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凈土釋疑

  第1問、請問法師:在《大經》、《小經》和《觀經》中都談到稱名的問題,也談到信心的問題,那麼請您談一下信心和一向專稱名號含義好嗎?

  答:彌陀的救度是沒有條件的,白白地送給我們,現在就完成的,這個就是信。所謂白白送給我們,現在就已經完成在哪裡呢?在於你短在十聲、五聲、一聲、一念;長在百聲、千聲、萬聲,若一日、若七日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叫做乃至十念。這個念自然含「信」與「行」。信,就是信彌陀救度;行,就是稱彌陀名號;就這樣,所以說沒有任何條件的。

  沒有時間的人你就少念,若有時間的人你就多念。甚至現在要斷氣了,要死了,現在才聽到彌陀的救度;這個時候,嘴巴舌頭都僵硬了,嘴巴不能念而心中念,照樣往生極樂世界。那最短沒有比心中這么一念更短的吧!這一念是最短的了;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就是這么最短的時間開始而來的。當下死、當下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壽命延長的話,自自然然地就會憶佛念佛,稱名念佛這個時候就演變為乃至五念、乃至十念、乃至一日、乃至一年、乃至一輩子的念佛就會這個樣子

  除了稱這一句名號以外,不會再修其它的法。如果聽人家說:你還要念往生咒,還要念觀音、念地藏也不會跟隨他們。若跟隨他們的話,那就是善導大師說的「隨緣雜善」,即人家告訴你往生咒,就隨人家告訴你念往生咒的這個機緣;人家告訴你稱念觀音、稱念地藏、稱念滅定業真言、稱念什麼什麼的,因為有那一個緣,就又隨他的緣去修;這個叫做「隨緣雜善」。

  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沒有體悟彌陀的救度,就是沒有機、法兩種深信。

  所以凈土宗始終都是正定業,都是稱名念佛正定業,不會再念別的什麼。何況你所念的都是善根、少福德,不是大善根福德。所以真正懂得的人他有時間精神他就以那些時間精神去稱念這一句名號;不會在這一句名號之外間雜其它的修行法門

  凈土宗是講專──專修,講唯一,講獨一無二。十方諸佛獨有彌陀是王,獨一無二。阿彌陀佛的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最尊第一,就是獨一。凈土宗是獨一的法門、無二的法門。我們的本尊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所拜的對象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所稱念的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我們所信受的也只有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一切的一切都歸向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的一切也都以南無阿彌陀佛為根本。所以凈土宗最專不雜,離開了這個法門之外,一切法門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雜。雜善,就是諸善,因為雜就是種種,種種就是諸善,也叫做萬善萬行,略講就是三學六度,廣說就是八萬四千法門

  第2問、請問師父很多人都非常關心信心決定的問題,那麼怎麼樣才算信心決定,或者怎麼樣才能算往生決定呢?

  答:如果沒有體悟到彌陀慈悲的救度,那就信心還沒有決定性,還沒有統一性,所以就會有二心、三心,種種心都出來了;就會想我應該修這個法,應該修那個法,除了念佛以外,還要念好幾個菩薩名號,還要念幾個咒語,二心、三心等等心都會出來。

  那麼,在還沒有體悟彌陀救度之前,應該先肯定: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要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要舍掉一切的行門,而專稱這一句名號。今天有一分鍾,你就這一分鍾的時間精神去念名號有一個鍾頭、兩個鍾頭、十個鍾頭,你就以這個時間精神去稱念這句名號。同時,去體會什麼是機、什麼是法,因為體會機、體會法當中,阿彌陀佛的悲心,會在某種情形之下而納入我們的心中

  不過,你如果能夠肯定,專稱佛名必定往生,而一生念佛下去,百分之百必定往生。因為,這個法門是他力救度的法門,即使我們因無知不求往生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都在我們的面前合掌要求我們往生;何況我們有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心,而稱名號,自自然然這句名號功能就在運轉,使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已經拋開自力他力,已經拋開是信是疑了,自自然然地信就在裡面。

  自自然然──這就是彌陀本願力的運作,名為他力。因此,到最後善導大師就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向專念彌陀名號都是強調這個「一向」,也就是「要專」。法然上人說:「一向專稱名號自然具足三心。」即使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地就具足三心,為什麼?因為不講我們自身,彌陀本身就有這種功能

  第3問、請問師父:為什麼說信從聞生?

  答:剛剛解釋了這個聞的內涵,真聞就是真信。信心的內涵就是體悟彌陀的救度,內心體悟彌陀的救度才是真正的聞,這個大家想一想就可知道。

  第4問、請問師父:現在仍有很多人在念佛的時候用觀想或者是禪悟道。還有修密宗持心咒修破瓦法的,看他都是人人信心十足,個個信心歡喜,那麼,他們的這一些信樂與第十八願的信樂是否有不同?

  答:當然這有很大的不同,第十八願的信樂是隨順彌陀,而且是現在已經獲得往生身份,命終的時候就進入報土。其它的法門就不是這樣,必須迴向才能往生,而且是在化土。

  受本願法門,就是專稱彌陀名號,不必坐禪、不必觀想、不必修密。

  剛剛講了不必坐禪,可是如果有人喜歡打坐也可以,就以靜坐方式稱念這一句名號,當然你不執著你的功夫

  第5問、請問師父:得到信心以後的稱名念佛,與有的人為我名號我就往生,這兩種念佛有什麼區別?

  答:得到信心念佛──信心決定的念佛,以及信名號念佛,這兩種是一種。因為信心決定的內容,就是這一句名號。這一句名號就是彌陀的本願力,彌陀的本願力完全顯現在這一句名號中。因為,從彌陀的本願來講就是本願力,從名號來講就是名號力量,通通一樣的。

  信心決定有兩種內容:一種就是信機,一種就是信法。這兩種是一種,只是將它分開為兩種來解釋而已。

  信機:機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自己對自己要有體悟。善導大師說要深信,而且要決定的深信我們自己是罪惡深重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要體悟到自己是一個罪惡深重凡夫生生世世,盡未來都不能有力量來出離三界六道的。好像一個人在苦海中,他是沈溺在苦海裡面,沒有力量游泳,不會游泳,所以永遠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游到岸上來。六道就是苦海,我們眾生都沈溺在六道苦海中;沈溺,就是沈入水中,溺入水中,沒有浮上來。這種眾生必須是靠人家跳入海中把他抱到岸上,這個能夠跳入水中,有力量把我們抱上岸的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進入第二種法的深信:「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兩種深信是一種體悟性的內涵。剛剛講的在水中是比喻,譬如在水中,阿彌陀佛親自跳下水把我們抱起來,我們苦惱不安的心中,充滿了阿彌陀佛救度的真實,消除了那個苦惱不安,這個叫做信心決定。這是一種實際,我們在座或許有人有那一種實際體悟。前幾天也曾經講到《凈宗講義》第頁所引用的「受教與發心」,曾講到那一段典故,大家有機會錄音帶、看錄像帶也可以明了。

  第6問、我沒有親鸞上人那一種信心開發那一時刻的體驗,我只信知「稱名定往生」,不論時節久近,不論行住坐卧;請問師父兩種的感受是否符合第十八願?

