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凈土篇(2)

  問:設如臨命終時,因環境以及地方人事等,不許可時,以致快速移動,及無人助念,本人神識不清,此情此境,惟有任其墮落,有否別的方法處之?(黃涵)

  答:明知是障礙之所,即須設法擺脫。否則自己功夫來去自由,確有把握時,亦無所謂為懼矣。然密宗尚有大灌頂光明咒砂之法,可以助人往生,但無緣亦不人來布施耳。

  問: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否永久住世而不涅槃?(蔡世芳)

  答:佛現三身,所謂入滅者,只是有相之報化二身耳。法身不生不滅。西方實報庄嚴凈土,系屬阿彌陀佛之報化,經載將來入滅,但滅以後,觀世音菩薩,即繼彼土之佛位矣。

  問:弟子閱讀凈宗諸祖師著集其雲,念佛人於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卧念念不離阿彌陀佛,甚至睡著做夢時都要念佛,有這樣的功夫才有往生樂國的希望,否則一念之差,便在六道輪迴又有雲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如是這樣弟子念佛太差,不敢作往生樂國的妄想,其次彌陀經雲『一心不亂』,祈示!(鄭均海)

  答:古德雲: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端賴持名之深淺。觀此則凈因深淺俱得往生,凈果高低卻有區別,雖居下下,已脫輪迴,實勝二十八天。居士所舉二六不斷,念而不念,一心不亂等,皆繫上上之因,縱不能此,只信願俱足,朝暮數百數千,中下亦有其分。

  問:凈土法門十方共贊,處處指歸,最為殊勝彌陀成佛於今十劫,在十劫前十方諸佛有無此法門、而彌陀獨創乎?若然眾生成佛就非三大阿僧祇劫不可了,是不是諸佛度生善巧方便不及彌陀?(賴光裕)

  答:此問有三意,茲分說之。(一)凈土法門即是彌陀聖號法門彌陀以前,無有彌陀,既無之,自不能念。諸佛共贊者,亦是執持彌陀聖號,十劫以前,並無彌陀,十方諸佛,指何而開此門。(二)彌陀法門,持名往生,乃彌陀因地願力,依經義講,可謂彌陀獨創,至於眾生成佛,並非皆經三祇,有上乘利根之人,亦能頓超,不過希有難得,不普及耳。(三)佛佛道同,善巧方便豈有軒輊,惟彌陀因地發願特殊,故果地利眾特殊,古德雲:『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不及之意,或在斯乎?

  問:念佛時手捻數珠,捻完一○八粒,捻到佛頭珠,須要將數珠,翻轉過來,回頭再捻,其意思是手捻數珠不能超過佛頭珠,並且含著乘願再來之義。又一般人念佛,大多數口念彌陀,手捻數珠總是越過佛頭珠,繼續不停地捻。以上兩點,到底誰對誰不對呢?(陳澤)

  答:尊問雖列三條,其實一問,數珠念至佛頭,穿繩必有小空閑處,再掉轉來,始好掐珠再過。若圖省事,越過佛頭,彼段之珠,已與佛頭緊貼,無空閑處,則珠難過手矣。此為靈便起見,尚是掉轉珠頭為佳,至乘願再來一句,存如是觀念,未嘗不可,但未見有記載也。

  問:念釋迦佛名,聞釋迦佛名,得幾何功德,滅幾何生死重罪,於無上道能退轉否?若專念釋迦亦能往生否?(王金陀)

  答:此功德幾何,不可思議,蓋此娑婆世界眾生,得聞佛法,得聞佛名,皆本師釋尊恩澤。經中如載念何佛名,有幾許功德。方便說念釋尊名號,便得幾許功德。以所得之念他佛功德,皆由釋尊出故。增幾許功德,便減幾許重罪,於無上道因,亦不退轉。惟往生一事,須依教而念彌陀,方為合法也。

  問:弟子念佛外,並從事誦咒背經並日受持金剛經一部,有感行焉不專,是否行坐一句彌陀,得益無二?(龐干善)

  答:所雲咒與金經,既已行之多日,不必捨去,只每日按時誦持一遍即可。執持名號,卻應二六時中而不斷,名曰凈念相繼。求專當然有益,雜修自然分心。

  問:坐禪時,周身震動,有師言,此為外道,應自控制,專心用功,然周身血液尤流動震慄,是否一心念佛即可?(龐干善)

  答:前條言修凈,此處又言禪,凈乎禪乎何尚未定?禪如有師,雖雲有承,然腳踏兩船,不免落水,所謂不禪不凈,二門具破,倘無師承,閉目枯坐,恐落黑山鬼窟,周身震動,尚是小毛病,或一味盲修瞎煉,更怕有大魔境在。

  問:靜坐念佛微微感頭痛,因有腦神經衰弱,是否由病業所感,或可一意專念,不予理會?(龐干善)

  答:所生狀態,病與業兼而有之,或再有念不如法,以作增上,亦未可知。倘念時不能心平氣和,過於緊張,亦能發生是病。居士雲『一意專念,不予理會。』是矣,然必須止念調息,不緩不急,綿綿密密,如深潭流水,不興微波,自可愈所疾矣。

  問:因病體弱,常思假身虛幻不實以對治,返觀本性了無可得此法弟子靜坐平時行持,間以持名念佛迴向,是否為當?(龐干善)

  答:靜坐則不可常思,若常思是身靜而心不靜矣。靜坐時只 止觀,念不起,謂之止;念若起隨覺是妄,謂之觀照;能了自性無得,而妄念何有,謂之照破。然此卻非常思,毫釐千里,不可不辨。倘止不能止,則念佛代之,自念自聽,有止有觀矣。若加迴向,是為發願,願無虛發,真切必有所成也。

  問:阿彌陀經上說,人臨命終時,若能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念至一心不亂,即可能蒙佛接引,然身為病苦所逼,不能出聲正念,甚至心念能力不足,變成憶佛想佛亦可能蒙佛垂慈接引否?(陳灶)

  答:剋期七日,乃指平素健康之時,非謂臨命終時,果至命終寸晷難待,何能七日。臨命終時若能憶佛想佛,便是心不顛倒,定感佛現。否則縱能口念,而心不在佛,亦屬唐捐。

  問:人命終時必須持念佛號分明才得往生,否則縱念佛一生亦必墜入三惡道,殊違夙願,竊意建議每一佛教寺廟應普設一專收留蓮友臨終時備用之房間,由和尚皈依導師屆時義務助念,促彼往生西方,則自度度人之大乘教義當更易普及披沐,因現時能佛化家庭者殊不易得,甚或家庭各份子間每有持不同之宗教信仰,而後者對臨終時則更受影響,大德以為能否倡導,由主事佛教機構策劃實施?(桂向元)

  答:此分二意,前為議論,後為方法,先言其一,正念分明,方得往生是矣,如不分明,亦必論其識田善惡種子何者而起現行,加以斷定,不能直說墜三途也。再言其二,凈土法門,古德早有助念之法,各地多有行之者。即今台省各地修凈者,亦有助念團之組織,惟但就其將終人家中行之,有時確生阻力,尚未有公共處所,專作是事,實一憾耳。

