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答問學佛

  1997年8月凈土法門法師 講於緯來電視

  各位觀眾:

  平常我因為常常在國外,所以許許多多地方同修們來信,往往我要隔很久的時間才能看到,甚至於有超過半年的。同修們在信件當中,提出了許多的問題,我也很難一一為大家解答,這是非常抱歉的一樁事情。現在我們將一些問題,有共同性的,大家都應當要明了的,我們藉這個機會來討論討論。

  第一個問題:有人聽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確實有這個說法。他問:既然是有求必應,他的女兒生病了,沒有辦法,從出生到現在已經有很多年了,他曾經讀過《地藏經》、《葯師經》、《無量壽經》,似乎都沒有反應,這是什麼緣故?好像他有求而沒有得到感應

  這一事情我們確實是要了解的,人為什麼會生病?病到底是什麼因素產生的?很少人在這上面注意,但是這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關於醫道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專長。在古老的典籍裡面,我們看到《靈樞經》這一類的。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炳南居士醫道相當高明,他曾經跟我同學們談過,中國醫道是有歷史、有淵源、有學問、有經驗的。現在許多人中醫有信心,這個是迷失了固有的文化傳統這是一樁很可惜的事情中國醫學裡面,它要求的是什麼?最高的目的,它要求的是長生,所以中醫真正的目的它是求一個長生之道。依據這個理論,他說人的身體身體就像一部機器一樣,如果使用得法,保養妥善,這個機器應當可以使用兩百年。換句話說,依照中國醫學的理論,人要活到兩百歲才算是正常。那麼你達不到這么長的時間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你自己不善保養,把它糟蹋掉了。譬如我們使用機器,我們對機器構造性能都不曉得,都在那裡摸索,隨便的使用,當然它的損壞率就很高。人的身體亦復如是。而中醫第二個目的,是講求如何不生病你看看這說得多高明!怎麼樣能不生病。第三個目的是你生病了,如何來治療,所以講到治病,在中醫裡面已經是屬於第三等的了。

  大夫治病也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最高明的大夫,他只要觀察你的氣色、你的動作、你的音聲他就知道你什麼地方毛病。這個道理實在講也並不難懂。譬如現在我們使用汽車,是最普通的一個交通工具。如果有人經驗很豐富,對於車輛的結構、性能很理解,這個車一發動,他就能從音聲上,聽到這個車某一個部位出了問題。同樣一個道理,人這個身體某一個部位有問題,他的容貌、他的音聲必定有變化。縱然變化得非常細微,我們一般人粗心大意不出來,而這些大夫他們是心地清凈細微的觀察他看到了,他就能夠處方給你治療,這是一等的醫生。二等的醫生功夫沒這么高,他也觀察,也來聽你的音聲,但是他要問你問題,提出一些問題,你答覆他,幫助他診斷,這是二等的。三等的醫生才把脈,所以李老師講把脈治病這是三等的醫生

  在治療方面,盡可能不要用葯物。你看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在《聖經》裡面,我們也看到耶穌病人治病,佛也為人治病,佛用什麼方法呢?一個是手的摸觸,經上講摸一摸他病就好了,其實這就是現在講的按摩、推拿。因為疾病一定是某個器官裡面,關節不通有阻塞,他給你一推拿的時候,將這個阻塞現象消除了,你就能恢復健康,這是一個道理。那麼在佛法里還有很高明的,佛教他念一個咒語。實在講教他這個咒語咒語是發的音聲音聲正確,音的量、節奏都要能符合他的標准他是音聲來振動。你的器官某一個地方有阻塞,用音聲來振動,達到消除阻塞,使你的身體恢復正常,這是密咒治病的原理,很符合科學

  現在《大藏經》裡面,治病的這些咒語都在,我們照那個去念,能不能治病呢?不能!不能的原因,我們可以理想的到,我們依照這個文字念,音聲不一定正確,至於音階、音量,那就更有問題了。所以這個一定是要高明的人傳授,親口傳授才有效果。我們依照文字記載,是很難達到標準的要求,於是乎治病的這些咒語,現在我們拿來也治不了病。這個可以說文字記載的雖然在,實際上已經失傳了,它都有道理,都值得我們相信,所以不用葯物。

  在中國有一方法用針灸,也是幫助疏解穴道,這在現在也很盛行。西方醫學對這個也很有研究,他們也能夠接受。到最後不得已的時候才用葯物,中醫所用的葯物都是草本的,所以它的葯性非常溫和,對於人體的副作用,可以說降低到最低限度。這個比西醫實在是高明多了,西醫這個葯物看起來好像很有效、很快速,但是多半都是化合物,產生很不好的一些副作用,對內臟這一部分有好處,但是對另外一個部分有傷害。這是講到疾病的治療。

  至於病是怎麼產生的,當然因素非常的複雜。佛經裡面講得很透徹,所有疾病可以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生理上的疾病生理疾病從那裡來的呢?多半是你的生活起居飲食不調,古人所謂:「病從口入」,絕大多數生理都是飲食上來的。因此,中國古代的人對於飲食非常講究,諸位看《禮記》,看《呂氏春秋》「月令篇」裡面說得非常詳細,這都是說的講求養生之道。我們飲食吃東西吃壞了,感受風寒,這些病症醫療有效,可以用醫療的方法。所以醫是醫病,你有這些病的時候,可以來醫療。

  第二類疾病因緣叫冤業病,這個醫療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個病源什麼呢冤家債主,我們一般講冤鬼附身,這個葯物對他不起作用這一類的病怎麼治呢?佛家裡面講的超度超度是什麼意思呢?實在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調解、勸導。因為過去事情做已經做錯了希望大家要能夠諒解,冤家宜解不宜結。所以誦經、拜懺目的是在調解。對方如果接受了他就開了,離開你病就好了。這一古時候有,現在比從前還多!我們在國內、在國外,看到靈鬼附身的人很多,我們一般看到這個人神經不正常神經分裂症,嚴重的就送到神經病院去治療,那個越治療是越糟糕!所以佛法超度、誦經解冤釋結,對這一類有效。如果你是傷風感冒,感受風寒,你誦經、拜懺沒效,那個一定要找大夫,用葯物來調理。所以是那一類的病,你一定要曉得。

  還有一種叫宿業病,這個是最糟糕的。醫生葯物不能治療,誦經、拜懺也沒有用處,為什麼呢他不是冤鬼附身,不是冤家來討債。這個病是怎麼來的呢?這個病是罪業一種果報。你造的罪業太多了,或是你這一生造的,或是你前生所造的,你遇到這個緣,它的報應發作了,這是麻煩的。但是有沒有救呢?也有!佛告訴我們,你誦經、拜懺,它不是調解,這個方法沒效;醫葯也沒有效。佛教我們懺除業障你要真正的懺悔,真正的悔改,你把你的業障消除了,你這個病就好了。這是別人幫不上忙的,一定要靠自己,所謂是「解鈴還需系鈴人」,你自己造的業,一定要自己懺除;自己造的業,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幫你消除。

