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恆志:佛教常識問答(一)

  (一九九五年九月)

  徐恆志老居士簡介

  徐恆志居士,1915年生人,原籍浙江鎮海,少年即受其父親影響歸信佛教。稍 長,入五金行工作,倍受磨練,後由表兄接引,於二十五歲痛下決心,正式學習佛 法,併到能海上師處去受三歸五戒法名定真。同時,與正在天津弘法的王驤陸師通 信,蒙示以般若要旨,並函授觀心方法一九五年抗戰勝利後,王驤陸師蒞滬弘 法,隨之學無相密乘心中心法,依《大正秘密儀軌心經》六印一咒堅持修四、五 百座,每座二小時,直入無相門,截斷葛藤。五十年代,在清定老法師座下受瑜珈菩 薩戒,並為當時《黨訊》月刊撰稿。

  徐老的部分著作收錄在《般若花》一書中,1991年初版,迄今已再版六次,其中 1953年所著的《學佛是怎麼回事》和《怎樣實踐佛法》兩文系根據多年的實踐,准 確、概括的為初學者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指引,深受讀者歡迎,因而被印成單行 本多次在各地再版,還被譯成英文流傳至美國新加坡及港台等地區。八十年代起, 徐老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廈門閩南佛學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等處演講佛教。九十年 代曾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等地弘法。署名定真的《靜坐入門也在大陸有大量流 通,接引學人無數,影響十分廣泛。他的《佛教常識問答》和《書簡節錄語言質 朴,深入淺出,對現代人學佛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給予了契理契機的回答,讀來 如沐春風,非常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是接引初機和深入研習佛法的優秀讀物。其 它著述還有《心經的理論和實踐》、《佛教人生價值觀》、《法藏碎金》、《中國 歷代養性進德格言、詩偈、楹聯》等。徐老現在八十高齡,蟄居滬上,仍然為法忘 軀,筆耕不輟,普利群機,令人景仰。現任上海佛教協會第八屆咨議委員、弘一大 師研究會顧問、寧波佛教居士名譽林長等。

  佛教常識問答

  一問:什麼是佛?

  答:佛也稱佛陀,譯為「覺者」,能徹證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動的、光明遍照的 覺性;覺了一切煩惱都是因緣和合,虛妄不實;不受煩惱干擾,朗然大覺,就稱為 佛。

  二問:什麼是佛法? 答:能說明宇宙人生真理,能轉化一切煩惱,能斷除種種迷惑的方法,稱為佛 法。

  三問:什麼是菩薩? 答:菩薩具體稱「菩提薩剁」,譯為「覺有情」,有兩種含義:一、是求大覺的 眾生,稱為「覺有情」;二。是用佛法覺悟一切苦惱眾生,稱為「覺有情」。

  四問:佛法包括哪些部分?

  答: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它的內容可分為教法、理法、行法及果法四方 面。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義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 的覺果。教和理是屬於理論的范圍,行和果是屬於實踐的范圍。佛法的理論,完全是 從實踐中提煉出來而能指導實踐的。沒有實踐,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又是盲目 的實踐。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是相互聯繫,分而不分的。

  五問:什麼叫心法、色法?

  答:「心法」,指一切心理現象;「色法」,指一切物質現象,除色、心二法外, 還有「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稱為五法。大乘說「五位百法」, 小乘說「五位七十五法」。(詳閱《佛學大辭典》)

  六問:什麼叫五乘佛法?

  答:乘各種法,使達到一定的果位叫「乘」。乘「五戒」法,生於人間的叫「人 乘」;乘「十善」法,生於天上的叫「天乘」;乘「四諦」法而證「阿羅漢」果的,叫 「聲聞乘」;乘「十二因緣」法而證「辟支佛」果的,叫「緣覺乘」;乘「六度、四攝」 法而達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薩乘」。

  七問:「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如何理解?

  答:佛法實際上只說一乘法——成佛之法。說「二乘、三乘」都是方便引導,使 中途不至於畏難而退。《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 佛方便說。」

  八問:佛教人生關係如何?

