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共一卷,是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

《心經》的般若正觀

uploads/content/2022/june/fa62c2dc9749e7c90e1b5a18a73ab37b.jpg" />

  以“般若波羅蜜多”命名的經典,其中,玄奘翻譯的六百卷般若經部頭最大。《心經》、《金剛經》都屬般若系統經典玄奘依靠念《心經》克服取經路上眾多災難,可見《心經》不僅蘊含豐富的智慧,同時也蘊含著不可思議加持力。常讀此經,能得十方三寶加持。我們不僅要學這部經典智慧內涵,更要領悟它在修行中的作用對於人生意義

  《心經》較完整的名字是《般若波羅蜜心經》,這名稱屬梵文音譯。梵文譯成漢文大體有兩種方式一是音譯,咒語多半屬音譯,如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二是意譯,根據意思轉譯,經典多半屬意譯。為何“般若波羅蜜多”並非咒語卻音譯呢?據玄奘三藏翻譯經典時的原則,有些佛法思想中國文字找不到對應的概念,則採用音譯,並用中文加以解說。

  “般若波羅蜜

  般若,意為智慧,與此相通的概念還有覺性、佛性智慧佛教中有兩方面作用一是通達宇宙人生真相智慧知識不同,知識所了解的是事物現象,是繁多的,每個人都可從不同角度(物理、化學、美學等)針對現象進行分析,而智慧所了解的是事物的最高本質。在佛教中通常稱為空性或實相。智慧就是通達宇宙人生真相的一種能力,是生命內在、潛在的能力,需通過戒定慧修行開發出來,而不是單純通過知識的學習可以得到。人類知識經驗是有限的,通過有限的經驗獲得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而宇宙是無限的,有限不能認識無限,只有無限才能認識無限。佛教認為心的本質就是世界的本質,要認識無限的宇宙,就必須開發生命所蘊含的無限的能力,即般若智慧這是生命所具備的自覺能力

  智慧另一作用是可以幫助我們解除煩惱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很多迷惑,所謂迷惑就是看不清自己,因看不清自己而對人生產生很多錯誤看法,又因這些錯誤看法製造了很多煩惱,所以佛教認為煩惱的根源就是無明,就是看不清自己。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中說,佛與眾生差別在哪兒?“前念迷即眾生,後念悟即佛”。迷而生煩惱,覺而除之。每個生命會不斷製造煩惱,同時也具備解除煩惱能力。真正地解除煩惱生命內在的力量而非僅靠賺錢,財富很可能增加煩惱幸福人生最重要條件內心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時,不論什麼情境中都容易開心;煩惱時,碰上再好的事也開心不起。智慧就是幫助我們解除煩惱的一種能力這是知識力所不及的。認識、培養生命內在的自覺力量是我們改變生命的唯一出路。

  波羅蜜,可譯成度,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從煩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彼岸涅槃代表煩惱的息滅,我們靠智慧煩惱狀態進入沒有煩惱狀態,所以“波羅蜜”也叫做“到彼岸”。何為彼岸?當下沒有煩惱,當下就是彼岸,當下有煩惱,當下就是此岸,此岸、彼岸都在我們內心內心充滿煩惱時,通過修行自覺能力擺脫內心煩惱生命會呈現出一種寂靜喜悅。真正的喜悅自我生命內在,只要擺脫煩惱每個人內心都會連綿不斷地產生喜悅,到達寧靜彼岸

  《心經》就是一部幫助我們用智慧擺脫迷惑的經典,僅260餘字卻是六百卷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精髓,蘊含豐富的智慧內涵。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段話是這部經的“標宗”。