  問:善導大師一聲佛,則一佛從口中而出,是神通乎?抑感應乎?(高添丁)

  答:大師境界,區區不知,以理而言,發現神通,由於定力,得到感應,亦由定力大師之德,神通感應,定必兼有。且有感斯通,能通即是得感,確有連帶關係念佛而口出佛,顯系示現攝化,說感應固可,說神通亦未始不可。

  問:凈土法門貴在念佛求生凈土,如念阿彌陀佛即佛來接引往生西方凈土,念藥師佛東方佛來接引往生東方凈土。但是有的人沒有念佛,全念大悲咒念佛一樣,口念耳聞執持持念,此人命終誰來接引?往生何處?求大德指示!(孫妙松)

  答:念彌陀彌陀佛來迎,而彌陀經有此記載。念藥師藥師佛來迎,藥師經無此記載。念大悲咒,有大悲咒功德,至於往生何處,須仗願力,如無願力,恐僅斷幾分惑,而不生東西兩佛土。古德雲,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故知無願不生東與西土也。

  問:阿彌陀佛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滿虛空又說六方有恆沙諸佛,這樣解釋對不對?要是對的話,既有彌陀法身,已經塞滿,六方恆沙數量佛,坐在何處?(張營林)

  答:佛有三身,所問二句,乃是指法身而言,法身無相,猶如虛空,以空入空,何有所礙。前哲以燈光為喻,極為透闢,雲一室千類,光光互入,縱一室萬燈,亦不相礙,可細味也。

  問:西方說是蓮花化身,無有父母,若是離開蓮花出生以後,依靠何人撫養長大?(張營林)

  答:花開出生,自與彼土之眾,身形齊等。由此土之竹,筍籜出土,一夜長足,並非繼續數年也。且皆金色相好,神通自在,不須受人撫養也。

  問:極樂娑婆,同是佛土,為何生到彼處,便皆不退轉,生到此地,便皆退轉,這是什麼理由?(張營林)

  答:此問古德在經文後,早有詳注,請檢閱之自明。茲再略補其意,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重不生娑婆,是一得超果而去,一得墮果而來,此理由之一。彼是凈土,純是凈緣,既到已無緣而不導之使進,故得不退;此是穢土,既來已無緣而不引之使墮,故多得退,此理由之二。彼土生者,皆是凈業成熟之人,覺而不退;此土生者,多是孽緣現行之人,故迷惑而不進,此理由之三。簡言如是,詳則萬言難盡。

  問:以前,還不像現在深信的時候,閉目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每每有一尊穿白衣,執錫杖和尚,顯在目前。或是在夢中恐懼之時,這尊白衣和尚會來解救,可是現在這境界,思之亦不出來,是不是現在比以前懈怠了,還是那一種境界不正當的,我雖然修的凈土法門,可是不知怎樣心裡不會攀緣極樂國土境界,雖是丈夫時常提示我,要觀想西方國土庄嚴才能往生。這種修持方法是不是有哪一個地方不對,毛病在那裡請你開示,令我得正當修法。(陳慈容)

  答:前見像今不見,皆不可執著,宜以一心持名不去理他為對,若是執著之,反而是病!至修凈之道,爰有四法,即實相,觀像,觀想,持名,是也。前者暫不說,觀想與持名合修之法,自蓮池大師以後,多不採用,惟主以專持名號,單刀直入,較為穩當。蓋觀想須依十六觀經而修,今人心粗,難入細境,經雲若他觀者名曰邪觀。觀不明法,或招錯誤;莫如心起念,口出聲,耳聽聲,三處輪轉,加以深信切願,但求獲得一心,不必定觀境界也。

  問:我已老了,這四大幻驅時常被病魔侵襲得難當,雖然早晚二課及念聖號都不間斷,前日看高僧傳裡面有一法師病了,夢見佛祖給他指示誦涅槃經病就好了,弟子不可以也模仿誦持涅槃經如何?還是有別的方法?人家說過老居士醫葯也有相當成就我是患了久年的肝病,右脅時常做痛,透過背後肌肉也小腫。我相信我的業重,我不願就醫,(因行動不自由,腳動病就發作)以虔誠的心持念聖號來治療,可是功力不見效,敬請老居士贈我療病的方法!(陳慈蓉)

  答:修法貴乎專一,最怕朝三暮四,腳踏兩船,須知佛法皆可圓用,更在捨生用熟,六字洪名,阿伽陀葯,萬病皆醫。且經明訓,至心念阿彌陀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已有珍寶,何必他求。再居士既雲老年,又長患病,而『身見』猶如此重,娑婆興趣深戀不舍,大是往生障礙。區區雖會醫病,卻不會醫障,敬贈數言,無論求往生,求去魔,求卻病,都要立定主旨,搖動不得,只有堅持彌陀聖號一法,他皆節外生枝也。

  問:彌陀經中:『廣長舌相,遍覆大千』,雲何舌相能覆大千世界?(陳凈願)

  答:聲相所及,即同舌相所及耳。

  問:佛法導論書中說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十六字請示!(陸玄智)

  答:查佛法導論最後一頁末一行括弧內,所載極為分明。即『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等十六字,非另有所指也。

  問:西方三聖佛,觀音,及地藏菩薩的根源並請示三菩薩成佛俗家姓氏及其朝代!(芮春榮)

  答:此皆久遠劫前所修成果,今之歷史僅及五千年,何能論以朝代,只有按佛經所說,我輩方知大概。西方三聖乃彌陀觀音、勢至三尊之總稱,並非一位菩薩,名曰三聖,不可誤會。按無量壽經彌陀過去世系一國王出家,名曰法藏比丘,修成佛果。按大悲陀羅尼經,多劫以前,有正法如來,為度眾生,倒駕慈航,到西方世界,權作菩薩,輔佐彌陀,即觀世音。按地藏本願經,久遠劫中有一國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是地藏菩薩。再佛與菩薩,皆系多劫修行,其身非一,經上只記有關係之事,瑣碎小節,不勝其載,故略之。如中國歷史,盤古氏,有巢氏等,較佛經所舉多劫之人即為最近,且亦不載姓名,況最遠者乎。

  問: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係?(周慧前)

  答:六字恭敬四字方便,過快過慢皆非得宜。須心平氣和,不快不慢,能輕安為是。

  問:曾閱印光祖師答眾弟子總信內有雲:『念佛要字字分明,綿綿不斷,念萬聲佛,須念五千觀音菩薩念佛多少類推。』愚小在未皈依三寶以前,未供奉觀音菩薩,所以現在每日早晚禮佛後先念佛五千,次念觀世音菩薩二千,是否可以?已受五戒,供有三聖像後,可否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周慧前)

  答:印祖此一段訓言,當別有用意,若能讀此信全文,自明其旨也。至於皈依以後,擬專念彌陀,亦甚佳,但念佛以後,觀音勢至大海眾,諸禮誦之規定,不可不遵也。

  問:凈土三經系五時說教的哪一時?(蔡世芳)