  這個是總括所有疾病的根源,不外乎這三大類。我們明了這些道理,曉得事實真相,細心觀察,我們得的病是屬於那一類?只要你掌握到這個原則,掌握到方向治病就不困難。但是這個裡面有一個總原則,也正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追求的——長生不病。這個在佛法裡面,說的是非常透徹。你看看那一個佛菩薩生病,那一個佛菩薩阿羅漢是不健康的?沒有!為什麼呢?他知道這一事實真相要用現代的話來說,順乎自然就是健康的。所以佛教眾生隨順普賢十願就特別強調「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是廣義的,眾生是說一切人,人是眾生,物也是眾生眾生兩個字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是它的本義。我們動物也是眾緣和合生起現象植物也是眾緣和合生起現象礦物乃至於一切自然現象,沒有一樣不是眾緣和合生起現象。所以眾生兩個字的意思無限的深廣。恆順眾生,順著自然現象這就是健康的。

  譬如我們講四季,四季的自然現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現象。順著自然現象健康,違背自然現象,當然要生毛病,要出毛病了。這裡面理很深,事非常微妙古聖先賢教導一般平民,不講很深的道理,就教你怎麼去做,你只要去做,效果就一定能達到。你能夠深深明白其理,當然更好;不明白那個道理,照做也行。譬如我們今天從家裡面坐車到這裡來,你要說車是什麼原理造的、怎麼造成的、為什麼它會動,那個事情麻煩了,一天、兩天也講不清楚。不需要解釋,你上車,司機就把你拉到此地來了你可以不必問。所以說順乎自然法則就是健康的,違背自然法則就是錯誤的。

  那麼我們從大體上來觀察,佛告訴我們心,心是清凈的,心是空寂的,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東西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過去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佛家常常用圓來代表,法錀大家都知道,這是佛家的mark—標志,用圓。圓,諸位曉得,圓心有沒有呢?圓心決定有,圓心在那裡呢?圓心不可得,它確實有而不可得,你決定找不到,為什麼呢?它不是一個體積,它不是一個面積,但是它決定有。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心是決定有,十法界依正庄嚴,現在講宇宙人生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現象。《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宇宙真相一語道破!所以心要空,空就靈了,靈就是智慧智慧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只要你清凈。所以佛法修行方法很多、門徑很多,方法、門徑合起來,就稱之為法門法門無量,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

  方法多、門徑多,它的原則就一個,就是禪定;換句話說,這么多的眾生,他用不同的方法禪定,用不同的門徑入禪定,離開禪定那就不是佛法了。定到極處,真心就現前了,智慧也現前了,德能也現前了,所以心要靜,要養心。身,身是圓周,圓它可貴之處是在動,圓要不動,諸位想想,它還有什麼用處?今天科技這么發達,發達的第一個因素,就是圓在那裡不停的轉動。佛告訴我們身是圓周,身要動,心要靜,這是養身之道你就可以不生病了。可是現在人違反了這一自然原則,真叫做破壞大自然,使自然生態不平衡,於是一切毛病都發生了。心要靜,他那個心偏偏動,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連作夢還在亂想,這個心就出了問題了。身要動,他偏偏身要安逸,身不想動。要動的他不動,不動的偏偏要動,你說他怎麼能不生病呢?

  所有一疾病的根源,都從這裡生的。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妄想、分別、執著病源,貪嗔痴慢三毒煩惱是一切疾病的根。那麼我們要問一問,你自己生病,或者你的家親眷生病了,你給他誦經、拜懺,能治得好他嗎?假如果然能夠治好,果然有效,我們芸芸眾生生了病痛諸佛菩薩要不給我們誦經、拜懺那他慈悲心何在呢?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法沒有迷信佛法教你念《地藏經》、念《葯師經》、念《無量壽經》,道理在哪裡?是教你明白佛在經中所講,宇宙人生的原理,你要在這裡體會這些道理你要在這裡領悟事實真相,然後你就有下手之處了。不是說幾部經,佛菩薩就降神把你的病治好了這是迷信這是騙人的,哪有這種道理?講不通的!

  自己有病,自己誦經是修清凈心。剛才講了,心地真誠清凈慈悲,就能把這些不正常的,破壞自然生態這些事情恢復正常。心裡面原來有妄想、分別、執著,讀讀經把妄想、分別、執著掉了,恢復心的正常。這個拜懺拜佛拜佛叫你運動,你一天依照這個方法懺悔法,拜一百拜、拜兩百拜,叫你身動!你必須要懂得這些道理。你的家親眷有病,你明白這些道理你就幫他的忙。如果他的病是業障病、宿業病,你就要教給他懺悔,這個病才有起色。你不明理,不知道事實真相,一昧迷信在那裡祈求,那佛氏門中有就不應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裡面有真實道理,你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去修學,你才能夠得到你的希望、你的求願,才能滿你的願。所以這個里頭不能迷信,不能把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其實神明能不能保佑人呢?也不能,也沒有這個道理你去求神,一求神病好了,病該那個時候好,恰恰好碰上了!哪裡是神起作用。如果神要那麼靈,一百個病人一百個人去求,一百個人都好了,那神就是真靈了。一百個人去求,只有幾個人求得,大多數人還是沒有辦法,可見得那不是真靈,他怎麼可以厚此薄彼,哪有這種道理這是我們必須要明了的,然後就不怨天尤人

  小孩生下來,很多年都有這個病不能好,這個我們能夠想像到,這種病大概不是生理上的,可能就是宿業,要仔細去觀察。你看看你小孩飲食起居,如果一切照顧都很正常,那就不是生理的病。冤業的病,一般冤家債主不會在小孩這個時候來討債,為什麼?他沒有能力還債,你找他有什麼用!譬如我們有債主我是債主,人家欠我的債,我向他討債,他現在一貧如洗,我向他討個什麼?他沒有能力還!這個時候我們決定不會去討債的,等他那一天發了財了,有能力還我們了,我們才向他討債。所以冤鬼附身是有時節因緣,不可能在他兒童的時候,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所以多半還是宿業,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要幫助他修懺悔法,幫助他培養一個清凈善良的心,多在這一方面教導他,這個有效。所以不妨可以試試看。

  第二個問題,他問有一位國校校長兒子,大概是開車車禍撞死一個人、一個路人。他問這個要寫幾次超度牌位才能夠把這個冤結化解?