  觀,觀照,是修行的重要內涵。學會用智慧觀照世界,觀照內心就不會有煩惱,從而得大自在佛法修行兩個內涵:慈悲智慧。“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我們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關鍵不在問題本身,而在我們怎樣看待、處理問題,是用智慧去處理,還是用錯誤觀念負面情緒去面對?每個人帶著固有的情緒以及看問題的方式去面對各個問題,但這種觀念心態,大多都是無明的產物。學習佛法就是要學會用智慧觀念去面對問題,用智慧來觀照自己的內心當我們觀照自己的內心時,煩惱就會揮發,若內心缺乏智慧的觀照,煩惱生氣時,我們就會陷入其中,無絲毫抵抗之力,跟著煩惱走,不自在。我們要觀照內心,培養內在的觀照力,從而獲得自在佛陀是一個得大自在的人內心沒有迷惑、煩惱的人得大自在。修觀照般若過程會不斷消除我們內心的迷惑和煩惱生命會越來越自在,叫觀自在。學會觀,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觀自在菩薩。隨著觀照力的增長,煩惱會越來越弱,生命會越來越自在這就是觀照般若作用。觀照力的培養是佛法修心的核心要培養的力量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深般若是實相般若般若三種: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指所有能夠幫助我們獲得般若智慧的經教文字。觀照般若:把經教里的正見轉換成生命內在的觀照力,用以觀照世界。通過觀照般若修行,最終得到生命內在的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即是通達空性的空性慧,這是超越能所對立才能通達的。

  觀自在菩薩進入這種甚深的空性智慧狀態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不是認識,而是用智慧觀照。佛法用一個概念來形容最高的智慧大圓鏡智。智慧的觀照就像鏡子照物,能“照見五蘊皆空”,世界上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現象其本質都是自性空的。

  佛法通過兩個層面說明“空”,其一,無自性佛法認為每個存在現象都是條件假象,是因緣和合的。比如桌子就是一大條件木頭、鐵定、油漆、木板等),沒有不依賴條件、自己存在的桌子,但桌子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總是覺得獨立存在的。事實上,任何存在都是條件決定其存在,不是自己決定自己的存在,因為離開條件找不到自己。自性是不依賴條件自生自成的存在,而無自性是說沒有這樣的存在。佛法不同於有神論的宗教也不同於唯物論者,佛法講“緣聚則生,緣壞則滅”,“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是不常、不斷的。常,永恆,斷,斷滅。比如東西壞了不是沒有了,而只是換了一種存在方式,又如水升華為氣又成雲彩再落雨為水,所有事物都在不斷變化中,佛教告訴我要用緣起世界一切都不常不斷。五蘊皆空五蘊自性皆空五蘊是無自性的,若認為空是沒有則是斷見。佛教講空,有就是空,因緣所生法就是空,沒有自性就是空,但空的同時不影響因緣假相的存在,空和有在這里是統一的,這是一種中道觀中道是一種如實地認識事物真相智慧

  其二,空性。空性代表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實,空性不是空,也不不空,它超越二元對立世界。我們必須具備證得空性的智慧,即實相般若,以此超越二元對立世界,從而有能力擺脫、瓦解生命中一切痛苦災難證得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實,才能通達空性。智慧的獲得是透過觀照力的修行,通過觀而獲得自在。所以《心經》就是幫助我們以智慧力解除生命中的迷惑、煩惱痛苦災難的一部經典

  這段話告訴我這部經作何用,通過什麼方法、達到什麼目的目的是解除生命的迷惑、煩惱痛苦災難方法是開發、培養我們生命內在的觀照力,從觀照般若到實相般若,以般若智慧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真正要解脫是靠佛法修行,靠自己,“自依止,法依止”。靠自己的努力不是跟著感覺走,感覺是不可信、不可靠的,所以要學佛法,學了佛法更要真正了解自己。學佛法不僅是找兩本書看,是要親近知識,不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在老師的指導下依法得解脫佛法、自身努力老師指導,三者缺一不可。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段話是觀照般若的范疇,怎樣修觀照般若?觀照的前提是佛法正見,用過去的話來說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表示一種觀念,我們每時每刻都受觀念的影響,對問題的處理方式觀念有關,我們每天都在選擇,選擇中包含著價值判斷,所以一個人要具備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為這關繫到對人生的選擇,對生命未來的選擇。佛法修行核心內容正道正見居首,正見就是能正確地看世界人生,如實認識事物真相,所以正見也叫做如實見,看到真實的面目。觀照般若修行就是建立在正見基礎上,把正確觀念變成自己看問題的方式這是改變生命關鍵的一步。修行就是修正行為,其中包含著修正觀念,進而修正心態。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受、想、行、識--五蘊,蘊,聚積。物質的、精神的這五類元素聚積,形成生命現象。這段話探討五蘊和空性的關系五蘊和空不二,這貫穿整個心經修行,也貫穿整個生活修行,我們可以對每一個現象作這樣的觀照。