  答:凈土三經,既是大乘自然列入方等時。但凈土教法,則不受此限制,因開首華嚴時曾說極樂,最後法華又說極樂,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是三經者,凈法之專書也,凈法者,佛教通論也,能知專著與通論有別,自不致以酪酥醍醐,半字滿字,起輕重之心矣。

  問:『歧路指歸』之卅五頁十二欄有『不論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時候,都可以念佛』一節,是否對於佛,有欠禮貌?(廖增龍)

  答:念佛注重相繼,故不論何時,皆使不斷,然念分出聲與『心轉』之別,入廁時『心轉』無妨,但不必出口耳。

  問:某自念佛時,初由心念,忽而念在頭念,頭腦感覺昏脹,余為不祥之兆,遂攝心念,時經月余,尚間有微覺。余閱『宇宙萬有本體論』53頁聖心無知章有『頭上安頭,將心覺心。』是否即此謂也?(魯開智)

  答:居士學佛何人傳授,宜向其將念佛之道,詳細問明,或先看凈宗入門之小冊子,先求理解,否則因疑惑入歧途,而招魔事。『宇宙萬有本體論』,非初機應讀之書,讀亦不懂。凡一切學問,皆有次第,躐等而進,有損無益也。

  問:念佛時,念在虛空,或念在身,有時念在虛空,念亦在身,未知是好是凶?如凶,應如何補救?(魯開智)

  答:念佛不在身,亦不虛空,奉勸將如是等疑神疑鬼,幻妄念頭,一律打消。念佛是求往生極樂世界,此是本旨。念從心起,聲從口出,再用耳細聽,不緊不慢,調勻氣息,除一句佛號之外,一切妄念俱要放下。尚要嚴戒殺盜淫妄,多作慈善公益,(作善作公益,並非專指金錢,不可誤會),以求消滅魔障。小冊子先看『歧路指歸』,『凈業初機指南』,『暗路明燈』,『佛法導論』等。此明白後,再學看經。

  問:(1)在家修行居士,任何精修與否,當臨終時是否總逃不了『病』字?(2)又在家精修大居士臨終出家高僧圓寂來較,神色有無差別?(3)在家修行居士須修何宗功夫,及多少時間臨終時方能瑞相異俗?(卓忠振)

  答:此問三段,一、諦閑大師太虛大師出家高僧也,圓寂以前,皆示病苦。宋王龍舒,在家居士也,身立念佛而終,有病無病與出家在家無關。二、此但論功夫如何,亦不出家在家也。三、佛法普及群生,弟子雖有出家在家之別,再修法一道,只論根器,任人選擇,並未限制出家修何法門,在家修何法門,至雲時間瑞相,豈能預期,此全在乎勤惰之作,頓漸之機。如同一株樹,其所開花,其所熟果,尚不在一時也。

  問:凈土法門,原來崇敬西方三聖,阿彌陀又是凈土宗必要的經典,而且定為日課,為何經中沒有提到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呢?(金雲)

  答:凈土三經,教相雖一,行持卻各不同,異則各有其重心,不可不知。大本重六度萬行,故廣陳功罪,備舉五受五痛五燒。觀經重在觀想,故詳言依正微妙,列舉觀音勢至,及九品生眾。小本重在持一名號,故單提彌陀而不及其他。

  問:凈土宗自蓮池大師以後,專主持名,不教觀想極樂世界有四色蓮花將來往生,生到何色蓮花里?(金雲)

  答:法華四花,表四因位,即住行向地之四類也。據此,知行人是何因地,則生何色之花也。

  問:常聽老師講說,經雖是道,文字也佳,初機之人,必須先明文理,方能求道。我對彌陀經上,六方佛一段,很有疑惑,為何四方先說東方,不是北方為上嗎,反而列在最後?上下兩方自然是從上而下,為何又先說下方?(金雲)

  答:佛經真實語,有隨順語,尚有他種等等之不同,四方上下,皆假定之名,安有其實,佛亦雲雲,此依時依處隨順語也。此地球居人,指日為準,而定四方,故曰方名假定。作文須有次序,日出於東,為一日之始,春來自東,為一年之始,故四方先言乎東方。草木有末,根本在下,枝末在上,故上下先言乎下方。

  問:彌陀經中『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幾句義意雖明,按文義講,甚覺礙口,如何講法,能使好懂?(金雲)

  答:中國之字,一字而有多講,『於』在此處,是發語辭,作『對於』講,將『於彼國土』合講,即謂對於彌陀國土也。不過此是上句,尚有下三句,必一氣穿成,方能充暢。但若向下講,必加入前文作介詞,方覺順口,應加『已發願者』,『若已生』矣。『若』在此作如講,換成白話,是『像那樣』之意,合解此句,謂像那樣已竟發願之人,已經往生矣。下二句亦必加前文介辭,方好講解,加入現今發願一句,也像他們那樣已發願已經往生者一樣,今可往生。後句類推,再後二句之『若』字,作乃(就能)字講,卻也直截,謂今發願者,就能現今往生,當發願者,就能當來往生

  問:西方彌陀佛在三身(法、報、化)中屬在何身?(林火壽)

  答:西方既具四土,其土自具三身,眾生生者,證入何土,即見何身也。

  問:有人與我提到西方圖,佛菩薩等像是根據何處翻印出來?是否已有人曾見到西方,佛菩薩等?(李寬觀)

  答:有人見到西方佛菩薩,事亦有之,往生傳及凈土聖賢錄,俱有記載。惟所畫圖像,乃根據於十六觀經,只不過略而已,文為事之說明,圖為文之標本,不必依各人見到為憑也。

  問:生而聾者,其臨命終,當旁人為他念佛,是否能得利益?(李寬觀)

  答:盲聾喑啞,八難之一,障礙佛法也,但佛法不可思議,能得滅罪之利。如平素供其眼根,教以念佛,於善巧方便中,能使知往生之益,臨終時懸佛像,焚栴檀,由其眼鼻二根,引起正念,或亦能獲特別益處。

  問:除了在居處或在佛像前,他如走路時,作事時,一心念佛,是否也有功德,或可直接得著佛祖感應?(唐桂蘭)

  答:行住坐卧,皆可念佛,但求真誠,及其恭敬,佛之法身,遍滿虛空,佛之光明,照十方國,眾生何地而不對佛。所謂『夾岸桃花新雨後,馬蹄無處避殘紅』。

  問:念佛出聲念與不出心中默念,二者是否俱同等功德抑或有所差別?(唐桂蘭)

  答:念佛功德,在求乎定,經曰一心不亂。至其念法,不限何種,以契個人之概為斷,契合者,功德便大,不契合者,功德便少耳。

  問:『佛說彌陀經』是何佛所說?(唐桂蘭)

  答:此界此劫之經,皆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非只此一經也。

  問:晚學自皈依三寶訖,已有七載之時光。自開念佛經年余後,即感每念一句佛,心即隨之一滾動,因此曾經請教大德開示,教以繼續念至不動為佳。嗣後每日持念至今,心果已不動,但如偶起貪嗔痴念時,心仍動亂不止。唯須立作正念糾正之,心動方止。行人平時如能善自攝心,不使起貪嗔痴念,至臨命終時,是否即能心不顛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陳非林)

