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念佛600問(四)

  印光法師(1861~1940)傳為大勢菩薩化身,是近代絕無僅有的一位徹晤自心、圓悟藏性而為我佛教界所公認並奉為凈土宗第十三祖。大師一生潛修秘證,貫通宗教,但他卻專註弘揚凈土念佛法門並以書信方式細緻耐心地解答念佛人提出的各種疑難雜問。所寫書信、論文及開示法語,字字珠璣,語語見諦,被有慧眼之士匯集成《印光法師念佛600問》,被教內外大德、專家和學者們譽為是一部濃縮的藏經,視為珍寶。本刊分十二期全文刊出,歡迎學習與收藏。

  150、念經、拜懺、做水陸,何以不及念佛?

  以念佛,人皆能念故。

  念經、拜懺、做水陸,何以不及念佛?以念佛,人皆能念故。念經,則雖有百僧,念者難得有五十人。有不識字者不念,有識字口齒鈍,其快如流不能隨,亦不念,有懶坯雖能念而不肯念,故成虛文者屬多半。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此極熟之六字佛號,彼若不塞耳,則此六字,歷歷明明由耳根以貫入八識田中,其人心中,固一句一句南無彌陀佛,從始至終,常得顯現。雖不念,與念之功德亦差不多少。況一切來往之人,孰是塞耳不肯令聞之人。既不塞耳,則亦以此六字,由耳根以貫入八識田中矣。一句染神,永為道種之利益,唯念佛獨有,念經則無者。以文句各異,不熟者不知是何文。即熟者不攝心諦聽,亦難了了。光之愚誠,不僅為尊夫人計也。

  (《法雨涓滴錄》附錄:印光老人復黃涵之道尹書節要)

  151、三業未凈,念佛有沒有功德?

  三業未凈,尤當志誠念佛,以求其清凈。未凈亦有功德,切不可錯會。

  則從此以後,當兢兢自守,凡有不好念頭一起,即便生大慚愧,猶如裸露於稠人廣眾之中,慚愧欲死。如此久久,則壞念頭自然不起矣。意業一凈,身口亦隨之而凈。三業清凈念佛名號,其功德便廣大莫名矣。然三業未凈,尤當志誠念佛,以求其清凈。切不可錯會,謂三業不凈念佛功德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21頁 復陳鳳梧居士書)

  152、聽一聲佛號或念一聲佛號有多大功德?

  無心聽者有大功德。若留心聽,功德更大至誠懇切常念,往生有份。

  念佛一事,約現生得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常念,若種善根,雖戲頑而念一句,亦於後世定有因此善根而發起修持者。故古人大建塔廟,欲一切人見之而種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佛在世時,一老人慾投佛出家,五百聖眾,觀其八萬劫來,毫無善根,拒而不納。其人在祇園外號哭,佛令召來與之說法,即證道果。五百聖眾,莫明其妙,問佛。佛言,此人無量劫前,因虎逼上樹,念一句南無佛,遇我得道,非汝等聲聞道眼所能見也。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為彼說,彼聽得佛號,亦種善根。聽久亦有大功德。無錫近來念佛者甚多,一人會素菜,凡打佛七,皆叫他做菜,彼日日聽念佛聲。

  後其子將死,即曰,我要死了,然不能到好處去,你把你的佛與我我就好處去了。其父雲,我不念佛,哪有佛。其子曰,你佛多得很。你只要說一聲,我就好去了。其人曰,那隨你要多少,拿多少,其子即死。自謂素不念佛,何以有佛?明白人謂,汝做菜時所住之屋,近念佛處,日日常聽大家念佛,故亦有大功德。此系無心聽者。若留心聽,功德更大。念經則無有重文,不能句句聽得明白。即留心聽,亦難清楚,況無心乎。可知念佛功德殊勝。(《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36頁 復張覺明女居士書九)

  153、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功德更大嗎?

  此事當從用工上論,不當從多少上論。且依諸祖成規,念六字名號,切勿以多少計。

  龍舒文,令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此事當從用工上論,不當從多少上論。此一句,若單念六字佛號,雖日念十萬,念滿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數。然則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縱有信願,未必即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願者,決定可以往生。且依諸祖成規,念六字名號,切勿以多少計。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圓攝十方三世一切佛號,何止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耶?(《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7頁 復陳其昌居士書)

  154、此間發心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就生一朵蓮花嗎?

