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參學體會

  印公撰

  楞嚴經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故將此章列於三經之後,而以普賢行願品殿之,以成凈土法門一大緣起

  略 述

  不斷攀緣心,枉持大經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念佛感應,愈求愈難受。修行必修心,當生可成就

  念佛法門是心境之月燈,聖凡之舟楫。它具足十種因緣,所以虛空法界諸佛如來、一切菩薩所共贊嘆。

  一、修行捷徑,易學而成就。

  二、直示學人,念自心佛(實相佛)。

  三、欲令悟入,佛之心性。

  佛號入心後,身心清凈,悟自佛、他佛本一佛,心無差別故。念佛可見真心、顯本性

  四、為顯生佛三無差別(心佛眾生)。

  五、度脫凡外,橫超三界

  上自等覺、下至三惡道眾生,可出三界三界煩惱無明變現的,極難出去,習氣重故,歸為見思煩惱。見即看法見解產生的,思是想,心裡的妄念思維。見最難破的是身見(我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可表現為五大類——貪嗔痴慢疑,有此不能出三界念佛可帶業,不用斷惑,煩惱一品不斷可成就,只有此一門

  六、接引權小,圓成佛果。

  權是權教菩薩,小是小乘聲聞、緣覺。藏教佛等於圓教初住菩薩,還有三十九個位次,尚需無量阿僧祗劫。聲聞緣覺才等於七信位的菩薩,上面八、九、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尚有四十四個階位成佛,那要修多久啊,但念佛往生者可達七地菩薩

  七、充足三輩無有疑悔。

  三輩九品,修此法門,決無後悔

  八、利益今後,周遍無盡。

  所以諸佛出廣長舌贊嘆,大菩薩都弘揚凈土,都求生極樂

  九、頓攝六根,證圓通境。

  此法門是圓教、頓教,圓滿不欠缺,無絲毫缺陷。頓是快速、頓超,阿彌陀經講七天,念佛成就,其他法門不可想。

  十、疾空障惱,定生佛土。

  疾是快速,很快斷所知障、煩惱障,念佛決定得生。

  緣 起

  釋迦牟尼佛將要涅槃時,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在忉利天宮做了一個惡夢,夢見下界太陽忽然隱沒,大地一片黑暗有無羅剎惡鬼,手持利刃,專門挑去世間人的眼睛。摩耶夫人嘆息說:“這一定是我兒釋迦如來涅槃的預兆啊!”不久,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果然來向夫人報告世尊涅槃的消息。

  世尊涅槃之後,波旬的子民紛紛出世,印毀謗三寶的書,廣說心外法,以此滅如來心法,斷眾生的慧命。此即挑眾生眼目也。末法時期眾生善根愈來愈淺,邪法、邪師如恆河沙。眾生人不依法,因智慧越來越低,聽騙不聽勸,聽魔不聽佛,被邪法、邪師、邪人迷者越來越多。所以百年前佛之心法——“純印” 二字才來到世間,它剛一問世,即遭魔擾……但邪不侵正,有緣有福之人,宜及早醒悟,才能不被邪魔挑去眼睛。若眼目已被挑傷,應盡快懺悔用心法妙藥醫治。妙藥在何處?凈土五經一論,老實念佛,死守一句佛號,明修行之理,以心印心,以心傳心,勿心外求法

  欲知下山路,須問過來人。走前人走出的路不會錯。古德是過來人,佛菩薩更是過來人。凡有智慧的人看得世間最高明的事,無如念佛;最有福的事,莫如往生念佛往生不是一切福德可比擬的。

  世俗事情,精心策劃,不隨意事常八九,前功盡棄者多。唯念佛,即使有始無終,從前所念,精純的佛號亦不丟失。久遠劫前有個樵夫,遇虎登樹,虎亦爬樹,他嚇得大喊一聲南無佛”!將虎嚇跑。多生多劫後,他又得人身,恰好世尊在世,因此菩提種子出家,最後往生成佛。我們同修如此精誠念佛,又聞到佛的根本法“純印、心印”明師給我們授記,怎能成就?必出生死!決不會像世俗人,讀書不成,枉費精神;經營不成,反虧資本;貪財富而不財富無常……老人講:“享多大福,受多大苦。”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的。可見有錢買房地產不如種福田,種福田不如念佛往生。此即我發心同修探討此經的緣起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菩薩念佛圓通

