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1a5e43aaefcc31599a6049767c9342a5.jpg" />
歷史上有一個典故叫孔顏樂處,講的是孔子去見他的學生顏回,發現顏回住在一個破巷子裡面,穿的破破爛爛的,吃的也非常差,但是顏回開心的跟個鬼一樣。孔子的說法是: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也。然後孔子回來到處跟別人說,這才是真正的賢能。大家都不理解,問孔子這不是窮開心嗎?孔子說,不是。因為顏回的快樂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一種狀態,並不需要去追逐身外之物來滿足他。
這里講出了一個道理,我們大多數人的快樂是要不斷的做加法。不停的去追求一些身外之物。去實現一個又一個的目標。這種快樂是短暫的,而且不長久。經濟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做“邊際效用”,意思是說隨著你擁有的消費品的增加,人的快樂和滿足感會降低。
我們簡單來講,如果給你三杯水。在你口渴的時候,第一杯水給你的滿足感是最強,第二杯水可能就沒有那麼強的滿足感,到第三杯水甚至有可能成為你的負擔,但是水本身並沒有什麼區別。
當你有一輛車,你希望在快樂的時候就必須再買一輛更高價位的車。等你有了房子,如果要讓你快樂,就必須買更大的房子。這個就是叫做不斷的追逐外物。
第一你會活得很累,因為你有可能追不到。第二,就算你追到了,你的快樂也非常短暫,你需要樹立一個更高的目標。花更多的時間、策略和精力去完成的。這種快樂都不是真正的快樂。
真正的快樂就像顏回一樣,無論在什麼狀態下,都不改變自己的這種樂觀的狀態。所以我們講快樂其實是一種認知。如果更深入一點講,快樂是一種人格。
什麼樣的人看到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同樣一部論語,有的人奉為經典,覺得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有的人覺得論語是睡前最好的讀物,因為一看就困。還有人覺得這簡直就是封建禁錮,應該批判。但論語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同。
同樣是榴槤,有的人非常喜歡,覺得是人間美味,有的人覺得榴槤臭不可聞,看都不能看。榴槤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同。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的認知。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或者我們可以說,不同的人的世界本來就是不同的。所以快樂並不是有錢就快樂,快樂並不是實現什麼就快樂。快樂就是快樂本身。
在有些人的眼中,這個世界是千瘡百孔的,他每天看到的都是讓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有的人很傻逼,情商低,經常冒犯他。有的時候天氣非常惡劣,讓他無法出門、曬衣服。他的付出沒有回報等等。
但在另外一些人看來,這個世界處處充滿感恩。處處充滿美好,總有事情讓她喜笑顏開,總有事情讓他樂不可支。同樣,這個世界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同。
有人問,開悟之後的人行為和我們有什麼區別?其實答案就是沒有什麼區別。他們也吃飯、也喝水、也睡覺、也工作。只不過,他們在處處都能體會到感恩,在每一個生活的小的細節都能體會到美好,在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上都充滿憐憫和慈愛。出發點不一樣,收獲到的東西,當然也不一樣。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實山和水從來都沒有變過。變得無非是人。
原文標題:孔顏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