  答:這都符合第十八願。因為,你既然是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不問時節久近,不問行住坐卧,念念不舍,這樣無形中就在第十八願裡面了。因為往生並不是在我們眾生這裡以為,要這個樣子要那個樣子;不是的,往生本來就是彌陀名號功德力在運作。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名號的人,不管他知與不知,求與不求,自自然然有那一種往生功能潛在其中。如同念佛的人身上便有佛光頭上便有毫光,這是自然的。盡管他不知道,沒有看到,可是自然會有這種功能,因為名號功能名號自性就是這個樣子。好像火的功能就是燃燒,一旦點火就必燃燒,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或者是在口中或者心中認為它不會燃燒;要它不燃燒,除非你不點火,一點火就必定燃燒,因為燃燒就是火的功能

  這一句名號本身能使我往生,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名號就能往生。我們知道這一點去稱念,信就在裡面了,盡管對這個道理不是很充分的了解,可是能夠一直稱念下去,也必定往生,因為有彌陀在運作。

  至於說親鸞上人他的信心怎麼樣,親鸞上人並沒有在著作裡面說他獲得信心過程是什麼樣的,而且他在生的時候也沒有自己寫傳記,傳記是後人所寫的。現代有人編寫傳記,或製作動畫錄像帶,但大多不合乎事實;為什麼?這個有的是後人的揣測,有的是捏造事實,加以神格化,好吸引信徒讓人崇拜

  有記載信心過程的就是法然上人。法然上人說他一直到四十三歲才得到本願法門──念佛信心。法然上人說,他為尋找出離生死輪迴法門,翻閱經藏五次,到底哪一部經在解釋哪一個法門,而哪一個法門才是適合我自己,也適合任何人,能夠解脫生死輪迴呢?

  法然上人在當時被稱為智慧第一,可是智慧第一的法然上人為了尋求解脫之道,還是一部經典一部論典一直地翻,一直地看,總共五次,最後在第五次的時候才發現,善導大師所寫的《觀經四帖疏》裡面有記載,稱念名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每個人能做得到的,簡單快速。於是其它經典不看了,就專門針對這本《觀經四帖疏》再度地看三遍。第一遍看完,雖然大意重點還沒有抓到,可是已經覺得很歡喜了。再看第二次的時候,更加地得到安慰。再看第三次,第三次正當看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這段文的時候,法然上人眼睛一亮,心上石頭當下自然落下來了

  他所體悟到的是什麼?體悟到的是:原來阿彌陀佛預備我們往生的這件事情,已經在十劫以前已經為我們預備好了,他所准備好的就是這一句名號往生這件事情在這名號裡面,只要稱名,就一定往生。因為他這裡所講的「念念不舍」是「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意思就是說:你只稱念這句名號就好。行也好、住也好、坐也好、卧也好、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形下,都沒有關系、都沒有限制,只要稱念這一句名號。那麼稱多稱少也沒有限制,所以說:不問時節。那這樣的話,豈非救度是沒有條件的,白白地送給你的?而且是擺在這裡,你隨時發現隨時來拿,隨時就擁有。既然是這樣地念佛的話,誰不會啊!都會。他並沒有限制你一天念十萬聲,要念好幾千萬,沒有。也沒有限定是出家、在家,男眾、女眾,要深入經藏、不深入經藏,都沒有限制,他只說要你稱念這一句名號你是什麼樣的身份就以你這樣的身份來念這句名號,這樣,豈不是背後有彌陀本願力的救度?不在於我們如何稱,不在於我們要這樣地念、要那樣地念!不在我這一邊,而是在南無阿彌陀佛那一邊。

  所以,法然上人一看到這一段文的時候,當下感動了,眼淚流下來了,當下就高聲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個時候已經晚上了,沒有人,他就大聲念佛。原來阿彌陀佛救度我,在十劫以前已經決定下了救度的方法了。這是法然上人獲信的過程

  至於善導大師呢,善導大師是去見到道綽禪師,道綽禪師給他講《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本願的時候,善導大師心中的疑心就斷除了,其它的法門也就放棄了,就專稱念這一句名號

  親鸞上人他是怎麼樣獲信的我們不知道,不過現有的數據所知的是,他遇到法然上人後,法然上人就給他阿彌陀佛的本願的生起本末,講這個本願的來源。那個時候,親鸞上人一百天當中,每一天都去聽法然上人講,即使颳風下雨有什麼事情,他都一定去。至於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獲信的不知道。不過我們所知的是:即使是親鸞上人在他四、五十歲的時候,自力心的習性還很重。所以,四、五十歲的時候,連做夢還夢到他在凈土三部經,要以這個誦念功德來幫助、來超度那個時代災難在一大病的時候,他才覺悟到:啊!原來只要像善導大師所講的,信受彌陀救度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以自信教人信,便可以了。那個時候,親鸞上人自力心才完全掉落下來,那時候已經是五十八歲了。所以,我們最好依照我們的祖師善導大師所講的,這樣是比較穩當

  第7問、有一句話就說:信心必具名號名號未必具真實信心。請師父開示

  答:也就是說: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一定會稱名念佛。因為在他的心中最重要的以及最值得感恩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自自然然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佛下去,這就是信心必具名號

  那麼名號未必具信心是說稱名的人,即使他稱名,可是不一定有那個信心。因為稱名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念佛,可是不了解彌陀救度的原理。這樣的話,很可能他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會認為不能往生。最糟的情形是半途而廢了,人家說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好,也就隨著修那個法門去了,不能貫徹到底,是有這種現象

  所以,有信心必定是伴隨著稱名,如果有信心而不稱名的話,那個信心就不是真信。如果有人說:「我已經信了,我可以不用念佛了。」那種信心虛假的,因為信受了自然都會念佛之中,並不是說念佛有什麼辛苦,或什麼著相,不是啊!稱名念佛,你念在心中也好,念在口中小聲地念也好,高興起來,歡喜跳躍地念也可以,這個會自自然然在心中產生的。因為「聽聞彌陀本願力,歡喜不覺稱佛名」,會不知不覺讓你念出這句名號來。

  不過,信與不信內容到底怎麼樣,我們固然不了解,把它在一邊,你只要相信:「即使不信的人阿彌陀佛也要救度。」這樣信就在里邊了,之後就稱名。今天有一天的時間就稱一天的名號這一天過完了,壽命到了,自然往生極樂世界去。若是有兩天你就兩天,若是有七天,或者是兩個七天、七個七天,或者七年、七十年你就用這些時間一味地去念佛。不會說:我時間那麼多,我來修這個、修那個,不可能會這樣的。

