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網路問答錄(71--80)

  第七十一問:「修行人當心有正念,開啟智慧,斷除愚痴,去除業習,轉化煩惱,心無掛礙,應行何法,如何行作呢?懇請哪位大德給予開示,無勝感激。」您可以講一講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在此五濁惡世中,修行人難生正念,世法顛倒,魔障重重,紅塵迷局,難覓路徑。根緣塵染,五蘊熾盛,不善橫行,邪見自專。正念難生,智慧難開,正戒難持,正法難修。愚痴難斷,業習難除,煩惱難轉,掛礙難空。修行人心生正念,須依正法正戒修持,當正行不生不滅法,才能得正定生正慧。只有如此行持,才能護法歡欣,護佑精進禪行,智化身心恐憂。正念心生願力,正慧善發菩提正法成就道業,正戒為善止非。修行人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忍於諸事,亦教人忍;以德報怨,以智化愚,以善止惡,以正避邪。若能一日夜,斯人亦珍貴,惡世可超越,稀有菩提種;自是菩薩行,五欲不為染,必身心清凈,證無上菩提。《大通方廣懺悔滅罪庄嚴佛經》中雲,「若人慾斷縛。滅除諸煩惱。雖生此惡土。護法智能。億劫在凈土。常受凈戒行。不如生此土。從旦至明日。」

  在此五濁惡世中,修行人當行何法,妄念不生正念不滅,如如不動,不垢不凈;惡法不生,善法不滅,如如不動,不增不減。自當修行正定,空諸五蘊業習,恆順一切眾生,順逆因緣心等。不以得失掛礙,不以榮辱鬧心,淡化一切外緣,誰惹風月塵埃。當面對毀贊之時,心止若水,量如大千,毀辱無嗔,讚譽無喜;平常心態,不礙正行隨順自然,各應天命。當見聞善惡之時,心無分別,安穩於道,隨喜功德,法自化惡;遠離是非,難評對錯,別開心境,桃園賞花。當值遇智愚之時,心悲平等,法緣殊勝,才智由世,凡愚由天;世人皆聖,唯我獨凡,悠然一笑,物外一閑。當接待貧富之時心意等同,仁無擇選,只續善緣,不問貴賤;厚此諂曲,薄彼無德,自當謙下,道貧求法。當少無供養之時心境如一,等無有二,不為塵累,不受物擾;一錢一物,莫非血汗,皆是命債,須德迴向。當知他過失之時,心納容若,不見其過,自養性德,常觀己非;悠悠眾口,世無完人,況盡有學,在所難免。當辯爭法乘之時,心唯一乘,說法三乘,廣義五乘,萬法歸一;眾生根基,各有不同,觀機逗教,隨緣方便。當聽聞惡法之時心態安然,穩如磐石,勿起驚怖,更無惱憂;三惡道苦,墮入眾數,嗔起邪惡,恐難攔住。當禮諸菩薩之時,心敬如佛,生如來想,倒駕慈航,救濟眾生;諸大菩薩,妙覺佛道,願力宏深,不舍有情。當贊佛功德之時,心感重恩,生稀有想,法界教主,難以值遇;三世諸佛功德殊勝,十方諸佛,等同宇宙。還有,當身處貧困之時,心不貧困,戒盈法豐,富德貴道,無上菩提。當身處孤獨之時,心有聖眾,寂靜難覓,梵行清凈,道業將成。當身處病苦之時,心無諸苦,道心堅固,知身過患,客居穢土。當身處悲痛之時,心空傷情,悲處轉身,當下清醒,緣盡離分。當身處勞累之時,心神充滿,不計有功,一如繼往,利益他人。當身處遭嫉之時心中喜生,有嫉賢能,能忍不可,默語息爭。當身處危險之時,心強無畏因果分明,當不犯險,遇危泰定。當身處邪擾之時,心正大光,自若坦然,法攝六根,魔肖自退。當身處亂世之時,心一境性,堅固菩提,山洞茅蓬,處處道場。當身處災難之時,心定神清,崩塌不驚,念佛息災,惠濟難眾。

  當然,義理無盡,心法難收;言流合匯,同入性海。未盡處尚可參百丈禪師法語;即「叢林無事為興盛,修行念佛穩當精進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煩惱忍辱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老死以無常警策佛事以精嚴為落實,待客以至誠供養山門以耆舊為庄嚴,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遇險以不亂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三世有無菩提彼岸菩提究竟義;四諦因緣為權法,中道顯實為了義。開近放遠適根基,由低向高開士奇,萬千物色仁心攬,法寶一光不同席。2016/3

  第七十二問:「常聞菩薩行人何為菩薩行人菩薩行人修何種法呢?世上有這樣的人嗎?」您可以釋解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問義甚廣,問理甚深,可含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在此世間,有誰能詳釋盡解清楚;只能根據聞法結合自修,略開一斑,權為引玉。菩薩行人,禪行慧觀諸法空相,又覺世與出世實相法,發大菩提心,一切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依願慈悲喜舍,修習六度萬行,得入中道

  在此世間菩薩行人當修十種法,方為行入圓融;一是信心堅固不退六度萬行不疲;任憑千難萬險,道心不離不棄。緣起大悲眾生,法空願利有情;精進行道業,福慧雙修功成。覺觀身命無常生滅往來如夢;佛法智化世間,心行不離正念。依信心基礎,有信心成就,離信心事無成,苦海導航標燈。