  答:人生是整個生命長河中的一個短暫片段,充滿著矛盾和苦惱。佛法闡明宇宙 實相和人生真諦,依之實踐,能從根本上解脫一切煩惱痛苦。《法華經》說:「治 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所以學佛的人不作諸惡,力行眾善;工作、學習 一切照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覺照,凈化心地,不妄想執著,不迷妄、顛 倒,便可做到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禪宗六祖說:「佛法在世 間,不離世間覺。」可見,在世能「覺」,便是出世。佛法人生關係是非常密切 的。

  九問:佛法最主要的內容是什麼?

  答:佛法最主要的內容,在於教導人們息下生滅妄心,體悟本來不生不滅、無實 無虛的真心,——常住真心。換句話說,是要人們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一一明心見 性。

  十問:什麼叫三法印」?「三法印」對行者關係如何?

  答:一切事物運動變化,不是恆常不變,這叫「諸行無常印」。一切事物周遍分 析,無我可得這叫諸法無我印」。自性不生不滅,滅一切生死流轉之苦,無為寂 靜,這叫涅磐寂靜印」。一切小乘經典,用這「三法印」印證,便可證明是佛陀所 說,大乘經典都以「一實相印」,印證其所說的真理,明白這些世出世間真理,是學 佛的重要基礎

  十一問:有人提出:「時代不同了,為適應現代人情況,應對佛法進行改革。」對 嗎?

  答:學佛目的和要領,在證到「萬古常新」的真理真理是無可改革的。眾生 有無痛苦,佛有無法門,能治好眾生痛苦的,都是良方。但由於時代不同,在某 些方式方法上,可因時制宜,作一些改變,以利於饒益眾生,弘揚佛法

  十二問:什麼叫實相?一實相印?

  答:實相就是離一切虛妄之相真實相狀,也叫作真如、圓覺,自性……等等。 當我們依法實踐,妄心逐步息下後,真實之相便得現,「一實相印」是「三法印」的綜 合和深化。

  十三問:什麼叫諸法實相」?

  答:世出世間一切事理因果、性相……等等,統稱「諸法」;一切諸法不離 自性而有,全相即性,全性即相,真空妙有,融通無礙,故叫「諸法實相」;也叫真 如、法性、法身中道……等等。

  十四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

  答:相就是現象,一切現象包括物質現象心理現象都是種種條件和合而生(緣 生),體性本空(性空),虛妄不實。

  十五問:為什麼說實相無相亦無不相?怎樣理解?

  答:通過依法修持,逐步證知自性本凈,遠離一切虛妄生滅現象,故說「無 相」。雖自性無黏、無著,但一切事物無不隨緣顯現,了了分明,故說:「無不相」。 無相就是「真空」,無不相就是「妙有」。

  十六問:「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怎樣理解?

  答:雖見諸相,知其虛妄而不執著,境寂心空,當下便見清凈寂滅的自性如來 了。但這全在勤苦修持、悟證,才能相應。

  十七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怎樣理解?

  答:「一切有為法」,即「凡所有相」,「如夢幻泡影」,即「皆是虛妄」,含義相 同。總的說明,一切有為事物,都像夢、幻、泡、影般的不實。

  十八問:「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怎樣理解?

  答:含義也如上述。比喻一切事物,正像夢、幻、響,似有實無,緣生性空。

  十九問:「一切法皆是佛法」,怎樣理解?

  答:一切事物因緣所生虛妄不實,但自性能顯萬法,一切事物又不自性而 有,只要不執,則當相即道,全性即相,一切事物都是佛法了。正像天台所說: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二十問:大乘經典均以實相為體,哪些經典不以實相為體?

  答:大乘經典說法了義、透徹,都以實相為正體。小乘經典談苦、空、無常、無 我等理,方便接引,故以「三法印」印之。

  二十一問:「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是怎麼回事?

  答:諸佛菩薩雖修六度萬行,廣作佛事,但視同夢幻,心無住著,遠離諸相;滅 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無修而修,修即無修,終日度生,終 日無度。

  二十二問:「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是什麼意思?

  答:凡夫作業因果不失六道流轉,酬償分明。若能修證佛法,改惡為善,轉 迷為覺,便知罪福性空,終得解脫自在

  二十三問:什麼叫無明?無明怎樣來的?