  眾生願生西方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召感彌陀慈悲誓願攝受心。兩心相應,西方七寶池中,即生一朵蓮花

  夫眾生之心,與阿彌陀之心,覿體相同,若以信願憶念相感,必致彌陀慈悲誓願攝受。故此間發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七寶池中,即生一朵蓮花,倘精進不退,則其華漸見廣大,待至其人臨終,佛與聖眾,即執此華,接引往生。宋荊王夫人,篤修凈業,姬妾使侍,無不率行,有一姬妾,無疾化去,夫人夜夢亡妾,殷勤致謝。又引其西行,見一寶池,其量廣大,中一大華,光明殊勝。妾曰,此夫人生處也,其中周圍所有之華,皆蒙夫人教,及展轉相教以發心者。夫人醒已,悲喜交集,未幾,值誕生日念佛立化。(《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219頁 汪含章夫人往生記)

  155、凈土法門易行利益體現在哪裡?

  專仗佛力往生其所得之益,比業盡情空者,高超多多。可見凈土法門殊勝

  須知信願念佛,求生凈土,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一切法門,不到業盡情空,不能了生脫死,以唯仗自力故難。念佛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即可超凡入聖,以專仗佛力故易。一得往生其所得之益,比業盡情空者,高超多多。此之法門,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士農工商,在家出家,皆應修持。不唯不礙一切職業,而且能助一切職業得易成就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78頁 海門汲浜鎮助念往生緣起)

  156、為什麼說佛法利益多被愚人所得?

  老實頭顓蒙念佛,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凈土之妙,妙在於此。大聰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緣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轉,了無出期,可不哀哉。

  凈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老實頭顓蒙念佛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覿體全彰。待至臨終,定登上品。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凈土之妙,妙在於此。不識此義,縱令參禪得髓,看教明心。倘有絲毫惑業未盡,仍然生死輪回不得出離。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婦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帶業往生者所憐憫。嗚呼!真利益多被極庸愚人得。大聰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緣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轉,了無出期,可不哀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5頁 凈土篇序)

  157、往生以後有什麼勝緣資成道業?

  一得往生,則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煩惑不期斷而自斷。親炙乎彌陀聖眾,游泳乎金地寶池。仗此勝緣,使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

  若依念佛法門,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無論出家在家,士農工商,老幼男女,貴賤賢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煩惑不期斷而自斷。親炙乎彌陀聖眾,游泳乎金地寶池。仗此勝緣,資成道業。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05頁 念佛懇辭序)

  卷五 凈土法門修持宗旨

  158、凈土法門(念佛法門)以什麼為宗?

  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頁 一函遍復)

  念佛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36頁 復幻修大師書)

  159、念佛決定往生條件是什麼?

  信願行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此不備書。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1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凡修念佛法門者,務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普勸同人,求生極樂。果能如是,則萬修萬去,決不漏一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07頁 念佛懇辭序)

  160、修凈業的要求是什麼?

  嚴持凈戒,發菩提心,具真信願。

  凡修凈業者,第一必須嚴持凈戒,第二必鬚髮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願,非願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90頁 凈土指要)

  161、往生凈土需要哪三資糧?

  具足信願行,即是凈土三資糧。同時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嗔痴,戒殺盜淫,自利利人,更合佛意。臨終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生到極樂世界去。

  念佛的人,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凈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53頁 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

  凡我有情,聞是凈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剋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卧,迎賓待客,著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譬如切事繫心,凡百作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願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鬚髮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嗔痴,戒殺盜淫,自利利人,更合佛意。否則心與佛背,感應道隔。但種來因,難獲現果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652頁 凈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162、為什麼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凈土法門,大綱在信願行三。必須要真為了生脫死,以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大菩提心。修持之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必須要真為了生脫死,以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大菩提心,以深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故徹悟禪師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乃最簡便之要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5頁 復朱智貞居士書二)

  凈土法門,大綱在信願行三。修持之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無須多說,依此力行,則自可親得其益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85頁 復湯文煊居士書二)

  163、依哪八句話,為聖為賢,了生脫死,皆有餘裕?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今謂只此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為聖為賢,了生脫死,皆有餘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誠。汝能始終守之以誠,則更無可言矣。談玄說妙,弄口頭,求神通,宜置之東洋大海外,方可親得實益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10頁 復周伯遒居士書十八)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91頁 復蔡契誠居士書三)

  164、信願行三者是什麼關係?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往生嗎?

  信願為先導,念佛正行。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念佛行人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信願為先導,念佛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4頁 復陳錫周居士書)

  念佛有信願,決定會臨終往生西方。無信願,則只得人天福報而已。有信無願不名真信。有願無信不名真願。信願二法,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79頁 復琳圃居士書)

  蓋凈土一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事廢理,仍屬自力法門。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所以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篤哉斯論,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9頁 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165、如何認識和處理願與行的關係?