  第8問、請問師父彌陀心中充滿十方的眾生,可是唯有信受念佛人才蒙受佛光(彌陀心光)的攝取,而沒有信受念佛的人只是蒙他的光明照耀而不被攝取,故不能自然往生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因為佛光兩種:一種是身光(身上放出來的光),一種是心光。身光也好,心光也好,其實都是一體的,都普照十方世界的。既然普照十方世界就像太陽一樣,太陽一出來,地面上的任何動植物都在陽光普照當中。同樣的,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任何眾生不管善人惡人,甚至地獄眾生也受彌陀光明的普照,只是能夠念這一句名號人才能蒙光攝取,因為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的本體,能夠念這一句名號,自自然然就受彌陀心光的攝取,與彌陀的願相感應

  彌陀的心願展露在這一句名號中,要度稱念名號的人,你稱念名號符合他的心願,無形中就是受他的光明照攝,與他的心相感通。如同電視台發射出來的電波,發射到各各角落去,沒有一個角落沒有電視台的電波;可是,你如果不轉到那個電視台,當下就沒有與那個電視台互相感應連接在一起,就不能接收到信息。同樣,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我們不稱名,與他的心光不感應,唯有稱名才是阿彌陀佛的心願。

  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就是這一句名號,名外無體,體外無名,因此信受彌陀救度而稱念彌陀名號的人自然在他的心光攝取當中而得往生而不稱名者就沒有光明攝取的利益

  第9問、請問師父:一個獲得彌陀信心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答:信受彌陀的人,他當然是對彌陀有信心、有恭敬的心,而對自己是有良心、有慚愧的心,對別人是有愛心、有包容的心。為什麼?因為他體會了彌陀對他愛心,他體會彌陀對他的包容心,尤其是當他體會到彌陀大愛的時候,就慚愧自己是一個罪惡的人,因此對自己有慚愧心,有良心,自己做了什麼言語行為上的過失立刻會受自己良心的指責,反省比以前更加敏銳。

  彌陀對我們的愛心對我們的寬諒,可以說非常的廣大,論我們的話,我們可以接受寬諒嗎?我們是罪惡深重的人,累生累劫造了無窮無盡的罪業,今生今世反省自己,自己無時無刻有意無意都在得罪他人,所以不是我們去忍耐他人、寬諒別人,是要請別人來寬諒自己,否則,即使自己被他碎身萬段還不足以償還他。

  我們是這一種不能被寬諒的人,而阿彌陀佛來寬量我們,我們被彌陀的大寬諒所感動,對眾生自然也會有寬諒的心。所以,彌陀生命在我心中為我們的主人,監視著我們,我們反省力就會更加的敏銳。

  第10問、請問師父:聞信彌陀的人也有苦惱,平時念佛法喜,苦惱時念佛還法喜嗎?他的心中有些什麼轉化?

  答:一般人沒有聽聞彌陀的本願救度,告訴他念佛是好的,可是逆境來了煩惱來了病痛來了,這一句佛號就飛到三十三天之外了。如果他有聞信彌陀本願救度,聞信這個名號的原理的話,他煩惱來了,他會有法喜,苦惱來念不出佛聲,也會有安慰,逆境來的時候,也會甘於承受,會這樣的。煩惱就不煩惱煩惱痛苦來了也不痛苦為罣礙,這一句名號即使念不出來,心總是安穩的,同時,他能念佛的話,就會代替痛苦聲音,本來就哎喲、哎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會這樣念。

  還有,我們聞信彌陀救度的人心性會轉化。會轉化就是因為我們體會到彌陀救度我們,而彌陀救度我們,他不但不跟我們計較,反而是大大的寬諒我們。大大寬諒我們的時候,使我們感動,也會去寬諒別人、原諒別人,跟別人不計較。彌陀救了我們,不但救起了我們的生命使我們不再繼續輪迴六道,而且是給我們無量壽的生命、無量光的生命,是給我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生命給我們佛的智慧生命。可以說不但給我生命,而且給我們那麼豐盛的生命,同時又給我極樂世界你看這一東西多麼的豐富、多麼的高貴,我們剎那之間擁有了這一些,可以說剎那之間雍容華貴起來。那個時候,我們面對其它的人,看到他們所須要的,我們有,我們就會盡量付出,幫助他、滿足他,就像彌陀來幫助我們、布施給我們、滿足我們一樣,心性會有這一些轉化。

  這一些轉化,其實是不容易的,我們要去寬諒一個人,這個人如果是一個好人,他做錯了,我們去寬諒他,這是很容易的;但是一般人不能寬諒的我們也去寬諒他,這個必須從我們內心有一種力量。這個力量來自於彌陀,為什麼?別人不寬諒他,而我們可以寬諒,那是因為阿彌陀佛寬諒了我們,阿彌陀佛包容了我們。

  我們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的一位眾生這一顆心可以說是很卑賤、很污穢、很骯臟、不可告人、無地自容的,阿彌陀佛一點都不計較。如果體會到彌陀這一慈悲的話,我們面對所有的人就會去包容他、原諒他。

  那當然,這並不是一個標準,因為十方眾生各不一樣,可是轉化的功能是存在的,是有那個可能性的;所以,我們信受了這個法門這一顆心會柔軟下來。柔軟下來就顯現一種不太計較、能夠寬諒包容,同時對所有人都好,懷著一種抱歉的心、對不起的心。因為,永劫以來,我曾經欠了你們不曉得多少的債,我都沒能還你們,而且一直都不知道,現在給彌陀光明照觸,我原來就是這一眾生啊!

  所以這一法門自力法門不一樣的,也就在這裡。自力法門要自己去修六度萬行,自己去修布施,修忍辱等等。我們不是,我們是自自然然地去付出,即使付出了也不為我是在布施,因為我知道自己罪惡生死凡夫知道自己所做功德都是有為有漏,都是虛假的心,有代價的心,有功利心存在,一點都不真實的奉獻;唯有彌陀極樂世界奉獻給我們,將成佛功德布施給我們,使我們自自然然也想付出,而且付出卻沒有那一種祈求回報的心,因為,最大的功德阿彌陀佛已經給我們了,我們不須假借在這個時候來祈求功德了。以忍辱來講,以前都是要自己忍辱忍辱人對不起我們的事情忍辱一切逆境,甚至忍辱人家謗罵、侮辱,但現在不是了,現在是祈求對方忍辱我們。我們曠劫以來欠人家的,侮辱人家的,甚至今生今世都不知不覺有對不起他們的地方,所以請求他們的原諒、忍耐;不是我們去原諒、忍耐他,就會有這一種轉變的。

