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在諸疑中,選擇了十疑

  第八十七問:「在諸疑中,選擇了十疑;『1、住有是常見,住無是斷見,住中間未究竟,該當如何?2、無心可見,無意可思,無路可走,無法無門,怎辦?3、前有懸崖峭壁,後有狼豺虎豹,兩邊烈火焚燒,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當下如何轉身?4、心本清凈,其身作么?若無此身,我在何處?5、自性本凈,污染的是啥?6、反聞聞自性,反聞個什麼?7、無聲時怎麼反聞?8、道中無寶,心中無草。甚解甚解!9、我問釋迦牟尼佛,有人說,佛迷了就成了眾生。請問佛陀,您還能迷嗎?如果佛不能迷,那麼眾生本來是佛的說正確嗎?如果本來就是佛,那麼佛如何成為眾生的?10、拿起什麼?放下何物?』」請您給予方便解答。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這不是簡單的疑問,也不需要依文解義式的回答;否則,皆為頭上安頭,嘴上加嘴。而是禪者智見境界,境中起疑,幻立話頭,解須明心,答其見性。語默動靜,色聲味觸,儘是禪心,何覓名相。但解答尚須語言文字義,以傳心印,「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還應明示,如此見地五蘊區宇未破,心法光明未起,所見虛妄不真,自性寂然不覺。況勝境不作聖解,入中道而空二邊,又無中道名相,方破定性相有而明第一義諦。

  1、住有是常見,住無是斷見,住中間未究竟,該當如何?

  答:一切法不離自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禪者一切無住,便是降伏其心。無住為離執,降伏為空相。住有為世間諸有,二十五有,有我有法;常見為凡見,是名執相執,我執法執,執一切有為常住。住無為一切空無,生滅如物,無因無果,善無善報,惡無惡應;斷見為邊見邪見,一滅一切即滅,一空一切即空,唯哲學物性,否認心性真常。住中間而無中間可住,中道中道名相,離常見斷見者可證入;未究竟為義理不達彼岸,徘徊在自性有無境界,理在分辨,實未證得。該當如何,當依體起用,依大空觀,禪行正定,觀空空執,五蘊皆空;依慧大見,則無我見,以除有見,漸去邊見。

  2、無心可見,無意可思,無路可走,無法無門,怎辦?

  答:此地風光,易見枯木生起一念,不離一念。無心可見,則應不以意見心,不以我生心,不以法轉心,不舍精進禪心。無意可思,則應受不求足,想豈可妄,行當正覺,識起凈念。無法無門,則應知法無定,無門三乘,直心無慮,冥宇立破。怎辦?當頭棒喝,別以修為修裝蒜!

  3、前有懸崖峭壁,後有狼豺虎豹,兩邊烈火焚燒,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當下如何轉身?

  答:無轉身處自轉身,苦惡相逼生道心,無路無門開心徑,清凈念佛自騰空。懸崖峭壁惡道苦,狼豺虎豹因果真,烈火紛燒無常身,上天入地皆由善。當下如何轉身?覺此境時心多苦,惡逆緣生煩惱鄰,觀音無畏四種,誦持合修心則安。絕處逢生路迴轉,登高一望三界天,火宅一切皆嬉戲,看破放下自坦然。若依世間法而論,天下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只有過不去的人;天下沒有真正絕境的事,只有迷執絕境的心;天大的事,過了明天就是小事過了一年就是故事過了十年就是往事,過了百年就是幻事。

  4、心本清凈,其身作么?若無此身,我在何處?

  答:大佛頂首有楞嚴,十方諸佛音聲,一巾六結心本凈,解縛不離身六根。心本清凈五蘊,其身作么業感召,若無此身為中陰,我在何處六道輪。如此問義,若是凡夫,妄心不凈,理在假定,空無實義;若是聲聞不忘本心,自知身修,何須多問;若是緣覺,獨觀自心,智覺因緣,當空有身;菩薩行人隨緣行道,不住我所誰在何處。

  5、自性本凈,污染的是啥?

  答:自性清凈,當依法性存在;法性依心為用,心依五蘊為體;五蘊自感無明無明生五濁;濁生世間自然因緣法,六根對六塵,識入十八界;財色名食睡伴貪嗔痴慢疑,行十不善業為污染。污染的是五蘊,污業隨蘊識輪轉,染習入蘊宇貯存。

  6、反聞聞自性,反聞個什麼?

  答:楞嚴有雲,「大眾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反聞時六根不動思維不起,內觀凈念,佛號流出,綿密不斷,無聲識覺,自性圓通,實為心聲。

  7、無聲時怎麼反聞?

  答:有聲能聞為耳功用,無聲能聞為心識妙用;六根功用靜極時生定,定三昧心念聲聞妙音,一句佛號滿娑婆;即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境如人自說自聞,反聞即內心自聞。

  8、道中無寶,心中無草。甚解甚解!

  答:道有多義,可為承載一切,萬有之本,萬法之源,萬眾之性;無形無象,無大無小無所不包,恆古不變。而在禪者行道證道境界中,心行平等觀,覺空無差別;不生寶名,不生寶相,亦無寶形,亦無寶象。故心清凈,妄習不生,無有雜念雜念為草。若識生寶與物差別相,則不為悟道境界,如心有草,為習執垢染。

  9、我問釋迦牟尼佛,有人說,佛迷了就成了眾生。請問佛陀,您還能迷嗎?如果佛不能迷,那麼眾生本來是佛的說正確嗎?如果本來就是佛,那麼佛如何成為眾生的?

  答:一念覺即佛,為凈心一念正覺,明了見佛性;又常覺不迷,妙有為真,功德圓滿即佛。一念迷即眾生,為當下一念妄執,無明遮蔽自性;又常迷不覺,諸有為真,功德不足即眾生。佛為無上正等正覺菩薩距佛覺尚有六十品階。眾生本來是佛,為眾生自性佛性相等,而非名相與佛相等,更非功德與佛相等。佛如何成為眾生,在十法界中,佛為一法界,也為法界中覺了的一眾生;雖眾生名相千差萬別,功德量無法比擬,但佛性眾生自性平等無二,佛可化入十法界中示現諸眾生相,而又無來無去。

  10、拿起什麼?放下何物?

  答:世有拿得起、放得下的俗話,比喻人生一種良好心態;有多種含義,如拿得起的是人生大事,放得下的是榮辱得失;拿得起的是道義擔當,放得下的是恩怨情仇;拿得起的是一種自信,放得下的是一種度量;拿得起的是無畏智慧,放得下的是機緣選擇。在佛法中,也有多種含義,如拿得起的是信解行證,放得下的是名相執著;拿得起的是普度誓願,放得下的是生死煩惱;拿得起的是精勤道業,放得下的是空苦無常;拿得起的是慈悲喜舍,放得下的是順逆因緣。拿得起、放得下的前提,是想得開;想得開是德行、是智慧

  在具體踐行中,不論是對世人還是對修行人而言,想得開時很難,拿得起時真難,放得下時更難。2016/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