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福建佛教界助力「海絲」建設離不開互聯互通

uploads/content/2022/june/cb4e08ae8758cb692625d9924eeb79cd.jpg" />

                                               學誠法師北京龍泉寺給外國友人說法

 學誠法師莆田仙遊人,福建走出的最年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在福建省佛教協會擔任多年會長,為弘揚福建佛教文化出了巨大貢獻;現任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佛學院院長、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福建佛學院院 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陝西扶風法門方丈北京龍泉方丈等職務。

  2015年4月21日,在出家33年之後,49歲的學誠法師北京舉行的中國佛教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閉幕式上,正式從傳印長老手中接班,成為有62年歷史的中國佛教協會新一任會長。

  祖籍莆田仙游的學誠法師,23歲就擔任莆田廣化寺方丈,32歲榮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如今升任中國佛協會長的他,不僅是62年來最年輕的一位會長,也是繼中國佛協首任會長圓瑛法師之後又一位出自福建的會長。

  目前仍是福建佛協會長的學誠法師,5月15日回到故鄉莆田,參加南少林寺的一場法會。藉此殊緣,記者與法師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這也是法師升任中國佛協會長後第一次接受福建媒體的專訪。

  記者:作為中國佛教界的領袖,您最近發起倡議:中國佛教界應設立「玄奘大師獎」,用以表彰對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的國內外人士;同時,擬在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設立「玄奘研究中心」,開展玄奘研究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請問您為何發出這一倡議?

  學誠法師: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 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肯定了佛教傳入中國對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作用佛教從誕生之日起,其慈悲精神一直帶給人類的就是和平,這也使得 佛教成為了國際性的宗教,成為了連接不同民族和國家精神紐帶,也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回顧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玄奘大師的地位可謂無與倫比。他集中印國文大成於一身,以一人畢生之所學架設起溝通兩大文明的橋梁。大師之所以成就了 這樣一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文化偉業,有其獨有的精神品格作為支撐,那就是:以法化人而非以力服人,凈心求法而非染心逐利,濟世度人而非自我實現。

  今天,整個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世界危機,已經將人類自身緊密地連接為一個命運同體中國政府因應時代的召喚,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偉大 構想,謀求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因此,當代中國佛教也應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為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發揮更為積極的 作用

  在不同文明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面對各個宗教文化存在差異性和獨特性事實,由此大師精神品格就顯示出很強現實意義--以開放的胸懷,積極開 展文明互鑒,有助於彼此真正超越政治的隔閡,跨越地理的界限,給人類文明的和諧和平帶來長久的實質影響;平等、尊重、慈悲、奉獻的精神,有助於化解人類內 心「我執」所外顯的人類中心主義、民族中心主義等帶來的世界危機

  因此,提出設立「玄奘研究中心」和「玄奘大師獎」,是希望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更好地學習、繼承、發揚玄奘大師精神,充分發揮佛教文化橋梁紐帶作用,鼓勵全球各界人士投身於佛教文化交流,為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力量

  記者:您說過「佛教在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層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能夠助力外交的『一帶一路』戰略」,能否詳述這一優勢?

  學誠法師佛教在助力「一帶一路」戰略上的確有著獨特優勢。

  首先,「一帶」覆蓋的中亞各國,是中、印、歐、阿拉伯等文化板塊的接合部,自古便是多元宗教文化交匯並存的區域,與中亞各國展開宗教文化交流與對話,有助於從根本上消除各種極端主義的滋生土壤。

  其次,「一路」覆蓋的東南亞、南亞各國多以佛教為主要信仰,與中國佛教界有著悠久的友好關系中國佛教走出國門,可以成為落實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有力支點。

  再次,在「一帶一路」范圍內的亞洲國家中成立國際性的佛教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也將會成為又一聯系亞洲各國的文化紐帶。

  記者在此過程中中國佛協將有何助力動作?

  學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將繼續引導全國佛教界秉承慈悲濟世的精神,繼承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增強文化自覺自信,創造條件中國佛教乃至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讓佛教文化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

  記者:福建是「一帶一路」核心區,法師是福建人,也是從福建走向全國,對於福建佛教界助力「海絲」建設,您有什麼指導性的意見?