  二是言理誠實可信,大義決然不豫;行持始終如一,心無中途改悔。決定了義說法,空諸法相舍執;不著有我名利,願解如來實義。開示眾生所疑,世法顛倒空苦;六道輪迴憂惱,善惡有報罪福。常贊諸佛功德,樂說大乘義理;自性真實存在,因果法則不虛。

  三是親近大善知識,法緣殊勝第一;明示彼岸路徑,增長善根菩提。諸行嚴持戒律,戒儀根植心地;常赴正法道場,受教無厭多聞。惠施一切眾生平等悲憫濟苦;贊嘆岀家大雄,伽藍清凈梵行善根不可或缺,增長日積月累;水滴石穿功行,尚須內因培育。

  四是處身失去利養,孤苦無靠無依;又有惡名來襲,有口難辯怨屈。還有毀辱相加,打殺罵誹一起;身心苦惱至極,猶如置於死地。當知魔法考試,心無恐怖畏懼;了去前世業緣,不失坦然威儀觀音十四無畏,一切從容面對;威儀磊落大方,護法早有定義。

  五是保持身心清凈,捨去俗緣物慾;成就一切善法,邪惡雜染捨棄。深信善惡罪福,教人令信不疑;常行利益他人,不求果報回饋。所行示範正法,守護正法住世;有學智能善巧,入世出世皆益。白法大成道業,萬萬珍惜機遇;人有五欲多求,黑法必墮地獄

  六是善知菩薩諸行,入世出世要義;示現人中各相,擁贊佛教普及。願心劫數記,無量佛所根基;具足戒行離咎,樂行頭陀凡處。悟知隨順因緣,善巧弘法方便;勤行道業不倦,功德迴向法界。出世法攝世心,禪悅妙有凈身;中道第一義諦,不離一乘菩提

  七是了知方便智慧,經藏無量法義;因根適教擇法,佈道掌握緣機。恆順眾生心意,有度不可誑語;隨喜他人功德,助力成功善舉。半月誦戒自律,同修懺悔過罪;勸請轉大佛法,常演無上妙音。大機大用智者,世法因緣不逆;仍有加毀舉非,自若演繹大理。

  八是對眾生父母想,五濁甚可哀憐;佛子世世富貴,利導善化有緣。常予利養安穩,內財外財捐獻;能舍安逸快樂,濟施他人受益。柔和暖語謙下,咽下毀辱大餐;不敢居高傲慢,凡處理在悠然。與眾緣和一片,地氣清新味甘;滋補身心益智,躍如菩提心願。

  九是初始發心誓願五蘊含藏力堅;世世履行承諾,直至海枯石爛。誦念十方諸佛,禮敬供養贊嘆;一切功德迴向,施於法界庄嚴親近善友乞法,明師話透玄機;大解一乘妙義,行持超越次第。常憶菩提發心勇猛勤修加行;十方諸佛護念,快馬揚鞭風疾。

  十是善能專一其心具足心識凈念;捨去有為雜行,梵行自然無染。示現聲聞心離,行願不入四諦;常嘆緣覺毅力,法空因緣相義。大乘心無厭足,常備資糧時需;見聞佛法慧理,廣說誨人師范。一心圓成不二,具善威德無言;印心即在行持,盡顯無為彼岸

  世上修菩薩的人很多,古有達摩聖僧,傅大士居家,史有高僧傳記,還有無名眾聖;今有印光、虛雲、宣化、本煥諸聖,還有高僧顯隱,大德世修,居家朝市,不勝枚舉。有緣自當相近,無緣對面難逢。若有善緣智觀,善哉稀緣,更應惜緣,無有空過,法不唐捐。2016/3

  第七十三問:「常有人說菩薩道,何為菩薩道,世人如何成就菩薩道呢?」您可以釋解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在此世間,行菩薩道,既是從初發菩提心,直至成佛的全部過程,具體對菩薩行人心願的延續;又是菩薩心行法要,具體對菩薩行人心法的規范。行菩薩道,有別於修解脫道。行菩薩道為解脫生死仍示現生死,岀離世間又積極入世化度有緣。修解脫道為聲聞緣覺解脫世間生死而不解脫世間生滅法則。二者關係,略講有四;一是乘法小乘法;二是依先後次序證得;三是三乘歸一權實法;四是以出世間智攝世間智。

  菩薩行人當修十種法,方可成就菩薩道;一是善知依法門修行,以法門為進山取寶的路徑;法門為佛接引眾生法寶,可三世傳承相繼。大乘法難聞難信,甚難得法受持;救世良藥稀有,療眾煩惱最適疾。無量財富皆依法,相續佛緣那由他;能滅三界一切苦,行持可入涅槃城。

  二是如法懺悔,依戒嚴身,禪定心空可空諸過失,能滅毀犯禁戒諸重罪無生法忍得在行,諸法無來心不動;法空亦得無滅忍,諸法無去不擾心。意空根塵因緣忍,因緣和合無自性;性空妙有無住忍,無異心念相續

  三是大開智慧,化解煩惱,善除身心障礙,能大精進禪行。佛恩法緣常憶念,眾生菩提不忘失;都攝六根念相繼,法塵不入了因緣。載法大器得法體,勇健無畏有大力;獨處寂靜安穩,遠離塵染自凈心。

  四是隨順因緣,恆順眾生,有善和親近力,能讓大眾信伏。親師求法求名,大辨義理莫求勝;心常恭敬知識,降伏驕慢不輕仁。精進禪行求法利,示現正法莫自顯;教人善法重義理,弘法利生莫為利。