  因為,這一法門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的內容就是信機、信法。機就是十方眾生,法就是彌陀的救度。十方眾生就是五逆謗法的眾生,十方眾生就是罪惡深重,無有出離之緣眾生那就罪惡滿身,所以才是無有出離之緣罪惡深重,如果沒有罪業的話,那就是一個聖人完美的人,沒有罪業,同時可以有力量脫離三界,他在這個世間是只有人家受他的恩惠,他沒有欠人家,人家受他的熏陶、感化,他沒有侮辱人家。可是不是啊!既是罪惡深重即是沒有出離之緣,就是有意無意、知與不知之間都去虧欠了家了,所以要請求人家原諒,所以心情會有這一種轉化。那當然不是一個標準,各不一樣,習氣比較強,面對當時的時候,霹靂啪啦,下劣的慣性都出來啦,但是事後立即會反省到,因為畢竟我們是深信機、深信法的人,機法在我內心很深刻、很敏銳,所以即使當時沒有發覺,事後也會發覺的。

  第11問、剛才聽師父講,觀經的眼目就在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稱名定往生,但是,這種稱名,它和有一種理論解釋的,就是要稱到什麼樣子才能獲得不退,是否一樣?請師父再把這兩種稱名具體的含義解釋一下。

  答:剛剛我沒有說清楚,應該就「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個稱名再加以解釋,稱名有幾種,而那幾種稱名的內涵,性質又是怎麼個樣子

  稱名分為自力的稱名和他力的稱名。

  自力的稱名就是一般通途的凈土門的稱名,什麼是自力呢?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他力就是指彌陀本願力的救度,本來彌陀的救度是彌陀力量,統統具備了,可是我們不曉得那個原理,以為阿彌陀佛雖然要救我們,可是他高高在上,遠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這裡低低地頂禮,遠遠地在這裡祈求;雖然要求往生,卻認為必須累積多善根、多福德,累積這一句稱名的功夫功德,這樣迴向才能與彌陀的救度相應。他認為雖然彌陀要救度我們,可是我們如果沒有具備某種的條件,是不能被救度的。這個是他力中的自力,以為彌陀條件的,這不是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

  另一種是純他力的念佛,純他力的念佛就是第十八願,本願的稱名念佛,就是真正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這種念佛,完完全全是沒有條件的,完完全全領受彌陀的救度的念佛念佛的本身沒有盤算,沒有籌量、計度。

  如果認為應該要念到一心不亂,不能理一心也要事一心,否則的話,至少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凈念相繼,這樣的話,面對臨終的時候,就更有把握了;不然,現生如果沒有那個功夫臨終怎麼又會有這個正念呢?所以,平生的時候,先培養不亂功夫,等到臨終,就會有正念,那個時候,佛就會來迎接,否則,臨終沒有正念,佛就不會來迎接,這種就是自力觀念

  這是完全不了解六字名號的原理、彌陀的救度,那一種人,等於是拿一把小刀插在彌陀的胸膛上。因為阿彌陀佛的本意完全不是這樣的,而且,如果這樣的話,十方眾生能夠達到這個標準,合乎這個目標的就很少很少了。可是彌陀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把我們看成他自己,而且救度我們的功德已經完成好了,只求我們讓他救,他怎麼會給我們提出某一種條件?

  如果彌陀設立下某一種條件的話,十方眾生都不可能往生的啊,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智慧心中難道不知道,而會硬要立下某一種條件嗎?這是不可能的!這個慈愛的爸、媽,從小就失去了自己最疼愛的兒子,現在已經發現兒子所住地方,這個兒子在那裡受風受雨、受苦受難、三餐不濟的,慈愛爸媽一看就心疼,所以,巴不得趕快把兒子接到家裡來免除那一種貧窮困苦。那兒子一直愚痴心性低劣,以為爸媽所擁有榮華富貴地方,自己沒有資格,要能夠進去的話,起碼必須要怎麼樣怎麼樣才能進去。所以,兒子在外面待久了,自會有一種怯弱卑劣的想法,不敢接受彌陀的救度,不能體會慈愛父母的悲心,那樣的話,使父母更加心疼。

  所以,我們對彌陀擁有那一種觀念,等於是拿一把小刀插在彌陀的胸膛上,那是一種自力念佛法門

  他力的念佛法門一概不講那一些,就是以我們本身這一種根性去念佛,不管你念多、念少,念得能一心、不能一心,都不管。因為,不是以這個為目標、為標準的,是領受彌陀的救度而去稱念這一句名號,你念一聲往生,念百千萬億聲也往生;百千萬億聲不多,一聲也不少。因為彌陀功德寶珠在我們的心中,今天這一佛號念出是這一寶珠所放的光明明天這一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這一寶珠光明;即使念了十聲、百聲、千萬億聲,聲聲都是這個寶珠所放出來的光明。並非說這一聲是這顆寶珠,那一聲就不是了,不是的,聲聲都是這顆寶珠光明往生是這個名號寶珠使我往生,不是我們口中念多念少能往生的;只是說:既然我們心中有彌陀名號寶珠,我們就會時時刻刻地流露出稱名念佛。雖然你這樣流露出來,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心中並沒有一種要累積功夫或者是要累積一心不亂的那種觀念,因為曉得已經被彌陀救到了的人,已經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了,現在念佛就是內心一顆明珠所散發出來的光明,是自自然然的。

  所以,善導大師在解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時候,他所解釋的是:「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行、住、坐、卧,那表示這顆心是散亂的。因為在行、住、坐、卧當中,不是說靜靜地在蒲團上,在那裡靜坐觀想念佛,是行走也念佛,站立也念佛,躺卧也念佛,而且又說:「不問時節久近」,不管你時間長短,我念了一年,或者十年、二十年,或者是念了一百聲、一千聲、一萬聲、一億聲,時節久近都不管的,這個才是真正「乃至」的意義

  「乃至」就是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善人惡人男女、老少,智愚賢不肖,這個都是「乃至」啊!如果不是乃至的話,他如果限定說:要出家菩提心之乃至十念,糟糕了,出家的人少,而且發菩提心,誰發得起來啊!但是「乃至」,連身份上也是乃至,數目上也是乃至,心情上、心理上也是乃至,所以這個乃至的含義非常的廣。

  因為有「乃至」兩個字,所以,使我安心啦!本願念佛就是這一種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而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本來就已經領受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本願之故啊!

  這就是自力、他力念佛的不同意義

  第12問、請師父能否解釋一下法照大師「彼佛因中立弘誓」的偈子?