  答:貪嗔痴為三毒,戒使不起,自是正路,果能伏斷,臨終當不顛倒,惟攝心不可著相,如心存伏斷三毒,反又多一妄念。莫如攝心在佛,不使有斷,不問有何境界,或好或劣,一切不管,只是提起一句佛號,便是正念,心與佛號不相應時,便是顛倒。

  問:晚學自客夏以來,不管何時,眼前遠近皆見有閃爍之白金光,舉頭觀空凡眼力可及之處,即見有倏現倏滅之白金光,如撞球大。讀書時書上亦見有多數之細點白金光,察此光之來處,似出自晚學之眉額間,因面向白壁時,自覺上有閃爍之光影,入暗室時亦同此感,且額中皮膚亦常有緊縮之怪態,又若至心念佛時,光必增強,懈怠則轉弱,如此之光,究系晚學身中之光,抑屬外境之光?(陳非林)

  答:境由心造,此乃是心作用光明雖非惡相,惟額中發緊,且閃爍不定,亦非瑞相,更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仍宜不去管他,攝心念佛為正,若心常在此光,反將凈念失去,大是錯誤

  問:上述之白金光,如果確系晚學身中之光,加上前一問之心態,綜合觀之是否即見性之一種?(陳非林)

  答:智性與妄識,煩惱菩提只在一轉之間,著之則妄生,舍之則真現也。居士仍以注意,『凈念相繼』,其他水月鏡花,概不理會為是。

  問:佛說華嚴五時判教中,屬於第一時,當時佛說彌陀經屬於什麼時?(朱幼)

  答:此經因其性質故列於方等,似為第三時教。蓋此五時之教,前二時乃以經名而定,後二時亦如之,惟中間一名系類名,不是經名,只有列於此時而已。實則開首華嚴,要終法華,無不說此法門。夫如是,則此經可以斷代,此法則無法劃時也。

  問:學人先吃素一月,皈依後長久吃素,因為負家庭生計,不能時常參加社團念佛,又因佛教經典甚多,每部都是寶藏,但吾人生命之短,每部都想受持,實在難能,學人只好選持妙法蓮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佛說彌陀經,信願終生早晚課誦,但每晨在五、六時之間念普門品,將晚夜在十一時念彌陀經,念完並念佛號千聲,以此時間及如此受持對否?不打法器可否?(林錦生)

  答:念佛在於求定,功夫好時,便是一心不亂,如此境界,尚是在個人家中,朝暮二課時能得至於前往社團念佛,不過結緣隨喜,因公不能常去參加,亦無妨礙,但居家之朝暮二課,萬不間斷。朝誦普門品,晚誦彌陀經及佛號,尚無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貪多不精,反無效力,不見禪家一句話頭參之終身乎?法器一項,居家環境許可則用,否則不用。

  問:念佛可增智慧拜佛可消業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意)少時,確有此感覺,後者拜佛如何能得消業障的體驗?(是否指人身體平肝臟之火及心靜氣和的意思)。(紀禹)

  答:眾生有身,抬手舉足,無不是罪,最顯者殺盜淫耳,有惡業必定惡報。一點鍾拜佛,一點鍾不造殺盜淫,一日拜佛,一日不造殺盜淫。不造新惡業,豈但不受惡報,且惡緣不起,舊業無增上緣亦不易起現行。明乎此理,便是體驗,省其心,察諸行,無可慚愧時,便是消業之消息。

  問:『念佛一句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麼我們不妨造罪,以後才來念佛,如說消舊業,不造新殃,造罪以後不是成舊業了嗎?(白痴)

  答:此問又屬二事,茲分奉答。昔有某甲,持砒霜而大啖,某乙見而驚曰,君何故自殺,甲曰非自殺也,今聞某店有解砒毒之靈藥,吾欲服之,故先啖此砒霜。先生所問,無乃類是。復次,三際流轉,剎那不停,作已而後,便稱過去,所論是矣。然此二句,本有界限,不論欲作好人?或欲學佛?以發心之日起?前者假名曰舊,後者假名曰新耳』

  問:『琉璃王滅釋種,釋尊頭痛三日』成佛之後,還不能逃因果念佛何能滅罪?(白痴)

  答:因果乘除,千頭萬緒,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是其原則。然有抵有折,有討有解,必以事論事,未可執一。惟先生所問,俱不在此范圍中,要知業盡情空,方圓佛果,安有成佛以後尚有帶業之理,如十五之月,不缺方稱曰圓,既名曰圓,便無缺矣,此段經文,為明因果不虛,現身說法,非世尊真實受報,如八相成道亦不過古佛示跡演法而已。

  問:人若往生西方,其子孫代其誦經作功德,是往生人得去,或子孫得去。(寬觀)

  答:往生者蓮品增高,子孫盡孝,而又奉信佛,亦有莫大之功德。如為人子者,父母旅行,或為其御車,或為其撥舟,其父母減勞,是利益之果,子孫行孝,是利益之因。有因終得其果也。

  問:凈土宗信者有須要研究外宗經典否?(庄慶賢)

  答:法門無量誓願學,為四宏誓之一,為大乘學者原則凈土宗豈能例外,不過為學應須知其本末,明其先後耳。本者本宗之經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經繼後學,本不通而務他端,恐邯鄲學步,他未成反而失其素行,本既明而不博學,則孤陋寡聞,執一事或致礙其圓理。

  問:阿彌陀佛是否世自在王佛給他授記?而觀世音菩薩是何佛授記?(周羅漢

  答:從跡相說,彌陀授記於世自在王佛,載在無量壽經觀音授記於古觀音如來,載在首楞嚴經。然凡一聖人成就,皆曾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興供養,無不侍多千億佛,是授記者,亦不止一佛也。

  問:觀音勢至,此兩尊菩薩,若理解即顯阿彌陀佛之悲智二德,可如是解乎?(周羅漢

  答:西方三聖,觀音勢至為彌陀二脅士,輔弼度眾,觀音表悲,勢至表智,所謂智悲雙運也。

  問: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張給他受了皈依,他長大退轉了,是誰擔負過錯?(張寬心)

  答:低頭一拜,滅罪恆沙,念佛一句,滅八十億劫重罪雖不解理,已種善根,何得雲無利益。至於長大退轉,乃是另遇惡緣,然以前之種子,堅如金剛,伏於識田。終不消滅,仍屬有益。且為其皈依時,更不能預慮退轉,若居此念,則無由引人為善矣。儒家雲: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問:眾生若蒙難時,學人代為念往生咒被之,能確定生西方否?(龔文泰)

  答:見其蒙難,能救則救之,如或不能,與以法施,自是慈悲菩提。得生西方必具種種因緣,非可少分善根福德能致,但佛法如日,照處自有光明,縱不生西,亦能消罪。

  問:自家念佛,不會度眾生,臨命終時能不能生西?(朝新班蓮友)

  答:不會度眾,是無弘法之才;不肯度眾,是無菩提之心。才雖不可勉強,菩提心不可不發耳。如果都作不到,真肯死心蹋地念佛,亦能往生,不過品位不高而已。

  問:佛經雲『信願行』得生彼國,可是世俗的不良嗜好不能痛改,是否可以往生西方?(衡鈺)

