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答問:凈土法門法師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15

學佛答問  (第十五集)  2000/9/2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21-090-15 

  諸位同學,我們首先利用這點時間傳授三皈,三皈的傳授是我們佛弟子正式佛門老師的禮節,在佛家是非常隆重嚴肅的一樁大事,表示我們從今天起真正回頭了,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也就是從今天起我們真正回頭了。 

  「皈」就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我們要依靠佛陀的教訓,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教導我們,無論是修行生活工作,一定要遵守這三個原則,我們稱為「三寶」。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凡夫修行證果都沒有例外的,都是遵循這個方向、這個目標,通常我們將這三樁事情稱為「佛法三寶」。 

  世尊距離我們已有三千年了,這三千年代代相傳,儀式還能存在,但內容逐漸忘失,所以末世的皈依多半變質了。實實在在,人家說我們是迷信,我們也不能否認,我們確實是迷信,「你們信佛,佛是什麼?」說不出來;「你們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也講不清楚。只有在形式這樣做這就是屬於迷信這是得不到三皈的利益,所以一定要把三皈的意義講清楚、講明白,而三皈修學的方法就更重要了。過去我們曾經在此地、澳洲馬來西亞詳細說過三皈,保留有錄像帶,現在做成vcd的光碟同修都應該帶回去多聽幾遍,「我到底從哪裡回頭」,「我從今依靠什麼」,要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世尊教導我們,皈依對象自性三寶,不是外面的,如果大家今天誤會了,你們到新加坡皈依凈土法門法師你就錯了這對我們彼此都不利,有什麼不利?將來都要地獄,不皈依事情,一皈依皈依地獄去了你說冤枉不冤枉!為什麼皈依地獄去?因為你造作破和合僧的罪,這是五逆罪裡面最大的罪。佛教我們皈依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個人。我們念誓詞沒有念皈依某一個法師法師代表僧團傳授三皈,他是你們皈依的見證人,你們不是皈依他的,這個觀念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萬萬不可以錯了。 

  早在唐朝的時代,六祖惠能大師唯恐我們把意思錯會了,所以他老人家傳授三皈,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覺正凈」,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這個說法我們聽起來容易體會,不至於發生誤會。然後他再為我們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凈而不染。覺、正、凈是我們自性三寶,我們從迷、邪、染回頭,從今天起遵守佛陀的教誨,以覺正凈來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才是真正的皈依,真正回頭。 

  三皈依詳細內容都在vcd,還有一本冊子,大家一定要多看看,我們為了要節省時間在此地只給同學們做個儀式儀式簡單而隆重,皈依的誓詞、五戒的誓詞都在皈依證裡面,諸位跟著我念,這個誓詞念三遍、拜三拜,我們場地小人很多,統統用問訊就可以了,佛不會見怪的,最重要的是實質,不在形式。大家一定要明了皈依的真正意思,往後才知道應該如何修學。話就說到此,我看今天的問題不少,儀式做完之後再為諸位解答問題。現在跟大家做儀式,做儀式我就不能坐在此地,坐在這里怕諸位誤會是皈依凈土法門法師了。 

  問:「古德說: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有時一片空靈,連一句佛號念頭也提不起來,是否即保住空靈狀態?這里『念十方佛』是否有取代雜念的意思?請開示。」 

  答:這些疑問很多同修都有,只是自己不能提出來。念佛佛家修學方法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念十方佛,是不是要念千佛、念萬佛?在台灣,大概此地風俗也不例外,在農曆年節時有許多道場拜千佛懺、拜萬佛懺,這就是念十方佛。念十方佛有念十方佛的方法世尊大乘經教為我開示很多,如果你精通教義你就知道是佛佛道同,一尊佛就是一切佛,所以凈土宗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的總名號,念這一佛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都念到了。什麼意思?你明了佛號含義你就能懂得。 

  「阿彌陀佛四字梵語音譯,「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悟,這個名號內容,意思是「無量的覺悟」。諸位想想,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全都是,所以這個名號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一個人,他的名號稱作「阿彌陀」,所以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念佛最重要的是不能間斷,大勢菩薩楞嚴會上教我們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相繼就是不能中斷。所以到「無事閑觀一片心」,這是念佛功夫中斷,這個不可以。 

  「無事閑觀一片心」,這句話有很多解釋,如果你確實有「觀」,觀也是念佛。後面說:「有的時候一片空靈」,果然是空靈就沒事情這是你的好境界,你正念現前。「靈」是什麼?一切通達明了,心裡面痕跡都不落,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了,那叫空靈。如果心裡空的,什麼都不知道,那就無明你是墮在無明裡面不是空靈那是空亡、空無,那就壞了,就錯了。這個境界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空靈是佛境界,空無是魔境界,決定不要把境界當作佛境界,你一定要辨別清楚。 

  所以在一空靈一句佛號念頭也提不起來,殊不知空靈境界就是佛界。問題是這個境界現在人能得到的太少了,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果然是契入這個境界,一試驗就明了你是不是一片空靈,怎麼試驗?佛家經典很多,隨便出一卷念幾句請你講解講解,你能講得完全正確講得大家都開悟證果,這就沒錯,就像宗門六祖惠能大師一樣。如果經論擺在面前你講不出來,你是空無不是空靈差別在此空靈般若智慧,講的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無所不知。 