  舍利子是人名,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諸法空相,即空性,宇宙人生最高真理,為何狀態?超越生滅、垢凈、增減。生、滅、垢、凈、增、減也是沒有自性的,也不獨立不變的存在,都是有因緣假象佛教就是告訴我要學會用緣起去看世界,一切的存在都是條件假象。另外,垢、凈就是好或不好,有或沒有價值這是人賦予的,在相對的假象層面是有垢、凈的,而絕對的不變的垢、凈是沒有的,生、滅、增、減同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代表世間一切法的存在也是沒有自性的,都是因緣假象。我們要學會用般若智慧來觀照這些存在,比如運用《心經》的公式作般若的觀照,如何看待財富財富不異空,空不異財富財富即是空,空即是財富。我們可以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延續到生活中具體的問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生死輪回也是一種因緣假象生死的本質是空性。我們可以從任一事物悟空性,最高的真理蘊含於一切事物中,空性代表事物最高的本質,無所不在,只要你具備智慧的眼光,可以在每一個現象的當下看到真理。空性蘊含於一切事物中,所以禪宗祖師悟道隨時隨地的。

  《心經》中出現較多的三個字:空,無,不。都是否定的詞語,否定的是我們錯誤的認識,無明無明的本質是空性,無明盡就是解脫涅槃解脫涅槃的本質也是空性。“無苦、集、滅、道”代表輪回和解脫,苦、集代表輪回的因果,滅、道代表修行所帶來的解脫,《心經告訴我們輪回和解脫本質都是空性,沒有獨立存在的苦、集、滅、道。煩惱可以消除,因為其本質是空性。

  “無智亦無得”,智,智慧,觀照的智慧。得,以智慧觀照某種對象,有處於二元對立狀態的能、所。而在空性的層面,觀照力也是空的,所緣境也是空的。隨著所緣境空,能觀的心也空了,這叫能所雙亡。

  這一段講的屬於觀照般若要學會用觀照般若去觀照內在生命外在世界,包括生死、輪回、解脫。我們面對生活中很多問題時,應該怎麼去認識?我們怎樣看待問題比問題本身更為關鍵。我們總以為所見的即世界本身,佛法告訴我這是錯的。唯識哲學告訴我世界的三個層次一是空性,代表最高的真實,超越二元對立世界,二是現象世界,依賴條件存在的事物三是認識上的世界。我們認識的世界世界本身不同,因為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被觀念情緒處理過。生命的存在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大錯誤想法一大混亂情緒,這些想法情緒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有的後天培養的。這些想法情緒必然會落實到對某一個具體事物的認識上,比如家庭事業感情等。我們面對一個問題對它有認識,產生迷惑,進行錯誤的投射,執著自己的設定,由此發展出很多煩惱妄想,又由於煩惱妄想,我們的心進一步指向這件事情,進一步執著於它,增加煩惱妄想,其根源在於我們生命內在的迷惑、不覺。學習佛法就是要做兩件事,一是改變我們生命內在的迷惑,二是解除我們生命內在的煩惱。《心經》的修行就是要幫助我們從建立正確認識到培養我們生命內在的觀照力,我們要學正確的看問題的方式--從緣起因果的角度。緣起一切都因緣和合的存在。