  答:信願行之行字,指正助二行,正行是洪名善根正因,助行是眾善福德助緣,如鳥雙翼,缺一難飛。經有明訓,『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有過不改,自是少福德而乏助緣,為行缺其一,而三資糧顯然不備,何得圓滿結果?且嗜好存心,臨終亦起障礙

  問:講經說法做種種的功德都不往生西方?那麼不要到外面弘揚佛法,豈不是閉門造車嗎?(衡鈺)

  答:話不如是偏頗,一個法門,一種修法,種瓜不能生豆也。凈土法門之正因,專在念佛,其講經種種功德,不過皆助緣耳。緣固不可少,然無正因,如同無有種子,生從何起?念佛自利,講說是利他,二者必同進,若單取助緣,忽略正因,故不得往生耳。

  問:到西方極樂國去的人,是否記得自己的眷屬?(衡鈺)

  答:生到彼國,備具神通,自知宿命。惟言自己眷屬一語,含混不清,試問所雲者,自己是什麼?究竟是哪一個自己?

  問:無量壽經內說,西方無惡人,修凈宗是帶業往生,當有惡習氣,何以無惡人?(池慧霖)

  答:善與惡,是眾生未斷無明時對待名辭,自有假定界限。其八識田中所藏惡種,起現行發動身口意十惡時曰惡人,能制使伏或斷,於身口意不起十惡善人。不必無明盡時,方稱善人,七地以前菩薩無明未盡,且稱聖人是。亦不習氣盡後,方稱善人,阿羅漢習氣未盡,亦稱聖果是。帶業往生者,均得三種不退,是惡種或伏或斷,不再發起,故曰西方無有惡人

  問:無量壽經中有謂:『正心正意,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又謂:『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若照此比例,極樂與他方佛土,並無二殊,極樂何能勝過他方佛土呢?(佛文)

  答:極樂純善,再起加行之善,雖百歲而不難;此地多惡,作微善已難,作整日之善則更難。倘能為之,一日所用之力,便等極樂百歲之力,其所得功德,亦自如之。惟恐其不足,故加正心正意齋戒,以作助緣,極樂喻如車輕路平,用馬力十分,便行百歲,此地車身極重,路又平少險多,若用馬力十分,僅行一日,尚恐不足,故須加助油電。他界善多惡少,作善百歲不及極樂之易,而較此地則勝。此地若作善一日不加正心齋戒,固不及極樂百歲之力功德,然可追及於他佛世界百歲力功,比喻他界車不甚重,平多險少,若行百歲,馬力十分,自不充足,必須加成數分,此地馬力十分已能行一日,若用十分加成數分之馬力行車,不必再加助油電,便行一日有餘力矣。

  問:夏歷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聖誕,必有其由來及應化事跡,請詳細說明。(李榮棠)

  答:彌陀本因為法藏化丘,乃久遠劫降生,歷法古今中外,各個不同,何能以中國之夏歷而定其誕耶?此不過後人欽崇彌陀假定一日,作紀念耳。傳聞宋時永明大師為是日所誕,因大師弘揚凈宗,度眾甚廣,崇古藉以尊今之意。

  問:贊佛偈中『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此段贊佛身怎樣?難解,祈詳釋!(李榮棠)

  答:此形容佛身之大耳。佛相兩眉之間,有白毫一盤,俗呼為佛頂珠,而其大如五座須彌山。佛目之光為紺色,一目之大,如四海之廣,面其身之大,更可知矣。若求詳細,可參二課合解。

  問:過此有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究竟誰先去的呢?有否根據?(蓮雲班蓮友)

  答:以三量而論,聖言量便是根據,經雲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過如是,未曾說名,誰人?予何能舉。

  問:嘗見感應錄中,往往有誦持地藏經令已亡父母得超生極樂迴向偈中亦有『願我宿現諸父母……接引往生安樂國』之文,竊念吾人念佛未到一心,往生無所握,何以為亡親誦念反易?且往生必先具足信願,如亡者信願不足時將如何?(鍾觀靖)

  答:經乃聖教量也,感應錄系信者見聞所錄。古訓『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等四句,宜作南針。尊問二者,吾從乎聖教量也。

  問:禪靠自力,凈依他方,又雲自他不二,究竟禪凈應說是一是二?(鍾觀靖)

  答:禪亦不離經教,是有他力也;凈須信願念佛是有自力也。不過二者有尚乎輕重之別。無他力自力不生,無自力他力不應,是為自他不二也。

  問:一般念佛老太婆能明唯心之旨者究有幾人,此與心外有法之外道何異?(鍾觀靖)

  答:老太婆不解唯識,但能具信願持名,誠心即已不起分別,焉有內外,故多成就者,未可輕也。

  問:信外道之人,亦稱念佛號,後如有往生極樂之願,能否得佛菩薩接引?(鍾觀靖)

  答:求法須離邪見,功成在乎專一,既歸佛門,當離外道。邪正混雜則法不真,法既雜亂,則念何能一,雖有往生之願,恐是可東可西之流盪心耳。資糧不足,往生焉有其分。但人對宗教,尚有信歸小別,有歸信一致者,有信而未歸者,有歸而未信者,所言之外道,倘名在外道不信,心在佛法尚未歸者,果發切願,亦得往生心力為之也。

  問:佛說極樂世界,是否因應某些執著不舍,貪戀五欲的眾生而說的一種方便,還是實有一極樂世界?(鄧長林)

  答:居士此問,正是佛法理路不清自生執著應知我佛說法,權實得中,事理不背,我輩初機,只有依聖言量,而信受奉行。若以極樂世界為方便假設,則凈土三經皆妄語矣。

  問: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外無所求,內無煩惱,此時即在極樂世界,耳聞皆是彌陀法音,眼觀皆是菩薩所化,還是待此身死後,實可往生凈土見佛聞法?(鄧長林)

  答:此身如旅館,旅客坐此館中想往美國,而在此美國境界,已歷歷分明。試問此客此時是已到美國乎?是仍須出此旅館舟機前往乎?

  問:念佛是念自心佛,還是念心外佛?當念佛之時,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融會為一,心佛無二,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如此念去未知是否有誤?(鄧長林)

  答:居士這段高論,準是述自他書,惟何是自心,何是心外,何為心佛無二,即心即佛,恐不能真了其義,若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矣。區區四十年來,才曉得幾分『心內』,至於『心外』,卻還未曾能明。以愚見論,莫如一切不管,但集中全力,自念自聽便得真實受用。應知此『當前一念』,即玄妙難言,不必格外之乎者也,多尋麻煩

  問:閱印光大師著,居家士女學佛程式曰:修習禪定,即修止觀,而念佛乃是修習止觀的一種方便,何以很多書刊又曰禪凈不可雙修。(鄧長林)

  答:『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何嘗不許禪凈雙修?然須深解禪凈二法者行之,方不逕庭。若事理不明,歧中加歧,則禪不禪,凈不凈,二門俱破矣。就以『居家士女學佛程式』中,此段文字而言,乃謂禪凈皆是止觀』,非教人同修禪凈也,豈可誤會!