  五是樂說無礙,法施眾生,明示宗門傳承,延續古佛家風精進禪行守正法,護持正法久住世;自開智慧能力,增益前輩古德功。常行善法懷平等大德隨順善人;凈行不見世間過,法相有染莫分別。

  六是依過去世佛緣,冥中自得加持力,保持善根堅固,永不散失。他人缺失不可比,不以為愚藏潛能;和合敬法學長處,慈心化度嗔怒人。世法自顯因緣相,戒法如事理圓融;切莫執著單一事,大觀無上菩提義。

  七是根契大乘,聞法受化,不由他教,自能修六度萬行。法施不懈予眾人,化導世心入悲憫;不私議論他毀禁,示現正戒願自悔。顯大威德四攝法,善巧四兩撥千斤;心有靈犀觀利鈍,深達法義教上根。

  八是示現凡夫,普通一員,拙象示予眾人,大行可舍定觀。慈心柔軟有妙方,喜舍入葯悲憫湯;德才化入善根力,技能利世含濟度。一切眾生皆不舍,創造機緣善根;福慧化作方便力,皆盡全力興法風。

  九是信仰堅固,不可摧毀,行持佛法得證悟,道心永不退轉。無數示現生死中,初心不改不厭離;供養十方無量佛,菩提心得加被。無量慈心續三世,明了諸佛行因地;信解行證微妙法佛性圓通智慧

  十是曠劫修種種行,皆利三界眾生,明心世與出世,真我善養佛性。本願堅固大成不退初心有情;受持諸佛因地願,阿僧衹劫當踐行。大欲世間精進,出世無欲唯凈行;深心佛道在當下,一念真誠寂靜

  若世間人有如此行作者,必是在菩薩道,應是遵佛累囑,乘願再來人。若人在說行菩薩道,身心未實修菩薩行,為發心尚未具足,離菩薩道尚遠。故此,修菩薩行在具足菩薩願心,行菩薩道在具足菩薩法心,修菩薩行與行菩薩道,共為成就究竟菩提因緣。空言為菩薩假名,踐行入菩薩實義;假名菩薩只言說,實義菩薩是真干。千萬別擺花架子,裝腔作勢放一邊;證得十分露一點,此時無言勝有言。2016/3

  第七十四問:「有一疑問,佛經中說,有人以滿世界財寶供養眾生,不如聞方等經名,或一句一偈所得功德差別在哪裡呢?無量財寶布施,還抵不過佛經中的一句話嗎?」請給予釋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當今世風,在部分人的觀念中,物慾第一,金錢為本;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攫取利益邪惡披上了善良的外衣,宵小化裝成君子的模樣,蒙騙善良,欺侮君子;而善良不肯被邪惡的外衣,君子不肯扮宵小的模樣,被人淡漠,受到歧視。稀有願以無量財富供養他人,而不求任何回報者;哪有閑暇去聽聞方等經的名稱,或一句一偈的法義。今有如此疑問者,吾心甚慰,樂於解答。

  佛教方等經典有無量義,可為世間稀有法寶,法運流轉稀有之事項,殊勝道業稀有之相洽,萬法興世稀有之乘積。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大般涅槃後,戒法住世時代,尚有以虛空菩薩為上首的八萬菩薩,當依佛慧命之法身大士相,順從時宜,護持方等經典見聞、讀誦、書寫、流傳、受持、解說之人,大力增益福壽,威勢護佑修行,避除人身災禍,保持安穩清凈。聞方等經,略講有十種功德;一是禪行中能破魔蘊境界,歇轉狂心;二是行持中能破外道律法,棄轉染心;三是法事中能破身心煩惱,消轉垢心;四是認知中能破邪見系縛,解轉欲心;五是善惡中能破三惡道苦,化轉貪心;六是苦樂中能破生死羅網,生涅槃心;七是發心中能植菩提種子,增長大心;八是因緣中能修菩薩行,六度法心;九是弘法中能講三乘圓融,無為凈心;十是成就中能趣佛道聖果,功德具心。故此應知佛經中說,有人以滿世界財寶供養眾生,不如聞方等經名,或一句一偈所得功德,確實如此,真實不虛。

  財寶布施與聞方等經功德,本質差別於心性不同、願求不同。心性不同,發心財寶布施的性質,為世俗善行之首,得人天福報,既可當世成就慈善家,又可後世人富貴;但利益終有了盡之時發心聞方等經的性質,為世間開慧之首,得無量法益,既可當世成就聖道,又可世世妙樂無限;且殊勝無有窮盡之期。願求不同,財寶布施的願求,為救濟災禍疾苦的貧困人群,使之得以活命、恢復健康、富足生活身心欲樂等;但不能使之解脫生死輪迴生滅無常煩惱綁縛、因果報應等。聞方等經的願求,為濟度無明疾苦的貧法人群,使之得以離苦得樂解脫生死、真常永生、勝妙無限等;還可以自利利他、長養慧命、植諸善根、續佛三乘等。若具體講,財寶布施不能改變心惡之人惡行,愁悶之人憂苦,塵緣之人纏縛,難度之人執著,無智之人愚痴,有漏之人慾習,凡行之人放逸,犯戒之人失道,凡夫之人嗔怨,煩惱之人無明。聞方等經能轉化心惡之人放下惡行,止惡向善;憂苦之人心開意解,離苦得樂;纏縛之人淡化塵緣解脫自在;難度之人心空執著,得度證聖;愚痴之人智開慧行,說法論道;有漏之人棄捨欲習,證得無漏;凡行之人恥於放逸,精進聖行;犯戒之人懺悔失道,恢復道心;凡夫之人了去嗔怨,智同聖慧;煩惱之人自破無明,心明佛境。

