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決定往生語錄七

  第三段文,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第五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凈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

  答: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凈土。是故《瓔珞經》雲:「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凈土

  第五個問答,在答之中有自力與他力,他力的部份智者大師的敘述,也用了不少的言語,所以我們分段來探討。

  第五個問答凈土教非常普遍的一個問答,而且不少的凈業行者,確實有第五段文《凈土十疑論》第五種疑。念南無阿彌陀佛凈業行者大部的人都知道,修學念佛法門的三大要領就是,第一不懷疑,第二不夾雜,第三不間斷。第一不懷疑為何會列在最前面?就是因為信為萬善之首,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不相信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相信阿彌陀佛這尊佛,不相信有西方佛國這個國土,當然不可能起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信受凈土教法,相信阿彌陀佛名號能夠度得了自己,當然相信之後才會起行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修學佛法,無論是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是經歷信、解、行、證的過程。信是相信,解是了解,行是起行,證是證悟,信也是列在第一位,可見佛法說信是非常的重要。信的相對就是疑,我們凡夫的疑心煩惱很重,《唯識學》所說的六大根本煩惱之一,六大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也就是見思二惑,疑是六大根本煩惱之一,也就是因為我們凡夫,沒有開顯智慧,所以對宇宙人生真相,因為沒有親見親證,所以往往心中會充滿諸多的懷疑。怎麼可能凡夫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懷疑的心。凈土門既然很注重信,我們念佛行者,當然透過聽聞阿彌陀佛名號本願道理破疑生信。疑猶如是黑暗,信猶如是光明,明能破暗,信能破疑,所以要多阿彌陀佛名號了解,才會在心中生出對阿彌陀佛名號信心。我們凡夫肉眼因為不能親見佛的真身妙相,所以我們會懷疑:真的有阿彌陀佛這尊佛嗎?我們凡夫肉眼因為不能親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心中難免會懷疑:真的有不生不滅的西方佛國嗎?當我們這種疑心沒有打破,也許在念佛修行道路,只要遇到考驗,有可能因疑生障、因障退道,所以一定要多聽聞阿彌陀佛名號真理,方能漸漸破疑生信。光明一照耀,黑暗當下消失,信心生起疑惑當下消失,這是一定的道理

  凈土教法眾生的實踐心中,雖然疑相很多,但不出疑機與疑法這兩方面。疑機,就是懷疑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煩惱很重,怎麼可能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斷煩惱往生西方?疑法,就是懷疑阿彌陀佛名號救度的能力阿彌陀佛名號,使我這樣的眾生稱念,真能往生極樂世界嗎?我在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真的會現前來迎接我嗎?諸如此類的疑惑都是不離開疑法。不管是疑機或疑法,都會造成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障礙。諸位菩薩!如果你走在虎尾的大街小巷,前面如果有很多樹木石頭擋住你的去路,你會把它搬走嗎?會,你不把擋在前面的樹木石頭搬走,你就很難行走向前。同樣的道理,擋在你菩提道路的障礙物,無論是什麼東西,無論是人、是事、是物,你都應該排除。什麼樣人、事、物會障礙你的往生極樂世界,你為了要往生極樂世界,了辦生死成就菩提,都應該將障礙排除。如果你的心中疑心是障礙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那當然你要將你心中疑惑排除,也就是將懷疑的心去除掉。如何破疑生信?世尊在《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跟我們說出答案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這四句話就給我答案了。只要「聞其名號」,就能感召「信心歡喜」,聞其名號是因,信心歡喜是果,也就是聽聞阿彌陀佛名號真理讓我們越深入了解阿彌陀佛,當然內心會對阿彌陀佛引自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在心中越信受、越堅固、越不變,你自然就會一生老實念佛。因為我們不曾以凡夫肉眼,親見阿彌陀佛真身妙相,所以我們只能從凈土的經論,了解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如果你阿彌陀佛的了解非常的少,你對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從來都不好好的看過,體會四十八願的每一願法藏菩薩發願的真意,那你對阿彌陀佛的了解這么少,你對阿彌陀佛名號要救度你往生極樂世界,怎麼可能產生真實不變的信心?你的信心有可能玻璃讓人家用鐵鎚輕輕一敲就碎掉了,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信心,應該要像金剛寶石。金剛寶石非常的堅硬,讓人用鐵鎚怎麼敲都不會碎掉,你的信心應該要這樣,才是修學凈土法門的基本態度。因為念佛第一要做到不懷疑。