  這個問題問的也很有趣味,大概是因為車禍撞死人,自己這個心不安,到寺院里頭寫牌位超度,他問要超度多久,才能把這個冤結解除?這個不在乎超度次數多少,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關鍵是在你有真誠之心改過遷善發生這個事情之後,以後駕車要特別小心,不要再有這個過失。那麼對這次受害之人,由衷的懺悔,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在牌位超度多少次,不是。最有效果方法,是自己誦經、拜懺、積善,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這很有效,這個能有效果。如果受害人他還有家親眷屬,那我們有義務對他的家親眷屬,多少能有點照顧,這個是道義責任你能這樣做那就相當的圓滿了。被撞的這個路人,俗話說,在九泉之下,他也能夠原諒你。你做得如理如法做得合情合理。所以這個東西絕對不是說要寫多少次牌位,這個沒有用處的,這個完全是外表、是形式,外表、形式不容易解決問題

  第三個問題,還是從這個問題來的。他說牌位,現在一道場牌位有分等級,我聽說分很多個等級,有大牌位、中牌位、小牌位價錢不一樣。他說有一千的、有三千的,是不是寫三千的大牌位消災能夠消得多、消得快?

  你們想想這個合理嗎?能不能合情合理?如果果然這是事實,那實在講,老天對人太不公平了!有錢的人就能消災得多、消得快,窮人這些災難永遠沒有辦法消除,這個合理嗎?所以我們必須要明了,消除業障牌位寫的再大,寫成十層大樓那麼大的牌位,說老實話,也消不了災!也免不了難!災難是怎麼發生的?你要把那個原因找出來,找出來之後,將這個因素消除,你的災難就沒有了,這才是真正合情合理。

  現代所謂是科技飛躍的時代,為什麼這么多的人反而越來越迷惑顛倒?這真是一個現象。我們想想,何以有這些怪現象?我猜想大概是現在一般人民生活富裕了,富裕了就貪生怕死,於是乎種種迷信自然就衍生了你看在四、五十年之前,半個世紀之前,二次大戰之中和大戰結束的初期,一般人都非常貧困,好像這些問題在社會上沒聽說過。大家都忙著自己的衣食哪有工夫來想這些事情!這是一個社會反常現象,不是一個如理如法現象,我們一定要用冷靜的頭腦思惟、去觀察。佛法、世法都講求理,合理、合情、合法,我們才能夠相信;如果與情理法相違背,決定是迷信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另外一個問題,他問到,在寺廟裡面寫這些超薦牌位,真的會有效嗎?這是不是佛教內容這個問題我不在此地答覆,我另外跟諸位來談一個專題,現在正是七月,世間人所謂的鬼月,在這個月大概是超度的風氣特別的興旺,我們就這樁事情來作一個簡短的討論,說明超度它的理論與事實。所以這個問題在此地詳細解答。

  還有一同修這些年來發心修學凈土,聽我講經的錄音帶得很多,不但是聽錄音帶或者是電視的傳播,即使是在現場聽我講經,而聽錯了意思,錯會了意思的人,大有人在,這個事情實實在在不容易!所以世法、佛法在教學過程當中,都講求要問、學問,你一定要學著問,你要學就一定要問。不可以說縱然你聽了之後,有體會、有心得,在古時候也要請善知識印證,我所學的有沒有錯,我聽的、我領會的有沒有錯誤也要找個善知識來印證。否則的話,依舊里頭是打了幾個問號在其中。這是世出世間修學、教學,都是這么要求的。有不少的同修聽了之後,也不好意思問,也不願意提出問題,這個就難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障礙開悟障礙你證果。我們在佛的經典裡面,可以看得出來,佛當年在世給這些學生們,出家、在家的學生們,為他們講經,這個時間得很多,可是依舊有大部分的時間,是跟這些同學們互相研究討論。這些都是事實

  在中國學佛同修都非常歡喜楞嚴經》。《楞嚴經》自始至終就是討論會,就是彼此在一起辯論,有的時候佛提出問題,有的時候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來解答,佛在旁邊聽,給他作印證。有些問題學生解答不了,佛再幫助大家來解答。我們在典籍當中,能看到佛陀在世教學那一種活潑,自由討論,自由發揮,真正符合今天所謂民主自由開放的精神,在大乘經典裡面比比皆是。所以我們現代修學,除了研讀經典、聽講經之外,研究討論是必要的。即使你正確的體會,正確的契入,也要參加研究討論,一方面給自己作印證,一方面幫助一些同修,他們錯會了意思,曲解了意思,幫助他們修正,這個也是無量功德,是一樁事情

  所以研究討論在修學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這正是古人常說的「師友」。不管你學的是佛法還是世間法,我們知道佛法是教學,佛法是教育,離不開師友老師是指導我們的人,同參道友是輔助我們的人。我們有老師指導,沒有這些同學的輔助,很難成就。往往變成什麼呢?閉門造車,盲修瞎練,那就壞了!所以德行學問成就的人你去觀察,古人也好,今人也好,他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好老師指導,一定有好的同參道友經常不斷的在一起切磋琢磨,他才有成就。我教導年輕人也常常提示老師固然重要,同參道友是更重要。因為你們常常在一起辯論,常常在一起研究討論,跟老師在一起,老師有威嚴,有的時候自己有疑問,也不好意思提出來,甚至於有些人不敢提出來。可是在同學方面,就沒有這些忌諱了。同學們研究討論得不到答案,可以去請教老師,這才是正確修學的方式

  那麼凈宗同學,我過去常常勸導大家,你修學凈宗從那裡下手呢?我勸導大家是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從這下手。三千遍念完了怎麼辦?他來問我,我遇到不少人這樣問我我說:「你再念三千遍。」念經並不是目的,念經是手段,念經真正的用意是修根本智。我們知道佛法的教學,最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整個佛法的教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所教的,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學,戒、定都是手段,慧是目的。所以佛法智慧方法佛學智慧學問,這個我們不能不清楚。讀經是方法,就是屬於戒學,實在講這個方法裡面是奠定基礎,是讓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那你就是真正修行你真的會用功

  戒學,剛才講了,是方法。你展開經卷,用清凈心、用恭恭敬敬的態度,將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你念經當然就不會有妄念,因為起妄念,你的經就會念錯你就會有妄念,沒有妄念就是持戒,戒學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經的時候,沒有一雜念,沒有一妄念,就是諸惡莫作;經是佛的教誨,我們在讀誦,我們在接受,這就是眾善奉行。你看看,戒學具足了。

  定學呢?你念經一定專心專心去念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沒有念漏,這是慧學。你看看,就是在讀經,戒定慧三學圓滿具足。我教你這個念法。不是說用一個急躁的心,我天天在那裡趕,趕功課,像學生老師那個態度。我今天三遍念完了,我今天十遍念完了,沒事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那有什麼用處?那個一點用處都沒有。所以念的時候如理如法專心在這裡讀誦。照這個樣子,三千部念下去之後,你的氣質改變了,你一定會感覺到你的妄念少了,雖然沒有斷,減少了智慧增長了。從前對人、對事都迷迷糊糊的,現在會變得很清楚、很明白,聽人家講話也能懂他的意思。耳目聰明智慧增長,讀經用意在此地。三千遍一定念得很熟,經裡面的這些教訓,你都能夠記得住。所以三千遍讀完之後,第二個階段教你念三千遍,跟第一個階段用意不一樣。第一個階段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目的教你熟記。第二個階段教你思考,換一句話說,著重在理解。第一個階段著重在記憶、熟記,第二個階段研究、理解,體會佛在經上講的這個意思,像開經偈裡面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第二個階段你真的明白了,真的懂。