  學誠法師:福建佛教與東亞、南亞、東南亞及港澳台地區的佛教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在人文交流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 優勢。如今,福建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被定位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佛教界可以藉助歷史上這種天然的人文外交優勢以及自身的地緣優勢,整合省內 各地區佛教的優勢資源,形成整體合力,積極拓展與「一路」沿線國家佛教界平等友好交流,推動佛教文化乃至傳統文化的互聯互通。

  記者:早在2010年,法師就開設了9個語種微博,向全球推廣佛教文化。在全球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如何與時俱進地利用好新媒體手段,進行佛教文化傳播?

  學誠法師:在當代,媒體傳播對於社會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媒體日新月異,正對 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整個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全體人類已經聯結成了一個休戚與共、共生共榮的大社會。與時俱進地掌握和利用新媒體 技術,可以把佛教社會連成一片,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佛教文化。新媒體手段為現代佛教參與社會、弘揚佛法、化導眾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更為靈活的手段

  要想利用好新媒體手段關鍵在於把握時代發展的方向與脈搏。具體而言包括兩方面:一是技術,二是內容表現。

  技術主要是解決佛教怎麼傳播的問題。要緊隨時代的步伐,積極探索、綜合運用先進的傳媒技術與傳播方式,使海內外民眾能夠及時、方便地接收信息

  內容表現也就是佛教文化要怎樣來呈現才能夠深入人心佛教中很多精深的教理教義多為古代語言很難理解,所以要透徹理解佛教文化的內涵,把佛教教理教義轉化為現代化語言,並配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普通民眾能夠很容易地感受到佛法智慧慈悲

  記者:在利用新媒體技術方面,北京龍泉寺的「龍泉之聲」做出了很大的影響,一批高學歷人才運用新媒體技術,為推廣佛文化出了貢獻。在這一過程中有什麼經驗和感悟可與大家分享?

  學誠法師:現在是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我們之所以辦「龍泉之聲」網站,主要是感覺到現在網上充斥著大量的負面信息垃圾信息,嚴重污染了現代人精神空間。

  在這信息的海洋中,我們應該去傳播積極健康信息,帶給人們昂揚向上的力量

  網站建設有兩個重點:理念和平台。理念也就是價值觀。首先要有理念理念有了,再加上平台的支撐,佛教文化才能真正傳播出去。

  「龍泉之聲」定位為公益性網站,不是講一個人、一個宗教、一個宗派的事,而是希望通過這個網站,讓中國人、外國都能了解到正法聲音,了解到中國 傳統文化聲音。因此,「龍泉之聲」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為宗旨內容佛法核心,儒道為兩翼,涉及整個傳統文化,關注現代人生社會乃至人類文 明的方方面面。

  同時,「龍泉之聲」也是一個綜合性的網路平台。有視頻、音頻、文章、聊天室、論壇、網路課堂等不同形式內容豐富,互動性強。從2008年至今,我們已經開通了中、英、日、韓四種語言的網站,來自國外的訪問量佔到總訪問量的一半左右。

  現在「龍泉之聲」的專、兼職義工有上千人,遍布世界各地,大家完全都是義務,因為有目標信念在一起做事,所以都是真心實意的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們期望能夠以寬廣的視野時代高度匯聚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精英的思想智慧,以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視角解讀時代社會關注的話題,以此促進東西文化的交流 融合及整個世界和諧發展。

  記者:您曾說過,現在中國佛教世界各地佛教的聯系越來越多,越來越緊密。但是了解中國佛教,了解中國佛教出家僧侶生活狀況以及出家人想法的人並不是很多。語言與空間的限制,是否會導致交流的一定局限?網路是否能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學誠法師:現在,東西文化交流互動已經成為常態,差不多每天都在發生。然而在這種常態下,依然有許多人中國 佛教不了解,乃至存在偏見和誤解,其主要的原因一是語言障礙,二是主動傳播得不夠。空間的限制在以往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障礙,但是在這樣一個科技時代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空間的限制,無遠弗屆。