  答:好!整偈是這樣的: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凈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這一首偈就是在解釋第十八願的。因為第十八願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就是十方眾生,那十方眾生就包括很廣了,沒有一眾生不在十方眾生之內,為了表達這個意義,所以大師才用這一首偈來解釋。

  彼佛因中立弘誓:「彼佛」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立下了四十八大願,其中最弘廣的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廣度眾生的。第十八願說:「聞名念我總迎來」。

  聞名念我總迎來:就是「乃至十念」,使乃至十念的眾生往生極樂彌陀的本願。阿彌陀佛發願說:「稱我名的人,如果不能使他往生極樂世界就不成佛。」這個就是「乃至十念」,所以說「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富貴:這句在解釋「十方眾生」。簡:一方面是簡別,一方面捨棄。不簡別是不棄貧窮的人,而迎接富貴的人,不是重富貴輕貧賤的。往生不依貴賤,往生是依念佛;富貴、貧賤只要他稱念彌陀名號,就通通救度;只要是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就通通往生不分別的。

  不簡下智與高才:下智就是沒有智慧不認識的人愚痴、愚劣的人;高才即上根利智。上根利智也好,下根愚鈍也好,都是平等的救度。

  不簡多聞持凈戒:深入經藏博學多聞的人,或者持戒清凈的人,以及受戒犯了戒,甚至罪惡多端的人,只要他回心的話,通通要救度。

  但使回心多念佛:只要回心轉意──我以所作罪惡,原來是有果報的,不應該的,我錯了;那我要解除這種果報的話怎麼辦?只有信順彌陀的救度,所以叫做回心。此後多念佛,這個多就是乃至十念的「乃至」,此後有時間就只管稱名。

  能令瓦礫變成金:瓦礫就是被人家遺棄的磚塊、石頭東西瓦礫變成金──所謂變鐵成金、轉凡成聖,就是只要你回心念佛就能轉凡成聖,就能變鐵成金,也就是說必能往生成佛。本來輪迴受苦受難的生命,現在往生去了成為佛身了,成為超凡入聖。「入聖」就是一種清凈的、不污染的涅槃境界

  瓦礫與金,天差地別,回心念佛即可變鐵成金,這就是名號不可思議功德

  第13問、《觀經》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一種解釋將它解釋成自性清凈佛性,請師父對這種解釋開示一下。

  答:兩句話八個字,從經文的顯義來講是修自力的人他不極樂世界當成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不把佛當成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而是把他當作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他認為清凈佛心清凈的當下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他清凈的時候所看到的一切都沒有苦樂、好壞、美醜等這一些相對性的分別觀念,那一種的當下,他感覺到是在凈土裡面了。這是自力法門的人,以心中佛性彌陀,以心中清凈極樂。那一種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這種含義

  那一種本是唯識觀,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萬法唯識,即使是極樂世界,即使是阿彌陀佛,也是從心中所產生的,唯心的。那是自力法門,必須依自己的力量來修成佛在這娑婆世界修行,得到證悟佛果。他一旦證悟佛果的話,山河大地他來講,無處不是凈土都是凈土,因為超越凈與穢,哪有什麼凈土穢土的分別?

  但是本願法門不是作這樣解釋的,始終是建立在「指方立相」上,極樂世界有方位,「從是西方……」即是方位;阿彌陀佛有形像,唯指西方阿彌陀佛,所以稱為指方立相。當然,究竟來講,極樂世界廣大無邊際,阿彌陀佛也沒有形色。可是那是聖人境界,我們不一定要去追求那個境界,你只要追求有方有相,指方立相的凈土阿彌陀佛便可以,因為到了那裡就自然能夠證悟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所以,以隱義來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意思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這個「作」是作什麼?就是「念」,對我們來講就是稱名念佛,信受彌陀救度,所以說「是心念佛」,這個念包含信與行,是心念佛,是心是佛,所以不可以離開南無阿彌陀佛之外去尋求佛,去尋求見佛,如果那樣的話,那又是道門自力的范疇了。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第14問、請問師父:「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是什麼意思?

  答:一句話是善導大師說的。善導大師說「乃至十念」是上至一輩子的念佛、下至十聲五聲、一聲一念。從大意來講就是念念相續,畢命為期,一直到臨命終。

  「前念命終,後念即生。」意思是說念念就是臨終,念念就是往生。雖然有前念、有後念,在解釋上必須有次第;可是當下前念命終,後念就是往生;甚至當念就是臨終,當念就是往生,所以說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這個是解釋上的方式,其實當下那一念就是命終、就是往生

  所以臨終並不是身體死亡的時候才叫「臨終」,我們念念都是臨終,所以真正的無常是活在死中。你看我們已經死了多久?每一秒每一秒都在死亡,過了一秒就死了一秒,我們是活在死的當中,所以我們不可把臨終推到未來,現在就是臨終。所以前念是臨終,後念是往生。當然這是解釋當下念念都是臨終,當下念念都是往生,所以是往生臨終。現在就已經是臨終,就已經往生了,不是肉體死亡的時候才是臨終也不是那個時候才決定往生,不是這樣的。

  所謂「臨命終時」,什麼時候是臨命終時?現在就是臨命終時,所以,我們念佛人要體會時時都是臨命終。善導大師說:「恆願一切臨終時,勝緣勝境皆現前。」一切時間無不是臨終時,那我們所希望的所高興的,就是勝緣勝境皆現前。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無時無刻不來到我們念佛者的四周;所以,恆願一切臨終時,勝緣勝境皆現前,不是臨終才勝緣勝境現前,現在阿彌陀佛就常常來到我們這裡了。

  第15問、請師父解釋一下實相身與為物身。

  答:你即使不知道「實相身」是什麼,「為物身」是什麼,可是你只要相信彌陀的救度,那就在里邊了。

  只要相信彌陀的救度,就稱念這一句名號就像剛剛所講的,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去念念稱名,那實相身、為物身就在里邊了。若簡單解釋「為物身」就是救度眾生之身,「實相身」就是成佛之身。

  實相身是從阿彌陀佛的自利圓滿方面來講的,它如果自己自利成佛的話,那取正覺了,成就實相身了,必能使眾生往生。所以,這個就是為物身。

  所以這個實相身是以自己自利圓滿來講,這個自利圓滿並不是為了自利阿彌陀佛不是為了自己本身,阿彌陀佛之所以成佛是為了救度眾生的;所以,為物身是從「若不生者」的利他圓滿來講的。

  實相身是從彌陀本身來講,是彌陀自利;為物身是從救度眾生方面來講,是彌陀的利他。實相身、為物身都是指阿彌陀佛,也就是指報身。因為這兩個都是由於法藏菩薩發下四十八願,而四十八願成就了,因此成就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實相身成就了,為物身也達到了,這個叫報身,叫做阿彌陀佛,也叫做無礙光如來。唯有成就了實相身,成就了為物身,才成為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要成為十方三世佛的那一種佛,還容易──當然成佛都是困難的,不過與阿彌陀佛的願比較起來,相對而言是較容易的,而要成為實相身,為物身的阿彌陀佛就不容易。為什麼?因為為物身就是救度眾生之身,救度眾生之身,就是救度十方眾生極樂世界成佛之身,這種身不完成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說,十方眾生有一眾生阿彌陀佛沒有力量救他,那麼阿彌陀佛就還不能成佛。豈不是等於說,成就十方三世的任何一佛都還容易,可是成就實相身為物身之阿彌陀佛就不容易?

