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往生到極樂世界後,我和法師的果報會一樣嗎?

  問:入報土是淄澠一味,可是報土中是不是仍有一差異?舉例說,我們在場的人都是信佛智,一向專稱,這樣往生極樂世界後,我和法師果報會一樣嗎?

  答:你和善導大師果報是一樣的,而且是馬上。曇鸞大師說:「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

  在娑婆來講有三三九品差別,推而說之就是八十一品、無量品的差別,但是到極樂世界之後就沒有一二以及初地、二地、三地……的差別。以凡夫來說,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行善的人到善處,造惡的人到惡處,有種種高低品位的差別,怎麼會說都一樣呢。這是因為彌陀名號不可思議力量,是無法以我們凡夫智慧來臆測衡量的。善導大師於盛唐時期顯現的是一位高僧,慧凈本身於末法時期是一位庸劣的凡夫身,可是我們都依靠阿彌陀不可思議的本願力量,所以到極樂世界後,善導大師不增加,慧凈甚至其它人到了那裡也沒有減少。

  因為佛的境界唯有佛才了解,所謂「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二乘都沒辦法了解了,更何況我們博地凡夫。也因為這樣,所以佛經中常用許多譬喻。如龍樹菩薩在 《易行品》首先說明,所有的佛法整個歸納起來可以分「易行道」和「難行道」,什麼是易行?什麼是難行?這不好說明,所以龍樹菩薩就用「乘船」和「步行」來做譬喻。到曇鸞大師又以「自力」和「他力」來說明,難行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凡夫力量,易行道是靠彌陀不可思議力量,也用乘船和步行,甚至種種的譬喻,所以《往生論注》一書的譬喻就有十幾種。到了道綽大師,幾乎完全承襲曇鸞大師思想,在其《安樂集》中,大概就有十種譬喻。日本源大師,在其《往生要集》中,除了繼承這些譬喻之外,自己也增加一些譬喻,所以有所謂的「他力十喻」或「他力七喻」。最近我也在整理這些譬喻,因為有些譬喻能讓人很快了解何謂「他力」,否則單從教理人不易理解。以整個佛教經典來說,譬喻是非常多的,像《觀經四帖疏》也有譬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二河白道喻」。總之,阿彌陀佛有不可思議力量,既是不可思議力量就不是我們能想像、能說明、能形容完整的,如果凡夫辦法理解,就不說是不可思議了。

  二乘行人回小向大,求生極樂世界,是否也是入報土?

  答:應該這么說,如果他是依靠本願的話,都是入報土。若論二乘,要回小向大比較困難,若回小向大,都是進入報土。我們說的疑惑佛智,是依凡夫所講的,因為唯有凡夫才有那些分別、計度……,阿羅漢以上,這些是比較少的,所以四十八願當中,所發願對象是指凡夫較多。尤其《庄嚴經》中所講的四十八願,幾乎都是指他方佛國所有眾生,像我們這裡所談的第二十二願是「他方國土菩薩眾」,我們一看時會覺得,哎呀!他是菩薩眾,是菩薩的果位往生才是那樣的。但若從《庄嚴經》來說就不菩薩眾,而是凡夫眾生也就是說在這裡有菩薩、有眾生,但是到了極樂世界就都一樣了。

  經典所說尤其是曇鸞大師的 《往生論注》,都有談到往生極樂世界後,我們的六根對那裡的六塵,當下就悟道也就是說,眼根看到那裡的景象、耳根聽到那裡的聲音、鼻根聞到那裡的種種味道身體觸到那裡的東西,當下都能讓我們大徹大悟就好釋迦牟尼佛在未坐菩提座之前是凡夫,可是一旦坐上菩提座,夜睹明星,當下大徹大悟大悟徹底,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立即現前。以我們眾生來說,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本就具足三明六通、具足百千陀羅尼;另外,任何善緣我們阿賴耶識的倉庫都有,所有的惡業我們也都做過,論善、論惡,我們的阿賴耶識中都有。在《念佛感應錄》第一集中,除了收錄有念佛感應的事跡之外,另有三則並非念佛感應故事我之所以將它們收錄進去,一方面是要與念佛感應做對比,一方面也是為了說明只要尚未脫出六道輪迴大家都一樣。其中一則故事是「曾為高僧,再度沉淪」,以前曾當過高僧、戒行僧,可是因為六道未出,貪瞋痴未除,所以逢善緣善境就行善積德,逢逆緣惡境就做惡多端,最後卻造下了殺人之罪,過去高僧的行誼,以及持戒的清白與堅定當下就不見了,從娑婆來講,當高僧萬人景仰,但投胎轉世之後,萬人景仰的情景不再了,反而是萬夫所指,所以六道輪迴的種種都不可靠。以佛的眼光來看,六道種種都不究竟,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才究竟,因此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說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