  然後再進入第三個階段,是要把經裡面的這些教訓、這些理論、這些方法,完全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生活、行為,這就成功了,你才真正得到佛法修學的受用。絕對不是把這個經念給佛菩薩聽,每天在家裡供養佛像,在佛菩薩面前念幾遍經,「我很乖,你叫我念,我天天都念給你聽了。」與自己生活行為毫不相干,這樣讀經一點用都沒有。那個所謂是「口善」,你念經總比罵人好,好處在那裡好處就這么一點。對你德行對你學問對你生活的改善,完全沒有幫助!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我教大家是這個方法。熟記、深解、實行,要把它做到。與古大德所講的「信解行證」這四個階段也能配合。

  這是我對大家提倡讀經的用意,希望大家要明白,絕不是念三千遍之後,就得菩薩保佑,將來能保證往生,我沒有說這個話。如果你能夠理解、能夠實行,那可以說你得到保證了,決定保證往生我也曾經說過,《無量壽經就是我凡夫求生凈土的保證書,但是這個保證書,你一定要知道熟記、理解、實行,才能真正達到保證。只是讀誦,不能理解也不能實行,這個沒有用處的,這個只可以說種一點善根這一生當中得不到結果,希望大家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努力。讀誦之後要研究,研究是多聽講,多找一些好的你自己的朋友學佛朋友,不學佛朋友也可以,只要是好朋友,邀集他們一個星期一次,來研究討論這個經典。把討論所得到的結果,就付諸於實施。在生活怎麼做,在工作上怎麼做法,把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應用在平常交際應酬上,我們這樣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勝功德利益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答問學佛(二)

  各位觀眾,現在我們繼續答覆疑問。有同修提出問題,他問:弘法與往生那一個重要?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共同的問題,我聽過很多。那麼這兩者都重要,弘法才能夠續佛慧命,也能夠幫助社會和諧,促進世界和平,所以這個工作是一個慈悲工作往生對於學佛同修來說當然重要,這個機會非常不容易遇到,佛法修學法門雖然很多,但是任何一個法門都要自己的力量去斷惑證真,這是一樁非常困難事情在一生當中相當不容易成就。在所有法門裡面,唯有念佛往生是最方便、最容易,只要你能信、發願,可以說是決定都能夠成功的。所以古人說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我們能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能往生凈土往生是上學,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求學,不是去享福,不是去逃避責任,而是到那個地方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成就之後,才所謂是倒駕慈航,再回到六道裡面來普度眾生。因為你智慧有能力,才能把這個事情做的圓滿,做的成功,所以兩者都非常重要。

  第二個問題,他問:在讀經的時候,是不是什麼事情都不要做

  這個問題我們要把它講清楚,當你正在讀經的時候,譬如你讀一部《無量壽經》,你初學的時候,因為經文很生疏、不熟悉,大概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念完。那麼這兩個小時當中,當然你不能做別的事情,你一面做別的事情,一面讀經,你讀經就夾雜著妄想在裡面,所以這兩個小時能做事情。經讀完之後,你應當做的事情,還是要照常做,不能說我現在修行讀經了,我什麼事情都不做了,這是錯誤的。如果這個經讀熟了,大概讀三個月就相當熟悉了,時間好的大概一個小時就能夠讀一遍程度稍微差一點、根性劣的,一個半小時也就夠了。如果你能夠讀上一年、兩年,通常一般同修們的經驗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只需要三十分鍾到四十分鍾,所以說越熟你的進度就越快。讀經的時候不能夾雜妄想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三個問題問得很好,但是很不容易解決。他問的是:現在社會這么亂,如何才能使它有秩序,安定、詳和?

  我想這個問題,是所有一大眾共同的願望,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如果能有效果的達到,說實在話,這是屬於一個教育的問題。國家要有好的教育政策,實在講,在古代這個教育方向目標,確確實實跟我們現在不相同。中國漢武帝制訂了國家的教育政策,這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制訂國家教育政策。政策裡面是以孔孟思想為主導,這是歷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孔孟」,所以孔孟思想一直主宰中國將近兩千年的歷史,成為中國教學的主流。

  孔孟的教育重點在那裡呢?諸位要曉得,實在講,孔孟教學跟佛法教學是非常接近。它主要的目標,是教我們做人,告訴我們與人關係,譬如儒家講的五倫、八德,這個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從很小的小朋友就開始培養,讓他知道夫婦關係、父子的關係兄弟關係朋友關係君臣關係君臣就是現在所講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然後再告訴你,人與天地鬼神關係鬼神有沒有呢?承認有鬼神的存在。用什麼態度來對鬼神呢?「敬鬼神而遠之」,這個態度多好!我們對於鬼神尊敬,「遠」是什麼呢?遠是不必聽他的,不必去學他,他畢竟跟我人道是有差異的,所以說:「敬而遠之」,遠不是遠離他,遠是不學習他。然後再說明人與大自然關係這是從前教育宗旨、教育的主流。社會當然有秩序,當然是安定詳和。可是現在我們把這些教學中心的理念都拋棄了,以為這個東西太舊了,古老的了,古老的東西過時都不要了社會的秩序、安定、詳和,從那裡來呢?

  管仲曾經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民國年間,一般學校里的校訓,共同的校訓就是「禮義廉恥」四個字。我從前上學念書,小學、中學禮堂上都掛著這四個字,現在學校我不知道有沒有了。這些理念必須要從小來培養,少成若天性習慣自然,所以教育是人與禽獸差別的一個關鍵。人也是動物,人跟別的動物為什麼不一樣?人能夠接受教育,人能夠改正自己的習氣毛病,所以人就異於禽獸了,在動物裡面是最高的靈性動物儒家在《學記》裡面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是給過去統治者所說的。你統治這個國家,你執掌這個政權,你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呢?是教學。所以我們前面曾經講過,作君、作親、作師,曾經有一個專題來討論過這個問題。所以教育是非常重要。

