取此居大海中。力用殘害速疾為像也。散眾華於善財上者。以大慈悲是行故。是故散華也。勸嘆善財。令入大慈悲之行。廣如經說。羅剎為善財說求善知識法。善男子。汝應頂禮十方。求善知識正念思惟一切境界。求善知識勇猛自在。遍游十方。求善知識。乃至觀身觀心。如幻如夢如影。求善知識。善財受行其教。即時睹見大寶蓮華從地踴出。所有莊嚴廣如經說。以明大慈悲為地。大慈悲行為蓮華。能起大慈悲心。為摩耶夫人身。誕生諸佛。以明從悲起智。以明萬事皆是大智慈悲。幻生諸法。度脫眾生。是如幻智中。幻生自在無礙。方如大智慈悲功終不可得。智凈如空。守空而住。不可但隨悲逐行。迷彼智門。皆須圓備。如主城神。一度和會慈智之行。身眾神及摩耶耳璫放光。一度和會智悲之體用。羅剎王一度和會智悲之體。如是三度勸發和會。觀行次第因緣成竟。方始蓮華從地踴出。具眾寶莊嚴。摩耶居中而坐。坐於眾妙寶座。一切諸莊嚴中。起化莊嚴。及摩耶夫人。出化身雲。遍周十方。成就一切眾生。廣如經說。乃至善財等摩耶所化。總現其前。亦廣如經說。如摩耶夫人。身相如本。乃能容受十佛剎微塵菩薩眾海。八萬諸龍等眾。悉在腹中菩薩腹中受生時。於摩耶夫腹中遊行自在。一步過三千大千世界。一一步皆悉如是。乃至一切行普賢行。普賢行者。受生菩薩教化眾生。悉在其中。故知。只是諸佛慈悲母體也。如經所說。不可具言。善財問摩耶得法久近。雲。乃往古世過不可思議非最後身菩薩神通道眼所知劫數。是得法久近。從我唯知此菩薩大願智幻解脫門已下。是推德升進。

  第二戒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善知識。於此世界三十三天有王。名正念。此是前十住中正天子。其王有女。名天主光。以明此位以慈悲為戒體。以天主是智。女是慈悲。以此位智悲圓滿為戒體。名天主光者。天為凈也。主者入生死中。主持教法。以利眾生。光者雖處生死塵勞。大悲同行。攝取眾生。同纏不污。戒光具足。名天主光。得無礙念清凈莊嚴解脫門。

  第三忍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迦毗羅城。有童子師。名為遍友。善財請法。便指此城中有童子。名善知眾藝。此兩位知識。共成主伴。以例儒門。如此孔丘顏回是也。以教童蒙故。一名童子。說四十二字母。具在經說。說四十二字母時。以四十二般若波羅蜜為首。入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門。善知眾藝菩薩解脫門是也。

  第四精進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

  第五禪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此摩竭提國有一聚落。彼中有城。名婆怛那。有優婆夷。號曰賢勝。此城在南印度。此名喜增益。得無依處道場。說隨六處中。各得無盡智性。於世間世間法。無不了知。陰陽五行醫方眾藝。無不博達。以隨用為禪體。

  第六般若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南方有城。名為沃田。彼有長者。名為堅固解脫得法門名菩薩無著念清凈莊嚴者。以智慧體本無所著。以一切心境悉皆無故。名為清凈。妙慧能眾生善根。故城名沃田。以智慧能破無明故。長者堅固

  第七方便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即此城有長者。名為妙月。以第六智慧。即不異方便波羅蜜故。以智慧能凈煩惱故。名為妙月。雖以方便行。入於生死。恆以凈智相應故。宅有光明。得智光明法門

  第八願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南方有城。名出生。以明無功妙智現前。以本願力大慈悲行故。城名出生。有長者。名無勝軍。以無功之智。善破異道。無能勝者故名無勝軍。得無盡相法門者。以無功之智。量同虛空。於一切世界。常現等眾生。無量身相。而無不濟度眾生故。

  第九力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此城南有一聚落。名為法者。此是法師位。以將一切世間萬境。總為法聚落故。有婆羅門。名最寂靜者。以表萬法心境寂靜故。一切方無不寂靜婆羅門者是寂靜故。表世無法不靜故。得誠願語解脫者。以明出言。誠諦的無虛謬。皆稱眾生念願所求故。以誠願語。又自所出言。更不移改。皆堪為法。

  第十智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南方有城。名妙意華門。以明此位妙行圓滿。智悲行圓。隨十方一切眾生意。皆為現身。一時普遍故。童子名德生。表智。童女名有德。表慈悲。以此位智悲二行已滿。將一男一女。共成一位而像之。又以十方恆處。一切同行隨流。攝生利物。以智悲無染習故。以童子童女像之。然實要須小男小女。佛行如之。又表諸人行行。常具慈悲柔和謙順。無自憍慢故。以小男小女表之。於一切國。恆以智幻生種種身。行種種行。起種種色相。化種種眾生。無古無今。無終無始。常無斷絕。如化人出生。如幻人住世化幻眾生。尋常等遍故。得如幻住門。以智幻生。住幻住法。無心意識。化利眾生

  已下五十個善知識五位行滿。如海岸國彌勒如來。是根本智圓三世。在樓閣中。卻指善財。令見初知識文殊師利。以明至果不離於因也。時不遷智不異故。便聞普賢菩薩名。乃至菩提道場金剛藏蓮華座前。起願自見其身。等普賢身。普賢摩善財頂。總是一生修行五位行滿。不離初發菩提心。根本普光明金剛智無相法身。成滿普賢無邊妙行。時不遷智不異處不移。猶如夢人不一處一時一身一心。而夢見作種種歲月時日。遊行種種國土。作種種事業。而忽惺覺。不離本一時之間作夢也。以明根本智。觀一切世間萬法境界如夢以覺者。萬事不遷不移。如光如影。如幻人住世。無心無體。不延不促。一切處文殊師利同聲頌雲。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以文殊師利明無相法身空慧。佛是根本普光明智。普賢是根本智中差別智萬行也。以此三法是一法體用。圓滿之門成。五位中五十重因果始終。為一體用周遍門。皆以十波羅蜜為行體。一中具十。十中具百。五位之中隨升進。處不同。五位中有五百波羅蜜。五位中五十個善知識。一一中皆有因有果。五十重因果有一百。不離本十波羅蜜行。為一十。總一百一十重因果。總以十波羅蜜為行體。文殊及佛根本智。普賢差別智。以為大體修行。仿之不失大道。永決疑網。不錯修行。猶如大路善置牌牓。令行者除疑故。此等覺位中。普賢行位。同世人士。不全現異相。以引凡流故。得道之後。常在十方生死。以智幻生其身。任眾生感見不同。恆化利故。住幻住門。無出沒故。以神智妙用。遍周恆無作故。以如響智應物成音。無生住滅故。以如空智日。恆大光明普照十方。無中邊故。以智境界。入十光影身。如天帝網重重影。像無去無來故。一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智悲齊圓。處幻住門。以智幻生十方等眾生量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同普賢道。無有休息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