  「具縛凡夫」就是具足煩惱凡夫,我們的煩惱使我們在生生世世墮落六道,輪回受苦。煩惱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煩惱猶如烏雲,將我們的自性蓋住,烏雲遮住日光日光雖然並沒有消失,但是被烏雲遮住,不能照耀大地,所以大地就會呈現一片黑暗,我們的煩惱將我們的自性真如智能遮住,使我自性如來智慧德能不能起用。你我雖然是凡夫,但是我們有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的佛性佛性有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神通、無量的慈悲、無量的道力、無量的化度,可是這些本有的如來智慧德能,被煩惱遮住,也就是業力障住,所以稱為業障使我自性德能不能起用,因此生生世世三界六道輪回受苦,也就是在苦海載浮載沉,想一想有很可憐嗎?有!想一想有很悲哀嗎?有!想一想有很凄慘嗎?有!所以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要好好把握此生法緣,一心念佛,將無始劫以來一直沒有解決的一件事,在今生徹底的解決,就是生死大事。我們的自性如來德能被煩惱束縛住,猶如我們的身體被一條繩子綁住讓我們的手腳不能活動自如,我們就會感到非常的拘束、非常的難過。所以我們就是具縛的凡夫

  「惡業厚重」,具縛的凡夫當然就是惡業厚重。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煩惱有多深,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煩惱有多深,才證明我們的煩惱確實很深;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業障有多重,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業障有多重,才證明我們確實是業障很重的凡夫。因為我們是具縛的凡夫惡業非常的厚重。

  「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見思煩惱未斷,塵沙煩惱未斷,無明煩惱未斷,所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三界見思二惑如果完全斷盡,就成就羅漢,就自力斷惑證真而言,就是如此。三界的見惑有八十八使,三界的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見惑有五科,就是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戒禁取見。光是第一的身見,就是我執,你我縱然有心要破,都很難做到,所以智者大師在《凈土十疑論》,第五疑問的部份,說出這樣的道理,實在是就凡夫眾生事實說出,說的一點都沒有錯:

  「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既然凡夫煩惱非常的深重,一絲一毫未斷,西方凈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西方凈土是超出三界的佛國,我們凡夫煩惱一絲一毫未斷,以因和果來看因果定律,這樣煩惱凡夫說是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出過三界,並沒有斷除見思二惑的凡夫怎能往生極樂世界?問的意思就是如此。

  就聖道門教法確實是如此,但是佛法除了聖道門以外,還有凈土門;佛法除了自力法門以外,還有他力法門;佛法除了通途法門以外,還有特別法門,所以這個問是凈土教最普遍的一個問,我們從這個問要了解答之中智者大師所說道理,使自己在心中沒有任何疑惑

  在《阿彌陀經經文,說極樂世界,就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所以是出過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凡夫眾生六道,就是三善道與三惡道。三善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就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六道眾生無非是苦,雖然人間有苦有樂,但是苦是真苦,樂是假樂。天上天人五欲之樂,雖然比人間殊勝,但是也不究竟,所以唯有跳脫三界,離開六道,超越生死才是究竟永恆。我們來看答的部份。

  「答: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先說結論,再說自力他力。之所以能夠使一個修行的人往生極樂世界道理,有二種因緣可以使具縛凡夫得生極樂世界,一者自力,二者他力。智者大師雖然是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依《法華經》修學,但是天台行者,自智者大師,乃至後來一切的天台行者,修學佛法幾乎有一個共通的模式,就是「教依法華、行在彌陀」,教理根據《法華經》,起行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智者大師就是如此,所以中國天台宗的行者,從古至今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修行,只是在他力之中夾帶自力,有的天台行者修大止觀,有的天台行者修小止觀。不論用自力修行或他力修行,只要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出離苦海就能解決生死

