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傳法師:受了菩薩戒,能隨緣吃葷嗎

  問:阿彌陀佛,師父您好,我是一個小廟的居士受了菩薩戒,有時候跟人吃飯,會講說隨緣吧吃點葷,但心裡很害怕?

  恆傳法師答:阿彌陀佛,菩薩戒是發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受持戒律。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其戒相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這是出家菩薩戒;若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列六重戒,二十八輕戒,這是在家菩薩戒

  你能菩薩戒隨喜讚歎你,但是我們受戒之前一定要對菩薩戒了解清楚,受持菩薩戒應該必須了解菩薩戒含義太虛瑜伽菩薩戒本之要旨〉講述了菩薩戒的三個重點前提:

  第一應了知者,受菩薩戒、學菩薩法,以先發大悲菩提心為體,若未發起大悲菩提心者,則非菩薩不應學受菩薩戒法。故受戒時,師應問曰︰已發菩提心否?是菩薩否?其時之求戒者,當毅然答曰︰已發,是菩薩,方能得戒。然小乘亦有智果,故了生死之智可通大小,若無大悲心為根本,則不能起取大菩提之意,故不得菩薩戒也。且若不慈悲心者,亦用不著來求學菩薩戒。經雲︰菩薩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故大乘菩薩心,為大悲菩提心,求菩薩戒,必須先發此心

  第二應了知者,受學此菩薩戒法,須以智慧為先導,故應先依菩薩藏之經論有深切研究,得到圓滿透徹之正解時,方有正見正知。其正知見既已成就,即以之為先導,方可行持菩薩戒法。因此,菩薩戒為入俗利生之事,不易行持。持此戒者,常於心地上觀照所作之業,犯與不犯,須有確切之審度與標準;若無最高智慧以為審度標準,則雖已犯而不自知,便亦不懺悔以求清凈,則即無由學持此菩薩戒。若《梵網經》所說之戒,其作與不作,皆為刻板之規定,故猶易持。而此戒法,則在同一事上,有犯不犯,或染不染,在纖微間,甚難決也。故須有智慧為先導,方能受學。

  第三應了知者,在此菩薩戒法中,皆為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故應以七眾戒為律儀戒,而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又以律儀戒為所依。故欲學此菩薩戒者,應先受七眾戒以為菩薩戒中之律儀戒,則於三聚凈戒方得圓滿。如優婆塞受菩薩戒菩薩優婆塞,乃至比丘菩薩戒菩薩比丘等。依《瑜伽論》所明,若失於律儀戒,則失餘一切戒,故若不從僧受三歸及七眾戒,即不能受此菩薩戒

  所以對菩薩戒要謹慎受持,看看自己是否具備以上的菩提心、智慧、律儀。說到食肉的問題,在菩薩輕戒戒目,《梵網經戒本》中就有食肉戒,菩薩戒修行者為了引領一切眾生成就佛果誓願修行並領受的戒。既然已經受持菩薩戒,就應該嚴格受持,吃葷不能隨緣說,想吃就吃,方便法太方便會出問題。

  現在很多人在面對修學方面說要圓融,遂順眾生圓融的前提是遵守戒律,遂順的前提是遂順正法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防止佛徒邪非之法律佛道修行所應遵循的生活規范,是維持佛教團體,護持大家清凈修學的前提。面對戒律,還是要嚴格受持,避免造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