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網路問答錄(21--30)

  第二十一問:「出家人過失,在家人見到後,可以公開講嗎?」不知能否為其開示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依佛戒律原則上講,在家信眾可說出家人過失出家人也不可說出家人過失,在家信眾可說在家信眾過失出家人也不可說在家信眾過失。不但不能自說,還不能教人說也不能說過失因由、過失根本、過失損害、過失業果。還有,在僧團內每半月一次相互舉罪的懺悔日上,相互舉罪時,因各自受持戒律不同,在家人不舉出家人罪過沙彌不舉比丘罪過比丘不舉受菩薩戒僧罪過;即可從上往下舉罪,不可從下往上舉罪。

  這裡應講清楚,不是佛護四眾弟子之短,有意隱瞞四眾弟子過失;而是慈悲一切眾生,恐其求全責備,自贊毀他,好事與自己,惡事與他人;引發僧人之間、在家信眾之間、四眾弟子之間的爭斗等,從而損毀佛教信眾整體形像,同時留有醒懺自新的空間。另外,四眾中有聖人世間之中無完人;相對之中有正人,因果之中無全人。故而,不讓世人產生疑慮誤解不給破壞佛法之人留下口實。還有,四眾弟子中,若有重大過失者,自有寺規、戒律法則、國法處罰,自我承擔罪責因果,不須牽聯他人獲業。否則,說四眾過業重的人,除墮三惡道受報外,若生人果報是,眷屬離散不孝不親,常聞惡聲;家族親友中多卑劣惡行,言多爭訟。

  這裡還應講清楚,當有請法者,在不明戒義法理的狀況下,只舉其事項如何認知,不提名道姓說人過失是非,不是人身名譽攻擊,依佛戒律可以開遮。當有法師開示大眾、教化四眾,或在明辯戒義法理時,只說如何認知事項,勸發菩提心與依法持戒修行,增長堅固力與提醒避免造業等;不提名道姓說人過失是非,不是人身名譽攻擊,依佛戒律可以開遮。但是,有八種狀況,在家信眾可以不凈僧人法師;即「使居士無利、使居士利益、辱罵誹謗居士、離間居士居士、貶低佛、貶低法、貶低僧、出現在不應出現的場合。」在家信眾對此不參與其中,不當面指責其人,只提醒信眾注意其事項,依佛戒律可以開遮。

  其實,如何認知何為毀戒、破戒、犯戒、失戒、失儀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辯明何為守戒、持戒、得戒、無作戒、自性戒;如世間辨別對與錯相對容易,而辯別對與對、錯與錯相對困難。2015/6

  第二十二問:「我們網站放生時放了五條草魚,結果到了佛國是十五條草魚很多人認為是帶了十條過去。」「我們網站放生程序比較殊勝,這個程序能讓眾生解脫,就是不解脫眾生後面也有蓮花跟著,佛菩薩跟著,還有法寶跟著,護法跟著,慢慢修。蓮花在不斷變大,最後機緣成熟了,他上蓮花走了。」「放生物命的去向,放生的物命只有三次到極樂世界的,其他都到十方佛國的;有要發財的得到多寶如來那裡去的,有的情執心重的到月光如來那裡去的,不一樣的,緣分不一樣。」「用我們程序放生的,我親自放生的時候,品位都很高的,六地、七地,八地、九地的比較多。」「把他加持的品位高一點,有的就變為候補佛了;有一個到南方佛國成佛,還有一個到東方佛國成佛。」看了這樣帖子後,有點害怕,不知您是如何認知的?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有放生善心卻又沒時間參與法會活動,便通過網站放生;網站收到並聚中放生善款後,組織人員統一購買各種動物,再依放生儀軌辦法會。這裡,一些人放生善心是好的,雖不如親自參與法會因緣殊勝,但能夠達到如法放生效果為善功德;網站為他人提供隨緣方便,發慈悲心共同從刀下救命,並舉辦法會與其結法緣、植善根,仗佛威神之力度其慧命,也為善舉功德

