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三笑的主人公有誰?虎溪三笑的故事

uploads/content/2022/may/63319b8df203f908e0b7a3a04bace7a8.jpg" />

明成化二十二年內務府刻本《釋氏源流》

虎溪三笑的故事大意

  《高僧傳》上說:東晉和尚慧遠年輕時博覽《六經》,尤其喜歡閱讀《老子》《莊子》,但是聽了道安法師講解《般若經》以後,他卻頓時大徹大悟,發出這樣的感嘆:“原來儒、道九流,都只不過糟糠罷了。”他從此篤信佛教,並以護法、弘法為己任。

  慧遠和尚曾經南下潯陽,見廬山那裡的環境很是清凈,適合做道場,便留了下來。一開始,他住的地方離水很遠,他便用杖敲地,說:“如果此地可居,當有泉水湧出。”話音落地,果然湧出了清泉。他因此將自己的房子稱為“龍泉”。後來刺史桓伊又為他建了東林寺,以便他率眾修行。當時有許多信眾,比如劉遺民、雷次宗等,都聚集在他的門下

  在廬山的三十多年間,慧遠和尚不出山,但王公貴族、文人學士卻都爭著與他交往,經常有官員、文人進山裡來拜訪他。為了表明自己不入俗市,慧遠送客總是以虎溪為界。一日,送陶淵明陸修靜下山,三個人邊走邊談,不知不覺竟走過了虎溪。等到他們發現時,三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這就是後人所說“虎溪三笑”的由來。

虎溪三笑的原文

  《高僧傳》雲:晉釋慧遠,博綜六經,尤善庄老,性度弘偉,風鑒朗拔。問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而悟,嘆曰:“儒道九流,皆糟糠耳。”既入乎道,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安公嘆日:“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遠屆潯陽,見廬峰清凈,足以息心,始住精舍。去水甚遠,以杖扣地曰:“若此處可居,當使湧泉。”言畢,清流湧出,因號精舍為“龍泉”。時慧永居西林,要遠同止。永與刺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貧道所棲褊狹。”桓乃更立房宇為東林,遂率眾行道,清信之士,望風雲集。劉遺民、雷次宗等,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於佛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推交辭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自是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以虎溪為界,一日送陶淵明、陸修靜,談吐不覺過溪,三(按:“三”,原作“一”,據文意改)人大笑。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深圳東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