  末後問,「念十方佛是不是有取代雜念的意思?」有這個意思。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斷,連晚上睡覺還作夢,夢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來的。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晝夜不間斷的,我們用這一句佛號把它伏住,把它取而代之,時間用長了、用久了,這個妄念自然就減少,自自然然就伏住。果然能伏住,這在念佛法門就是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條件具足了。功夫更深的,能把煩惱轉變成智慧,轉迷為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高了,不是生凡聖同居土,能往生到上二土。 

  問:「小乘四念處大乘的禪及密教的大手印,結論觀心法門,不知有何不同?如何得以截長補短,相輔相成否?」 

  答:宗派用的名詞術語不相同,用的方法不相同,但它的目標方向精神、義趣是相同。「四念處」是屬於禪,我們要清楚什麼是禪,《壇經》解釋得很清楚,六祖說:「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坐。」坐禪,內不動心叫坐,外不著相叫禪,祖師的話是從佛法裡面演變過來的,我們知道能大師是從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末後世尊教導須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就是坐,所以祖師的話與經裡面的話是一個意思。用現在的話說,禪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決不受它動搖,決不受干擾這是禪。永遠保持著清凈心,決定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定,這也叫坐,坐就是定的意思。這些法門是可以相輔相成,但是修行一定要一門深入,不能三門一起修,那個很難,因為一門裡面具足一切門。所以我們修學一定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適合我們現前的狀況,適合我們的工作,適合我們的程度,選擇這樣的法門修學就容易成就。 

  問:「四年前某天早晨上班,突然身心內外一片空,實在連空的感覺也沒有,從停車到辦公室的電梯口,原來要走五分鐘,似乎是一秒鐘就到了,雖然五官功能照常,但絲毫不覺知,到電梯口才醒過來,其實那天失去知覺時才正式醒,這到底是什麼現象?請開示。」 

  答:這個現象是你修學感應之處也可以說功夫得力的現象。這個境界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這個境界現前不要放在心上就是好境界放在心上就會變成魔境界。這個境界修行人來說,這是透了一個消息給你讓我們知道佛經所說的不是虛妄的。如何才能契入這個境界心地清凈、一塵不染的時候,而多半是在心地清凈妄念不起的時候,這個境界現前了。 

  他說電梯口就醒過來,醒過來妄念又起來了妄念來了,這個境界就沒有了。他這里說得不錯,他平常從停車場到電梯口要五分鐘,這個時候好像似乎只有一秒鐘,這正是說明佛在經上講的,自性裡面沒有時間、空間,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的。 

  不少同修都念過《百法明門論》,「時分」是講時間,「方分」是講空間,都是不相應行法。什麼是「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實在這個境界裡面可以證明,所以見性之後時間、空間就沒有了,成了一片,佛法稱為「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六道十法界時間、空間的概念,一真法界沒有時空概念。這個境界佛在《華嚴經》稱為「不思解脫境界」,「解」是解開、解除,解除什麼?解除妄想分別執著;「脫」是脫離六道十法界,這個境界就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證得的一真法界。 

  此地是說,一種是你的功夫,一種是你的緣分。過去生中修行功德,這個地方成熟了,條件具足了,很短的時間這個境界現前,讓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了,這是境界,但是決定不能執著。從這個境界我們能夠肯定,大乘經裡面所說諸佛境界真實不虛的。 

  問:「大約也是四年前開始,偶爾感到氣脹脹的從左腳處經背脊到達眉心,後來經常發生。偶爾頭頂中央也會感到脹脹的。上午七、八點鐘左右,中午十二到一點鐘左右,下午五、六點鐘左右感受較強,工作勞累和疲倦時感受也較強,不知是何現象?請開示。」 

  答:這個現象是屬於生理的,可以詢問一些高明的醫生,普通的醫生不行,要找真正高明的醫生,把這個現象跟他談談,他會告訴你。人身體血氣循環,如果循環得很正常,這個人身體健康。凡是某個部位疼痛不正常這是血氣流通有障礙。如果能保持得很正常,實在講人不生病,凡是有病痛都是血氣不通,有阻礙才會產生病痛。我們工作勞累、疲倦,說實在話也是不正常,從生理牽涉到心理佛經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裡面妄念多、煩惱多,常會使身體生理不正常。何以諸佛如來阿羅漢,他們為什麼生理都正常?他們沒有妄念分別執著。 

  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一歲,她一百年沒有生過病,沒有說哪裡有疼痛,哪裡有不正常。什麼原因心地清凈慈悲。她真正能放得下,從來沒有一念頭是為自己,起心動都是為別人,為社會上的老人病人苦難的人,一生為別人服務,不知道有自己,所以她沒有病痛。我們為什麼會有病痛?因為我們念念都有自己,有自己就有麻煩。《金剛經》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是四相都具足,所以就有麻煩。人家四相都破了,四相都離開了,這個身體完全恢復了自然自然就是最健康的。所以這些現象是血氣不暢通的現象,應當跟醫生討論。醫生里最好的是中醫,老中醫懂得,恐怕西醫不會懂得這些東西。 

