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知識基本指導

  1、問:「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答: 阿彌陀佛,十方諸佛之一佛名號,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金、胎二部五方佛之西方佛陀,表法身大日如來五智的妙觀察智。

  2、問:西方極樂在哪裡?那裡有什麼好?

  答: 西方極樂世界在我這一娑婆世界之西方過十萬個三千大千世界處,也就是一億銀河系之外的化生世界

  那裡的好處一時難以說盡,在此僅列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1、極樂世界具足心靈安樂解脫功德利益

  2、極樂世界具足萬物富足的功德利益

  3、極樂世界具足事事如意功德利益

  4、極樂世界具足所求如願的功德利益

  5、極樂世界具足清涼無煩境界功德利益

  6、極樂世界具足廣大圓滿功德利益

  3、問:「供養三寶」-- 「三寶是指什麼?「迴向」是不是許願的意思?

  答: 1、三寶,指佛寶、法寶、僧寶。

  佛寶者,一切智智尊!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是一切福之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眾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諸有情師,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語言清凈音聲和美;觀身無厭,身無與等。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解脫眾苦,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瀑流。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安住遍現一切有情之地。是為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法寶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凈、鮮白。佛之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八萬四千法門,對治我們的八萬四千煩惱;恆河沙數法門、對治我們恆河沙數的五明習氣

  僧寶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應合掌恭敬者,清凈功德,凈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者。對於家人依所受戒的不同又分為:比丘比丘尼、正學女、沙彌沙彌尼,稱為出家五眾,現前僧寶者是出家比丘比丘清凈持戒的和合團體,是如來家業、即佛法的擔荷者。這種和合團體本身即是寶,因為他們是如來所說正法的實踐者,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2、迴向,是回小向大,是將善行的點滴功德放入佛之功德大海,令不枯竭故。迴向與許願的區別在於:許願在行善之前,迴向善行之後。

  4、問:信佛是否能吃雞蛋喝牛奶?

  答:信佛學佛以戒為師。作為一般的初步信眾沒有任何吃喝的要求,自然能吃雞蛋喝牛奶

  1、入佛門,僅僅三皈依者,也是基本上沒有吃喝的要求,只是為了皈依者的護法神能夠就近守護皈依者,提倡不吃大蒜、蔥等葷菜。求受五戒後,師父們會建議五戒信眾肉食上吃三凈肉,也還是能吃雞蛋喝牛奶

  2、受菩薩戒後才要求吃素,吃雞蛋要看情況而定,所以要有師父根據因緣為你開許。至於喝牛奶,還是可以的。

  總之,信佛受戒,也是信眾們為了防護自己種下對自己的傷害之因,不必在吃喝上過於糾纏。

  5、問:吃雞蛋殺生嗎?吃素者可以吃嗎?

  答:吃雞蛋不是殺不殺生的問題!雞蛋是腥味的食物、不屬於素食

  從素食上說,吃素是指不食葷、腥,葷者:大蒜、蔥、韭菜、洋蔥、興渠等五種植物蔬菜,又稱五辛;腥者:動物的血肉、胎盤、子卵之類。

  在此,不管雞蛋有沒有生命,它總是腥味的。

  要是因緣使然,需要食用雞蛋,得經善知識判別開許。

  6、問:信佛學佛的人為何要受戒?為什麼說不受戒不算真正的佛弟子?受戒持戒意義在哪裡?

  答:許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許多人皈依,卻不敢受戒說是受戒後做不到......

  其實,皈依佛法三寶,不要求斷肉食,只是建議不要食用大蒜、蔥、韭菜等葷菜(惡香)之品。依佛教戒律,受五戒也不要求斷肉食,乃至求受比丘比丘尼戒後,尚可食用五凈肉,如南傳的泰國緬甸、藏傳的西藏蒙古等地。或許是因為漢地授比丘比丘尼戒時,同時授予菩薩戒才有人們特別在意食肉問題以及相關誤會。

  更何況,不受戒、不學戒又如何知道自己做不到?說到吃肉,如果你是關心自己、關心親人將來健康之人,還是真誠建議你不吃或儘可能少吃為好。因為,且不說肉食是否衛生,即使衛生肉食,也已經是人類眾多疾病的主源。

  好啦,我們還是來探討一下戒是什麼?然後就會明白為何要受戒、為何要持戒了。

  據經典記載,從前印度有個國家有一位大臣國王非常恭敬他。這位大臣想知道:「國王究竟哪一方面恭敬我,且試他一試,究竟是我的學問,還是我的才能,才受到國王恭敬。」

  這位大臣利用進到皇宮的機會,偷了一個錢;守宮的人因為國王都尊重他,雖然看到也就睜隻眼閉隻眼而沒捕他。第二天,他又偷二個錢,守宮殿的人還是放過了他;第三天,他偷了五個錢,守宮的人即時捕著他,把綁他到國王面前國王說:「你偷了國家的錢犯了國法要處死。」這位大臣就說出來原意:「國王啊,我現在試出來了,我知道人恭敬我的,不是學問才能,而是道德,現在我知道道德可貴,請國王讓我出家吧!」國王答應他,允許他出家去了