  問:彌陀經內雲:『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查劫有小中大三種阿彌陀佛成佛十劫,究指何種之劫?小中大三劫每劫有多少年數?又西方佛國在阿彌陀佛成佛之前,有無他佛,較阿彌陀佛成佛為先?(卓忠振)

  答:人壽自十歲起算,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止;由此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為止,此一增一減之兩極數,合之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彌陀經中所言之十劫,前人曾雲指大劫言也。

  問:極樂國土有無眾苦,但受諸樂,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然佛教教人知苦滅集,儒家亦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之訓,帶業往生之人八識心田習氣未除,一旦生到安養,享受諸樂,如何能精進不退?請示其理。(鍾觀靖)

  答:樂可分二,欲樂與法樂也。三處七寶,種種庄嚴,是為欲樂。乃對娑婆眾生所說隨順其習,使之生羨而求往生也。而在彼土,此種庄嚴之塵,實是說法之具,生到彼國,見聞知覺,因五塵說法之故,決定改觀。經雲:『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既自然三寶矣。是心已與道合,是為法樂。此是一法不作一法用,正是其善巧方便處。

  問:楞嚴大勢菩薩圓通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1)請問憶與念是兩法還是一法?(2)此念是用口念抑心念?(3)所見佛是化佛抑自性佛?(4)如果是心憶心念,與禪家看話頭和參話頭有無不同?(鍾觀靖)

  答:(1)此是文法關係,中文有一類專用雙字,圓通章文即是此類。如是者甚多,例『言語』,『思想』,『行動』,『歡喜』等,本可皆作一義講,若必單字分講,亦未嘗不可。憶念二字,與上正同,憶若明記不忘,念若念茲在茲。(2)是用心念。(3)此當是自性佛,更應知吾輩念佛,縱現報化,亦不出自性也。(4)如言經則不能拘泥,因經文圓通一切,不必以宗派劃范圍。若言執持法門,自有區別,禪參話頭,旨在開悟,凈起佛念,旨求往生

  問:經雲:『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雲執持名號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國土。二說何以不同?(鍾觀靖)

  答:至心者,心無雜念,徹底到家之謂。信樂者,是深信不疑,願樂往生之謂。此等功夫作得到,臨終一念,便可成就,何待十念。一日至七日者,即是期望作到此等地步。

  問:凈土法門稱為萬修萬人去,何以念佛之人仍有許多不能往生,因地不正歟?修持未得其法歟?抑立言之意先以欲鉤牽歟?(鍾觀靖)

  答:『先以欲鉤牽』義不如是解,茲暫不論。所謂不生者,因緣不一,如上說二句,乃其最主之因。

  問:永明禪師『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禪凈雙修是否比專修為勝?(鍾觀靖)

  答:此為修禪者勸,非為修凈者勸。因禪境高而凈法穩,高再得穩,一往無阻。若穩者求高,未必人人可能,不能恐兩門俱破,反唐捐其功矣。四偈合觀,當悟永師命意所在。

  問:念佛用心念心聽之法,聲相甚細,此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入流照性功用是否相同,可否稱為念實相佛?又此能念之心與能聽之心一是二?(鍾觀靖)

  答:心念心聽與入流亡所及實相念佛,並不甚同。惟念聽之心。理非二個,聽時即念時。事可說二,念聽卻又甚分明也。如日當空而照,照自有光,是照與光,可說是一,亦可說非一也。

  問:古德雲:得生與否,視信願有無品第高下,在持名深淺。今有人具足信願行,而不能發廣大之心,只翼往生極樂國土享受諸樂,如此當不能與阿彌陀佛悲願相應,倘其人信願深切,亦能得往生否?(鍾觀靖)

  答:亦得往生,不過彼國之人天,或聲聞而已。不發大心,難得補處。

  問:極樂國土人民壽命無量,其數自應與時俱增,何以回入娑婆眾生菩薩,末世罕見,豈各人緣有勝劣耶?(鍾觀靖)

  答:此地球不過娑婆世界若干分之一耳,再以中國而論,又不過此地球若干分之之一。短短之千餘年間,而有凈宗諸祖,及凈土聖賢錄中所列諸士,何得謂為罕見?即今各地亦大有人在,不然凈宗便如三階教消滅矣。

  問:曾聞一位居士說,娑婆的人想往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想往娑婆世界,求心乃為究竟,因心即佛,即凈土,那麼,我們修凈宗的人又何須求生西方,對此作何解說?(蕭金榮)

  答:似是而非之話,最為害事,此類是也。殊不知娑婆人想往生西方,是為了生死;西方人想生娑婆,是學已成就,乘願度眾,凡聖各別,求生意亦不同,豈可相混。至雲求心,試問初機之人,能知心是什麼?知之矣,如何求法?不是一句空話就了。心是佛,是凈土,話也不錯,問他有心否?他若有他是否就是佛?

  問:彌陀經內雲『……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答句,足見西方佛國亦有晝夜之分,其佛國夜間是否鳥息花合而已?抑或如塵世夜間之黑暗?(卓忠振)

  答:實無晝夜,以花合鳥息,記時而已,此世之光,全賴日照,彼界人器兩間,俱有光明,絕無暗時。

  問:念佛之人用什麼方法可得未來過去』之知?(李永青)

  答:過去未來乃系神通,得定以後能有,然與了生死無關,不可妄求招魔,須知念佛為求生西,果生西矣,則六種神通,不難具足矣。

  問:別世父親母親誦什麼經可往西方極樂世界?如何可知有接引?(李永青)

  答:有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咒沙法,可以採用,載在大藏經秘密部。

  問:念佛完畢迴向,不知是一日迴向一次,或是一個月迴向一次呢?我以前所念的佛忘記迴向,現在迴向有功效嗎?(陳聯生)

  答:念一次迴向一次為佳,後宜仿之。以前念者,現在迴向,亦有功效。一句佛號一顆金剛種子,千劫萬生,力量尚不消滅,提出迴向,胡疑無效耶?

  問:自己的妻子剛生產幾日,突遇蓮友要臨命終之時,未知可否參加助念佛號?(鄧義郎)

  答:生產未久之人氣血皆虧,不宜助念,重使傷氣,並非因其不潔,不可念佛耳。佛視眾生子女子女危急時呼喚父母雖不潔,父母亦不厭嫌而棄之不顧也。

  問:有人問『阿彌陀佛父親是什麼人?』他說你若答覆我,我即要信佛。(洪環)

  答:昔法明和尚向大珠禪師曾有此問,師答:『阿彌陀姓憍屍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出陀羅尼集。』又鼓音王經雲:『過去久遠劫中,有國名妙喜,王名憍屍迦,祖父清泰國王,父月上轉輪王,母殊勝妙顏王後,生三子,長曰月明,次曰憍屍迦,三曰帝眾。』此段記載,上及祖父,旁及兄弟,尤為詳細,可轉告問難之人。但信佛自有起信因緣,如僅知此,便為信佛條件,恐非出於至誠。再希轉達前途,佛法系救眾離苦得樂之事三寶乃無上福田,切不可當兒戲,開玩笑,自招過尤也!