  佛經中的一句一偈,皆為法典律儀,含藏大妙義理;潤化心田無聲,導引修行證悟。無量財寶有形,法藏皆可化現;愚者累劫沉睡,一句可醒夢人。財寶布施世善,佛無二語彼岸;功德無法比擬,法眼放量達觀。真實不可相抵,比喻洽聞殫見;顯示方等殊勝,莫戀紅塵世間。總之,財寶布施只能利用身外之物,以物濟人,只結善緣;又人生人滅,緣起緣落,身命空苦,世法無常。聞方等經為得法財,招進心寶,真常不壞,福滿無盡;還可成就佛道,法性遍滿,眾生世界,器物世間,一切皆為法身妙明中物,濟養利樂一切眾生覺悟法化一切有情。2016/3

  第七十五問:「見聞佛教典故中,有一磨磚成鏡,比喻枯坐不能成佛;是不是修行人不需要靜坐,就可成就道業呢?」能否給予詳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在修學凈土宗的一些人中,特別是在家二眾,受三皈五戒後,皈依師告知,「回家好好念佛去吧!」很少有人依止明師,得受傳承,了知如何靜坐念佛受持具足戒律,都攝六根凈塵,達心凈念相繼。故在領悟法理上,觀念狹隘認知膚淺,習慣於在取捨之間選擇,不此及彼;取彼後便以因為果,不求甚解了義,不知擴展思路,不能多維考量,不善舉一反三,多問幾個為什麼,悟得圓融通達;結果舍此失彼,只結善緣,只種善根人天福報

  在佛教典故中,確有磨磚不能成鏡,比喻枯坐不能成佛之說;即馬祖道一禪師一人草庵精進禪行;懷讓禪師見其如此避世苦修、精進禪行之人,必是可度之人,也是可成大器之人;才師如匠心,點撥反觀,洞見真如,傳佛家業。若是馬祖道一禪師,不能如此精進禪行,只隨眾一句佛號,散腿無坐,散意無收,五蘊不凈塵緣未了,懷讓禪師還去點撥一二嗎?二人還有師徒緣份嗎?還能成就禪門一代宗師嗎?還會現世如此佛教典故嗎?當然都不可能!這裡,應知為什麼枯坐不能成佛。坐禪是人進入修行狀態基礎,離開坐禪難成道,枯坐也不成道。二者相互關係,即修行人除坐禪外,還有如何具足受戒、守戒、持戒、得戒等,還有如何去除妄想、染習、煩惱業障等,還有如何破除魔境、解脫根塵、化轉因緣梵行無漏等;還有如何善行世間、入定智觀、願心菩提、弘法利生等,萬種功行具足,證悟智慧圓通,往來世間無礙,方能成就佛道。若只禪坐,不加功行,未立德被,法執空相,禪如枯木,緣木求魚,掘地觀天,不能證道。如一小學生,喜愛學畫,非常刻苦用功,展志舒意尚可,但終究一事無成,難成大家;若遇明師教授技藝、指導功程、神來之筆、鬼斧神工,加上自我才智專一、努力研習、師生道交、意境升華等,可少費太多周折、少走太多彎路,成名成家是很容易的事。

  對於行人不需要靜坐,其他宗門古今皆無爭議;只有凈土宗近些年來略有論爭。特別是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宗門傳承間斷。教法逐漸恢復後,宗門傳承卻一時難以恢復如古。有宗門傳承的出家二眾銳減,而凈土四眾弟子劇增;加之受寺廟商業化、僧人職業化等不良世風影響,難免有人疑惑。於出家二眾中,大部分皆依宗門傳承修行;而於在家二眾中,少部分能依宗門傳承修行。面對如此狀況,知其因緣,應在劫數,適其善根,擇法自行。即學佛人能否靜坐念佛,完全是個人願行之事,他人絕無任何責難之意,更無與誰有為師之心;只是隨緣方便,結合講法解義,略示一二,僅供參學。有如遇迷路人,可順手指方向,以破迷津;也可作向導引路,趨吉避險;皆隨順路人意願而行,無有強予。但對能依宗門傳承精進行者,則有義務弘傳正法,大解教義法理,示範世間正行,促其速成道業。2016/3

  第七十六問:「在此五濁惡世,救度眾生苦厄,唯有佛菩薩;而聲聞緣覺則不能,為什麼?參學多年,所疑不能盡解,總覺得意猶未盡,理未至竟。」能否給予方便釋解,我等願聞。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在娑婆世界中,有佛清凈國土,為報身佛與諸菩薩所住;只是眾生根障業重,不可得見。還有五濁垢土,是佛依願為業重眾生所安立,凈法與垢法同時存在,聖性與自性同時住世;不同星球與不同眾生,有不同自然法則又有不同因緣法則,還有自然因緣和合法則,還有自然自然因緣因緣對立統一法則等,總稱為生滅法則。依如來界性,五濁垢土為三界,界性五濁與眾生五蘊和合而生眾生苦厄。在凈法與垢法同時存在中,有佛法三乘與眾生三毒相應。在聖性與自性同時住世中,有如來佛性眾生自性平等。在賢劫中,三界法則法界,依如來界性而生滅,具有客觀性,不隨主觀意志更改,可隨因緣善根調劑,為不可思議。至於三界諸天法界眾生,所依不同法則生滅規律,容易參學,故而不講。