  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發願當於朝暮念佛畢時,此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

  (附某居士原書)

  鄙人信從凈土,已決定奉行,而於願行兩字,尚須乞教。願與行是否兩種分運,抑須同運。一,若以兩種而論,則念佛時先發願求生,如慈雲十念求生文然後再念,惟念佛時只存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旨,心口如一,歷歷而轉,於念念中但存這麼念,並亦無求生之願,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屬上品,此是照徹悟禪師之語。二,若以願行同運而論,則念佛時聲聲如嬰兒墮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禪師之說。又若堅密大師雲,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與玉峰師說正同。

  惟以上兩說,第一說所雲,念佛時似少懇切之旨。蕅益大師曾雲,求生凈土,全賴信願。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然則雖念到一心不亂,恐未能十足穩當。照第二說所雲,雖念佛時願行具足,而念念之間,心中多存一願,則於一心不亂,似又嫌不純。按時杭僧□□師亦以不能兼顧,不能不顧為慮。玉峰有用兵之喻。末學鈍根未明究竟,想高賢必有確論以作後學津梁

  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閣下既已篤修凈業,信之一字,諒已全體擔荷,究竟無疑矣。至於願行二法,似猶有彼此對待之執,不能融會貫通,致於圓融無礙法中,生起許多障礙。俾徹悟、堅密、蕅益三大師之普照萬匯圓滿月光,只因一絲當目,便成分隔矣。惜哉!今謂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說甚同運分運,說甚願存則一心不純。原是一個,何得頭上安頭,以不能兼顧及不能不兼顧為慮?觀閣下所說,與某僧之論,皆實未能著實從事,乃於未發足前,先擬議到家景象。故於古人對治分別之法言,反生出種種分別。試問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懇切而能然乎,無信願而能然乎?

  徹悟堅密二師之語雖有異,而意實相資而相成。認做分運同運,可謂無擇法眼。至於蕅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凈土,及不依凈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葯也。何可引此凈宗門外之事,以例信願具足之真修,致門徑混濫也。此上約理通說也。若約事別說,發願當於朝暮念佛畢時,(晨朝十念,亦先念佛發願)或用小凈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凈土文。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須知發願讀文,乃令依文發願耳。非以讀文一遍即為發願也。除朝暮發願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56頁 復擬答某居士書)

  166、念佛求生之人,為什麼不必求知念佛的是誰?

  末法人障深慧淺,求知不可得。不如學愚夫愚婦老實一心念佛,求生凈土

  (附來書)

  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竊謂靈峰、夢東諸大師,及我師文鈔,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婦通途立說。若吾輩能通文字,心思複雜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婦念佛方法,斷斷不能往生凈土。鄙意以為念佛求生之人,當先求知念佛的是誰,蓋既見主人翁,則念佛方有用處,往生方有把握。不特念佛應當如是,即念經持咒,亦何莫不然。今人動謂老實念佛,死心念佛,即可往生。不知苟不能識得念佛的是誰,則念佛何能老實,何能死心。縱使日夜十萬聲,於生死有何相干哉。有以古人多專主持名,不參是誰相詰者,雨木曰,此乃古德罷參以後之事初心非可效法也。雨木見今日念佛之人,十九不明此旨,實可哀愍。當時時苦口勸人,而居士中竟有謂我為邪見者。佛法真義,沉晦至此,曷勝痛嘆。茲特披陳所懷,敬求印證,並乞詳加闡示,眾生之幸,非僅雨木一人之幸也。

  詳觀來書,不勝欽佩。閣下欲令一切人親見本來,直登上品,觀經所謂讀誦大乘,解第一義,發菩提心,勸進行者,其閣下之謂乎。雖然,說法當須觀機,若不察機,妄投法葯,則與庸醫以葯殺人無異。須知禪凈二宗,歸元是一,修法各別。禪以徹見本來面目為宗,凈以信願念佛求生為宗。使世皆上根,則閣下所說,誠為有益。而上極甚少,中下甚多,不教以信願求生,而教以參究是誰,參而得之,固為大幸,尚須重發切願,以求往生。若參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誰不能往生之念,則斷無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之事矣。而今之參者,其能真到大徹大悟地位者有幾。

  夫知念佛的是誰者,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勿以餘人論,即閣下亦未曾到此地位。何以知閣下未到,以至則決不敢說靈峰、夢東為就愚夫愚婦立說,而不知是誰,即老實念,死心念亦不得名為老實死心,縱使日夜十萬,於生死有何相干,及謂古人專主持名為罷參後事,初心不可效法等語。由是言之,閣下之心,實欲自利利人閣下之語,實為自誤誤人矣。切請緘默莫說,否則如來普度眾生一大法門,被閣下關塞錮蔽,莫由開通,其罪當與謗佛謗法謗僧相等,可不慎乎。閣下之見,以不知契理契機之所以然,妄執利上根之法,而普勸一切修習,遂成偏執謬見。以不合機之法,妄行勸修,謂為佛法真義。光雖庸劣,民與閣下同陷謗佛謗法謗僧之咎,而妄為贊許乎哉。如謂不然,祈付丙丁,各行各道即已,光豈能強閣下舍已所學而從我乎?不過以閣下見問不得不直貢愚誠耳,祈洞察是幸。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43頁 復汪雨木居士書)