  可是,通過網站所發帖子觀察,別說我不能認可,社會也不能接受,大眾也不能相信。為什麼會如此呢?帖子中所講,皆是妄語誑語、不實語、戲論語,欺騙他人,欺瞞大眾,不得不疑放生善心遭到褻瀆,救命善舉有點變味。老百姓都知道,「啥事說的越玄乎越假,啥話說的越大越騙人。」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如此說法,不便評判。只從法理上來認知,本師釋迦牟尼佛因地放生,也是放生十萬條魚,轉生忉利天十萬天子;既不存在多出十萬轉生的史實,也不存在直接往生十方佛國土事例,更不存在直接至幾地菩薩成佛說法。難道放生程序比較殊勝,比本師釋迦牟尼佛因地還殊勝嗎?人道依法持戒修行尚須次第,放生魚類殘靈如何比人道修行還快呢?人道修行尚不見後面有佛菩薩跟著、法寶跟著,護法跟著、蓮台跟著,只能講大精進禪行的人,有佛護念、法寶於心護法護持,待往生時佛菩薩手捧蓮台接引。四果阿羅漢往生至佛國土成就十信位菩薩尚需四萬大劫時間修行功德證得幾地菩薩需經二大阿僧祗劫時間修行功德成佛需經三大阿僧祗劫時間修行功德,怎麼能用一個放生程序就可成就呢?

  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妄語欺瞞眾生,不戲論諸法。故而網站放生如法放生,共同體慈悲眾生本心足矣。不為放生放生也不無限誇大放生效果大眾才會相信、參與、擁護、贊嘆放生善舉。2015/7

  第二十三問:上師:「哦,你這成佛在東方佛國。你馬上就要到東方佛國度眾生了,現在是金佛了,呵呵。」眾生:「我還要等一段時間。」上師:「你都成佛了,為什麼還要等段時間啊?」眾生:「就是我現在還是算那個候補的。」這種內容帖子,在多家網站傳播,內容很多,我只節選一段,您如何認知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若如法認知這種內容帖子,須依《大佛頂首楞嚴經》。若讀誦這部佛經後,這種內容帖子其形就完全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不須誰再認知心中自然明了。時至當下,魔法正盛,魔眾猖獗,前所未有。因緣所致,佛運重啟,正法中興,繼往開來。

  若是隨緣而講,引導後世借鑒,也免當代誤傳,直心便是道場。這種內容帖子的後面,其人於修行中,心多冥想貪著,五蘊區宇熾盛,精靈得其方便。乘機入竅附體,師徒狂言成佛,以幻覺為神通,以幻境世人。只能猖厥一時,醜行必然露世,遭受王難報應,還有地獄當墮。

  如此事例,古代有,現代有,後代還會有;只要有佛法住世,魔法就相隨世間,不會有一勞永逸,才符合法則運轉。只能是同世存在,相互興衰,人受轉化,各自受業。我曾講過,修行人一生離不開大佛頂首楞嚴經》,不是嘴上不開,而是行上離不開。古德雲,「寧可千劫不悟,不可一日招魔。」因為,一日招魔,萬劫不復。教訓觸目驚心,不可不慎。2015/8

  第二十四問:「湖南省通道縣萬佛寺改擴建新聞發布會在長沙舉行,主辦方向社會懸賞100萬元徵集下聯。該對聯上聯是「萬佛山中佛寺佛寺內萬佛塔佛塔里供萬佛佛佑民安國泰」,由萬佛寺住持昌學法師所作。」據新聞報導,萬佛山過去有108座寺院,自古就有天地為廟萬山為佛」的說法。萬佛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能為其作一幅下聯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昌學法師所作上聯為妙對,妙在實景、實事、實相、實義,可為古今絕句。山寺塔像為實景,四名萬佛為實事,佛佑國民為實相,佛法世間為實義。四實無匹配為絕,妙句義相聯為對,天地為廟萬山佛,古今為鑒眾賢僧。學佛人遇此妙對,發人深思,若再以世間法相為下聯,唯恐難展法師意境,空留絕句無合遺憾;若為下聯而下聯,辭句華麗恐義不實,做作有損仁者禪心。故依《大方廣佛華嚴經》與《大日經》中義理為對,以出世間法實景、實事、實相、實義為句,即興一賦下聯。選用不選用不重要,重在擁護道場所作下聯為:無量剎土無量覺無量覺者無量行無量行願心無量量周法界同熏。剎土法界為實景,四名無量為實事,覺行願心為實相,法界同熏為實義。覺行願心山寺塔像,四名無量對四名萬佛,剎土法界佛法世間法界同熏對佛佑國民。將上下聯合在一起,即:

  上聯是:萬佛山中佛寺佛寺內萬佛塔佛塔里供萬佛佛佑民安國泰

  下聯對:無量剎土無量覺無量覺者無量行無量行願心無量量周法界同熏

  禪者上聯對下聯,不求一文只為禪;小拙一語表眾意,賦於名寺千古傳。

  世法之中有出世,出世慧覺在世間;般若義理真諦正法中興慶空前。2015/9

  第二十五問:「網路很多人在問,您從釋解《僧伽吒經》後,怎麼不再釋解經典了,其中有什麼緣故嗎?」可否方便解答?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釋解佛經是弘法利生大事,隨緣不可隨意,須遵佛法旨;還須觀察聞法眾生因緣善根,是否具足道場善緣與聞法善根,方便不可隨便。若問其中緣故這就是緣故吧。

  遵佛法旨,須定中觀知。遵佛法旨釋解經典諸佛威神護念弘法人,加持法座,佛光遍照道場,令弘法人具足威儀身心無畏,令聞法人身安穩;諸菩薩護持弘法人,大開智慧,廣解義理,令聞法人身歡喜、增益福智;諸護法護佑道場,令道場安寧、不受魔擾,令聞法人吉祥如意消災免難。否則,弘法人不威儀身心畏懼,所講多有爭議,道場魔擾不安;聞法人身心不暢,多生疑惑,枝節橫生,心念散亂

  觀察聞法眾生因緣善根,也須定中觀知;應知其然,還應知其所以然。聞法眾生因緣,應具大福報而少業習,是往昔與佛因緣是否殊勝,也是與弘法人是否有緣。聞法眾生善根,應具大根器而少愚痴,是往昔所修是否為三乘法,也是往昔戒行是否清凈。還有,眾生共業輕重,輕者不礙聞法眾生因緣善根,重者可壞聞法眾生因緣善根。若遵佛法旨,聞法眾生具足道場善緣與聞法善根,應擇適根經典與釋解時間,應選舉辦道場法會地點,應重弘法利環境條件。時機適合因緣地點適合方便,環境適合清凈條件適合流傳。時機、地點環境關聯政策法令;條件是弘法方式,有道場法會、書籍流轉、網路弘傳、聲像傳播等。

  如此可為其然,還有其所以然。我在《二零一二不是人類劫難》中講過,二零零九年後,為轉折清場階段這是眾生共業因緣所致,暫不具足聞法善根;否則,將改變定數眾生命運趣向,有礙轉折清場天地大運轉動。二零一九年後,轉入繼往開來階段,聞法眾生因緣善根逐漸具足佛教正法流傳世間。天運重開,地盤新移;正常運轉,福臨世間正法中興,魔法衰末;人心向善,災禍倍減。2015/9

  第二十六問:「你們學佛人,整天說修行;那我問你們,啥叫法門?啥叫守戒?啥叫修行?一天到晚,燒幾柱香、磕幾個頭、念幾聲佛、誦幾遍經、上幾堂殿、辦幾場法會、做幾個皈依等,就叫修行嗎?最好說點讓我能聽懂的話。」對此,您能給予回答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學佛人所說法門,是諸佛因地所行、證得道業、功德成就的途徑與方法;也是諸佛普度眾生,次第成道及出離娑婆世界,須依行的三乘法學佛人所說守戒,是身口意守住諸佛所制,不違法則,離諸染垢,去除無明,回歸性德的規律;也是諸佛教化眾生,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止惡向善,自堵諸漏,須遵循的法則學佛人所修行,是身口意奉行諸佛示現所修,靜心養德,解脫煩惱超凡入聖見性成佛的實踐過程;也是諸佛導引眾生清凈身心,棄轉業習,出離輪回,圓滿功德,須如實的願力行作。