  答:自心暗鈍、污染,失去光明智慧,不能照了一切事物,故叫「無明」,也叫 「痴」。無明是無始以來,一念昏迷不覺所引起,叫根本無明。由此引起種種貪、 嗔、痴等見思煩惱,叫枝末無明

  二十四問:什麼叫不二法門」?一和二有何同、有何不同?

  答:實相本體平等不二,沒有一切人我、是非等對待分別,叫做不二。學佛的 人,悟入這平等不二的性體,叫「入不二法門」,這時,若說一,是平等性,是 「體」;若說二,是差別性,是「用」。一與二,平等差別,正是體與用的關係,是 二而不二的。

  二十五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怎樣的?

  答:「色不異空」,是說一切事物因緣所生,其性本空。「空不異色」,是說其 性雖空,而不因緣和合生起萬法。「不異」就是不離,說明並非離色別有空,離空 別有色。又進一步說明「色」與「空」不是二法,譬如水與波不二,同是濕性。又如鏡 與影的關係,所現的影,即是能現的鏡,所以說「即是」。

  二十六問:「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說的是什麼?

  答:說明自性的本覺理體,是本來無生,故亦無滅;本來不垢,故亦不凈;在聖 不增,在凡不減,這正顯示人人本具的絕對心體。這心體離一切人我、是非、順逆、 得失等等虛妄對待諸法;非空非有,無實無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湛寂靈明,假 名本覺。

  二十七問:什麼叫有為法?什麼叫無為法?兩者關係如何?

  答:凡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都叫有為法。本來就是這樣,不是因緣和 合而生的,叫無為法。真如、實相、法性、圓覺都是無為法。但無為對有為而說,如 果執取「無為」,取相分別,又成「有為」了。

  二十八問:什麼叫生滅法、不生滅法?兩者關係如何?

  答:凡精神的、物質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運動變化、生滅代謝的,都叫生滅 法。悟證本性的人,知本來不生,今亦無滅,空有圓融,寂照同時,故叫不生滅法。 生滅不生滅,體同用異,它們的關係是不一不異的。

  二十九問:怎樣理解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什麼是萬法歸一、一為萬法?

  答:一法,指真如自性;一切法,指真如自性所顯的事事物物。兩種含融無礙。 正像種種黃金所造的飾物是一切法,但各種飾物全體都是黃金,無二無別,即是一 法。自性能顯萬法,萬法不離自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返妄歸真,即萬法歸 一。從真起妄,即一為萬法。修念佛法門的人,到念空妄息,心不散亂時,正是「萬 法歸一」啊!

  三十問:什麼叫「一切唯心造」?這個心指的是哪個心?

  答:「三界唯心,萬物唯識。」說明眾生流轉六道都是生滅妄心所造成。所以 這個心,是指集起的妄心。《華嚴經》說:「心如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 中,無法而不造。」從總的來說,世間、出世間十法界」的四聖六凡,皆唯心所造, 心迷隨於染緣,便現「六凡」;心悟隨於凈緣,便現「四聖」。那麼,這個心又是指隨 緣不變、不變隨緣真如法性,因為從真起妄,全妄即真。所以,《華嚴經又說: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三十一問:「十方世界不離一心」怎麼講?

  答:「一心」是指真如實相。實相無相而又無不相,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 界。」十方世界都在自性包含之中。《楞嚴經》說:「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三十二問:十方世界和十方佛土有什麼區別?

  答:十方有無世界,是一切眾生所依止的國土。佛所住、所教化的領土,叫佛 土。十方有無量佛土,其中有凈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區別。世界和佛土含義不 同。十方世界有無世界,如釋迦已滅,彌勒未生的中間時期

  三十三問:禪、凈、密三宗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答:學禪從不思議處下手,直指當人本性,全仗自力凈土以執持名號為重點, 自力、他力兼顧。密法著重身、口、意三密齊修,仗自力外,也仗他力。故三宗下手 方法不同,但歸趣清凈自心,徹證寂照本體,並無差別。禪之靈光獨耀,凈之一心不 亂,密之當相即道,畢竟又有何別?這就是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三十四問:為什麼說凈土法門殊勝中之殊勝?