  167、念佛之人為什麼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

  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無信願求生,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生死不了,輪回無有出期。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若開悟而惑業凈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生死。又無有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回,其可得乎?須知法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願同人悉體此義。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頁 一函遍復)

  168、念佛人為什麼不可以自殺往生?

  若厭世心切者,不如竭誠盡敬,專志念佛,求佛垂慈,早來接引。以自殺往生不僅不能往生,反而成枉死鬼矣。

  念佛之人,不復作生死業,然宿業未盡,何能即得往生。若厭世心切,竭誠盡敬,專志念佛,求佛垂慈,早來接引,則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則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當其正戕時,已經心正念。況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也。此種邪見,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切勿說此話,免得無知受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90頁 復吳滄洲居士書三)

  169、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錯在哪裡?

  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往生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21頁 復朱德大居士書)

  170、念佛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菩薩行道,以利人為先。修凈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只要深信切願,不必一心不亂,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

  念佛人要生信發願,持佛名號,願生西方。離信願行三者,則無有是處。

  修凈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8頁 復何希凈居士書)

  凈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49頁 復永嘉居士書三)

  所言照料林事(編者註:謂居士團體事務),不能專修,深恐難得一心,未得往生或難如願者。須知菩薩行道,以利人為先。凈土法門,以信願為導。有真信切願,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已得一心,亦難往生。(宗門人念佛,多不講信願,則仍屬自力難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難垂應,此一著要緊之極,故為道破。)但肯以光所說以上之事實力行去,則與觀經凈業正因相應,與佛本願相應。固不必疑豫其難得往生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808頁 復王誠中居士書)

  念佛人要生信發願,持佛名號,願生西方。離信願行三者,則無有是處。只要深信切願,不必一心不亂,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倘使大徹悟人,再加以念佛,必能蒙佛接引,品位加高。(《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5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聖誕開示法語)

  171、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亂,那可以一任隨便嗎?

  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一任隨便往生也就無分了。

  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謂凈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故不令汝汲汲於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無障,因汝以無理為理,而自生障礙,又復尤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07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八)

  172、凈宗行者為什麼要切戒不接受佛力?

  一個人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藐視佛力,喪心病狂。凈宗行者,所當切戒。

  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心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生死。信願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凈宗行者,所當切戒。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90頁 凈土指要)

  173、什麼人能作真念佛人?怎樣做才是念佛人?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無所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念佛人。

  念佛人須知行住坐卧食語,無非自利利他之時。如是念佛菩提就會更為殊勝。其次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吃素戒殺做起;須心心念念,對治自己習氣毛病;須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須將好體面的心完全放下。果能如是,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無所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29頁 復永嘉居士書)

  隨自意三昧,為上中下三根同修之行念佛雖不專以彼為主,亦不可不知。知此,則念佛菩提心更為殊勝。以其知行住坐卧食語,無非自利利他之時也。然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吃素戒殺做起,則方為真念佛人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0頁 復崇明黃玉如書)

  佛堂日課,即依現在所訂規矩,切實修持。然不可一向專在事相上用功。必須心心念念,對治自己習氣毛病。能如是者,方為真念佛人。否則,如水泡石頭,絕無心得。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31頁 與明本師書)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隻圖快圖多,胡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4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人各有所好,好空名者,必不注重實益。汝庶祖母,雖有數十年之修持,仍然一個俗漢,其於往生,恐難之又難矣。然此亦可為念佛人作頂門一針。必須將好體面的心,完全放下,方是真念佛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42頁 復念佛居士書)

  174、一心念佛,能生不生,皆不作念,這樣想對嗎?

  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

  至於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然法身大士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52頁 復周智茂居士書三)

  175、往生正因是什麼?

  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

  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則化功歸已,實為往生最勝資糧。惟當先勸自家父兄弟妻子以身為本,由親而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04頁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176、佛雲眾生皆有如來智慧,是否包括信願行在內?

  如來智慧,無法不包。

  如來智慧,無法不包。在眾生分上,只是理性而已。切勿錯認。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1頁 答周文珊居士問)

  177、要了生死,做到哪一點就足夠了?