  如此講法,確實讓人很難理解,一時接受不了;若不如此講法,又難以表述真實義理讓人得法圓融。故此再用比喻方法形象的表示諸法實義。將娑婆世界比喻為一幢樓房,樓房內住有無明遮蔽心性主人;樓房內有出入門路,明亮窗戶,床幾傢具,華麗物色,美味飲食妻妾兒女親友賓客、花鳥魚蟲,山水動物等,應有盡有,尤如迷宮,供主人眷戀嬉戲,名利追求,我相執著,無有止境。各卧室廳堂錯落紛亂,層次多混,門道相通,皆有守衛,不宜出入;岔路拐角,道路相連,皆有關卡,易迷方向。根據測知,本幢樓房為三界火宅,常有三災八難諸苦,又有生滅無常循環,有資糧智慧者爭相逃離;逃離工具為小中大三車,逃離方向大海彼岸極樂世界

  可是,在爭相逃離者中,有的缺少資糧,或少智慧,無法行走;須植德本,開智增慧,暫住火宅。在暫住時,身口意念,選擇工具,熟悉通道,願行門路等,為依皈法門。在暫住時,須防透風漏雨,擦拭門窗傢具,洗浴潔身離染,節制慾望正念利益他人正行,廣行諸善止惡,守住規距做人,放下名相貪吝等,為守護正戒。在暫住時,尊敬雙親如禮佛,孝養雙親供佛,遊子憶母如念佛,讀誦經典如學智,上得堂殿如大雄,辦得法會慈悲做得皈依如殊緣,修塔造廟如佛事,弘傳經典法事,贊佛功德如僧事,這些都是修行的組成部分;若要具足資糧智慧,還須精進禪行,證得空身、空心、空法、空性,開啟心智通道,成就自性妙用,才為真正修行

  總之,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言行、一切心念,於一切時處、一切過程中,皆是在法門、守戒律、正修行。依法、守戒、修行是一,不是二,亦不是三。相互融通,缺一不可;否則,資糧不足,智慧不具。身心自有真佛在,日常修行道門開;旋轉乾坤依戒法,圓滿無缺蓮台來。暗室漏屋多煩惱,如履薄冰避因果;青天白日喜禪悅,根無所明月懸。2015/9

  第二十七問:「出家人脖子上偑戴一串佛珠,在家的學佛人一般也手持一串佛珠佛珠有什麼作用,為什麼要戴佛珠呢?」這樣的疑問,需要回答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如此疑問,好似平常,其實含有深義;既是佛教文化又是佛法義理。未見有人問過,也未聞有人講過,只能方便一講。

  佛珠,也稱念珠數珠佛珠的原義為「弗誅」,人戴在身上,可隨時提醒不能誅殺任何生命,憐憫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生命,維護生存條件,保護生態環境

  佛珠,於佛住世時,就有人開始佩戴;算是佛的發明創造,並教化大眾佩戴。「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當至心無分散意。」這位大王聞佛所教後,「即敕吏民。營辦木木患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

  佛珠,質料種類很多,品質數目不等。種類,有菩提子、蓮華子、木患子、香木、草子、真珠、珊瑚、硨渠、水晶、琉璃琥珀金銀佛珠數目有一千零八十顆珠、一百零八顆珠、五十四顆珠、二十七顆珠、二十一顆珠、十四顆珠;其中,有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顆珠、上品一百零八顆珠、中品五十四顆珠、下品二十七顆珠及以下之說法數目不同,各有寓義;即一千零八十顆珠,寓義為千百三昧;一百零八顆珠,寓義為百八三昧能斷除百八煩惱;五十四顆珠,寓義為菩薩五十四品位;二十七顆珠,寓義為十八學人(聲聞乘之十八有學)及九無學(阿羅漢九種不退法);二十一顆珠,寓義為十地與十波羅蜜及佛果;十四顆珠,寓義為觀音菩薩十四無畏

  佛珠功能,綜合多種記載,主要有庄飾、象徵供佛、法物、聖物五種。庄飾為使身像莊嚴;象徵信仰佛教的人慈悲不殺;供佛為佛前清凈供品;法物為與俗物相區別,應當重視,不可污損亂放;聖物為念佛持咒器具。當然,不同人佩戴,其功能自然改變。佛珠作用,綜合多種記載與實際印證,主要有記數、念持、醒道、攝心、結界、驅邪、除障、增福、清凈、熏修十種。記數為方便記清所念數量。念持為除念佛持咒外,高僧大德所用後,有加持力,增強身心正念。醒道為提醒行人精勤道業,防止放逸懈怠。攝心為意念與身手合一,防心散亂結界為禪行時置於坐前,不易受外界干擾。驅邪為高僧大德用後的加持力,可使邪魔鬼穢起恭敬心而遠離。除障為捻動念佛,可排除身心煩惱。增福為佩戴受人天禮敬,自無閑事掛心頭,靜心避禍是福。清凈為表示身心靜閑,念佛與所行無雜染。熏修為高僧大德用後(子核木類為佳),會散發一種清香,沁人肺腑,使人暢然,快樂修道。同樣,不同人佩戴,其作用也會自然改變。2015/9