  問:有人問:你們念佛有什麼好處?要以如何答覆,請居士詳細的解釋,因答得對,可藉此接引人進入佛知見;如答不對,亦可使人退失善根。(愚居士

  答:念佛好處,萬言難盡。惟居心度眾,命區區說一種答法,以便接引對方,自是菩薩心。但說法貴乎契合,將來人來問,尚不可知,且張三有張三之心理李四李四心理,如預先擬就一套言語,臨時背誦,未免呆板,此實隨機應變之事也。僅列數種,備作參考而已。如滅罪增福,開智慧諸佛加被遇險化夷,精神集中卻病延年,改正妄念轉凡成聖,命終往生極樂,證成佛果不生不滅等。

  問:彌陀經雲:念佛人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者,臨終時即可往生凈土等句。依據七日時間而論,很短暫,然則普通俗人念佛,只念七天,終時能否往生凈土有無須要日日念佛而至終時為止?(卓忠振)

  答:七日者,分明指定一心不亂。如不得此境界,然已深種善根,倘已得此境界,仍須日日念佛,至命終佛方來迎。假若間斷,即是退轉,往生無分矣。

  問:有人說無憂慮,死無掛礙,真世間第一等,宜念佛。事半而功倍也。其義如何?(朱幼)

  答:一切放得下,才能平時心安,死時逍遙,自然前途有個果位。若無相功夫,何能辦到。但是念佛之人平時一心,臨終不顛倒,與此境界,豈非相似。就是說,若肯念佛,此功比他功,等加一倍,而一入手,事業成就一半矣。

  問:諸佛菩薩皆願力宏深,名號甚多。若欲遍禮念即覺雜繁(近於多神教),若專念一、二佛名號恐失獲其所功德,或失敬怠慢他佛否?(洪榮保)

  答:阿彌陀佛聖號,乃無量佛之義,又雲彌陀法界藏身。古德常曰,持彌陀一名即是持遍法界無量諸佛之名也。且有作課迴向畢時,常誦『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等句者,亦甚圓融

  問: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在地球的范圍里嗎?(廖春英)

  答:經中分明白,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是不在此地球范圍矣。

  問:凈土法門帶業往生,所有帶去惡業種子,未審將來還要受報否?(賴慧蘩)

  答:法無緣不生,西方無惡緣,只有無漏法緣。因之道心增長諸惑漸斷,報亦出世證果之報,非復世間三苦之報矣。

  問:修凈重在信願行,自諒願行不及信力,自信臨終仗佛慈力接引,未悉自力鏗,佛力大,合一返照生西作確定觀待可否?(顏寬文)

  答:果能作生西確定觀,即是願力切矣,更希加工念佛,則三要備矣。

  問:萬一今生未達西願,深怕來生迷途,或投與佛隔閡之地,豈不枉費今生修持,希大德開示!(顏寬文)

  答:此想便與前條矛盾矣,奉勸居士,還是死心蹋地,真切信願,勤加持名為妥,不能生西,今生修持,固不唐捐,幾生方能遇緣再修,大成問題。

  問:現在我喜好念佛。因為念時的清凈,覺得太快樂了。因此對於閱讀,總覺得厭煩惱,除了有關心體的讀物外,余皆不感興趣。這樣心情是否對?(章普明)

  答:一門深入甚佳,但須立定誓願不為外誘所搖動,方為貴耳。

  問:念佛法門理論上雖雲萬修萬人去,且記載上亦不乏古德生西之例,但依全體念佛眾生看來,卻是萬中無一,因其重點在『一心』,而末法眾生,根鈍智淺,『惑』重『執』固,欲達『一心』,實非容易,事實上絕大多數念佛眾生,不過僅能藉念佛而種善根,仍難逃輪迴之教是否?如是則與修其他法門之不能即生脫六道者相類?(趙澤宇)

  答:一心有暫久之別,境久者往生上品,境暫者亦不失為中下。雖此境界難得,果然深信切願。凈念常提,臨終不失即是心不顛倒,決可往生。經雲:『一心不亂』,是教人取法乎上,向有把握處去做。多人不生者,是信不真,願不切,凈念若存若亡,不能常提,如此便是心不在焉;可東可西之人往生自無其分。修他法門,必須斷盡諸惑,明心見性,方有成就,故雲難行道。修凈但得伏惑,即能感應道交,帶業往生,故雲易行道。古偈曰:『不用三祇修福慧,只將六字出乾坤。』居士何得雲相類耶?

  問:學佛學事理,其念佛一門何為何為理未甚明徹?乞為指示!(吳倫炳)

  答:理指教理及經義,此必須透徹,方不盲昧。事指一切方法及律儀,當依之而行,方有成就

  問:彌陀經中所謂: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句,與十念往生句,難易差別甚遠,故學者多生疑惑修難,『曰必修大善根福德故為難雲?』(吳倫炳)

  答:多種善根福德者,乃凈土門中之通途,最為穩當,所謂萬修萬去也。十念往生者,必宿根深厚,或利器上根者,一念即能妄想不起,唯精唯一,所謂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十念乎?然此等人,百千中無一也。

  問:南無清凈大海菩薩,是否指虛空無量無邊的菩薩總稱名號?抑是單指一尊菩薩名號?(顏寬文)

  答:指西方極樂之一切菩薩,非指盡虛空亦不指一尊。

  問:阿彌陀經有雲『……其土眾生,常以清旦……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何以釋尊住世之時,未有彌陀國人,前來供養?(李孟泉)

  答:法華會上之觀世音楞嚴會上之大勢至,請問來自何國?此系大名鼎鼎,學者盡知者。而釋尊說法,往往有他方菩薩百千萬億,試問此數中,某菩薩來非西方,能一一指出否?

  問:彌陀成佛於今十劫。在此期間,往生者已不少,且都有神通,但何以未見一人返此,為吾人證明西方實有?(李孟泉)

  答:來此正自不少,吾輩肉眼自不知耳,豐干即其一人。西方境界,釋尊金口所說,諸祖皆為證說,聲如雷震,居士未聞之乎?

  問: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豈不太渺茫和矛盾么?又佛具萬德萬能神通無量,何不化三界六道凈土,為什麼必依眾生念佛才可往生?佛有無緣大慈,何以要人念他名號才肯接引?(李永白)

  答: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更有謂若干太陽,我亦以為更渺茫。『矛盾』未指出何事,無法置答!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知佛萬德萬能,寧不知心亦萬德萬能耶?無論世界本無凈穢,實諸世界亦屬空空!須知有無凈穢,皆是心相,佛與眾生,各現其相耳。心念佛方與佛見,不念則不見,如迷子逃逝,母雖日念,子不回心,愈逃愈遠,倘子念母,方能相逢。

  問:凈土法門為當生成就佛法,且易修,當時世尊何不多贊嘆弘揚此法門?為什麼只三經一論,而且正法和像法的人多修別門,而到此末法才興此法門呢?這豈不是末法的人正法像法的人福大?如即佛經為什麼說佛前佛後為八難之一?(李永白)