  這里有幾個概念緣起、無自性、空、因緣假象。我們首先認識到事物緣起的,緣起事物必然無自性,所以是空的,但空不是沒有,空不否定因緣假象。我們就是要學會用這樣的一種眼光去思考每一個問題,比如我們對財富般若的觀照,觀照過程中內心財富執著開始鬆動,對財富煩惱也開始減少,內心就開始清凈了。這就是觀察修,即正確使用理性思維(正思維)。不正思維會造成心理疾病觀念決定心態,比如生活中有人對你不好,你想著這人對你不好,火冒三丈,這是你的不正思維引起的,而如果你慈悲寬容之心去看,也就不會生氣了。面對問題,作智慧思維還是無明思維會直接影響你的心情。當我們正確思維認識問題時,我們的心當下就是平靜的,不會有煩惱。觀察修就是正確使用理性

  佛教中人的身份可貴因人有理性,要正確使用理性,不然會帶來災難甚至把我們帶向毀滅,使我們掉進無窮無盡煩惱生物吃飽了就很開心,人吃飽了會有很多想法煩惱,其實很多煩惱都是我們想出來的。學佛就是要正確地使用理性理性就會成為使我們抵達真理成就智慧、走向解脫的重要的增上緣,所以我們要學會運用佛法的觀察修。

  在般若修行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不僅要學正確地看待世界,還要學會看自己的心。我們平常的特點是向外看,尤其錯誤的看會成為煩惱的增上緣,而佛法修行的特點是向內看,當你能夠用觀照力看自己的內心的時,煩惱的心就會瓦解。禪宗二祖求法,請師父給他安心達摩祖師說:“將心來與汝安”把你的心拿來,我給你安。我們覺得煩惱痛苦,可是煩惱是什麼?二祖用其強大的觀照力去尋找自己的心時,發現找不到。因為內心強大的觀照力生起時,內心煩惱都被觀照力融化掉了煩惱隨著觀照力的增加而減弱,煩惱和觀照力是此生彼長的。我們學會觀照內心時會發現心是空空蕩盪的,但又是明明了了的,能夠感知一切。當你沒有煩惱時,看東西就像鏡子東西一樣明明了了,但心又不會陷入於對象就像鏡子不會陷入於影像這是一種內心的觀照的、智慧力量

  《金剛經》有曰:應無所住得生其心,我們的心本身具有這種自覺功能。通過不覺的力量演化出來的心具有黏性,會粘到事物上,由自覺力量建立起來的觀照力是沒有黏性的,它使我們真正具備“朗照無住”的能力菩薩境界就是“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菩薩慈悲去做很多利益眾生之事,又因智慧無所得。這種能力每個人都潛在具備,都可以培養,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法的修行,可以幫助我們開發出這種潛在的能力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段是講通過觀照般若修行能達到怎樣的境界

  無所得,即成就超越能所對立的實相智慧菩提薩埵(菩薩)依觀照般若得實相般若而心無掛礙。這是因為掛礙與執著有關,而執著無明有關,現以般若智慧看一切事物真相,沒有了掛礙,進而沒有恐怖恐怖意味患得患失。又因為不患得患失內心就不會胡思亂想即遠離顛倒夢想,從而證得究竟涅槃,達到安靜的狀態內心煩惱、迷惑得以平息。

  身處浮躁時代的我們,胡思亂想,躁動不安,夜不能寐,這是因為內心煩惱的力量太強,通過觀照修行可以平息內心的躁動。出家人修行平淡生活卻能不斷的出現喜悅這是因為內心沒有煩惱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都以這種智慧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菩提,最高的覺悟智慧,無上菩提成就一種大慈悲大智慧、大解脫、大自在生命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般若波羅蜜多是無上的大智慧,無以與之媲美,神力巨大能真正解除煩惱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處用咒語方式再說般若法門咒語一般不翻譯,這段咒語的意思是:去啊,去啊,去那個沒有煩惱、迷惑,充滿安靜、喜悅生命狀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