  諸位菩薩!我們還沒有看下面智者大師開示法語,如果以你個人而言,有二種力量可以使你往生極樂世界,一種力量自力,另一種力量是他力,請問你要自力,還是要靠他力?他力!就一般凡夫思惟,很自然會回答靠他力,為什麼?因為藉他力不但輕鬆快速,而且穩當。念南無阿彌陀佛,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有的人雖然執自力修行,但是有的人根性很猛利,說不定他就是上等根性的眾生,所以修任何法門對他而言,要了生死都沒有問題,一個根性很猛利的人,參禪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持咒能夠三密相應、即身成佛,學教能夠大開圓解、解脫生死,可是同樣的法門,讓根性下劣的凡夫來修學,那就很難成就了,所以法要契機才不會白費心機。我們有像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根性嗎?如果有,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聽人讀誦《金剛經就能開悟,你如果像六祖慧能大師的根性,那當然你若是聽人讀誦《金剛經也能開悟了,可是別說聽人讀誦《金剛經》,你個人自己請《金剛經》來讀誦,看是不是能夠讀到開悟?智者大師讀誦《法華經》能夠入定,你可以請《法華經》來讀誦,看你是不是能夠入定?如果是,你的根性就和智者大師一樣。

  所以,法是世尊所說真理,因此是平等的,所謂法無高下契機則良,任何法門能契應眾生的根性,這個法門對契應的眾生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門對我煩惱厚重的凡夫而言,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使我往生極樂世界,念佛法對我們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門如果你能參禪開悟見性成佛禪宗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法門;如果你修密能夠三密相應、即身成佛,密法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法門;如果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你都修不成,也就是自力法門你並沒有能力修的成就,你又不念佛,那當然就會繼續六道輪回。三百六十五行,總是要有我們能夠從事的一行,無論是哪一行,只要能夠讓我們從事之後,成功發達,對我們而言,使我們成功發達的行業,就是最好的行業,只要是正業。

  「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下面先說自力,其次再說他力。

  以信為本 以戒為本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凈土,是故《瓔珞經》雲:『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 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凈土。」

  這段文,諸位菩薩你如果肯用心研究通達了,再問問自己:我是不是能夠根據聖道教法,自力修行了辦生死?我是不是能夠如《瓔珞經》的經文所說道理修持到了辦生死?如果你有能力,那當然信願會鼓勵你,好好自力修行;如果你沒有能力,那我就會勉勵你好好念佛,依靠阿彌陀佛的他力往生西方。

  《瓔珞經》是戒經,《瓔珞經》就是《菩薩瓔珞本業經》的簡稱。這段經文說,一個具縛的凡夫還沒有認識三寶,不知道善惡因緣果報,從初發菩提心開始修行。初發菩提心就是從開始進入三寶門中學佛修行,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提是覺的意思,所以佛就是一個覺者,學佛修行無論修持哪一個法門,最究竟的目的,都是為了成就菩提你去看《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拜見五祖弘忍大師慧能大師是嶺南人,從嶺南到了五祖的道場,拜見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問他一個問題:「你是獦獠人——獦獠是嶺南比較偏遠,沒有文化地方,從「獦獠」這兩字,就能夠了解五祖弘忍大師,是故意要輕視六祖慧能大師——你是獦獠人你要來做什麼?」你看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大師如何回答五祖弘忍大師?「我要來學做佛」,說的非常有氣魄,諸位菩薩你為何要來聽經聞法?就是為了要來學做佛。你為什麼要念佛?就是為了成佛,不是說人家現在在流行念佛你也學人念佛流行,不是!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眾生,有這份魄力。