  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化身與垢土法性相應,無來無去,非有非無,不垢不凈;依神通自在力,超越自然法則;依無緣大慈力,超越因緣法則;依諸法不共力,一切法則無礙。示現身依願力,入不同法界度脫眾生,出離垢土入凈土。入人法界,說三乘八萬四千法門,權實方便,將功德力含於法門中;並依功德力護念加持修行眾生,勸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唯以一乘法而入中道,到達彼岸。若再深解,是佛法性一切平等,無有異相,遠離染法,隨順因緣,廣大無邊,無我我所,無有高下真實存在,神力無盡,常住不壞光明清凈,威神不變,才妙有諸法;娑婆世界佛法性而得安立,一切法界因緣皆依佛法性而得顯現,一切修行法門皆依佛法性而得成就,一切證道聖人皆依佛法性而得安樂。還有,超過一切語言思維境界世間一切事項無法比喻,出一切有為法,為不可言說,唯證悟心明覺觀。

  諸菩薩證有十種神通自在,仗佛威神化度十方眾生菩薩依無分別智為體,天性清凈通達法界,無一切顛倒而見實相,空一切名相而入寂滅,入第一義諦無有煩惱染垢障礙,與世間法相應可入世,而受持念佛不失菩提;與出世間法相合可化眾生,而柔和法聲聞緣覺不著其樂。菩薩行人世間,依天性清凈,無修無不修,無行無不行,無道無不道,無心無心法,無業無果報,無苦無樂想,無垢無穢濁,無執無分別,示範、奉行、弘傳、護持正法解脫眾生煩惱,滅除眾生苦厄。若再深解,諸菩薩自利利他;以無明解脫、滅一切智障、漏根盡除、慈悲遍滿、喜舍盡善、無為自在成就常樂我凈的佛道自利;以無量化身示現生死未來際,以弘法利無窮無盡,以解脫眾生煩惱清凈處無有間斷,以佛三乘法化度眾生,以大智破除眾生妄見邪心痴迷疑惑,以大悲拔濟惡道眾生離苦得樂,以大喜化轉嫉妒怨恨邪行壞法眾生止惡,以大舍教化下劣貪樂微疑細障二乘出世不作思量分別,及眾善奉行為利他。

  聲聞緣覺為自利,也只能依二乘法教化眾生自利而不能利他。二乘人,是以遠離世間顛倒、出離惡道苦受、解脫生死輪迴、證入有餘涅槃自利。二乘人,聖性三界清凈彼岸智慧通達,以煩惱障不覺如來界性清凈圓融,以智障疑惑佛性真實存在而妙有一切,以聲聞障於生死中生厭離、畏懼、疲憊、極苦心,以緣覺障於教化眾生自利中得少功德為足心,而不能利他。具體地講,聲聞緣覺有四種惑未破,尚未真正自利,何來利他。一是生緣惑,五蘊無明同住,一切行生諸業;行業是緣五蘊生,還是緣無明生,而疑惑不清。二是生因惑,無明住處,諸行則有業生;行業無明而無明無體,因五蘊生而五蘊無作,而疑惑不清。三是有有惑,是緣無明住處所生諸業,而因無明住處五蘊已得無漏,無漏何處所生行業,而疑惑不清。四是無有惑,無明住時一切煩惱住於何處,若住五蘊中,煩惱為外來;若住無明中,煩惱為無有;念念微細生滅墮落,不能覺知,而疑惑不清。若再深解,聲聞緣覺五蘊不空微細妄起虛幻,有四種難未解,尚未真正自救,何來救他。一是煩惱難,三界內方便生死生死煩惱,緣於無明無明如何破解。二是業習難,三界因緣生死無明成就業習,無業習則無命,業命無法破解。三是生報難,三界生死有報,皆由因果律法,法則無法破解。四是過失難,三界內染凈同住,諸行難免過失,無過失則無行,行失無法破解。

  如此講法,雖盡所能,仍是法音寡聞,證悟有限,知見淺薄,不能盡解,還請開士往參大智,以求斧正鄙解。2016/3

  第七十七問:「讀誦受持方等經典,等於值遇十方三世諸佛,能滅破戒五逆、誹謗正法重業,不明白其法理是什麼?」可以給予講解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有善因緣喜樂佛法,憶念不斷,見聞常新,為讀誦方等經典。深植善根,受教奉行,依法持戒,禪行道業,為受持方等經典。方等經典為過去佛所說,現在佛今說,未來佛當說;法流一脈相承,方等三世大音,萬劫難得值遇,十方詞曲同工。世有見字如面,法妙誦持相等,佛授機宜如此,明義解理自行。關鍵在於身心,心必真信,信必實行,行必果敢,敢必不惑;入佛性海,法潤肺腑,灌頂開智,應感道交。千萬不要疑慮重重,文過飾非,在靈不靈、準不準上繞圈子,錯過機緣,失於當代,悔在後世

  能滅破戒五逆、誹謗正法重業的法理,根本在於方等經典,為過去佛法舍利,現在佛法性身,未來佛慧命身;等於過去佛法住世,現在佛性住世,未來佛慧住世,功德力不增不減。對修行人而言,可從四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受教續根;二是懺悔續緣;三是善行續功;四是贊佛續德。

