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uploads/content/2022/june/b20f843f15fcc7d644efa51cfe9d2503.jpg" />

善士問:

  《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成剛法師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住”就是住著,就是妄想執著的意思。比如說,好的境界現前了,我們做了好想,生了知見,就攀緣妄想執著這一事物。心裡住著在這一法上,妄想執著這一法,在這一法上做好想,貪著,希望它現前,保留,別失掉。這種貪心妄想執著心,都是生死這就是住著,就是妄想執著這一法,抓住不放,不肯放舍,所以建立種種虛妄心行,就是無明妄想。我們哪一種事物也不攀緣也不妄想執著它,心無所住著;哪一種事物我們也不妄想執著,那麼妄心就不得建立,就是我們現在這生滅妄想自然歇之。妄心歇了,我們本具之佛性,本具之智慧之性就會開發,那麼本覺佛性自然會顯發。妄心不生了,那麼清凈心生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當無所住著。好的事情,當體即空,無我我所,如同夢幻就像水中月、鏡中像似的。所以好的境界現前了,我們要正確認識,正確對待,不可得,所以我們也不去攀緣,也不去妄想執著對於這種好的事物心無所住著,現前就和沒現前一樣,也不貪愛,也不妄想執著,我們就會在這事物上面得解脫。如果我們做好想了,去攀緣妄想執著,反過來就逼迫、障礙、系縛我們,苦得不得了。心若生時即是罪生。心生了就是罪業之相。所以好的境界現前了,我們不攀緣,不妄想執著,那麼反過來,這種事物就成為我們修道的善知識。逆順皆方便嘛,反而幫助我們成就了道業。它若不現前,我們還不能降伏我們的貪愛之心;它現前了,我們就不做好想,就不貪住,就不妄想執著,這樣把我們無始劫來薰習的貪愛之心就降伏了,所以它幫助我們成就了道業;那麼壞的境界現前了,也不可得,也莫做壞想,也不攀緣也不妄想執著這一種壞的事物,心無所住著,所以我們在這逆境上能降伏其心,不嗔恨,不煩惱,不危害,就能達到心上的平衡。反而這種壞的境界就成為我們的善知識,幫助我們成就道業,所以逆順皆方便,好壞本平等。同一空故,不可得故,平等性故,無我我所。應當這樣觀察,唯是一心,更無它法。

  好的、壞的事情都不是我們的本覺佛性都不是我們的本來佛,所以我們不應當強行主宰,要隨其自然,它現前就現前,不現前就拉倒,這不是挺簡捷明了、利落的事情嗎?不好事情現前了,我們做了不好想,去攀緣妄想執著,反過來,它就逼迫我們,障礙我們,系縛我們,苦得不得了。《金剛經》里不說么:“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不取法相。好也莫做好想,這就叫“不取於相”;壞也不做壞想,這也叫“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不生知見不做好想,不做壞想,就是不生知見,妄知妄見不能生,就會“如如不動”。我們憎愛的妄情就不生起,所以思惑就不成就。“不取於相”就是對這種事物不做這種事物想。比如這個桌子,我們看見桌子了,眼根對色塵,桌子本空,不可得,本來不有,我們不要妄起知見,也莫做桌子想。這樣不取於相,就不能唆發妄情,憎愛、取捨、好壞這些心都不能生。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安住自性,紛繁之事就不會擾亂心神,自然清凈本然。《金剛經》不說嘛: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離一切相就是但不妄想執著,心無所住著,不住好,不住壞。因為我們的本來佛清凈本然,不屬好,不屬壞,沒有好相,沒有壞相,沒有善相,沒有惡相,沒有佛相,沒有眾生相,唯是一心。我們如果能這樣正念諦審觀察,降伏其心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即相離相,不是滅相。離相就是但不妄想執著,我們的無明妄想就沒有依據。也不讓我們失掉什麼,本來具足,無欠無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