  答:這娑婆世界眾生,大都事多身忙,業重障深。凈土四種念佛法門中,以執持 名號為重點,它的特點很多:

  (1)、下手容易,只念六字(或四字); (2)、收機最廣,三根普利; (3)、帶業可生,一生成辦; (4)、自力之外,兼仗他力。

  而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今念佛之心,正是自心實相,即是法界全體。所以 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第一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三十五問:「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是什麼意思?

  答:佛與眾生雖有迷悟、苦樂的不同,但心體全是相同。所以《華嚴經》說: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三十六問:為什麼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苦是怎樣產生的?

  答:娑婆世界譯為「堪忍世界」。因為這世界眾生,能夠忍受貪、嗔、痴三 毒,及種種苦惱的侵害、逼迫,不想出離。一切苦惱的產生,主要是迷惑不覺,妄想 執著所引起,所謂「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三十七問:有沒有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是什麼樣?怎樣產生的?

  答:首先應該說明:世界無盡,眾生無盡,十方有多種類型的無量、無數、無邊 世界。現在天文學家已證實二千億光年之外(一光年約十萬億公里)還有星系,證明世 界是無有窮盡的。佛經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佛是嚴 戒妄語的。佛教宇宙觀已逐步為科學所證實。當然,所謂「西方」只是「指方立 相」,使學人有所歸趣。實際上哪有定相?因為地球、行星等天體,都在不斷運動 中。又極樂世界與我們這里由微塵所凝結的穢土也不同,所說七寶莊嚴等,只是藉此 處物體,方便說明。正報也是蓮花化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與此處胎胞所生 的不一樣。總之,這個世界清凈藏心和大慈悲願力所顯現。在《密嚴經疏》上,已 經說明:「今是密嚴藏(包括極樂國土),但於清凈如來藏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我 們知道,電磁波是四維時空連續區的波浪,可以透過牆壁,普遍存在於虛空之中,如 果轉動接收器,那麼全世界各地的情況,立即出現在當前。在更高維空間的諸佛菩 薩,他們的神通妙用,當然不是世間常識所能想像的。

  三十八問:有人說: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一了百了。對嗎?

  答:絕大多數的人,都存著這種「斷滅見」,只知道有形的肉體,不知道無形的 「覺性」。正如下棋,由於這一子之錯,弄得全盤皆錯。

  三十九問:什麼叫六道輪回」?有沒有六道輪回?它是怎樣產生的?

  答:各種生命現象,概括為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由於自 性迷妄顛倒,造作善惡諸業,執持不舍,不同的業力,形成了不同的生命現象——六 道輪回。凡夫迷憫不知,甚可憐憫!

  四十問:求生極樂與求生彌勒凈土有什麼不同?哪個容易?哪個不容易?

  答:極樂世界要從此地經過十萬億佛土,彌勒凈土在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兜率天 之內院。好像往生兩種凈土,有遠近、難易的不同,近者易生,遠者難生。但所謂 遠和近是凡夫的一種分別心。「心凈則土凈」,雖然西方極樂凈土,遠在十萬億佛土 之外,但是往生的人,可以「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何遠之有?求生兩種凈土,都 是各人的不同願力,如果信願具足,都易往生;若無信願,都難往生

  四十一問:什麼叫眾生?

  答:一切眾生是眾緣(各種條件)和合所生,故叫眾生。又六道往返流轉,受眾多 生死,故叫眾生

  四十二問:什麼叫妄心?什麼叫真心?我們平時起用的是妄心還是真心?兩種心有什 么不同?

  答:起種種分別計度的是妄心。妄想不起,寂而常照,叫真心。沒有修持功夫的 人,平時都是分別、執著,妄心用事。真心而不著,念而無住;妄心處處黏滯,事 事掛礙。自在和不自在,正是兩心的不同處。

  四十三問:怎樣去掉妄心,使真心顯現?

  答:不能說去掉「妄心」,只宜說「息下」妄心。比如去波覓水,那麼水也不可得 了。一切佛法目的都是妄想,顯真心。所以只要依照佛的教法,認真實踐,一旦 妄想息下,我空、法空、常住真心,便能現前。

  四十四問:什麼叫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答:念佛決生凈土,故生則決定生;凈土不離自性,故去則實不去。比如明鏡照 物,鏡中種種影像,了了分明(生),但鏡體仍寂然不動(不去)。這就是所謂「生而無 生,無生而生」!