  受教續根,為破戒五逆、誹謗正法重業,是於過去世中,所造作邪惡業習,在過去佛所善根已斷。今世有善緣誦持方等經典,憶念方等經典中過去佛名號,仗其功德力,可滅除業習,續接已斷善根;如人兒時,不懂世事,童口無忌,渾噩惡搞;長大成人後,受師僧父母教誨,面貌一新,德才兼備,還能現實與兒時相提並論嗎?兒時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誹謗正法重業,師僧父母教誨可喻誦持方等經典

  懺悔續緣,為破戒五逆、誹謗正法重業,是現在世中,所造作邪惡罪業,在不知不覺中於現在佛所善緣已斷。在善友勸告下,見聞能誦,誦後能持方等經典,稱念現在佛名號,自知懺悔罪業,可續接已斷善緣;如人年輕時,易於沖動,桀驁不馴,胡亂妄行;逐漸成熟後,在師長父母誡勉下,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還能現實與年青時混為一談嗎?年青時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誹謗正法重業,師長父母誡勉可喻誦持方等經典

  善行續功,為誦持方等經典後,生歡喜心,順受佛教,守持戒律,禪行正法;自我醒悟,無智即是煩惱,不持即是犯戒,非法即是逆罪,迷理即是謗法。信心生起,了義化滅煩惱,明心化滅犯戒,正行化滅逆罪,解理化滅謗法。自知廣修六度,奉行眾善,不令生惡,可續接已斷善功;如人壯年時,貪求安逸,酒色財氣都好,賭毒戲樂沾邊;在法度規矩約束下,改為潔身自好,樂善助人,還能將今天與昨天同日而語嗎?壯年時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誹謗正法重業,法度規矩約束可喻誦持方等經典

  贊佛續德,為誦持方等經典後,在善根、善緣、善功已續的基礎上,以贊佛功德心法光明生起,誦持等於見佛,善行等於佛事,說義等於法事,正修等於僧事。滅除往昔諸重業,如炎日化雪,消融於無形,可續接已斷善德;如人老年時,經歷了人生四季中的冷暖,七情六慾中的苦樂吉凶禍福中的得失;在時光歲月恩澤下,一切看破放下心智歸於平淡還能智者老成與痴頑不肖整齊劃一嗎?痴頑不肖可喻破戒五逆、誹謗正法重業,時光歲月恩澤可喻誦持方等經典

  在此世間,欲求解脫成道,須值遇三種明師;一是值遇佛住世,依佛為師;或讀誦受持方等經典,大精進禪行,可速究竟解脫成就菩薩道。二是值遇菩薩應世,為大善知識,依戒為師;或誦持方等經典正法修行相結合,可速次第解脫往生凈土三是值遇聲聞緣覺現世,為善知識,依戒為師;或誦持經典與依法持戒修行相結合,可速方便解脫成就道果。否則,多是在人天善道,難得生死解脫。2016/3

  第七十八問:「學佛人中,有邪見誹謗三寶之人也有破戒造作惡業之人;他們能消受得了十方供養天地恩賜之物嗎?」請您能予解答。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學佛人含出家在家四眾四眾修為參差不齊,受持戒也有不同;還有因緣善根差別更有悟道果次第。加之時環境影響,眾生染垢業習加重;學佛中有名有實,佛子魔民混雜一處故有邪見誹謗三寶之人也有破戒造作惡業之人,不足為怪。佛有不說四眾過戒,我輩自當守持順從;但應分明開遮秩序,只為辯清義理無過。否則眉毛鬍子不分善惡正邪淆為一團;以示正聽實是理解,方顯佛法智慧高端。

  十方供養是佛財,一切廟產皆僧物,統為眾生血汗錢,分文因果重如山。可為伽藍道場,維修塔寺佛事辦,利養僧尼精進,扶危濟困種悲田。故此應知,佛財神聖不可侵奪,僧物貴重不可亂用,血汗如命不可踐踏,因果計算不可巧取。古今天地護法明見,校量功德冊記善惡,損益禍福如影隨形,絲毫不爽千真萬確。分清佛財,明辨因果,不但告之四眾醒悟,還對大眾有益;特別是侵吞廟產、假冒僧尼、盜取寺物、損害常住,更應幡然悔悟。

  天地恩賜屬自然,勞作創造之物產,生存環境加空間,深究細琢不簡單萬事因緣主宰,一切神力在里邊,合理利用不過度,身外皆非所有權。故此應知日月運轉時空不歇,空氣流水如法潤澤,生滅規律調控物種,適者生存皆依法則金銀財寶交換中介,食品衣物解決飽暖,切莫以為該為我用,天地有本大帳償還。特別是在家人,對此難以理解;怎麼我用自己勞動所得還有因果嗎?只能反問,各自理解去吧!難道生老病死、三災八難、空苦無常六道輪迴,不是因果嗎!

  佛法中確有,具足比丘戒、菩薩的人,若破毀重戒,不得受一切施主供養,不得在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等。義在告誡學佛人,應正見贊嘆三寶,嚴格守持戒律等;同時告誡邪見誹謗三寶與破戒作惡之人,及早醒悔,以免加重業報與加速墮落等。因為,佛法中還有,一切施主供養畜生得百種福報供養一闡提得千種福報等,何況供養感化學佛人中邪見破戒者。所以,施應心無分別供養善行皆為福田;受應生懺改正了業,惡行皆為苦受。

