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對父母有怨恨,應該怎麼辦?

  2016年大學生佛學體驗營學子提問

  同學提問:我的爸爸媽媽做了一些事情對我成了一些傷害。這次來的時候,我就壓制自己,告訴自己,不能恨自己的爸媽媽,父母對我們的恩情重如山,這樣來壓制自己的情緒。事後又比較自責。我自己沒有辦法接受自己對父母怨恨,但遇到對境的時候,又無法剋制自己。第二個是道德標準,在自己的真實感受中如何抉擇,請上師開示

  上師開示確實,父母有時候也會犯一些錯誤。但是父母兒女真心、真正的愛。這種愛我也不太懂,我聽別人說,這種愛不為自己,只為他人付出,這是真正的愛。父母也是眾生他也凡夫他有時候有一情緒或不太正當的行為,也是正常的。《入行論》中講,他們也是不自由的,也是受業力的牽引,被煩惱所束縛,有時候煩惱生起來的時候,可能會罵人、打人,他也辦法;有時候嗔恨心生起來了他也壓伏不了、對治不了。一個修行人,他可以對治這種情緒,但沒有辦法控制煩惱,肯定會有一過分的、不正當的行為,我們要理解。有些事情發生在他身上,也是受業力的牽引。我們在六道都是自由的。你看有時候,我們不願意做的也做;不願意麵對的人事情也要面對,不願意接觸的必須要接觸,這都是業力。我們受業力的牽引,父母也是這樣的。當我們明白這些的時候,就應該從心裡不怨恨父母,不怨恨眾生

  這樣,當我們遇到這些事的時候,就不煩惱了。否則,要控制的時候很難。若用壓制的方法就如你說的那樣,心裡肯定很難受,不舒服。如果沒有智慧,只靠道德信仰是不行的。按道德標準來說,你的言行上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是你的心已經動了。我們佛法里講:「如如不動,了了分明,」要心不動,心平氣和。表面上你動了,心裡不動就行了。你明理就不怨恨了,就能包容了。你們經常講「包容、包容......」,明白道理後,你才會包容,之前不行。你今天包容,明天包容,若一再如此,總有一你會爆發的,很難控制這種情緒。所以佛法里不主張這個,你若明白了,心裡就不會起煩惱

  問:什麼是世俗菩提心?

  上師解答:發心本體的角度來分,菩提心可以分兩種,一個是世俗菩提心,一個是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登地菩薩以下的發心,勝義菩提心是登地菩薩以上的發心

  世俗菩提心可以分兩個,一個是願菩提心,一個是行菩提心。對於學者來說,世俗菩提心特別重要,尤其是菩提心。

  願行菩提心是什麼?我們天天講法、聞法前念的,「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這就是願菩提心;「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這就是行菩提心。一個是為果而發誓,一個是為因而發誓。

  我們一定要反復地這樣發願發誓。直到有一在我們的相續自然而然就有那麼個念頭、那麼個想法的時候,我們才算發出來世俗菩提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