  前幾天我們講堂才舉辦八關齋戒有一位沒有學佛的老菩薩,初入佛門,第一次就來參加我們本願山舉辦八關齋戒,他人不舒服所以去問神,某某神明告訴他,他中邪了、著魔了,所以參加信願所主辦的八關齋戒。下課的時候他跑了問我:「請問師父!我著魔了該怎麼辦?」我看看他說:著魔就要念佛。他問我說:「師父!我著了什麼魔?」我就告訴他:你就是著了心魔,你的心魔很厲害,一定要學佛修行,好好守戒,好好念佛。其實諸位你我心魔都很厲害,我們有煩惱魔、有生死魔,太多的心魔。請問諸位菩薩:當你的心魔起現行的時候,要趕緊打電話請阿彌陀佛來嗎?要,不然你怎麼有能力對抗煩惱魔?你怎麼有能力對抗生死魔?所以記得阿彌陀佛的電話,千萬不要丟掉忘記了,常常打電話給阿彌陀佛,無時無刻不打電話給阿彌陀佛,你就不必怕有煩惱魔,也不必怕有生死魔。阿彌陀佛的電話幾號?你如果念四字也可以,念六字也可以,南無阿彌陀佛。你如果已經習慣四字你就四字習慣念六字你就念六字。你打電話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非常的靈感,而且阿彌陀佛無時無刻不接收到你的電話,你只要電話一打,南無阿彌陀佛或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接收了,就像電信的機房,你任何人千萬人同一時間打電話給人,機房都能夠將你要打的電話給對方傳達過去,接通了。所以你馬上打電話,阿彌陀佛馬上接收,臨命終的時候就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所以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願,就是很怕我們凡夫眾生,在臨命終業障起現行,因此在我臨終現前,排除我們的障礙使我正念分明念佛往生

  一個初發菩提心的三寶弟子,以信為本,沒有信受佛法,下面的修行就不必再說了。所以《瓔珞經》說:「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無論修學任何法門都要持戒中國大乘八大宗派,有兩個宗派是通於一切宗派的修學,通於一切法門修行這兩個宗派就是凈土宗律宗。修學八萬四千法門的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持戒,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凈業行者持戒嗎?當然要持戒念佛人當然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偷盜、不可以邪淫不可以妄語不可以飲酒,這是很基本的修行,不必再說了。八大宗派行者,雖然所修的佛法內容不同,所根據的佛法經論不同,但是大多數的行者,幾乎無不導歸極樂,所以凈土宗也通於各宗的修行。修學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行者,就現今教界佛弟子而言,信願所看見的,不管是專修或雜修,確實都是求生阿彌陀佛凈土世界。當然也有人求生兜率內院凈土世界也有人求生東方凈琉璃世界,畢竟以數量而言,求生阿彌陀佛凈土世界行者最多。

  所以,我們念佛行者,從初發菩提心,開始念佛,「以信為本、以戒為本」,雖然是《瓔珞經》所說道理,也非常值得我們念佛人的奉行。我們念佛人,若是能夠以信為本、以戒為本,我相信你修學凈土法門心態,必然是和阿彌陀佛的本願相契相應。普度法師在《蓮宗寶鑒》這本書說:

  信為萬善之首,信為百行之宗。

  可見信非常的重要。在《大集經》說:

  戒為一切善法根本。

  諸位在家菩薩!你每天念佛,除了念阿彌陀佛修行以外,信願會鼓勵你至少要持守五戒,進一步持守八關齋戒,無法每天持守八關齋戒,也至少在一個月的六齋日或者是齋日的其中一日,持守八關齋戒;如果環境允許,進一步持守在家菩薩戒。你持戒越精嚴,當然會越與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相應。阿彌陀佛名號,有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持戒功德在其中,所以持戒精嚴的人念佛,會越與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相契相應。