  答:開首華嚴,結局法華,兩大經王,皆贊凈土,其他經論,贊凈者累累難數,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不知尚須何等贊揚,莫非盡廢他法,單說凈土,方謂多贊乎?正像末期,是人根利鈍變化,不是指定某期始學某法,來問謂『末法才興凈法』,大是誤會。不過他法斷惑,利根可辦,凈法帶業,鈍根亦能成耳。茲再答末句所疑,佛前無經,佛後經義晦隱,多啟斗爭,眾生多歧,故雲難之一也。

  問:臨命終時觀佛觀不成,觀西方又觀不成,老師說要觀受戒戒壇就會很好地方,好地方是三善道或是西方極樂世界?(寬觀)

  答:臨終四大分離,難以觀想矣,總是念佛穩當所說戒壇好相者,是教人印上一個凈影子,免得時時現世俗塵相,發生毛病。修凈業者,雖然印此好相,還是要竭力念佛,渴望生西。

  問:打佛七七天有得一心的人,必定可以往生,可是平時因事忙,而不能繼續做功課,不知能往生極樂世界?(寬觀)

  答:此事必須有恆,事忙可采十口氣念法,再於行住坐卧心中默念,亦得往生

  問:阿彌陀經首提佛說,何以下加不得佛字?(胡正臨)

  答:正宗分開首,曾雲『爾時佛告舍利弗』,序分佛說此經已,是經家之敘佛字。文中不再言者,以此經無他人語,盡為世尊所說,故不必重加佛字。

  問:有沒有青年念佛就在青年時期往生?請舉例子!(林良柱)

  答:無論修何功夫,還是青年時去學為好,如種樹然,必從幼時扶直。往生指壽數盡後,並非念佛求其速死。惟黃泉路上無老少,總宜即知即行為妥也。

  問:信願行堅定,但不願做功德,反造惡口,是否能往生西方?(衡鈺)

  答:經雲:『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福少尚不可生,況再有意造惡乎!

  問:念佛不做任何功德,是否就可往生西方凈土?(衡鈺)

  答:凈土大乘法門功德是利他之事,如鳥雙翼,齊舉始飛。所謂功德者,非必費用金鈔,如清凈之業,勸人念佛皆是真實功德也。

  問:我們念佛的人他在平時用功很好,萬一起了嗔恚與人衝突,此恨心至命終還不能舍,像這些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發無明還能仗佛菩薩威力,帶業往生嗎?(謝智遠)

  答: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更怕相續。既知嗔恚害事何不即舍,又何必續至命終?人只有當前一念,念嗔則障佛。念佛即感佛,知嗔能障佛,便談不到往生矣。

  問:臨命終時,有魔化身彌陀來誘引往生的人,不知真的彌陀相,有什麼特相為憑,才不會誤往生之大事?(謝智遠)

  答:此不必慮,果平素心緣彌陀臨終正念仍是彌陀,決無魔境,所謂如是因如是果。若常時雜修不專,心多攀緣臨終失去正念,便無把握矣。然至此時,剎那之短,雖知惡境,何術許爾逗留而不去耶?所以臨終助念,為不可少之一舉。

  問:日本佛教有一宗曰法華宗,專門持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何意義?一生持念,歸宿何處?(朱幼)

  答:持念之法本有多種取意,如禪家念話頭開悟,凈家念佛往生等。中國亦有法華宗,其修持之法,不止如是。日法華內容區區不詳,料想專念經題,或其諸法之一耳。然念此亦與禪家之念義相同,『歸宿』有時間遠近之別,『何處』須視修者之誓願何在。

  問: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其中有『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者,十聲念我名號,是諸眾生若不得生我國者,我誓不成佛』等句,若果如此則罪大惡極之人,是否亦僅念十聲名號,便可往生?又這十聲佛號是在人生過程中任何時期念之即可,抑或留待命終時始念?同時如此容易往生,為何娑婆眾生是有增無減呢?(張椿萱)

  答:大惡之人,宿生有大善根者,可得往生;以無善根,決不能至心發願也。十念往生是指其果,重在臨終之時,然平素十聲,亦是因種,藏在八識田中,遇緣自然起現行,但不知在幾生幾劫耳。娑婆眾生,有增無已,以前答之屢屢,請查前面『問答』自知,茲不再煩贅。

  問:念佛往生蓮邦九品化生,在四聖果中往生自得何果位?(黎明時

  答:四聖果既不同,發願行持,或又各別,何能固定。

  問:臨終一念彌陀,即往生極樂世界;一念之慈,即生天上;一念之嗔,即墮毒蛇。如理一念無生,應即涅槃么?(黎明時

  答:前三例限於再生。一念無生,當下即是涅槃。倘連此一念也無,更相應矣。

  問:凈土法門小乘兼有,如何分別說明,恭請吾師指教?(呂慧良)

  答:凈土法門,本屬大乘,蓋佛對小乘不言其他佛土事。且求往生者,重在證果發願再來,而度眾生,非為安居樂業,自享清福。故經訓,發菩提心往生正因。惟此法門,三根普被,小機自了之人,亦能念佛往生,其近跡似小乘耳。

  問:凈法四種,除持名外,餘三種屬於橫超,抑屬豎超?(曾福吟)

  答:言橫超者,泛指凈業也;雖有四法,其為橫超無二也。

  問:夢中時常向人說,這世界太惡濁,這假身是受苦的根本,何必戀他呢?請大家快來念佛,離苦得樂,大家肯聽,我就把身賣給你,但要你們念佛成就這是境界,是著相否?(詹金枝)

  答:凡夢皆繫念頭反影,等於種子起現行。等覺以前之菩薩,皆不能無夢,夢亦是表念之凈妄,功夫進退。居士有是等夢,而又時常如是,乃上求下化勇猛精進菩薩心境也,大佳大佳。夢如是,覺亦如是,凈業定速成就!雖能自利利他,而不我有自他兩利之心,即不為著相,所謂三輪體空也!

  問:靜坐時兼默念佛號有無妨礙!(黃涵)

  答:默念易於入定,甚佳。然卧時念佛,亦宜默持,出聲則失敬也。

  問:許多念佛誦經,每日多少數目,一一登記,此乃是否不必要之舉?(黃涵)

  答:誦念登記之法,乃為專發一願者;記其數目,以考滿願為止。若夫長修之士,但規定日誦若干卷經,若干聲佛,有進無退即可矣。

  問:參禪與念佛,同是一樣功德,是否每次課誦完畢則須迴向,又行住坐卧亦可念佛,整日如是,但迴向在何時?(黃涵)

  答:念佛分定課散課,定課或朝暮二時,或再加入任何一時。作此課時,以坐為佳,必求心定不亂,課畢即迴向之。散課則於定課以外,只有閑暇,不論行住坐卧,皆可行持,於一次停止時迴向之。

  問:嘗於著述中看到有大彌陀經小彌陀經之詞,何謂大彌陀彌陀?經常課誦的佛說彌陀經是大彌陀還是小彌陀後學無參考書,故不詳。(黎明時

  答:彌陀經現通行者,為羅什大師所譯,尚有玄奘法師譯者,皆稱小本。有王譯者,文字繁多,稱大彌陀經。此無量壽經,因對小本言,亦稱大本。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