  四十五問:什麼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答:戒、定、慧是修習佛法的總則,一切佛法不離戒、定、慧。戒如防賊,定 如縛賊,慧如殺賊。又清凈無染就是戒;寂然不動就是定;觀照無礙就是慧。是自心 一物的三面,圓融而不可分離。

  四十六問:什麼叫五戒、八戒、十善戒?受持各戒有什麼利益?

  答: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叫作五戒。在五戒基礎上,改不邪 淫為不淫戒,再加上不塗飾香蔓和不歌舞觀聽(也可以把這一條分為二條),不眠坐高 廣嚴麗床上,不食非時之食(即午後之食),這叫八戒;因有不非時食的「齋法」,故叫 八戒齋。十善戒是五戒的開展,從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惡,做到十善。行 為上不殺生而保護生命;不偷盜而勤儉節約;不邪淫而純潔清白。言語上,不妄語而 說老實話;不兩舌而說團結話;不綺語而說朴質話;不惡口而說和善話。思想上,不 慳貪而廣行布施;不嗔怒而難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持五戒人身,持十善天道。至於八戒齋是為在家人所制的出家法,以一日一夜受持的期限。常受此戒, 不墮阿修羅,恆生梵天,或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磐道等。

  四十七問:殺生有什麼惡報?放生有什麼利益?

  答:殺生得多病、短命等報。《楞嚴經》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 緣,經歷千劫,常在生死。」又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 報還自受。」若能常存慈心戒殺、放生自得長壽吉祥眷屬和順利益

  四十八問:什麼是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我們能看到的是哪一種身的佛?

  答:法身佛是諸佛的理體。報身佛是功德成就果報,分兩種:自受內證之法 樂,叫自受用報身;為初地以上菩薩所顯現,使其受廣大法樂,叫他受用報身。釋迦 牟尼佛,就是應化身佛。也可以把應現佛身的作為應身,化現「五趣」之身的作為化 身。

  四十九問:什麼是因緣所生法?

  答:一切事物都是「因」(內因)「緣」(外緣)和合所生叫做「因緣所生法」。 比如種子為因,加上泥土、肥料、日光、人工等緣,便能生長、開花、結果。

  五十問:「因緣所生法」與實相有什麼關係?

  答:悟證真空實相後,一切因緣所生之法,都成為自性之妙有,所謂「離一切相 (即實相無相),即一切法(即實相無不相)。」

  五十一問:「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怎麼講?

  答:諸法即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有滅,緣 生緣滅,如幻如化。

  五十二問:「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怎麼講?

  答:持「五戒」才得人身。佛曾指示:「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 土。」說明人身非常難得,佛法很難聞到,如生於三途惡道,或因世智辯聰、聾盲 喑啞,或生於佛前佛後,中間沒有佛法……有這樣「八難」,就很難聞到佛法

  五十三問: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它們的作用和相互關係如何?

  答: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色、聲、香、味、 觸、法是六塵,「塵」是污染的意思。六根接觸六塵,和合而生六識——眼識、耳 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是「內界」,六塵是「外界」,六識是「中界」。 六根、六塵、六識和合而生「十八界」。

  五十四問:什麼叫心外求法?怎樣做到不是心外求法?

  答:雖修佛法,但心仍向外馳求,執取種種境相,隨外境流轉,不從心地做功 夫,這會增加系縛,叫做心外求法。時時返觀自心,念念消歸自性,務使念寂心空, 徹見真如本心,才不是心外求法

  五十五問:什麼叫六度?六度中,前五度如「足」,後一度如「目」,是什麼意思?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稱為六度。因依此而修,能息煩惱 妄想,度生死苦海。但前五度正像足的運行,全靠後一度——般若目的指引,否則 方向錯誤,豈能超度茫茫業海!