  在此世間,有四種人,能消除一切供養天地恩賜之物,所帶的一切業力;一是十方諸佛示現之人;二是菩薩乘願再來之人;三是悟道果的辟支佛之人;四證悟道果的阿羅漢之人佛法中有一句了義語,可銷萬兩金。而其他凡夫之人則不能消除一切供養天地恩賜之物,所帶的一切業力;何況邪見誹謗三寶與破戒造作惡業之人!其中法理在於,諸佛菩薩有無功德,於世承傳弘揚大乘正法,救度無量六道煩惱眾生,化度無量聲聞緣覺證得彼岸。辟支佛、阿羅漢三界了脫生死定慧十足,戒行圓滿,教化眾生無量善行,超出生滅規律限制。其他凡夫之人,無有道力化業力,只能隨業力而轉。十方供養中所帶業力,在於施主的願求心非常大,求當官發財、除病去疾、生兒育女、趨吉避凶等;還在於廣種福田施一得萬報,投入德本利息特別高,本金加息等於身命財,種植福田必然得回報等;業力與利息,除佛菩薩承載大部外,剩餘少分誰受供養誰承擔,這就是與眾生所結善緣。還有天地恩賜之物,一切皆有神力主宰,利用天地恩賜之物後,不能善行增益神力,不能念佛誦經感恩善神,神力便損害利用者,惡神便會降災落難;如各種禍亂飢荒、瘟疫惡疾等。還有法則不饒人,升清降濁,輕起重沉,光明黒暗,善騰惡墮,感召法界,隨業而去天地無情,人身無奈,主觀意志規律控制;如自去天堂地獄餓鬼畜生等。其他凡夫之人皆如此,何況邪見誹謗三寶與破戒造作惡業之人,除墮無間地獄受報後,還要披毛戴角,萬倍償還所欠業債;再去以各種身像、方式方法時間,萬倍償還因緣債。緣不可斷,帳不可賴,天經地義,理所應該;六道輪迴,三世因果時空變換,和合自然

  講到這裡,有人要問,學佛中的凡夫之人如何能消十方供養天地恩賜之物所帶業力呢?其實,四聖道之人也不是一世成就;而是因地善行積累,道次漸增,戒行不墮,累劫修行,方證道果,圓滿菩提凡夫之人在漸修中,戒律不可失,法門不可失,善緣應增長,善根應增長;還有,唯能誦持大乘經典所得功德不可思議,速增道力,化轉業力。2016/3

  第七十九問:「釋迦牟尼佛一生都做些什麼?創立佛教對人的生命有何意義,其作用在何處,又如何體現呢?」如此疑問,各種理論解答很多,但又感覺未及實相,能否將您的認知為釋解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疑有千種問,解有萬種答;不破文字相,仍在思維轉。佛已涅槃行,世人覺悟少;解疑皆方便,說義誰能了。雖義理難盡,世仍須有說,可依佛大日慧炬,點亮眾人心燈,又相傳相續;但又應知,一切萬法無相,名相言說有法;法離文字言說,文字言說無法。菩提亦無名相,文字言說菩提;菩提中無文字,言說中無菩提。第一義諦中道,皆為不可思議;世法方便隨順,接受交流義理語言文字說法,表示無上菩提;告眾生佛性,運用思維工具。

  釋迦牟尼佛本無行,示現世間廣修諸行;本無一法可說,又方便廣說諸法;如一寶珠置於泥中,由於本性凈潔,五濁垢泥不能污染,方顯彌足珍貴,世間稀有罕見,價值可濟無量眾生貧疾,值遇獲福萬世享用不盡。釋迦牟尼佛一生,四維七步而行,示現世間無上獨尊;不處宮中娛樂,示現欲度眾生因緣;岀離宮中而走,示現岀離三界無嗔愛;剃除須發棄捨寶物,示現遠離煩惱無貪著;身披袈裟沙門,示現調伏眾生壞自高心;六年苦行飲食,示現調伏外道世俗;常住山林坐褥草,示現少欲知足驕慢;證得無上菩提道,示現了知一切法正等覺為佛;三十二相庄嚴身,示現為一切眾生最上福田;身有老病相入般涅槃,示現壞貪身貪壽貪欲我執

  創立佛教,應從宇宙生命現象緣起。十法界生命現象,生存環境、存在方式生滅法則、享樂程度相貌體形、能量智慧等,差距甚大,不成比例。差距在哪裡,就一個字,差在德上。佛德在於福慧圓滿福德具高能量,慧德具高智慧。福慧為功,功在佛性具足佛性具足成就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具足四智,為高能量智慧生命體法身五種,為實相、功德、法性、應化、虛空法身。實相法身,超越諸相,恆住法界功德法身,施積功行,萬善具足。法性法身,了悟法相義理遍周。應化法身,應現善惡,濟眾化物。虛空法身法身無邊,不可度量。報身依法性而住持凈土化身依法性而妙用十方。菩薩之德與佛德相比,差距在法性身尚不圓滿有一無明未破。聲聞緣覺之德與菩薩之德相比,差距在未證法性化身功用,只能三界自利。但一切人天眾生,皆有自性,與佛性相同。自性是一切生命現象的本原,由法性緣起而生無明無明五蘊而遮蔽自性,法性與五蘊互動而和合,和合於不同生命現象中,造作沾染善惡業習,受業習力感召不同形體而循環不息,從無始劫來,到無終劫去。人天眾生自性,只是身心沉迷五欲未修,言行造作惡行墮落未度,依蘊習感召不同法界身相,五濁惡世顛倒而苦受無期。故此佛憫眾生,設教三乘濟度,依佛功德力合於身心自力,培德以增福慧,化轉染垢業習,救惡道於離苦得樂;教人天眾生修善法於四諦十二因緣,脫離六道輪迴,同時發菩提心六度萬行,往生彼岸