  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須知吾人慾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是則多亦歸少,少亦歸多。多少同為成就此事而已。則多不為多,少不為少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11頁 復唯佛居士書)

  178、凈土法門修持法則是什麼?

  凈宗行人,常當如子憶母,一句佛號,不令間斷。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常當慚愧。能如是者,決定往生

  至於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卧,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又須心念仁恕,氣象渾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已過,莫論人非。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懺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縱有修持,皆屬魔業。如是之人,切勿親近,免致日久,與之俱化。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91頁 凈土指要)

  179、為什麼要認清凈土法門宗旨?

  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無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成始成終也。世之好高務勝者,注重於開悟,不注重信願求生。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墜。自誤誤人,可不哀哉,可不痛哉。

  令友陳敦復夫婦,敦行孝友,復能篤信佛法,精修凈業,洵為今時不多見之人。今欲皈依,並受五戒,必要認清凈土法門宗旨,庶可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須知凈土法門,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為平常無奇,遂以宗門參究之法為殊勝,而注重於開悟,不注重信願求生。美其名曰禪凈雙修,究其實,則完全是無禪無凈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徹大悟,不名有禪。今之參禪者,誰是真到大徹大悟地位。由注重於參,遂將西方依正莊嚴,通通會歸自心,則信願求生之念毫無。雖名之曰念佛,實則與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張其辭曰,念實相佛。

  實相,雖為諸法之本凡夫業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歸宗,禪也靠不住,凈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徹大悟地位,以惑業未斷,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徹者,更不須論。仗佛力,須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凈土,無量壽無量光,一一通會歸自心。而自心只是徒執其名,未證其實。西方之佛,無感不能有應。自心之佛,在因無有威德。世之好高務勝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墜。而知識欲人以圓融見稱,亦絕不肯作如是說

  致如來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現生即了生死,而依舊不能了。此生既不能了,將來或可能了,而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輪回六道中者,當居多數也。如真能識得此種利害,再息心看凈土經書,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無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成始成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83頁 復張純一居士書)

  卷六 凈土法門與深信因果

  180、何為因果?修凈土者為什麼要提倡因果?

  因是種因,果是結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義。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因果為入道之初門。修凈土者,不信因果,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

  又修凈土者,當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倫常,了知其所當為,與其所不當為者。對中下之人若不因果之說,詳細剖明,報應事跡,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因果為入道之初門。且篤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篤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還,一遇違緣,殺盜淫妄,且不可保,起感造業隨之。而聰明之士,猶或小視因果,以為此不過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稱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實踐,亦不足稱為信也。唯初果初地預流聖人,乃能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人,乃能稱為篤信。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心性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76頁 凈土法門說要)

  181、勸人修凈土首先要勸其深信因果,為什麼?

  人心本善,隨習而轉。隨於無信人,則便毀謗佛法。隨於有正信之人,則便修持凈業。故勸人修凈土,當以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理為勸之。彼肯依從,則再為說凈土法門。俾其同念佛號,同生西方,是為最要一著。

  人心本善,隨習而轉。隨於無信人,則便毀謗佛法。隨於有正信之人,則便修持凈業社會國家之興敗,視其首領之人可知矣。現在亂至其極,當以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理為挽救。彼肯依從,則再為說凈土法門。俾其同念佛號,同生西方,是為最要一著。劉以書諸人,既欲皈依,今為各取法名,另紙書之。光老矣,目力精神不給,不能詳為開示。今以彼等香儀六十五元,令寄書四十八包,每種各與八人一部。有餘則送有信心、通文理、能恭敬者。以後詳閱此各書,則無疑釋,亦用不著函詢也。當令彼等,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庶不負此日求皈依之素志也。余詳《文鈔》《嘉言錄》,此不備書。祈慧察,與彼等說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48頁 復李德明居士書二)

  182、印祖為什麼勸弘法人要常常向普通人因果凈土?

  末世眾生無力斷惑,不依凈土法門誰能生了脫?故對於普通人,宜以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及凈土法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而常講,似易有益

  然以光愚見,對於普通人,宜以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及凈土法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而常講,似易有益。若專以相宗為說,縱令各各悉知其義,其二種無我誰能親證?《楞嚴》、《法華》二經,一則俱十法界因果,一則具顯權實本跡之所以然,似比相宗易於領會而趣入焉。又凈土三經加行願品為如來三根普被原始要終之法,而末世眾生無力斷惑,不依凈土法門誰能生了脫?固宜常講。即不專講,亦當常常帶著演說,則利益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4頁 致超一大師函)

  183、為什麼說因果一法標本統治?