  第二十八問:「這是在全球佛教徒應共同促進文明交流』法會上,對佛教信眾發出呼籲。但是,我不知如何理解佛教徒的準確含義。」能釋解一下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佛為本師,僧為徒眾;居家信士,亦有師徒。但是,在此全球佛教徒應共同促進文明交流」法會上,若有居士參會,或對社會發出呼籲,應將「佛教徒」改為佛教信眾,或改為佛教徒眾為妥。佛教四眾方為具足,一些人對佛教徒」,易理解為只是僧眾。故應體會在家信眾的感受和接受能力,並呼籲在家信眾出家僧眾一起,共同參與促進文明交流中來,更為興教、利幫、益民。

  看似一字之差,義理廣狹不同;不是故弄乖巧,實為善有情。雖然名相知見,諫言可達天庭;全球佛教信眾,共促道德文明。2015/10

  第二十九問:「有人提出,『佛教教育的根本在於戒學教育。』總覺得少點什麼,或說義理不全,故有此一問。」請為解說。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佛教教育的根本在於戒學教育,只能從佛教文化層面上來理解,僅對學校學員而講;但是,仍為義理有缺失,或為法不圓融。因為,佛教教育是世間法;受持戒律才含世與出世。所以,應為佛教教育的根本在於受持戒律;或為佛學教育的基礎在於戒律教育。

  若對佛教信眾講法,應講佛慈悲教化,而不應為教育。教化,可理解為依教奉行,化轉心識,化入心靈,化開心智,化解心障,化掉業習,化導無形,化樂有情。而教育為教書育人,增志培德,解惑授業,傳承文化。如此理解,可以認知,教化義深理廣,直指蠕動含靈;教育意表理識,對象只能是人。2015/10

  第三十問:有人說「現代修行人不能入定,也不能有定觀三昧;若講入定者必是外道,若講定觀三昧者必是邪師,」修行人能入定嗎?實相果真如此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從古至今,有無高僧大德精進行者,皆可入定。佛住世時,諸弟子中多能入定,經中多有記載,不容置疑。佛教傳入中國後,禪行入定者比比皆是,《高僧傳》中詳有記載,足以為憑。現代有虛雲長老宣化上人、本煥長老等,還有雞足山六千住茅蓬者與終南山隱修者中,及各禪密道場行者中,不乏其例。怎麼能說現代修行人不能入定呢!凡能禪行入定者中,有的人三分鐘或三十分鐘可入出定境,有的人三十年或三大劫不知定境,禪者能否自疑自問,差別處在哪裡?

  凡久習禪定者,定境自然現前,並隨定境淺深,必然證得定觀及定觀三昧。若講入定者必是外道,若講定觀三昧者必是邪師,那就從佛的諸弟子古今高僧大德及現有習禪定者,都難倖免。唯有讀誦幾本佛經,學點佛教文化,稱念一句佛號者,才是正道才是大師。有人不知、不解、不明禪密法門中人如何禪行,以思維所聞、所知、所解,與自身之所不可能,便以假定去推論,認定現代修行人不能入定,也不能有定觀三昧;還用以否定禪行定觀的真實存在,否定諸法實相。就是真正修學凈土法門弟子也不排斥禪密法門,只是隨緣對根,自知凈土中有傳承,靜坐念佛達無念而念,一心不亂生凈念,也可證入定境,得念佛三昧

  若再多講兩句,就是佛教四眾,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應相互參學,都應保持謙下心,都是在解決生死大事,都是願求往生凈土的同道人。明了佛教法門,為佛功德成就,依法則又超法則修行當有妙用思維何及,人力何至,故而法門成就人,人不可改動法門;人若不成就莫怨法門,人若成就必依法門;法法平等,門門相通,為不可思議。2015/1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