  問:「實施觀心法門後,雜念妄想不多,比較常能保持空念和無念的狀態。唯古德有雲: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到起不起時是煩惱,有念與無念似乎相違,究竟如何才好?大概只要不執著皆可。又何謂天魔、陰魔、煩惱魔?請開示。」 

  答:這些「魔」的名稱、含義,《楞嚴經》講得很清楚,一般佛學辭典裡面這些名相也都能找得到,我在此地不多解釋。這個境界,你講得沒錯,只要不執著這是佛在《楞嚴經》說的,無論什麼是境界現前決定不要執著,《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想這一句話。 

  不過,念佛法門與其他法門不相同。離妄想執著實在不容易,這話說得容易,但做起來太難了。凈宗對於初學的人,《彌陀經》教導我們「執持名號」,我們要往生凡聖同居土,其他的都不執著,專門執著阿彌陀佛名號這是辦法。教我們什麼都不執著很難,教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其他的執著換掉,我們還是執著執著阿彌陀佛,別的不執著了,這個容易多了。這個法門易行道,教我們要執持、要保持,一直到臨命終時,還執著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阿彌陀佛果然來接引,你就跟他去了,到了極樂世界再離一切執著,我們可以用這個方法取得西方凈土。所以這是易行道,穩當可靠而且快速,往生極樂世界成功的果位是想像不到的,超越了其他法門成就。正因為如此,許許多多諸佛如來都是念佛成佛的,所以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阿彌陀佛都贊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問:「我已經很能接受無我無常,以及『一切唯心,萬法為識』的觀點。但總覺得內心深處仍有一個模模糊糊、似有似無的『我』在。無論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或在修行之時都有這個『我』在作主,究竟何故?如何才能真正無我?請開示。」 

  答:你的話說得正確,一點都不假,你真正做到無我無常你就會來問問題了。你來問問題,誰問的?「我」問的。由此可知,無我很難。真正做到無我,最低的程度,你已經超越六道輪回,你不會在輪回裡面,超越六道了。實在講,超越六道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藏教佛、通教佛,這四聖法界不是真的無我?沒有。他決定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佛經說:「我執雖亡,法執猶存」,我執破了,還有法執。試問問,誰執著法執?「我」!不過他的我執非常的微細不像我們是很粗的觀念。果然法執也斷了,我、法二執都斷了,無明破一品,超越十法界了,這是一真法界法身菩薩,這才到真正無我。 

  所以到真正無我,他用的是真心,決定不是妄心,他的智慧開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如果我們對於一切法還有障礙不能明了,自己要曉得,為什麼不明了?無明,我們完全被無明覆蓋了。所以對於世出世法雖然認真的研究探索,往往還會產生錯誤見解誤解諸法真實義、曲解諸法真實義往往有之。 

  要避免這些歧途、叉路,歧途叉路很危險,不知道將來自己要走到哪裡,因此佛、古聖先賢都這樣教導我們,求學、求道都要親近明師,沒有真正善知識指引是非常的困難。我們自己有一點悟性,那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這一生沒有好的因緣,沒有好的善知識與修學環境,走錯路就非常可惜。過去生中有這么好的因緣也有這么好的悟性,這一生遇到善知識,這個路子走對了,就容易開悟。我們縱然開悟也不能忘記念佛對於念佛法門一定要認真去研究、去認識,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以高度的善根福德因緣、高度的悟性修學念佛法門往生的品位就高,超出其他法門太多太多了,所以一定要珍惜凈土法門。如果要真正了解無我道理境界,佛在《大般若經》裡面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可以從這里下手。 

  問:「通常將起貪瞋之時,反觀此心便能不起,可知觀心法門也頗殊勝。唯其遇到煩惱太強之時,雖然用心觀照也無法消除,此時輔以念佛法門,將注意力移至佛號或許有用。如果觀心與念佛都無法消滅強烈的煩惱之時,則如何對治?請開示。」 

  答:貪瞋痴慢是煩惱習氣,它起來的時候,這個幅度不大,用觀心、用念佛都能夠降伏,也就是都能把它化解。如果這個煩惱太強烈,觀照沒有辦法息滅它,念佛也無濟於事,這時該怎麼辦?這就是證明自己觀照的功夫不夠,念佛功夫也不得力,這兩樣如果有一功夫得力,煩惱決定能夠降伏。這不是功夫不得力,而是功夫還不夠,所以要加深功夫,這個很重要。一般講,在這個時候生慚愧心,懺除業障要用什麼方法懺除?還是用觀照、用念佛,這兩種方法任何一種都行,兩種在一起用也行。 

  世尊教導我們念佛,《十六觀經》就是觀想念佛合起來用。這十六種觀法,「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十六種方法會用一種就行兩種三種合起來用也行,你若是十六種統統合起來用你要有很大的本事才行,一般人決定做不到。兩、三種合起來用有可能太多了,恐怕自己佛也念不好,觀也觀不成,那就錯了。所以無論是理論、方法,都講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功夫才能得力,這一點非常重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