  偷國家錢財,就是犯戒,犯了戒就沒道德,無論我們的學問及才能多麼好,若破了戒,就沒有道德、就傷害了道德就不受人尊重。

  因此,戒就是道德,不論你有多大的才能,多大的學問,戒體一破,沒有道德沒人恭敬,別人恭敬我們,是恭敬我們的道德,不是恭敬我們的外表。

  首先,戒律道德軌范,人人都持戒世界上最為人尊重者是「道德」這兩個字,離開道德也就無戒可言,離開了戒律也就沒有了道德。我們佛弟子首先要學戒、持戒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佛在世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 毗尼(即戒律)住世,正法久住。

  第二,戒律是我們的清凈心。瓔珞經雲:「一切凡聖戒,盡以心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持戒,心則清凈,在清凈心中建立萬德,建立萬行。心清凈可以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成就

  第三,戒律人類社會的希望。只要持戒者成為社會主流,道德才能振興。無論是家庭企業、黨派或國家,只有尊重道德、護持戒律(即正法住世),家庭風貌、黨團作風、社會風氣、國家風尚,才能正信、正心正行,才能朝氣蓬勃。

  7、問:學佛幾年了,業障還沒消除,應該怎麼辦?

  答:應該檢討一下你的學佛方法,是否有皈依受戒親近知識?

  一般地消除業障,尚未滿意的狀況,主要有

  1、未受戒。不受戒不通懺悔,如何能消除業障?

  2、皈依受戒了,但未學戒,不能在生活中實踐持戒;或者未能親近知識,未求得懺悔方法

  3、懺悔不得力。

  因此,「業障消不除」時,應該:在皈依受戒的前提下,尋求善知識,求受能對治你的業障懺悔法,著力懺悔

  另外,社會有一顛倒的觀念:「我怕持不好戒,等我能做到了,再來受戒」,要是不受戒,你都能做到,還要受什麼戒?就是因為我們凡夫不知防護佛陀為我們制戒,讓我們知道什麼當做、什麼不當做,什麼情況下可為、什麼情況可為。也只有受了戒,才會有多方助緣幫助我們持戒,步步趨向清凈

  8、問:請問,佛教經文都有哪些?

  答: 佛教經文,古時在印度梵文,後來傳播開來後,有巴利文、漢文、藏文英文等等,後人依不同的文字加以彙集,成為不同的《大藏經》,漢文大藏經又有不同版本,如嘉興版《大藏經》共有12600卷,約一億字數,包括:阿含部(中阿含、長阿含、增壹阿含和雜阿含等)、方等部、般若部、法華部、涅盤部、密教部、經集部、律部等等。

  9、問:初觸佛門,想先學《地藏經》,再學《楞嚴經》,接著學《心經》、《金剛經》和《普賢行願品》,最後專攻《無量壽經》。末學不知這幾部經是否基本上已經概括了佛經的大旨?

  答:你很急功近利呀!想以幾部經典替代全部佛經?

  初觸佛門建議你:

  1、先讀《隨念三寶經》,了解三寶是什麼;

  2、讀誦《業報差別經》,了解因果業報;

  3、讀誦《父母恩重難報經》了解為人子女者應盡之責,加強孝心和知恩、感恩、報恩之心;

  4、讀誦《吉祥經》,知道怎麼做人、怎麼處世;

  5、讀誦《善生經》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6、如果你已求受五戒,更應讀《優婆塞戒經》,受戒、學戒、方能真正做到以戒為師,學會在生活持戒

  以上經典等能讓我們事半功倍地在現實中受用佛法教理,轉變不正確觀念,減少煩惱,趨向心靈安樂

  當以上經典有了自身安定基礎後,再學《地藏經》,了解三惡道、尤其是地獄之苦,在知恩、報恩心的促動下,生起悲憫之心和自身的出離心,才能為此後學習《普賢行願品》等打好基礎

  佛經大意,可概括為三十七道品,也可概括為四念處,更可濃縮為緣起與性空兩方面,一部《法華經》就概括了。

  10、問:心是由什麼組成的?死後就沒有「我」了,是因為業力未滅才有所謂我的心嗎?如何理解心與生死關係?

  答:1、心是由受、想、行、識四大心王所組成的。

  2、人和一切有情眾生皆因「神識」受業力牽引而流轉生死

  3、業力能牽引「神識」的根本即在於:人們在任何起心動念或造作之時,均將種種感「受」、加以分別(即「想」)、傳遞(即「行」)、儲存到阿賴耶識;從起心動念、分別妄想、到阿賴耶識的過程,也即在深埋業力種子,無論經歷多少世、多少劫,這一業力種子因果相續過程中成熟,由於計有我執,而相續生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