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其海教授:淺談天台宗對觀音信仰的推動

uploads/content/2022/may/0661ce645078f29467e9a9cba4c0cf61.jpg">

淺談天台宗對觀音信仰的推動

曾其海

佛教里的諸佛菩薩在我國民間影響最廣、信仰最多的,可說觀世音菩薩。不要說以觀世音命名或以供奉觀音為主的寺、院、閣、堂、庵不可勝數,就是農家廳堂的祖先神龕上,除了供「天地君親師」或「歷代先祖之神位」外,同時奉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聖像,亦到處可見。故有「戶戶念彌陀,家家有觀音」之說。

在民間的信仰中,對觀世音菩薩的影響之大,與天台宗對觀音信仰的推動是分不開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對《法華經》的重視,從而推動了觀音信仰,因為《法華經》卷七里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專門弘揚觀世音菩薩的。

《普門品》首先表明何謂「觀世音」。文曰:「觀世音以何因緣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下文再對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之力加以說明,即「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遇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扭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再次,是說觀世音菩薩,「隨類化度」的情況觀世音菩薩對一切眾生不分貴賤賢愚,不分良善丑惡,皆有求必應。為了教化各類眾生觀世音菩薩常因時代環境、風土人情知識習慣眾生根器之不同,而顯示種種不同的形相

天台宗以《法華經》為正依,開創一宗之義。按照天台宗的判教,世尊五十年所說之經,可按次第區分為五時:第一華嚴時,佛成道後,三七日中說華嚴經》時期,是依經題而名。第二鹿苑時,說華嚴十二年中於鹿苑等說小乘阿含經時期,是就地而名。第三方等時,說阿含後八年說《維摩》、《勝鬘》等大乘經,廣談藏、通、別、圓四教,均被眾機,是就所說之法而與名。第四般若時,說方等後二十二年,說諸部般若時期,是依經題而付名。第五時法華》《涅架》時,說般若二十二年後,八年說《法華》,一日一夜說《涅檠》時期,是依經題而付名。

天台五時之說,《法華經》是世尊晚年定論,開示佛懷的圓熟之說,也是佛的最後咐囑,所以《法華經》也被視為經中之王。作為《法華經》中一品所弘揚的「觀世音菩薩自然亦處於《法華經》的優越地位。天台宗列祖多有為《法華經》作註疏論釋,如慧思著《法華安樂行義》;智頡著《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三大部,其對《法華經》的發揮,見識高邁,組織宏大,教綱廣泛,理趣幽深,可謂古今獨步也;後來的湛然又為「三大部」作《記》和《釋簽》。《法華經》的普遍講說和註疏,對觀音信仰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再來看看《觀世音菩薩普門晶》在《法華經》中的地位。《法華二十八品中,是以第二《方便品》、十四《安樂行晶》、十六《如來壽量品》、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等四品為最重要這是天台宗妙樂大師湛然的說法:《方便品》是跡門的眼目,《如來壽量品》是本門的精要,《安樂行品》是法華修行的規範,《觀世音菩薩普門晶》是化他無窮的妙用。因之,得悉此四品的大義,便能了解全經的綱領。佛教是實踐的宗教大乘佛教尤其強調化他實踐。按照湛然的說法,「眼目」也好,「精要」也好,「規範」也好,最後都要落實到「妙用」上,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成了法華經》的歸宿。由於這個原因,智顗大師作《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義疏》兩卷,《觀世音菩薩普門晶玄義》兩卷、《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疏》一卷,在弘揚《法華經》的基礎上,單獨弘揚觀世音,這便是天台宗對觀音信仰推動的第二個方面。如果說第一個方面對民間觀音信仰影響相當大的話,那末第二方面對思想界的影響相當大。

性惡說是天台宗的一家要義,這是思想界眾所周知的事。天台宗性惡說的提法就出自智頡大師的《觀音玄義》,該書中有一段著名的對答:

問: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

答:具。

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

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

問:性德善惡,何不可斷?

答:性之善惡,但是善惡法門,性不可改,歷三世無誰能毀,復不可斷壞。……

問: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耶?

答:闡提既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為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於惡,以達惡故,於惡自在,故不為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復惡;以自在故,廣用諸惡法門,化度眾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闡提為例耶?