  當然,十方諸佛發願眾生,可是阿彌陀佛的願是超世願,超越十方三世諸佛之願。也就是說十方眾生,有的眾生其它的佛能度,然而像我們沈淪在娑婆世界眾生,由於貪瞋痴很深重,十方諸佛都不能救度,所以,只好搖首嘆氣無可奈何離開了。唯有阿彌陀佛他不放棄,他繼續為我發願修行功德來替代、來承擔我們的罪業,償還我們的罪業,使我們能夠到極樂世界去。所以,這一尊佛(阿彌陀佛)他才是實相身、為物身的佛。唯有他才有那個願,所以說是超世願,所以十方三世諸佛之中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我們就沒有得救的機緣,我們不靠阿彌陀佛的話,就只有繼續沈淪了。

  這樣知道實相身、為物身了嗎?不過知道是稍微理解的知道了,真正我們要去體悟實相,體悟為物的話,那是佛的境界啊!所以,不管我們知道或不知道,你就這樣作,不知不求當中功德自然具足了。其中的原理,說深奧非常的深奧,無底的深奧,所以我們只能領受很簡單容易得到的名號那就是稱名。

  至於一念的信心是什麼?有時候體悟不到,那體悟不到的話,你放棄了稱名,一直要追求那個信心境界;但是人生無常,現在死了輪迴去了,所以你只要稱名,何況在稱名當中信心就在里邊了。所怕的是,你一方面稱名,一方面認為不夠,結果修其它法門去了。那怎麼辦呢?就必須環繞在善知識的旁邊聽,同時,同修的蓮友需要常常接觸、研討。至於不是我們這個法門的蓮友,我們要避開,免得被絆倒;因為我都很軟弱,容易跌倒,所以要跟同修、蓮友、善知識常常討論,常常在一起,因為人生沒有比這個更大事情了。

  第16問、請問師父,信順本願了,信順佛的教導稱名念佛,他那個如實修行是什麼個樣子,有沒有規定?

  答:往生沒有懷疑,對彌陀的救度沒有懷疑的,那個就是如實稱名,無疑的念佛,就是如實修行

  第17問、請問師父,入生死園、煩惱林,遊戲神通,那個是不是死了以後再回來的事?

  答:那個是往生之後的事情。因為剛剛講過本願法門大乘法門往生之後就會到十方世界眾生,到十方世界就叫生死園、煩惱林,不是現在的事。現在我們只是隨緣、隨份、隨力、隨根器自信教人信而已,還不能達到自在,真正達到自在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所以,我剛才講:不怕不會說法眾生,只怕不往生;不怕不往生,只怕你懷疑彌陀的救度,不怕懷疑彌陀的救度,只怕不稱名,稱名念佛,必定往生

  往生自然成佛,不管你想成佛不想成佛,就一定會成佛就像水既然入大海的話,你說不與大海同一個味道可能嗎?不可能的。眾水到最後一定非入大海不可,因為它的歸宿就是大海啊!在地面上的水,有干凈有不幹凈,有酸有甜,各不一樣,就像我們眾生根器善惡程度煩惱程度各不一樣,但是到了彌陀極樂世界就通通是一樣的,心是無量光明,命是無量壽命,自自然然,你不想要也一定能得到,而且歡歡喜喜的自在其中。不會想到:哎呀!我到極樂世界只是要離開六道輪迴,只是要到那裡享樂而已,我不到其它地方去救度眾生,我沒有那個能力我也沒有那個志向,不會這樣想的。到那裡自自然然你就有那一種開闊廣大的心量,而且會有那一種力量去救度眾生的,是自然而擁有的。

  第18問、請師父解釋一下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最後的「四偈三選」: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凈土門。

  欲入凈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答:這四首偈等於是《選擇本願念佛集》的總結,《選擇本願念佛集》各章的含義都在裡面。

  第一段:欲速離生死:就是發心想快速的離開六道生死輪迴,以免生生世世都在造罪造業,彼此結怨結仇。那麼,二種勝法中,他必須是依靠佛法才能達到目的。所以要離開六道生死輪迴的,在這個宇宙當中,在這個世間當中,宗教雖多,只有佛法才能達到我們離開生死目的,只有佛教才談到六道生死輪迴因果,以及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因果佛教裡面又有聖道與凈土,所以說「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我們要把道門暫時擱在一邊,不要去修聖道門,要選入凈土門。因為凈土門是易行道,而聖道門是難行道,因此我們要舍難行道易行道。

  第二段「欲入凈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也就是說:現在進入凈土門裡邊了,專求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凈土法門也有兩種:一種是五正行,一種是五雜行。那麼,就要拋種種的雜行(五雜行,就是種種的雜行。)選應歸正行,要選擇入五種正行五種正行就是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念正行供養贊嘆正行

  第一、讀誦正行:並不是漫無目的地讀各種經論,不是。是只有讀誦凈土三經,這個叫做讀誦正行。離開這凈土三經就是讀誦的雜行,不過這也有廣義的解釋,就是讀誦本願祖師著作,能夠了解凈土三經,這也算是讀誦正行。甚至不懂因果,去看因果教理,具備起碼的因果觀念,這也可歸納於讀誦正行裡面。

  第二、觀察正行:就是你若想像,只可以想像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我們未來歸宿地方,我們想像極樂世界殊勝庄嚴清凈安樂微妙香潔,產生欣慕之心這是想像觀想正行

  第三、禮拜正行:我們禮拜對象南無阿彌陀佛,除了南無阿彌陀佛以外,我們不禮拜,這個就是禮拜正行,如果其它的諸佛菩薩禮拜的話,豈不是禮拜的雜行嗎?

  第四、稱念正行:就是一旦稱念,出口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拿起念珠撥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不念其它諸佛菩薩

  第五、贊嘆供養:也只是在南無阿彌陀佛的身上去贊嘆供養,不贊嘆供養其它諸佛菩薩

  這是五種正行,其它的是雜行,所以要拋雜行,修這五種正行

  至於布施忍辱,甚至孝順、友愛,這個到底是正行還是雜行?這個是我們理所應該做的,敦倫盡份的善事。理所應該做的,這並不是屬於什麼雜行不雜行。只是說我們雖然這樣做了,我們並不以這一善事功德迴嚮往生極樂世界,也曉得我們即使是這樣做,但是心是有漏的心,有執著的心,做這些都不圓滿也不是百分之百,我們要了解到這一點。

  第三段「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那麼,已經進入這五種正行,專修這五種正行了,可是五種正行四種是幫助的,是引起的,另外一種是最主要的。那麼就要暫時把那四種放在旁邊,而專依那個最根本、最主要的,那個就是稱名。意思就是說:你之所以讀凈土三部經,目的不在讀誦,目的是為了了解經義,明了這一部經之目的在說什麼,我們依教奉行。那麼凈土三部經,乃至剛剛講的《往生論注》,都在教導我們:依彌陀的願力十念、一念必定往生,我們依教奉行之後就是一輩子的去念佛