  中國自古以來有沒有選舉?有,這個制度都是漢朝建立的。選舉不是人民、老百姓來選舉,是地方主管官員選舉,中央帝王派的這些官員,到這個地方來作地方官,到這個縣裡面來作縣長。政績裡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替國家選拔人才,所以古代這個制度當中,「薦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榮譽、最高的賞賜給誰呢?給這些替國家推薦賢人的這個人。所以地方官員常常微服去私訪,穿普通衣服,不會讓人認識,他到外面去打聽,去找人才人才標准也是有一定的,就是孝、廉這兩個條件,舉孝廉,就是選舉、推舉,向國家來推薦。這一個人能孝順父母他就能夠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他的工作,孝重要!廉呢?廉是廉潔,他不貪財,他決定不貪污。所以政府裡面需要的人才,這兩個條件最重要,一個是孝,一個是廉。所以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每一個朝代都有傑出的人才出現,絕對不會比民主制度差。

  但是現在我們想恢復古時候那一種教學制度很難,這個不是我們能做得到的,我們明了,但是沒有能力做到。你這個問題得很好,你問從那裡做起?我可以告訴你,從我們自己做起。我們自己每一天能夠反省,能夠斷惡,能夠修善,能夠積功累德。社會大眾不守秩序,我守秩序;大眾亂,我安定。從本身做起,能不能有影響呢?不必考慮這些,只問耕耘,莫問收獲,就好這是我一點淺顯的貢獻,一切都要從自己做起,然後影響你的家庭,你一家給社會大眾榜樣,逐漸逐漸的擴大影響,也許會有一效果。譬如學佛學佛的人一定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學佛的人多了,明白佛理的人多了,對於社會一定有影響,一定也有貢獻,這個是好的。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的是:如何辨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從形態上、內容上,他問的這么一個問題。這也是一個很嚴肅、很重要一個問題,在現代的社會上,真正是如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恆河沙」。釋迦牟尼佛對於這個現象對於這一事情,他早就預知了,所以他給我們開了一個葯方,在他老人家入滅之前,教我們「四依法」,四依法就是教我們辨別這一事情的根據。第一、他說:「依法不依人」,那個是正法、那個是邪法呢?這個人所講的法一定要跟經相應,經是佛說的,如果違背了經典他自己獨創的見解,我們不能相信。一定要根據佛在經上所說的,這就是正法。第二、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這一很重要。佛經典所記載的,如果你是執著經典文字,你一定會有誤會、有偏差,譬如印度梵文經典沒問題,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經過中國人再把它翻譯成漢文,往往一部經典很多人翻譯。像《無量壽經就有二種譯本,大家熟悉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現在在《大藏經》裡面六種譯本。每一個翻譯的人用的文字不會相同,那我們到底依那個本子呢?這個佛也預料到了,所以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他這個本子翻譯的意思對了就行,那個語言文字多一個、少一個沒有關係,長說、短說也沒關係,講的不同也沒關係,說的話不同,意思相同這就行了,教我們依義不依語。譬如我們講到修學,這個修學的目標禪宗他們講的、要求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裡面所講的,他要求的是大開圓解;我們凈土念佛人要的是一心不亂這是佛當時所說的,這話都是佛說的,說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一心不亂這是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意思對了就行了,話怎麼說沒關係。這樣我們對於翻譯裡面有一疑惑,這問題也解決了。

  第三條,佛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條是釋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我們感激得五體投地,佛對我們太愛護了!為什麼呢?佛一生講經說法,絕大多數不是主動講的,都是由別人來問,佛是隨問隨答,有些問題不是了義的。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呢?能夠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是了義;不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這個就是不了義,不了義經上講的也很多,佛為什麼講?大家提出疑問,提問佛當然要答覆。所以問世間這些問題,問我生活上的問題,如何能夠得到我現在幸福美滿,現在離苦得樂,這些都是不了義的,但是是我們現代人所迫切希求的,佛很慈悲,都給你答覆。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人要求財,有人要兒女,有人要求陞官,佛樣樣都教導他,樣樣都滿足他,但是佛跟他這是不了義的,這是解決你這一生問題,不能解決你生生世世的問題,你的眼光要遠大,一定要求永遠解決的這個方法,那你才是真正聰明。究竟圓滿的了義就是成佛,所以《法華經》上說得好,「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你看看,佛不就顯示什麼是究竟了義?教給你成佛方法這是究竟了義。那麼佛講的二乘,大乘小乘;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佛是方便說。方便說這個意思就是不了義,所以特別提醒我們一定要求了義,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那麼在了義經裡面,最殊勝的、最穩當的、最可靠的,我們這一生決定能得到的,無過於念佛求生凈土,所以凈宗的經典是究竟了義,這是佛的慈悲開導。

  末後一條第四條,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要用現在的話說,你處事待人接物,你學佛你要依理智,識是感情不可以感情用事,這一條是通世、出世間法,我們頭腦要冷靜,要依理智不能用感情,這樣就對了。所以你就能夠辨別,凡是符合四依法的,這是正法,與四依法相違背的,那就不是正法。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學佛的人感情用事,感情用事的現象,嚴重的分別、執著!我前幾天香港香港同修告訴我他說:「法師,你七年沒有來了。」時間過得真快,我沒有想到七年,我想大概是四、五年,沒有想到七年沒去了。過去這些老同修們大半都散掉了有很多移民到國外去了。這些移民人在往年,我也曾經勸過他們,我勸他們不要移民。我的看法香港回歸之後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果然如此,所以回歸之後,香港的物價猛漲,移民出去的人再想回來,非常非常困難,他們過去把房子賣掉,現在在香港買一個停車位子都買不到。實實在在講,沒有移民的必要。

  我在同修們當中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法門不相同,彼此存了很深的界線,日常法師有不少的信徒,在香港修學「菩提道次第廣論」,他們也有一組織,修菩提道次第廣論,毀謗凈土。那麼也有念佛同修就不服氣也毀謗他們,彼此互相對立。有些念佛同修說:「他們批評我們,我們對他也反駁!」我就告訴念佛同修我說:「你們不是彌陀弟子,你們念佛也不往生。」他這個面孔很沉重,問我:「為什麼?我們護持凈土,我們反駁他,為什麼我們不能往生呢?」我就告訴他,菩提道次第論是密宗的前方便,這部論典是宗喀巴大師作的,是屬於宗經論,論典里頭有兩大類,一類是宗經論,一類是釋經論,釋經論是解釋經的,就是經的註解;宗經論是採取經典裡面意義,並不依照經文,發揮裡面一些道理菩提道次第論是屬於宗經論,根據佛所講的原理、原則、修學方法這是佛教經典,你毀謗這個東西你不叫毀謗三寶嗎?這個東西菩薩說的,你毀謗佛菩薩經典法寶,你謗法;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成就的人很多,你謗僧。你是念佛的人,謗佛、謗法、謗僧,毀謗三寶罪過,戒經裡面講,墮阿鼻地獄你怎麼往生?你佛念得再好,修一點福沒用處的。他問我:「那怎麼樣辦呢?」你要尊重別人,為什麼呢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就好比一個大學,你念的是文學院,他念的是法學院,你文學院批評法學院,罵他錯了,法學院罵你錯了你這成什麼學校!各人的根性不相同,喜歡念佛的,你老實念佛喜歡菩提道次第論,你就菩提道次第論修,個個都有成就,個個都可以拿到學位,這才是正理!決定不能毀謗,要學華嚴經》五十三參,自己謙虛,恭敬別人,你的心永遠是清凈的,永遠是真誠的,心凈則佛土凈,才能往生。所以他問我:「那以後怎麼辦?」以後他們要罵你,你合掌阿彌陀佛接受,他罵我可以,我決定不罵他。為什麼呢我要凈土我不毀謗三寶,他謗三寶是他事情,與我不相干,我決定不謗三寶,你才能往生!人家侮辱我們,毀謗我們,我們不回一句話,合掌恭恭敬跟他行禮,念阿彌陀佛就對了!這都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連六祖大師在《壇經》里,都是這樣教導我們。他不能接受或者他毀謗,我們合掌令歡喜。我們根性不一樣,我修這個能成就,他那個法門比我高,我沒有資格修他那個法門,所以我們對他那個法門,我們恭敬供養,怎麼可以毀謗呢?這是要很細心去觀察,你才能辨別邪正,才能夠辨別是非,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