這段文字中,智頡大師發揮了兩個思想:一是從先天看,佛與一切眾生(包括一闡提)一樣,都性具善惡這是永恆不變的,是本具的。所以說「闡提不斷性善,佛不斷性惡。」從後天看,闡提斷盡「修善」,而佛斷盡「修惡」。只要眾生行「修善」,斷「修惡」,人人可以成佛。闡提也不例外,雖然他斷盡「修善」,但由於先天本具的善性猶在,如碰到菩薩傳教等善的機緣,仍可改惡行善直至成佛。二是佛雖本具先天性惡,但因為對惡有透徹的認識,所以即使生活世俗的惡環境,甚至於地獄之中,「廣用諸惡法門,化度眾生」,不被惡所污染,因此,不能說是作惡,而是依據心性自然「任運」以惡度人。

智頡大師在《觀音玄義》中的這段話告訴人們:人天性一樣,都本具善惡,只要後天能斷惡修善,就能成佛。這種觀點受到兩方面的人歡迎,作為廣大的下層民眾,長期受儒家「上智下愚」的精神禁錮,而天台宗的佛教*輪把人與人之間政治上的貴賤、經濟上的貧富、心理上的智愚統統碾得粉碎,把所有的人都推到成佛的同一條起跑線上,只要後天努力都能跑到成佛的終點,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這種思想對廣大的下層眾生無疑是一次精神解放,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本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已把觀世音渲染得法力無邊,再加上智頡大師在《觀音玄義》里這樣一段發揮,對觀世音菩薩信仰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作為上層社會思想界,對智頡大師的的性具善惡說很感興趣,由此表現出對觀世音菩薩研究的興趣。

智頡大師的《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疏》在思想界的影響很大。它也宋代天台宗山家派、山外派長達三十年之爭的四個問題之一。[1]貫徹該《疏》全書的是「消伏三用」思想。所謂三用,一事用,二行用,三理用。事消伏用,約果執行人,滅事毒;行消伏用,約前三教行者,滅行毒;理消伏用,約圓教,消伏法界無礙無染而集,即理性之毒也。宋代四明知禮大師以為理毒即性惡,此之消伏,乃全修即性之意。而孤山智圓大師作《闡義鈔》,以為性惡不可消伏。四明知禮大師作《釋消伏三用》及《對闡義鈔三用十九問》以難之。咸潤大師《簽疑》,以三種消伏具約圓論而駁四明大師。凈覺大師乃引疏義,歷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述《止疑》以扶四明大師之說。

天台宗為觀音單獨註疏的還有灌頂大師的《請觀音懺法》,宋遵式大師有《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三昧儀》等。

觀音信仰的普及,對繪畫、雕塑等藝術生了深遠的影響,還給文學創作帶來了新的題材。

隨著民族的交往,觀音信仰也傳人少數民族地區。如藏族人民把松贊干布作為觀世音菩薩化身

觀音菩薩還東渡日本,成為日本民眾信仰對象公元522元,百濟國聖明王遣使將五尊佛像與七部漢譯佛經奉送給日本,其中就有一尊木雕觀音像。到了唐代,觀音菩薩聖像東渡日本甚多,據《流記資財帳》載:法隆寺(今奈良)之九面觀音像,是「從唐請坐者」。唐天寶十三年(754年),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帶去木雕旃檀千手觀音像一尊。並

i在京城創建唐招提寺。其弟子思大師又制木心乾漆千手觀音像一尊,供於寺內。日本普遍信仰觀音菩薩,「舟車者,多供觀音,或就珍木以刻寶相,謂佑平安。」[2]日本僧人根據觀世音菩薩普陀洛迦山說法,模仿中國普陀山,在那智山建立「普陀洛迦觀音道場」。那智山成為日本普陀山,如今綠樹成蔭,梵剎疊建,金瓦香煙,梵鍾潮音,久盛不衰,成為日本最大的觀音菩薩供養地。

總之,天台宗對觀音菩薩信仰的推動,不僅普及漢族,而且波及小數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觀音菩薩信仰的結果也促進了繪畫、雕塑以及文學、戲曲的創作。

(作者曾其海:1948年生,台州師專副教授,本所特約研究員。)

注釋:

[1]詳見曾其海的「天台佛學三論」之一《天台佛學導論》,今日中國出版社1993年1月版。

[2]《日江戶寶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