  五十六問:什麼叫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

  答:上求下化,求正覺之心,叫菩提心。

  有兩種菩提心:(1)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為體;(2)緣理菩提心,安住於實 相理體,成就上求下化的行願。至於發菩提心的「發」字,也有兩種含義一是發起, 相當於緣事菩提心;二是開發,即心悟實相,明心見性,入見道位,悟後起修,圓證 無上菩提

  五十七問:怎樣理解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獄?

  答:「介爾」是微細的意思。我們日常現前的微細一念,即是法界、法性,能隨 染、凈的因緣,生於「四聖」、「六凡」的十種法界。所以,「十法界都是唯心所 作,可以生天堂地獄。《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五十八問:什麼叫正信?什麼叫「信為道元功德母」。

  答:深信佛、法、僧三寶功德和世、出世間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諸法實相, 便叫正信。正信能使人趨向真理,生種種清凈功德。故《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 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五十九問:什麼叫正知正見?以什麼為標準?

  答:所謂正知正見,即遠離一切迷妄顛倒的邪知邪見。例如以不凈為凈,以苦為 樂,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都是顛到。以轉迷為覺,了生脫死,離苦得樂,趨向 菩提目的,便是正知正見。以「三法印」、「一實相印」為標準,便是正知正見

  六十問:為什麼學佛的人必須具備正知正見?

  答:學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見,不從根本處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 報,便勞而無功。正像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六十一問:佛教有哪幾宗?

  答: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大乘華嚴天台法相、三 論、凈土密宗律宗禪宗八宗;小乘有俱舍、成實二宗。

  六十二問:普遍修學的是哪些宗?

  答:以禪宗密宗凈土宗為最普遍。凈土宗更甚。

  六十三問:這三宗大意如何?

  答:禪宗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見性為主,離心意識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於不思議處,直指本心,自參自悟,全仗自力凈土宗四種念佛法門觀想、觀 像、實相、持名,而以持名念佛為重點,下手簡易,人人可修,以即生往生極樂凈土目的,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密宗則是手結印,口持咒、意作觀,「三密」相應, 修法緊湊,三業同作,能獲得殊勝加持力。三宗下手方便不同,但歸元無二,都以 自性實相為旨歸。

  六十四問:為什麼說持名念佛法門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三根普被攝收?

  答:因為這個法門收機最廣,下手最易,不勞分別考究,只要驀直念去,念念即 佛,當下圓成,一句彌陀即是實相、不同偏漸修法,故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上 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亂,便同破無明法身大士;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亂,便同斷見思 惑的阿羅漢;即使下根凡夫,惑業未消,也可仗信願的力量,帶業往生凈土

  六十五問:什麼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實相念佛?

  答:觀念阿彌陀佛報身的相好功德,叫觀想念佛觀念阿彌陀佛化身形象,叫 觀像念佛觀念阿彌陀佛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實相,叫實相念佛

  六十六問:為什麼說持名念佛最為殊勝?

  答:因觀想念佛,境廣心粗,不易成就。觀像念佛,有像可觀,離像難現。實相 念佛也不易契入。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轉化,簡單易行,故持名最為殊勝

  六十七問:為什麼有人輕視念佛法門,認為太簡單、難生信?

  答:許多人認為佛法深廣,一句簡單佛號,豈能攝盡!不知佛法雖廣,而念佛是 向業習切近處下手,懇切地一念提起,諸妄頓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下手雖 易,成功很高。若只知好高騖遠,往往虛耗光陰和精力,難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六十八問:一句佛號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怎麼講?

  答:蜂蜜一滴,具有百花之精。一句佛號也是這樣,是阿彌陀佛多劫修持功德的 結晶,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覺,作為因地之心

  六十九問:為什麼說:稱佛名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答: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正因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至誠稱名能消多 劫重罪

  七十問: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這點?

  答:《觀無量壽佛經》中說到:即使是五逆十惡的人臨終之時生大恐怖,聽從 善知識的教導,至心念佛十聲,也能往生。這時正像有人被賊追趕,前無出路,後無 退路,一心尋船渡江,只此一念,更無二念,便能伏住惑業,頓出生死。所以《大智 度論》說:「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 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這種不斷惑業而得往生, 絕不能僥倖而得,如平時沒有篤實念佛功夫,就難以把握。如能平時真為生死,信 真願切,行持踏實,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得往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