  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大勢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庄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楞嚴叫首楞嚴,釋為“一切事究竟堅固”。此語不好理解,因為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從心想生”。可見它是堅固的,是無常的,如動物都有生老病死……這是凡夫之見。佛告訴我們“一切法究竟堅固”,是實相,是真實的。心是不生不滅的,心所生法——相,當然也是不生不滅的。為什麼我們看一切事物生滅無常呢?因為我們觀察事物的心是生滅心,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每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

  生滅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無生滅。無念叫正念,那如果我們什麼念頭都沒有了,真心是不是就顯露呢?不是的,又落偏執了。真心不生不滅,是宇宙人生真相。某法師所提二十個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本具的性德,是體;“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事相。上句屬觀門,下句屬行門。佛門講,開智慧楞嚴成佛法華不生不滅就是究竟堅固了。這是此經主要談的內容

  圓通者,圓是圓滿,通是通達障礙見性之後,六根起的作用障礙了,盡虛空法界都能看清楚,耳能聽清楚,這六根的作用圓滿一切通達了。即稱圓通。為什麼不生不滅事實,及每一眾生本具的圓滿通達智慧不能顯現呢?因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主要是因眾生迷惑顛倒,根本智、一切智、一切種智被二障所覆。佛告訴我們一是煩惱障(無明),二是所知障。煩惱障從執著,是第六意識分別和第七識末那識執著累積所成煩惱障。所知是從妄想來的。

  煩惱又名惑障,即貪嗔痴慢疑等引起的煩惱。有煩惱障,眾生流轉三界生死,根源是我執,因而障礙涅槃(不生不滅)之業。

  所知又叫智障,就是眾生有無邪見,有邪見能覆蓋正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覺性)之業。

  若細分又可分為事障、理障。貪嗔痴五欲等煩惱能使生死輪回,相續不斷,障往生涅槃,名事障。邪見所知障礙知見般若智、根本智顯現不了,名理障。古德曰:“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薩。”

  最忌從外覓,迢迢與我疏。真我獨自往,如鏡有還無。

  鏡里本是我,是我而不熟。智者由此悟,方得契如如。

  今天我們講的經題《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最重要的一段經文

  在中國佛教負有盛名的古德常說:“開慧的楞嚴成佛法華。”成佛法華是指所有眾生,包括一闡提的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平等性心佛與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叫成佛法華

  《楞嚴經》被印度視為國寶,是不能外傳的,早年中國印度去參學的高僧、留學生,都看不到這部經。這部是由印度的一位高僧般剌密諦法師傳入中國的,因緣非常奇特。隋朝智者大師為求此經,曾日日向西叩拜了十八年,也未得見。一百多年後,般剌密諦法師攜帶此經出關時被發現未成,後將此經用小字抄寫在絲綢上,然後割開手臂藏在裡面,等傷口長好以後,才於唐朝中宗年間帶到中國來。在翻譯經典史上,該經從文學字句上說屬第一精美。《楞嚴經》是般剌密諦法師廣州翻譯的,參與譯經的有當時被武則天貶為廣州太守宰相房融,筆錄出自於宰相之手。

  這是我在關坊里接觸的第二部經,後又聽某老法師系統講解。當今學佛念佛人,不會修不會念,“若論修行本來易,欲除習性真個難”。習性不化,真如不顯。以心本體言,上自諸佛菩薩,下至一切眾生,同此本源;以心妙用而言,十法界(六凡、四聖)皆如來,心所現、識所變的身相,隨類現形,遍一切處。“宇宙山河湖海大地沙彌一隻眼”。這些雖然變化萬千,實皆心之妙用眾生迷迷此,佛菩薩悟悟此。在眼皮下的妖魔鬼怪,與經論相悖的,與佛講的不符的,卻跟著跑,枉造惡業,反認修行,將妖邪稱善知識。什麼原因?一念無明起結成的妄心、我見堅固不破(我執)。

  為什麼我發心同修共同探討此經呢?它是凈土宗獨揭真詮、直指心源、度世人之法雨、破迷津之寶筏!隨順覺性,念念相應,統即性即心,即身即佛,心乃自心,佛乃自心佛,心佛眾生,冥含無遺。念佛必須與修心相融,不離生活,無住生活,理融事,事顯理,理事圓融。“理無礙事,事無礙理”,無障無礙,心(性)光獨耀,萬法皆空眾生明此理,依此經而修,皆當生成就這就是我講此經的本懷。