  因果一法,初機依之,可以改惡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斷惑證真。從博地凡夫,以至圓滿佛果,皆不能離。故說標本統治。

  醫家治病,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腫,飲食難入,氣息難出。必先消其腫,然後方可按其病原,調理臟腑若不先消其腫,則人將立斃。縱有治本之良方妙藥,將何所施。因果者,即今日消腫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初機依之,可以改惡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斷惑證真。乃徹上徹下,從博地凡夫,以至圓滿佛果,皆不能離者。豈徒治標而已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55頁 復張伯岩居士書)

  184、有人說因果小乘法對嗎?

  大乘小乘,總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不獨世間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薩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說因果小乘法,實為大謬。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樂,眾生之所以墮地獄,永受輪回劇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慾治身心,總不能外於因果。存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實際,輒謂因果小乘法,實為大謬。詎知大乘小乘,總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滅四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小果,是證阿羅漢果。大因,是修六度萬行。大果,是證究竟佛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獨世間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薩佛,即菩薩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說因果小乘法,則菩薩佛,亦是小乘矣。其言之狂悖可知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582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第四日說成佛因果並略釋四料簡要義)

  185、為什麼說世間聖人也講因果?因果古今國家治亂興衰之關鍵嗎?

  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世間聖人,非不明示因果,而是後之學者不能深體聖人之意。《易》雲,積善余慶,積不善餘殃。《書》雲,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豈非因果之謂耶?而《春秋左氏傳》所載,一切奇奇怪怪,善善惡惡,皆因果之實錄。

  故因果者,實為維系人心之大防,足以輔助王化所不及。乃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亦古今國家治亂興衰之關鍵也。

  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蓋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之所不廢也。其儒書,早垂明訓。《易》雲,積善余慶,積不善餘殃。《書》雲,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豈非因果之謂耶?而《春秋左氏傳》所載,一切奇奇怪怪,善善惡惡,皆因果之實錄。使後之人誦其書,按其事,懍然於禍福無常報應之不爽。由有鬼神,戰兢惕厲,上智者固能奮志時敏,聿修厥德。下愚者,亦知所畏懼,不敢為惡。故因果者,實為維系人心之大防,足以輔助王化所不及。乃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亦古今國家治亂興衰之關鍵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15頁 示殷德增母子法語二則)

  世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喻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此舉世親知親見,諦信無疑者也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世間聖人,非不明示因果。以其專主經世,欲其可繼可傳。因只局在現生,及先代後代。而不詳其生之以前,死之以後,及前自無始,後盡未來。後之學者不能深體聖人之意,遂謂人物之生,特天地之氣,偶爾湊泊其形骸而已。其至於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無因無果,成斷滅見。其負聖教而昧己靈也甚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86頁 紹興何閬仙家慶圖序)

  186、何為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轉變由心是怎麼回事?

  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或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無知愚人也。

  如遇災殃或不如意事,不怨天尤人,常作償債想,生悔罪心。即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重罪轉輕,輕罪消滅。此為轉變由心之意。若能發大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直登不退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

  轉變由心者,譬如有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

  世人稍遇災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絕無有作償債想,生悔罪心者。須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稂莠則不能得嘉榖,種荊棘則勿望收稻粱。作惡獲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惡,則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賭,揮金如土,而不即凍餒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縱有百萬之富,不幾年即便家敗人亡,掃地而盡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業深也。若不作善,則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復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為輕。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盡赦免,又復封侯拜相,世襲爵位,與國同休。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07頁 與衛錦洲居士書)

  187、什麼是報通三世報?

  現報:謂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生報:謂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後報:謂今生作善作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一十百千萬劫,或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方受善惡之報。知此三報之義,則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聖言原自無爽。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報通三世報者,第一現報,謂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如士子習舉業,現身得功名。此凡眼能見者。第二生報,謂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子孫方發達。此則凡眼所不能見,天眼猶能見之。(今生來生,皆約本人說,然隔世之事,難以喻顯,權約祖父子孫,欲人易了,不可以詞害義,至禱。)第三後報,謂今生作善作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一十百千萬劫,或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方受善惡之報。如商周之王業,實肇基於稷契弼舜佐禹之時。若三四生等,天眼猶能見之。若百千萬劫,天眼則不能見,聲聞道眼,猶能見之。若無量無邊恆河沙劫,唯如來五眼圓明者能見,尚非聲聞道眼之境,況天眼肉眼哉。知此三報之義,則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聖言原自無爽。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境緣之來,若鏡現像。智者但修鏡外之容,愚人徒憎鏡內之影。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15頁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二)

  188、父母子女有哪些因緣?

  有四種因緣。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古雲子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是也!