  所以五種正行都是為了了解正定業,為了歸入正定業。如果懂得這一點,四種助業就會融化在正定業裡面。怎麼講呢?平常在這個時候,就是讀經,現在呢,曉得經義的目的就是要我念佛,所以我們現在就來念佛。那想像極樂世界庄嚴也是一樣,禮拜阿彌陀佛也是一樣,都把它融入在稱名來了,轉成為稱名了,贊嘆供養都是這樣,因為稱名最容易,二六時中都可以稱名,不管你到那個地方都可以稱名,不然的話,你要供養只有在大殿里邊了,你要禮拜,只有有佛像地方,那沒有佛像怎麼供養禮拜呢?可是稱名就不是這樣了,沒有佛像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念佛,所以要專於正定之業。

  第四段:「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這個稱名的正定之業就是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其它的都不彌陀的本願,善導大師說:「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阿彌陀佛廣發四十八大願,其中只有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最根本的,而且與阿彌陀佛沒有離開的,所以說最為親。同時又說:「唯有稱名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只有稱名念佛才蒙受彌陀光明的保護、攝取,為什麼?因為這是他的本願第十八願,本願是一切因緣當中最有力,能夠救度我們的一個強緣,所以說「當知本願最為強」。

  我們知道稱名就是本願,而稱名的願是在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就是本願,就是稱名。善導大師說,唯有這個第十八願的稱名才蒙受光明的照攝、保護。因為,本願就是光明名號就是光明名號不開光明光明不開名號。所以現在我們的心、口來稱念這句名號,我們的心口與彌陀名號結合為一體,就在他的光明裡邊了。善導大師又說:「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拜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舍離。」所以念佛人與阿彌陀佛三業都在一起,不會離開。那我們是要與彌陀親近呢?還是要與彌陀疏遠呢?當然與彌陀親近啦,與彌陀親近,現在就已經具足往生身份了,那麼與阿彌陀佛疏遠,就是還在輪迴

  這四首偈主要強調的是:我們要稱名,因為這是合乎他的本願。

  這首偈有三重廢立。

  第一重就是「內外廢立」:所謂內就是佛教,外就是外道。我們要離開生死的話,要舍外道佛教這是第一重的內外廢立。

  第二重就是「聖凈廢立」:雖然選擇佛教了,可是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略講有八宗,那我們就要舍掉其它的修行法門而選擇凈土法門,這個就是聖凈廢立。

  第三重就是「正雜廢立」:也稱為信疑廢立,凈土法門也有其它雜行的,也有專稱名號的,我們就要舍其它雜行進入專稱名號,所以這個也可說是正雜廢立,也可說是信疑廢立。這一首偈中無形中就談論到了這「三重廢立」。

  第19問、《蓮如上人一代記聞書》之中有一段,也就是蓮如上人他看到天王法會的時候,他就說:看到那麼多都會墮落地獄,不禁感到悲憐。又說:其中如有本宗的門徒就會成佛。請師父開示它的含義

  答:這個意思就是說:參加那種法會的人,他們之所以參加法會、不一定是為了解脫生死輪迴,所以將來會再繼續輪迴啊!既然有輪迴就會墮落地獄;雖然參加那一種法會,即使有解脫的心,但是沒有得到真正的解脫法門,因為真正解脫法門,只有彌陀本願──他力念佛法門。所以,蓮如上人看到這一些人將來會墮落,便產生悲憐的心。同時又想起如果這裡邊的人有我們本宗的人,那麼他就成佛,因為一定往生極樂世界

  不過如果是修持宗法的人,大概也不會到那裡去,如果會到那裡去的話,那應該是特殊的因緣。所以,這是睹物生情啊!看到這一種現像,而內心不禁生起了感觸。

  第20問、《蓮如上人一代記聞書》裡面說:蓮如上人看到有人為了一隻被打死的蜜蜂念佛,這個人說是因為感到可憐而念佛;那麼,蓮如上人就說:信心之人無論任何事,他的念佛都是報謝之心念佛,都為了報謝佛恩。請師父開示一下。

  答:眾生被殺的時候,或者是當下臨終的時候,我們在旁邊為他開示,在旁邊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可讓他解脫的,所以,固然我們的稱名,是出自於感恩的稱名。可是逢緣遇境各不一樣,遇到這種情形能夠隨緣、隨份、隨力來解救他,自自然就會解救他。所以,看到動物被殺,甚至有的人家庭主婦無可奈何,必須切肉;因為沒有素食就會切到肉,那你一方面切肉、一方面念佛也可以使這個眾生減輕罪業,因緣成熟也能度他到極樂世界,所以也並不是完全無用的。

  我們同樣都是人,別人不信都勸導他信,目的是為了讓他離開輪迴往生極樂,這個動物已經要死了,我們在旁邊為它開示,為它念佛,或許也可以度它。

  日本有一位妙好人叫做清九郎,清九郎有一天做夢,夢到一個身穿出家衣服,剃光頭的師父來向他說:「我是受雇於你家的那一隻馬(這隻馬不是清九郎養的,但是清九郎需要這隻馬來幫忙為他事情,所以就拿錢去用租,稱為「受雇」),因為生前受你的勸導,信受彌陀的救度,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了,現在來向你表達謝意。」它是一隻馬,你給他講本願法門,他雖然沒有反應,也不念佛,可是,它已經得到彌陀光明的加被了,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所以,盡我們的力量去做,至於能達到什麼效果那是他的緣,也是彌陀的調攝。

  第21問、有人對《觀經》所講的「發三種心,即便往生」,認為這是只有願也沒有行,請師父開示一下。

  答:是。那是因為稱念六字名號的當中,是信、願、行,通通圓滿具足、毫無缺少的。

  剛才問的「唯願無行」,那是唐朝之前學習《攝大乘論》的學者,以《攝大乘論》的觀點來解釋《觀經》,善導大師為了糾正這個錯誤觀點,因此在《觀經四帖疏》第一〈玄義分〉裡面就有詳細地說明,他主要的說明是對這六字名號的解說。他解說這六字名號就是具足信願行的,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南無就是皈命,皈命就是信,皈順於彌陀救度之敕命,信順彌陀的救度,所以南無就是信順,就是皈命。同時,也是發願迴向,所以信與願都在里邊。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皈命者的行,也就是皈命者的功德。意思就是:阿彌陀佛發願修行,將這功德完全容納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裡面,使我眾生能夠發出南無的心,一旦發出南無的心,阿彌陀佛本身就以他的功德回施給這一眾生,那麼,這一功德都在哪裡呢?都在阿彌陀佛」這四字裡面。所以「南無」的眾生自然有「阿彌陀佛」在裡面。這么講,信、願、行就通通具足了,有願、有行,所以沒有一個缺少,因此必定往生。所以,「十念念佛」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我們,是靠六字洪名,如果沒有這六字的話,我們隨便念一個東西名號,能往生嗎?不能往生

  第22問、請問法師,古德說:第十八願是王本願,十九願、二十願是方便願,那麼,請您講一下,十九願,二十願與第十八願是什麼樣的關系呢?