  佛教作用,略講有二;其一在救度眾生慧命,出離世間,增長功德,永享極樂。其二在救度眾生奉行諸善,和平和睦,轉化惡緣,解脫生死。特別是佛教揭示的因果規律善惡有報,世人生起敬畏心,自覺約束身心言行作用體現在德上,聖德體現在證得道果品位上,四向辟支佛,四果阿羅漢;天德體現在道法自然善業上,天仙神通逍遙,天人無比快樂;人德體現在中庸之道善行上,古今聖賢仁者,慈善君子智士。四不善道,昔於人道時,言行嚴重失德,身心染垢惡行不受善法約束,色受想行識五蘊熾盛,財色名食睡五欲十足,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殺盜淫妄酒五種惡行,冥中魔法長期攝受,業習牽引苦受惡報佛法世間,護持有德,防止失德。

  受語言文字相的障礙,又受思維知見的局限,無法將悟知中的實相境界讓人一目瞭然,更無法將佛法無量義理真如讓誰豁然了悟;只能掘冰山微小一塊為角,破萬卷書中一本小序為題,學人自愧,羞澀供養。2016/3

  第八十問:「學佛人應念佛、禪行外,還應如何修身心、講誠信、無怨敵、得富貴呢?」願您為其解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學佛人於禪行中自能念佛念佛中不礙行住坐卧諸事。修身心、講誠信、無怨敵、得富貴,不是修行之外的事,而是應該具備的基本功。但是,學佛人與平常人的基本功,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處;既有衡量標準差別又有功德妙用的不同。於出家二眾,益修清凈梵行,少省煩惱干擾;益得擁護贊嘆,少了猜忌抵毀;益於四眾和敬,少分有說是非;益利佛事興隆,少去道場荒廢。於在家二眾,益擺脫紅塵誘惑,少欲知足增雅志;益有善友常共事,少疑人事公心;益眾團結成合力,少惡因緣減內耗;益善行種悲福田,少疲奔命好修道。修身心、講誠信、無怨敵、得富貴,看似平常,實為重要,是學佛人一生修行過程中的組成部分,也是做人德行的基本要約;若修為不好時,可損毀修行、道業、善緣、諸事,為行不如法,心不如戒,事項不圓融功德有缺失處,不可不慎,不可不修

  修身心,首先應平靜心態,端正言行,淡化俗念,放下名相;遠離是非不生煩惱,都攝六根,精進禪行。然後須做到,值遇逆緣不暴燥,會見惡友不嗔恨,聞說是非不痴行,受到毀辱不惡口。還須做到,安住慈悲行願,堅固菩提道心,放大胸懷眼量,平等一切眾生。還須做到,喜聞大乘經論,歡欣正法修行,精勤忘記疲倦,不染世俗清凈。還須做到,禮敬供養諸佛,請佛長久住世,印製流通經典,贊嘆佛像庄嚴

  講誠信,首先應誠懇待人,浩養道德,常說如語,做事無欺;講究信義,直心為人,言真做到,一諾千金。然後須做到,言行相符不誑語,表裡如一不奸詐,信守承諾不失約,誠實人不欺瞞。還須做到,善友眾前磊落,光明不覆諸惡,承認懺悔過失,厚德推功攬過。還須做到,常聞知識講法,順受擇善而行,不求過失於人,切忌功高我慢。還須做到,辯法為明義理,相左求同存異,千萬不起惡心,引咎自責罪己。

  無怨敵,首先應淡化名利,不計得失,看破榮辱,心無怨恨;逆緣可親,化解仇恨,容讓取智,仁者無敵。然後須做到,欺辱言謝善知識,揭露己過大善人,傷害侵損我感恩親近善友無諂心。還須做到,擁護他人成功,贊嘆同修法勝,好事他不爭,一切心無嫉妒。還須做到,歡喜人獲名譽,抬舉德者貴重,勤勞不貪利益,自醒智慧心語。還須做到,常行換位思考,改換心態慧觀,菩薩行人謙卑,切莫狂傲輕毀。

  得富貴,首先應積德行善,端正良心孝行養家,才能報國;重道輕術,公平正取,以仁為富,受敬得貴。然後須做到,勤儉養德不縱欲,和氣生財用技能,平等正義酬合理,扶危濟困施貧人。還須做到,供養三寶得福,憐憫殘弱悲田,不能輕起心慢,慈善事業助人。還須做到,面帶笑容奉獻,恵施服務愛心,眾皆擁贊口碑,聚義籠財資本。還須做到,恪守生財之道,輕道重術有損,善惡法無空過,奉獻不求報果。

  只有如此行作,才能為當今後世常修身心、真講誠信、素無怨敵、大得富貴。因為,大乘佛法核心,依三德為重,菩薩行人世間,應遵教奉行;佛救護眾生如一子想為恩德菩薩行人則以大願力為固本;佛化度眾生斷除一切煩惱惑業凈盡無餘為斷德,菩薩行人則以大悲心為上首;佛解脫眾生平等照了諸法圓融無礙為智德,菩薩行人則以大智慧為方便。菩薩行人融會貫通三德修行中,修持大正行,重於菩提願力;踐習甚深中觀,重於空觀智慧;弘法利生事項,重於所具悲心。菩提願力通過廣大正行才能顯現,形成一體。甚深中觀義理佛教綱領,一切義理含空觀智慧。弘法利生事項圓成所具悲心,為行菩薩道。所以,如此行作為最上,以空實一相而得成。2016/3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