  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報恩者,謂父母於子,宿世有恩,為報恩故,來為其子。則服勞奉養,生事死葬。必使生則親歡,祭則鬼享。乃至致君澤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後世,敬其人而並敬其親。若曾魯公,陳忠肅,王龜齡,史大成,(曾陳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狀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肅悟入甚深,以前世皆為高僧,故雖處富貴,猶能不昧本因耳。)今世孝子賢孫,皆此類也。

  報怨者,謂父母宿世於子有負恩處,為報怨故,來為其子。小則忤逆親心,大則禍延親身。生無甘旨之養,死貽九泉之辱。又其甚者,身居權要,謀為不軌,滅門戮族,掘墳夷墓,使天下後世,唾罵其人並及其親。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檜等是也。償債者,子宿世負親資財,為償債故,來為其子。若所負者多,則可以終親之身。若所負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學甫成名而喪命,商才得利而殞身。討債者,謂親宿世負子資財,為討債故,來為其子。小債則徒費束修聘金延師娶妻,及種種教誨,慾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爾喪亡。大債則不止如此,必致廢業蕩產,家敗人亡而後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16頁 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二)

  189、隨心造業隨心轉業的道理是什麼?

  修德者愚者可賢,恣意妄為者賢者可愚。一切皆在自己之存心而已。世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明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可悲哉!

  嘉夢奇特,必有嗣書香而繩祖武,出類拔萃之嘉男,賜自佛天也。不勝欣慰,賀賀。《華嚴經》雲,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生佛迥異,即修德也。修德有順有逆。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證,證而了無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遠。修極而永墮惡道,墮而了無所失。了此則愚者可賢,賢者可愚,壽者可夭,夭者可壽。富貴貧賤,及與子孫之蕃衍滅絕,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則有憑據者亦可無憑據,無憑據者亦可有憑據。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鑿岩設砌,則絕頂亦可直到矣。

  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明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若不修德,即親身做到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與夫位極人臣聲勢赫奕之宰輔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門滅者哉。是親得者皆無憑也。袁了凡頗會此義。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謂天。天定者勝人,謂前因之難轉也。人定者亦可勝天,謂兢業修持,則前因不足恃,是以現因為因而消滅因也。若恣意妄為則反是。了此則欲愚者賢,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與隨時善教而已。可不以努力栽培,以祈嘉夢有據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41頁 復永嘉居士書六)

  190、不信因果的危害是什麼?

  深信因果者,自然意誠、心正、而身修。從而成為淑世善民。廢經廢倫,廢孝免恥,互相殘殺,民不聊生,皆為破斥因果輪回之所釀成。

  吾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舍因果而言論,不過稍愈皮膚之病。若夫心病,則反令增長,決無能愈之理。彼唱高調者,謂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乃佛騙人之妄談。其人不但不知因果,亦全昧世間正理聖人窮理盡性,如來斷惑證真,皆不出因果之外。人果深信因果者,自然意誠、心正、而身修矣。彼以意誠、心正、身修,為淑世善民,希聖希賢之據。而極力破斥因果輪回,不知能令人誠意正心、身修之權,唯因果輪回之事理。既無因果輪回,有幾肯從事於誠意正心、身修乎?

  欲人皆誠意正心、身修,先破斥令人不得不誠意正心、身修,不敢不誠意正心、身修之權,其誣往聖、誤來學之罪,罄竹難書矣!彼猶自矜能崇正除邪,淑世善民,以致現出廢經廢倫,廢孝免恥,互相殘殺,民不聊生等象,皆此破斥因果輪回之所釀成。彼若夢見此禍,縱以粉身碎骨之刑,逼彼提倡破斥,亦有所不敢。況只求無關緊要之虛名,而又何敢為之乎。甚矣,眾生惡業深重,而感此學說,以重增其業,豈不大可憐哉。願一切同倫,同懷自利利人之心,勿存彼此門庭之見。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以馴至於明心見性,斷惑證真,及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由此一杯,直登如來之大願船,以誕登覺岸。又復傳傳相渡於盡未來際,庶可不虛此生此遇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685頁 杯度齋文集序)

  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脫眾生之大權?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凶者為命,豈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果報耳。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若人人知此道理,則天下和諧也!

  佛教人修戒定慧,斷貪嗔痴,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初則斷盡世間煩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次則漸漸進修,以至真窮惑盡,慧滿福圓,徹證自心,成菩提道。咸皆不出因果之外。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語依表面看,是說慶殃及於子孫。依實際論,其慶殃之歸於本人者,當更大子孫者多多也。箕子之陳洪範也,末後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用,以也。極,窮困苦荼也。五福六極,實示前生善惡因,及現生之善惡果也。儒經說前因現果,現因後果。孔子箕子此二語,最為明顯。佛經說三世因果,最為詳悉。撮要說之,則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凶者為命,謂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果報耳。

  天豈有厚於彼,而薄於此之命令乎?故《感應篇》雲:「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果知此理,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兢兢業業,恐懼修省。格除自心私慾之物,則自心本具之正知發現。由茲罔念作狂者,鹹得克念作聖矣。此就儒教所說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況佛教人修戒定慧,斷貪嗔痴,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初則斷盡世間煩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次則漸漸進修,以至真窮惑盡,慧滿福圓,徹證自心,成菩提道。咸皆不出因果之外。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賓士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95頁 因果實證序)

  192、提倡因果家庭教育對當今社會和諧和培養後人有什麼重要意義?

