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01:為什麼要念佛?
念佛是許多人進入佛教的入門磚,甚至在認識佛教之前,「阿彌陀佛」就已經是生活里朗朗上口的一句佛號。然而,「念佛」卻也是許多人在學佛多年之後,依然似懂非懂、摸不著門徑的一個法門,不清楚自己究竟為什麼要念佛?
這個問題的根本,應該要反問自己:為什麼而念佛?求福報、求平安、求智慧?為家人平安健康而念?為累積凈土資糧而念?還是,為求一切眾生解脫而念佛?……
佛,是「覺醒」的意思,念佛就是讓心保持覺醒:散亂時,念佛收攝身心;生氣時,念佛調柔自我;得意時,念佛消融自我;生病時,念佛安定身心……從念心外的佛到念出自性光明,一句佛號就像一把鑰匙,既能開解生命每個階段的疑惑,也能貫通究竟甚深的法義。念佛,是佛陀送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禮物,是一切法門的根本。試問不念佛,如何學佛成佛?
念佛的初發心,就像衛星導航一樣,在修學佛道的過程中,會一路引導我們用功的方向,以及可能達到的狀態。如果平常就以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為依歸,當心念相續不斷,念念都在佛號上,無論身心達到怎樣的境地,都只管一心念佛,必能滿願,歸向凈土。
因此,不論所求為何,念佛最終仍要回歸自心;看看自己是否從習氣重、妄念多的狀況中,慢慢消解,同時也幫助周遭的人減少痛苦。如此不斷地練習,以慈悲心、慚愧心、感恩迴向心來念佛,憶念佛、學習佛,這才是念佛真正的本意。
念佛是不論時地、不揀根機,人人都能契入的法門。一句佛號本身貫通了高低深淺的法門:初學佛者可以在阿彌陀佛的慈忍、寬容中安頓身心;凈土行者可依著阿彌陀佛的願力,歸向凈土;禪修者也能透過念佛禪觀,返歸自性;即便原本不是修持念佛法門,遇到生命困頓、挫折,或修行停滯不前時,都能隨時依著一句佛號來提振自己,繼續用功。
念佛,不僅可以通往各個修行法門,也能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不同階段,包括日常生活的接應、生病祝福、助念關懷等。特別是當什麼方法都用不上的時候,只要輕輕提起佛號,就能讓人在聲聲阿彌陀佛中,慢慢轉化身心的不適。
在生命的起伏轉折中,藉由一句佛號,開啟自心光明,當我們一呼吸、一步伐、一舉動都憶念著佛,當下就在凈土之中!
問題02:念佛法門適合自己嗎?
念佛可以收攝散亂的心、穩定不安的情緒,進而培養出清凈心、懺悔心、慈悲心。而且修行法門簡單易行,只要會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可以入門,連小孩子都能朗朗上口,所以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人人都適合念佛。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所謂的三根,是指不論上、中、下何種根機,都能從念佛法門得到利益,只是領會深淺有所差別而已。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願生西方凈土,即蒙慈悲攝受,接引往生,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能接引所有的人。
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最適合娑婆世界的眾生,所以也最受歡迎,普為流傳,佛教不同的宗派法門也會運用。
佛教宗派沒有一宗一派是反對念佛的。念佛法門既然如此殊勝,為何還需要其他宗派呢?主要是因每個人的學佛根器與因緣不同,有的人適合從禪修入門,有的人適合從研究經論著手。眾生有種種根器就有種種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即適應八萬四千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接引大眾進入佛法之門。但不論修學任何法門,都必會念佛。
因為從開始學佛到成佛,都必須對佛產生信心,如果不發願學佛成佛,所有的法門都不得成就。念佛念到最後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自心與佛相同。諸佛菩薩與祖師大德從初入門學佛,直至成佛,無一不念佛。
《觀無量壽經》中說:「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又說:「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藏經》中也說:「若有臨命終人,家人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余業報等悉得消滅。」
無量功德滅無量罪
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宣說,佛教史上眾多祖師大德對此也多有闡述,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就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復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眾生。」三論宗祖師吉藏大師也說:「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因此,我們應該相信,念佛確實可以消除業障。
然而,消除業障並不表示造了種種惡業之後,可以靠著念佛逍遙法外而不受報,它的背後有著更深層的意涵:
一、在念佛的當下,由於身、口、意沒有造作惡業,如此,則是遠離了造罪的業因,自然不會再新增業障。
二、念佛以及得到佛法的正知見,能提升我們的心力,以及對於因緣、因果的認識,知道身心種種的挫折、困頓、病痛等,都是業緣所致,而能夠用「隨緣消舊業」的心情,坦然面對、接受。如此一來,不覺得自己是在受罪、受苦,也不為此而感到苦,業障也就自然而然消除了。
三、如果能夠持續念佛修行清凈身心,過去惡業的種子,就會像植物的種子曝曬於烈日之下,久而久之,種子自然會失去發芽的功能,業障也就難以現形。
由此可知,念佛消業障並非迷信,而是符合了正信佛法的因緣、因果法則,更顯示出釋迦世尊、阿彌陀佛,乃至諸佛的慈悲大願。因此,只要能夠堅定信心與願心,精進念佛不懈,自然可以消除業障,自然得到諸佛的護佑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