  另外一個問題他說佛經上常講「三輪體空」,是不是我們每做一樁事情都要迴向呢?

  三輪體空跟迴向要辨別清楚,它是兩樁事情。三輪體空是講理,迴向是講事。三輪體空是觀慧,也就智慧觀察宇宙人生什麼叫三輪呢?譬如你修布施,有能施,我布施我能施;一定有對方接受我布施的,他接受的,我是能,他是接受;當中一定有布施的物品,這叫三輪。能施、受施、以及所施之物這叫三輪。體空是這三樁事都不可以著相。我們做好事,絕對不著相,我做了多少好事,人家接受我的布施我對他有恩惠,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念念不忘,那你這三輪就不空了。不空怎麼樣呢?不空就是世間有漏的福報,是屬於福德邊上事情,不是功德如果你布施都不著相了,布施完了之後干乾淨凈,心裡面痕跡都不落,給諸位說,那你修的是功德功德福德不一樣,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證菩提果;福德不行,福德只是享受來世福報。財布施財富,法布施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健康長壽,只不過如此而已!所以三輪體空的意思要懂得。

  迴向是擴大自己的慈悲心,我們凡夫心量很小,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很少替別人想,更難替社會大眾想,心量小是很大的過失,所以你修行不能開悟、不能證果,最大的障礙,你心量太小了,這是錯誤。佛告訴我們,我們本來的心量很大,經論上常說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周是周遍,周遍恆河沙數的諸佛世界那是我們的心量。現在我們這個心量小的可憐,兩個都不能相容,夫妻都打架,還要鬧離婚,你說你這個心量多小!迴向真正的目的是拓開心量,無論你修的是功德,無論修的是福德果報我自己不享受,我將這個果報貢獻給一切眾生這叫迴向眾生貢獻法界,這個範圍就更大了,真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迴向實際。迴向實際是自己希望求的,就是無上菩提明心見性,實際就是心。我所作所為只有一目標,求明心見性。所有一果報都希望能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迴向的用意是拓開心量,恢復自己的真心本性,是這個意思。那麼一般人迴向達不到這個目的,他那個迴向心量還是很小,做一點功德迴向父母迴向將來陞官發財,還是搞自己,還是小心量,沒有佛菩薩這樣開闊的心胸。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功德福德有什麼差別

  這個前面說過,簡單的講,功德福德在事上講是相同的,用心不一樣,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如果三輪體空那就功德,三輪不空那就福德。譬如你修布施這是簡單例子,修布施著相福德不著相是功德

  問:學佛是離苦得樂他說這個樂是永遠存在的嗎?如何才能得到呢?

  沒錯,佛陀教化一切眾生目的,就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樂是永恆的,絕對不是你現在樂,將來不樂,那不是真的那是假的。這一生樂,來生不樂,那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佛教給我們的樂,現在樂、來生樂、生生世世永恆的快樂這是真的。怎麼樣才能得到呢?佛給我們講破迷開悟就得到了,為什麼呢?苦從那裡來的?迷。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你迷惑,所以才有苦;如果對於真相完全明白了,你自然快樂。所以離苦得樂是從上講的,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說的,佛教眾生,於是我們就明了了。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為大眾講經說法,從事於教學的工作,他教學的內容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換一句話說,就是說宇宙人生真相給你說明苦怎麼來的,六道怎麼來的,十法界怎麼來的。給你說樂怎麼來的,一真法界怎麼來的,諸佛菩薩果地上依正庄嚴從那裡來的,你要是都明白了,都覺悟了,你自然會選擇。佛是指的人,路還是要自己走,自己要不肯走,你還是得不到。循著佛陀教導我們的途徑,教導我們這個方向,認真努力的去修學,你一定能夠得到。那麼在現前,現前是最小的,我們常說雞毛蒜皮的小利益,這個小利益是什麼?財富,不必多,我這一物質生活不缺乏,過得平平靜靜;聰明智慧,處事待人接物不迷惑,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健康長壽這是每一個人所希求的。這種果報佛法里,叫雞毛蒜毛的小福,能不能得到?決定可以得到!永恆之樂那是福報成佛、成菩薩那就是得永恆的大福報。所以離苦得樂的是事實,是可以做到的。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佛教的最高理想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是否比儒家「禮運大同篇」講得更完善?

  對的,禮運大同篇講的是一個理想,而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有理論、有方法、有事實真相,比他講得更豐富、更細密、更圓滿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得好,我想也是每一個同修所關心的:怎麼樣才能求得善終?

  善終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好死」,中國古時候社會上所講的「五福」,我們現在還看到人家講:「五福臨門」,五福最後的一條就是善終。人有生,必有死,所以對死不必忌諱這是必經的過程,自古以來哪一個人能夠逃避呢?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的,所以有什麼忌諱的呢?可是問題,死有善終、有不善終,這個差別大了。善終的人來生決定到好的地方去,不善終的人大概是大多數會墮在三惡道。這個事實,古印度的那一些宗教家們說得很多。古時候印度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視,在三千年前,他們文化程度之高,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不能夠跟他相比的,我們中國也比不上。在佛經裡面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印度民間普遍存在的宗教就有九十六種之多,佛經裡面稱為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不是罵人,外道的意思┃心外求法,這個叫外道。而佛法不叫我們向心外求,教我們從心性裡面求,所以佛法稱為「內學」,稱為「內明」。內明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講的哲學,不是從心外求法,一切要從心性當中求,這個里頭有很深的道理