  互聯網的傳播效率之高、之快、之廣,是前所未有的。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宗教,乃至一個人,都離不開互聯網。如果拒絕互聯網,是不會有前途的。因此我們需要在互聯網上持續地發出中國佛教聲音,如果不能持續地發出我們的聲音,那麼慢慢就會被弱化。

  我開設多語種的微博,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夠讓普通民眾、國外信眾以及國際友人更方便地了解到中國佛教界的點點滴滴,從而減少他們對佛教、對中國宗教信 仰方面的誤解和偏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以此成為架起不同國家、民族與文化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更好地向世界傳播優秀中華文化,拓展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

  進一步來講,運用網路向外傳播佛法是一個捷徑為人們接觸、了解佛教提供了便利。但要想佛教文化傳播到世界,促進文明更深層次的交流和互鑒,讓佛教世界每一個區域紮根,僅靠網路也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真正走出國門。

  記者幾個月前,在首屆兩岸中青年佛教人士聯誼交流會上,國際佛光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說,希 望利用兩岸的師資互通模式,減輕當前的佛門教學負擔,並藉助先進的網路技術,發揮佛教的兼容並包精神,以承繼佛陀本意為主要方向,利用佛法教化世間。關於 利用網路平台服務在家居士教育,中國佛協是否有下一步的舉措?

  學誠法師佛教要發展,關鍵人才人才就是要靠教育來培養。目前,佛教高素質人才的缺乏是兩岸共同面臨的問題。佛教教育需要學修並進。就僧俗二眾而言,僧眾隊伍的建設是根本,只有僧團自身的建設相對成熟穩固之後,對廣大的居士信眾才能形成一種很強攝受力。

  另一方面,居士是僧團的僧才最直接的來源,也是推進佛教事業社會基礎社會很多人對於佛教的認識往往取決於他們對身邊佛教居士的觀感,居士形象在某種意義上就代表佛教形象。所以對居士的引導和教育確實是值得佛教界認真思考的問題。

  目前大陸的一些寺院佛學院已經嘗試著利用網路平台開展居士教育。龍泉寺也開辦了網路佛學院,以方便廣大信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網路是一個輔助的工具,到寺院里的學習還是不能取代的。在僧眾居士的教育上,兩岸佛教界可以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探討。

  記者:福建是佛教重地,歷代頻出深遠影響的高僧,群眾基礎深厚。您能否為《福建人》雜誌的廣大讀者說幾句話?

  學誠法師:福建是佛教重鎮,早在三國時期佛教就已傳入這塊充滿生機土地,並與這裡的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並 且出現了諸如百丈懷海、黃檗希運、雪峰義存等傑出的佛門巨匠,而近代之太虛大師、弘一法師、虛雲老和尚、圓瑛法師等以福建為道場,在中國佛教近代史上也寫 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改革開放以後,福建佛教事業蓬勃發展,在出家的人數、寺院的數量及僧人素質等方面,都居全國前列,是名副其實的漢傳佛教大省,尤其是 在培養人才經典流通諸方面,為當代中國佛教的復興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與作用

  福建佛教的興盛離不開福建人民深厚的信仰基礎。可以說,佛教信仰已經廣泛融入到福建人民的生活之中,幾乎達到「戶戶觀世音」的程度。千百年來,福建 人民不僅含育了眾多的名山古剎,而且積極開展濟世利民的慈善事業,諸如興建橋梁、施醫施藥、賑災濟厄等方面,皆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感人事跡。僑居於海外的閩 籍大德護法居士,不僅為中國佛教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而且在改革開放之後,熱心反哺,幫助浩劫之後的福建寺院的修復重建,令很多的古剎重現 昔日雄風。

  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整個中國佛教將同中國傳統文化、整個中華民族,一起走向世界。在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發 展戰略中,福建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人才資源和社會環境成為「海絲」建設的核心區,而福建佛教同台港澳及海外有著濃厚的人緣、地緣、教緣關系,可以成 為與各國家和地區友好交往的紐帶,極大地助力於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融合。福建佛教和福建人民必將在這一歷史機遇下,譜寫出更加輝煌燦爛的新篇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