  答:阿彌陀佛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的對象就是十方眾生平等的救度。而十方眾生有十方根性,有的即使聽到了第十八願會產生懷疑,但有的根本連第十八願也沒有聽到,那麼,這兩種眾生還是要救度啊!那怎麼辦呢?就在第十九願與二十願裡面。

  那種人叫做三輩九品,三輩九品修持方法,各個都不一樣。

  因為不曉得第十八願,如果曉得第十八願的話,他就沒有那一種身份也沒修行各種法的那一種執著的心,就通通歸入第十八願,乃至十念地念佛。雖是出家也不執著出家身份,在家也不執著在家身份,就通通是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了。

  如果不能體會這一點,就會有種種品位階級出來。譬如上輩生的人就出家而發菩提心。中輩的人沒有出家,但是能夠發菩提心修種種善事功德也有人既不能出家根器也很低劣,同時貧窮,不能修種種行,也沒辦法作種種善事功德這一種就是下輩。所以就形成了十九願、二十願的那一種三輩九品來了

  這三輩九品以自己所修的各個不一樣的法門,迴嚮往生極樂世界,還是能夠往生彌陀還是要救度這一眾生

  但是由於不合乎第十八願,因為第十八願是天性自然所顯現的,是彌陀涅槃名號之願,唯有這個願才能進入涅槃世界,第十九願第二十願不是那個因,當然就不能進入那個果,所以有這一些三輩九品差別

  第23問、請問法師,很多學佛人都非常關心因果報應的問題,那麼接受彌陀本願救度的人,他的因果報應情況是怎麼樣呢?請法師開示

  答:信受彌陀本願救度的人,就是具足機深信與法深信的人

  具足機深信就是體悟到:自己是個罪惡深重生死凡夫,以自己的修行不能解脫自己的生死輪迴,不能還清自己所欠的業債,一定會墮落地獄,這種體悟叫做機深信。

  法深信是體悟到:像這種罪惡深重眾生,只要稱名十聲、一聲、一念都必定往生;甚至當下聽聞彌陀沒有任何條件的救度,當下就往生,這種叫做法深信。善導大師解釋是「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有這兩種深信就是信心決定,那信心決定的人因果怎麼辦呢?

  佛法是建立在因果上的,任何法門都不可能違背因果

  只是自力法門(即聖道門)是自因自果:亦即自己所作的自己承受,自己作善因自己承受樂果;自己種惡因自己承受苦果這叫做自因自果,自作自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己要承擔的。

  他力法門就不是這樣的,是自作他受。我們累生累劫以來,自己所作的殺人的債、偷盜的債、邪淫的債、妄語、惡口的債、五逆十惡種種債,我們沒辦法還清,所以一直在輪迴受苦。阿彌陀佛非常悲愍我們,為我們承擔,為我們累積功德來替我們償還,所以是自作他受。

  我們的罪業果報阿彌陀佛替我們承擔,替我們償還;阿彌陀佛自己所作功德我們來分享,來擁有、獲得。所以,《無量壽經》就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阿彌陀佛把我們的重擔一肩擔起來,作為他的重擔。他要去負擔要去償還,所以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又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為十方眾生完成能夠離開六道、能夠往生極樂的法藏,也就是六字名號,所以說「為眾開法藏」;廣施這六字名號功德之寶,而且「常於大眾中,說法獅子吼」──常常在十方世界當中,宣揚這六字名號的救度法門,所以這是自作他受。

  本願法門,還是在因果裡面。

  那麼,我們信受彌陀救度的人,是否就可以洋洋得意,來向別人驕傲?不可能這樣的!因為我們本來就知道有善惡報應嘛,所以才要棄惡行善。只是因為棄惡無力,行善無能,才蒙受彌陀的救度。

  因此,我們既然有因果觀念、有善惡觀念就不會去為非作歹。反而會因為彌陀包容、寬恕我們,原諒我們;我們受了大包容、大寬諒,我們也會(即使無力)大包容、大寬諒,也會去寬諒別人、包容別人。因為像我們這種不能被寬諒、被包容的,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的,阿彌陀佛居然來包容、寬諒我們,我們多多少少也會去包容、寬諒別人。

  阿彌陀佛同時賜給我生命,這個生命不只是脫離六道輪迴生命,而且是無量壽的生命具足阿彌陀佛同樣的無量壽、無量光。智慧同等高明,神通同樣洞達,願力同樣無量無邊,可以說不只獲得今生,而且獲得豐富的永恆生命。同時阿彌陀佛將極樂世界白白地、沒有條件、免費地送給我們。

  那麼,我們受了這種熏發,也會布施他人。他人有需要,我們去主動為他說法就像阿彌陀佛主動地來為我們,不經過我們的祈求、拜託、要求等等,這完全是彌陀的悲心。我們領受彌陀的悲心,彌陀的悲心在我們的心中熏發、發酵,在我們的心中運作,我們怎麼會反而去向別人驕傲、不同情對方?反而會吝嗇?反而會任性地為非作歹?放浪自己的習性?不會的!

  同時,從佛的立場來講,佛救度我們是悲愍我們輪迴無力解脫;但是佛的心中還是希望我們作一個遵守佛教戒規的人,在世間作一個敦倫盡份、持守綱常的人,在佛教中盡量遵守佛法戒規的人就好父母愛護兒女兒女不管是賢能還是愚劣,父母慈心還是平等地愛護他。即使是兒子在外面犯錯了,甚至犯下滔天大罪,這個父母非常的富有,而且地位高,以父母的富有與地位,去排解這個滔天大罪。這個兒子平安的回來了,那麼兒子難道會認為說:我即使造下了滔天大罪還是平安,所以我可以任性地再犯,沒關系他會這樣嗎?不會的!父母心中,固然對這個犯下滔天大罪的兒子,是骨肉般地疼愛;但父母的眼中是希望他能夠堂堂正正地立身在社會上,作個端端正正的人,作個奉公守法有道德的人。所以孝子體會父母心,就會順從父母心意

  所以,體會到這一的人就不會很高慢地說:「我獲得了,我得到了,你們都沒有得到。」反過來驕傲對方,然後自己惡劣的根性本來能夠改的,反而不想改了,甚至更加誇大。這樣的話,就是沒有體悟到機法兩種深信,不以惡為惡。

  所以學本願法門本來就是立基於罪惡觀上,曉得有善惡報應,所以會對惡謹慎。

  第24問、請問法師很多人迴向發願兩個問題還不明了,請開示一下這兩個概念含義好嗎?

  答:本願這個法門,不是講我們迴向阿彌陀佛,不是的!是顛倒過來,是阿彌陀佛迴向給我們。阿彌陀佛將他真實功德迴向給我們,使我們能夠離開娑婆輪迴使我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去得到真實利益──成佛。是阿彌陀佛將功德迴向給我們,不是我們將功德迴向阿彌陀佛。一方面是我們凡夫沒有真實功德,我們所修的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