  古印度這一宗教家們,他們修行大多數都修禪定,而且定功甚深,在定中他能夠見到六道狀況,所以對於六道裡面的情形,他們知道得很清楚,說得很多。所以六道輪迴之說不是佛家說的,古印度任何一個宗教裡面,都說六道輪迴。而釋迦牟尼佛講六道跟他們講的不相同,他們是見到六道情況,這個事實狀況,不知道六道是怎麼來的,所謂是「知其當然,而不其所以然」。釋迦牟尼佛就作了一個很好的補充,把六道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換句話說,理論、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了,你自己思想見解、種種作法就不至於產生錯誤,能夠順應自然隨順自然就是最健康的。所以確實有六道,善終的人決定不會墮三惡道。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善終,一定要修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縱然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得善終,臨終的時候也有很好的瑞相,能夠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走,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這樣走的人將來如果他得人身他來生再到人道,他必定比這一生更殊勝,他的福報這一生更殊勝。如果修積功行深的人——生天,所以他去的地方——人間天上。不善終的人多半在惡道。

  這個裡面還有一個普通的常識,你看一般人,人死了之後幾個小時身體就僵硬,這是大多數人都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怎麼產生的?他臨走的時候,他恐怖怕死,還是貪生怕死。走的時候緊張,一恐怖、一緊張,他這個身體就僵硬。如果你要看到這個人死了之後,甚至於一天、兩天乃至於七天,身體都是柔軟的,那麼他走我們就肯定他走得很安詳,他沒有恐怖他也緊張。這樣的人就是不念往生,也必定在善道,不會墮惡道,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像他念佛往生,肯定他是有機會往生往生到什麼品位,那我們就不知道了這是肯定他走得很安詳,沒有緊張、沒有恐怖、沒有痛苦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念佛念佛往生,決定是善終。念佛往生的人一定要記住,一定要見到阿彌陀佛跟他走,如果不是阿彌陀佛來接引,不管什麼樣的佛菩薩來接引,都不跟他走。為什麼呢?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其他的菩薩來接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過去生中、現在世,你的冤家債主很多,他要來找你麻煩,找你去算帳,找你去報復。他要是來了,你認識,你不跟他走,他就其他的菩薩來誘惑你,這叫冒充。冒充可以冒充其他的菩薩,他不可以冒充本尊。我們念佛是求西方三聖來接引,他決定不敢冒充西方三聖,他要冒充西方三聖,他就犯法,護法神不會饒過他的。他冒充別的佛菩薩那是假的,你自己一看就曉得他不是真的,那你要跟他走,那你自己上當,這個不是護法神的責任。所以要記住,本尊妖魔鬼怪不敢冒充的。你臨終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引,放心跟他去,決定不是假的。這個是諸佛護念,護法神保佑,這是決定善終。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答覆到此地。

  答問學佛(三)

  各位觀眾大家好,現在我們繼續解答問題。

  第一個問題同修來問:人過世的時候,要穿什麼樣的衣服比較恰當。

  這個問題實在講,是因為現代這個時代你能夠提得出來,在過去這個不成問題。中國習俗一定要遵守禮制,在古代我們從歷史上去觀察,大多數一個朝代的成立,也就帝王取得政權之後,統治這個國家,大概總不超過五年也就五年之內,它一定把典章制度都建立,所謂制禮作樂。所以禮樂來治天下,使社會廣大的群眾在生活上有所依循,我們在什麼樣的狀況之下,行什麼樣的禮節。那麼這是屬於喪禮。可是民國成立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們的國家很遺憾的,沒有制禮作樂。樂章真正是只有一個國歌,如果講禮大概只有軍隊軍人他有階級,大概還有保持著禮節,其他的我們都見不到。

  就歷史而論,如果這個政權國家建立之後,沒有禮樂、沒有典章制度,這在歷史上稱之為亂世,這個是非常遺憾的一樁事情。那麼民國到今天沒有制喪禮,所以今天喪禮穿的衣服你要問什麼衣服比較合適,就很難答了。亂世,你喜歡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衣服,這個是沒有法子講的。可是我們現在在民間所看到的,許多人還披麻戴孝,這個披麻戴孝是清朝之禮,所以是過了時,過了時現在還有不少人循用這種禮節,也有人用西洋的禮。所以不是用過去的,就是用外國的,因為什麼呢?本身沒有禮樂。樂章也是如此,哀樂都是採取外國,自己沒有,這是很悲的一個現象。如果是學佛同修,我們可以依照佛教的儀規,大殮的時候最好是能穿海青,戴念珠,這樣就很好。所以這是禮俗上的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他問:我們要怎麼樣修持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學佛的人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他的大事就圓滿,不但是這一生的大事,而且是生生世世修持的大事情。怎樣才能有把握往生必須要依據佛在凈土三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特別是《無量壽經講得詳細。諸位必須要讀誦,一定要理解。往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你看經典「三輩往生」裡面跟我們提出來的,每一種佛都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經文非常重要。而這一經文的意思也很深很廣,與《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可以互相來參研。蓮池大師寫《彌陀經疏鈔》,他將這句經文做了很詳細的說明,占他全部《疏鈔》的八分之一,古時候本子線裝書,這個《疏鈔》總共是四冊,線裝書四冊。而解釋這一句,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解釋這八個字他就用了半本,就是半冊,佔全書的八分之一。由此可知,這是非常重要的經文,我們一定要細心的去讀誦、去研究,然後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做這一生當中才決定得生。這是必須要懂得。

  另外還有一情形,這就是我們常講真正老實的人,真正老實的人老實話,這些教理不懂也沒關係,真正老實的人太少太少了希有難逢。像談虛老法師跟我們說的,往年諦閑老法師有一徒弟中年出家,四十多歲出家出家之前做箍捋匠,箍捋匠現在已沒人懂得。我小時候住在農村裡面常常看見,挑一個擔子補鍋、補碗,像瓷器茶杯如果打破,他把它補起來,還可以繼續使用,做這種生意非常辛苦,賺錢賺得很少。現在沒有了,現在科技發達,打破了還會再去用它,過去生活艱苦!那麼他不認識字,也沒念過書,他跟諦老從小在一塊長大,以後看到諦老出家他也是苦日子過得太多,過得太辛苦,找到這個小時候的玩伴,要求出家。諦老起初是不答應,到以後被他纏得沒法子好了,就答應他。答應他,給他提出一個條件,他說你要想出家,一定要聽我的話。他說那沒有問題,我既然拜你作師父了,你說什麼我就怎麼聽、就怎麼做。諦老說:這個行!就給他剃頭,剃頭之後叫他不受戒也不要住在道場上,為什麼呢?笨手笨腳,什麼也不會,跟人家相處,人家都嫌棄他。受戒,一個字不認識,儀規也不會。所以就他叫不要受戒也不要跟大眾在一起。諦老在鄉下找了一個破廟,沒有人住的,叫他去住。住在那個地方,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跟他講,你聽我的話,你就老實實的念這一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管,一句佛號念到底,你將來一定有好處