  「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過一劫、二劫、三劫,一直到初發心住」,能夠這樣修行沒犯戒、沒破戒,是很不簡單的。因為菩薩戒是心戒,也就是菩薩戒是大乘戒,犯戒是看心不是看行。若是小乘戒,犯戒是看行不是看心。舉例說明,諸位菩薩才容易明白。譬如殺生戒,五戒殺生戒和菩薩戒的殺生戒,犯戒的標準不同。如果你只是持守五戒你的心中起了殺念還沒有犯戒,要有造作殺生的行為才有犯戒,小乘戒就是如此。但是菩薩戒是大乘戒,你的起心動念要殺生害命,就已經犯戒了,所以菩薩不好持守,就是這個原因

  《菩薩瓔珞經》是戒經,要照《瓔珞經》的教法,「受菩薩戒,身身相續」,就是一身過了又一身,也就是一生過了又一生,受菩薩戒,「戒行不闕」,這句話要做到,如果犯戒了就是戒行有闕,經過的時間多久呢?就是一劫、二劫、三劫,一直到初發心都不犯戒,這樣容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請看下面:

  「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這道理你若是了解了,你就會了解,確實,自力修行實在很不容易了辦生死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要相續無間斷,經過多久?一萬劫才到第六正心住。到了第七住才不退位,什麼不退?位不退。階位不退就是種性位,就是在種信這個階位,那非常不容易。修行波羅蜜等無量行願,在此說出「十波羅蜜」,一般的人知道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加上四波羅蜜,就是十波羅蜜。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再加上方便、願、力、智,總共是十波羅蜜。要修無量的行願,經過一萬劫,才到了第六正心住,還沒有到第七不退住。如果到了第六正心住,就是還會退位,階位還會退,自力修行要斷惑證真,實在很不容易。為什麼凡夫眾生退道的因緣這么大?因為凡夫的心放逸懈怠。信願經常鼓勵在家菩薩,回到三寶門中共修。為什麼我會鼓勵大家共修?凡夫眾生的放逸心、懈怠很強在家裡自修會好好用功,鞭策自己不放逸、不懈怠,這樣的人有,但是少數。通常在家裡電視法門修到一心不亂念佛很難念到一心不亂。所以到三寶門中寺院道場共修,確實有必要,靠著大眾共修的威德力,鞭策自己,比較不放逸不懈怠

  「種性位」是六種階位其中之一,這是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菩薩瓔珞本業經》將修行分為六種性,第一習種性、第二性種性、第三道種性、第四聖種性、第五等覺性、第六妙覺性。在此智者大師所說的種性位是習種性的階位。這六種性配合四十二階位就是,習種性就相當於十住,性種性就相當於十行,道種性就相當於十迴向,聖種性相當於十地,等覺性就相當於等覺,妙覺性就相當於妙覺。所以要修到種性位,這就非常不簡單了,不知道要經過多久的時間,因為修一萬劫,縱然修到第六正心住,還沒有到第七不退住,所以這樣自力修行要了生死不容易。所以,靠自力既然不容易解脫生死,很簡單,這條路走不通,走另外一條路——靠他力。

  自力修行既然困難,而且時間長久,當然任何人心自然會這樣想:我何必要走一條很遠很難走的路,如果有一條很近又很好走的路,我為不走?這是任何一位凡夫自然心理。譬如從我們虎尾要到北港,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很近的路,一條是很遠的路,很近的路不但近又很好走,很遠的路因為彎彎曲曲,道路崎嶇不平,不但遠又難走,請問諸位菩薩:你們如果要從虎尾到北港,你們要走近路還是走遠路?我相信沒有人會選擇走遠路,走不好走的路,絕無可能。

  修行也是一樣,有自力有他力,你的目的是只要能夠到了極樂世界成就菩提,不管是自力或他力,哪一種力量能夠使你往生極樂世界你就依靠哪一種力量。如果你我大家,都是根性很猛利的人自力修行、他力修行都會解脫生死往生西方,我們根本不用費那麼多時間來選擇法門,來探討法門之間修行的難易之別,根本不需要費這種心思。但是我們如果是根性駑鈍的凡夫眾生自力法門我們很難修成,當然我們就要好好修學他力法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