  如人人知因果報應,則舉心動念,皆有所畏懼,而不敢肆縱。故其心不隨富貴窮通所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少時栽培成性,其至長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因果為千聖不易之法也。舍此言治,皆屬皮毛之事,決無大好成就天下不治,匹夫匹婦與有其責。能注重家庭教育因果報應,則賢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漸可太平矣。祈與一切人皆以此說懇切告之,亦居塵學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

  欲家風不墜,非提倡因果不可。欲天下太平,亦非提倡因果不可。此千聖不易之法也。本此法而行之於家,則家齊,行之於國於天下,莫不皆然。舍此言治,皆屬皮毛之事,決無大好成就。(《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12頁 復常逢春居士書一)

  今之時世,壞至其極,其原由於不知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欲為挽回,宜注重此二法。而家庭教育,尤須注重因果報應。以因果報應,能制人心。除此之外,任憑何法,皆無救藥。以心不改良,則一法才立,百弊叢生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75頁 復卓人居士書)

  今日世道之亂,為開辟所未有。究其根原,總由家庭失善教,及不講因果報應之所致也。天下不治,匹夫匹婦與有其責。能則賢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漸可太平矣。祈與一切人皆以此說懇切告之,亦居塵學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57頁 復觀心居士書)

  古之聖賢,無不戰戰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隨富貴窮通所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今之人於日用雲為,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見,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權,則肆其狂妄之瞽論,以惑世誣民。已得其位,則逞其暴虐之惡念,以誤國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師友,未曾以因果報應之道,以啟迪之也。使稍知因果報應,則舉心動念,皆有所畏懼,而不敢肆縱。即不欲希聖希賢,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須要從淺近處著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少時栽培成性,如小樹標使壁直。其至長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411頁 復洪觀樂居士書)

  193、念佛人為什麼也會慘死?

  《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偽,便能轉業。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凡夫肉眼,只能見當時之吉凶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因果何如。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不明理,守死規矩而不因果複雜,遂致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如所說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此系一定之理,斷不致或有虛妄。然於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種不合理之疑議也。

  周頌堯居士原函: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經多年。因為信佛之人,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護念,天龍八部,大力神王,常隨擁護。往世惡業,亦漸消滅,縱有怨對,不能為害。此乃佛經所說,決非虛語。詎於三月間,接到上海舍親處來一訃聞,系一極信佛之張太太,吃素已二十餘年,常到居士林聽經。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極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與某師兄,在馬路上行走,為汽車軋死。後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後,其家子孫曉得,始去領歸安殮。余聞悉之下,心中非常驚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會中人聞之,亦均不安。故特上書,懇求老法師開導,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臨終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說個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勝感德之至。

  接手書,知閣下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從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偽,便能轉業。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凡夫肉眼,只能見當時之吉凶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慘死,或者由此苦報,便可消滅所造三途惡道之報,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願,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無他心道眼,不敢臆斷,謂決定往生,與決定不往生也。其可決定者,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汝等諸人,見此老人,得此果報心中便有為善無福,善不足為之邪見,故致驚惶疑惑。其知見,與未聞佛法之人有何各異。倘深信佛言,決不以此事,作此驚惶疑惑之態。以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古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消滅宿業,次生便得富貴尊榮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親王有勢力,往募,所捐無幾,憤極,以斧於舍利殿前斷其手,血流而死

  即時,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遊行,至掛舍利塔圖處則不哭,離開又哭。遂將其圖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則永不哭。王聞而異之,遂使人往育王問其僧,則即於其子生日,斷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獨修舍利殿。及年二十,寧宗崩,無子,遂令彼過繼,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屬慘死,使無常哭不止,見舍利圖則不哭,人誰知此子,乃此僧斷手慘死者後身乎。此事載《阿育王山志》,光於光緒二十一年,拜舍利數十日,看之。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不明理,守死規矩而不因果複雜,遂致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如所說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此系一定之理,斷不致或有虛妄。然於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種不合理之疑議也。昔西域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國)。由宿業故,身嬰惡病,其苦極酷,不能忍受,欲行自盡。適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