  這一個箍捋匠真老實、真聽話,他就依教奉行,這樣念了三、四年他就預知時至,他功夫真的成功。往生的時候站著走。死了之後,還站了兩、三天,等諦閑法師給他辦後事。這樁事情談虛法師有一錄音帶說得很詳細,我們也從錄音帶把它寫出文字,這個故事附印在《念佛論》的後面。我們印得很多,諸位同修都可以拿去作參考。這是一種老實人,你叫他念一句佛號,他什麼都不想,是真的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他可以不必去研究教理,決定有成就。但是一般人不行,一般人是妄念很多,放不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這樣的人一定要通達教理,一定要了事實真相,所以說斷疑生信,慢慢他才會老實。像箍捋匠這種老實人,也是千萬人當中難得找一個,決定得生凈土。我們自己想想,有沒有像箍捋匠這樣的老實,如果不老實,一定要在教理上下功夫,奠定基礎,這個樣子就能夠決定得生,依照經典上的理論、方法境界,認真的去修學。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到:佛門裡面是不是應該求神、問卜、把杯(這個把杯我不懂,不知道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情。)

  佛門裡面決定禁止求神、問卜、算命、看風水這些,決定禁止。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說得很明白,佛弟子可以做世間事,不可有世間意。什麼叫世間事呢?像世間這些婚喪、一般應酬,這些事情可以做,特別是在學佛同修世俗的禮俗可以做。甚至於祭祀祖先祭祀天地鬼神,這些事都可以做。但是不能向這些鬼神求保佑、求趨吉避凶,不可以。占卦、問卜、看相、算命、看風水,決定不許可。這些是什麼?這些叫世間意。世間意佛是禁止的,世間事佛是叫我們可以做,這是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不懂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經本很容易找到,我早年有講過,也有同修錄音帶整理出來做成講記。不過這個講記我還沒有看過,但是已經流通很久了。

  下面一個問題,他問的是:損壞的經書佛像,應該怎麼樣處理?

  古大德告訴我們,從前科技不發達,經書佛像是相當不容易得到。宋朝以前經書都是手寫的卷子佛像也是塑造,當然不容易,彩畫也不容易。所以這些法寶就非常珍貴,破損之後一定要知道修補,古籍的修補那也是工夫。但是現代科技發達,印刷術發達,這個破舊經書你就是補好了也沒人要。那我們在現在這個情形,如何處理呢?其實古人也講,如果破損不能夠修補,不能夠復原,古人給我們,恭恭敬把它包紮好,找一個很清靜地方,沒有人踐踏的這種處所,將它埋在地下。或者是將它焚化,在焚化爐裡面焚化,焚化完之後將這些灰包起來,沉在水裡面。水最好是流動的,沉到這個裡面,表我們一番恭敬

  但是這兩種方法對於現在居住在都市的人都相當困難,相當的不方便,都市這么擁擠,我們到那裡去找一塊空地埋呢?公園是大家休息,你在公園里頭埋這個東西犯法,警察馬上抓你,找你麻煩。這個河水裡面,你要把它沉下去,你污染,你造成環境污染,都是犯法的事情。所以在今天我們的處理,這樣的處理,我們可以用乾淨的塑膠帶,重重給它包裹,多包幾層,把它密封封好,隨著垃圾去處理就很好,我們的恭敬心做到了,沒有別的,只是自己的恭敬,就很好了。所以這些不必再去憂慮,不必再去顧忌,恭恭敬敬處置就好,要隨著我們現前的環境

  下面這個問題也問得很好。朝山代表什麼意義

  現在在台灣、在大陸許多地方,甚至於在美國,朝山的風氣很盛,但是要曉得,朝山真正的意義是尋求明師,請益的,就是請教的。古時候真正有修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往往在深山裡面建一個茅篷隱居。從前寺院也是建築在深山裡面,與外面的社會隔絕,在那個里頭進修容易得清凈心。那我們要想問道,有疑惑要想去請教,必須去朝拜,這正是所謂「只問來學,未聞往教。」我們不可能請法師大德下山來教我們,這不可能的事情,一定自己要去朝見,真正的意思是在此地。在從前跟現代人理念確實不相同,古人道德、有學問表現出來是非常謙虛,決定沒有傲慢,能也說不能;有學問、有修持,也說沒有修持、沒有學問,他真謙虛。所以從前住山,住山就是住茅篷,還不是住在寺院裡面,距離寺院不遠的地方去搭一個茅篷,換句話說,更清靜了。寺院還有信徒往來,還有干擾,所以住茅篷。另外一種閉關閉關跟住茅篷是有條件的,不是像現在我想閉關就閉幾年關,想住茅篷就去住茅篷。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誰也不能管誰,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在從前不行,從前是有條件的。在自己道業沒有成就的時候,要去尋師訪友,到處去請教,這就是朝山。我自己的道業、學業沒有成就,要向高人請教,我們自己是學生態度

  如果自己的德學成就了,成就之後就不必要向別人請教。宗門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教下的大開圓解,也真的開悟了。悟了以後,一定要度眾生。換句話說,一定要幫助別人。但是度眾生要靠機緣也就是說要有人來你去說法。如果沒有人來禮請,你總不能說我很行,我來教你們,這個說不出口的,這個未免狂妄、自大。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也不能這個作法。那怎麼辦呢?住茅篷、閉關。住茅篷、閉關就等於向大家說,我參學已經圓滿,我的道業已經成就,你們還在參學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請教。所以從前真正善知識到那裡去找,善知識剛才講都很謙虛,絲毫驕慢習氣都沒有。所以真正善知識,打聽這個地方有沒有人住茅篷,有沒有人閉關,如果有住茅篷、有閉關的,真善知識你有任何疑難雜症,你去扣關,你到茅篷去拜訪,他一定會教導你。假如你提出的問題,他不能解答,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打開,算了,跟我一道去參學去吧你還不夠資格,真的是如此。所以這是朝山真正的意思。現在這個朝山意義已經不相同,朝山是什麼?是遊覽、去觀光,大家集合去遊覽、觀光,去朝山,去玩玩,跟從前的目的不相同,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在現在,你要喜歡朝山,跟著大夥兒一道去玩玩,也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可是真正的意義,我們懂得就好

  這個地方有一同修提了問題。他說《了凡四訓》裡面說到祈天立命,向天神祈求長壽富貴之道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這是雲谷大師教給袁了凡的。雲谷大師所講的話,實在講,完全是依照世尊經典裡面的教誡。像《大般若經》上就講得很多,菩薩有一切的行持,都要無所這一個理論事實上奠定基礎。一切法無所得,那就是無思、無慮。這樣才能得到感應,跟諸佛菩薩、跟一切天龍鬼神,這也是世俗裡面所謂的誠則靈。誠就能感應道交,為什麼呢誠意里頭沒有界限什麼叫誠呢?曾國藩先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