  經 題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印光大師在《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中抽出一段附在凈土四經之後,稱凈土五經。可見這一章的重要性。《楞嚴經》中,世尊說了五個經名。

  一、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凈海眼。

  二、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四、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專指楞嚴神咒)。

  五、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在五個經名題目中,取十九個字成為我們現在文本的經題:

  取第一個經名題目“大佛頂”三個字

  取完整第三個經名題目“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取第五個經名題目後半段“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以這十九個字加一個“經”字,計二十個字做為中文譯本的經題: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是贊嘆之詞,不是大小之大,大小是相對的,是有限度的,此地這個大是無限的。大即眾生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攝一切世出世間法,故稱為大。大是說的心。

  此心實在講很難懂,很難體會。心可分為肉團心、緣慮心(妄想、分別、執著)、靈知心。識的作用叫緣慮心,它是染污心,非清凈本體心,“本來無一物”。靈知心真心它是純凈純善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無差別,無始無終。

  佛講真心、妄心。真心、妄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覺悟就叫真,迷了就叫妄。我們所有一切的活動,抬手、投足、瞬眼都是心在作主宰。我們凡夫心動念,即見聞覺知叫妄心。不知真心是什麼,但真心它一樣在起作用知道了真心(靈知心),那作用就妙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作用是沒有邊際的,才能舍識用根。迷了之後這個作用是有局限的。看我們迷的程度淺深不相同,迷的重,起的作用能力小。迷的淺一點,它起的作用範圍就相對大一點,定力就大一些,不易被邪魔誘惑。反之如牆頭草,頭重腳輕根底淺;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九法界眾生,就是從迷悟的程度上所講的名詞。

  迷的最重的——地獄眾生

  迷的最輕的——菩薩

  世間——講“六道”、“三界”(欲、色、無色)。

  出世間——講佛、菩薩、緣覺、聲聞

  十法界就是眾生心性迷的程度,總稱為十法界。它為什麼統稱為十法界呢?實實在在講,十法界是心變現的現象。《華嚴經上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用現在話來講就是本體

  修首楞嚴大定,經中舉出二十五種方法——二十圓通。有二十五位菩薩代表證得真實境界明心見性

  我們今天講這一章《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以念佛方法修得的首楞嚴大定這一章在二十圓通中第一殊勝。這一句彌陀佛是密因,禪密凈全包含,照這個因去修,一定能證果。證果後便明白了道理。一心稱念,念的心清凈自然智慧念到事一心不亂,密因得到一些;念到理一心不亂,密因得到的相對多一些;念到成佛,得了念佛三昧,才徹底明了。此法門稱門余大道,為什麼可帶業往生菩薩也不其所以然。

  這個法門是唯一殊勝、易修、難信的正修法門,最適合我們這個時期業重福淺的眾生,只要努力修學,一生指定成功。其他法門雖好,但未必契機,一生不一定成就,只能是種下堅固種子什麼時候成熟就難說了。得人身不易呀!人成佛成,人道好修啊!

  輔修——三福,六度,三學,十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為什麼叫“頂”?

  頂是表法的意思。華嚴法華如佛全身,比喻佛整個身體,而此經為如來頂,極顯圓頓尊妙。在全身裡面頂是最高的,把這部比喻到極處了。佛頂最勝無上,表此法門在所有佛法當中最為殊勝。依修直趣無上菩提。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乃成佛之道,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如來密因,即正因佛性,就是真心本性。是一切眾生人人本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何期自性,本來具足”。

  所以,悟是悟的自性,迷還是迷的自性。在凡夫生死根本,在佛菩薩菩提涅槃的根本。迷了現出生死輪回,覺悟了就顯菩提涅槃。猶如世人夢里,糊裡糊塗,頭出頭沒在生死海中,不知攀舟筏,不知登覺岸。佛菩薩是醒悟之人,對宇宙人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發度生之心,怎奈眾生在火宅中而不覺悟啊!“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眾生與佛體上無差別,事相不平等

  楞嚴經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參學體會

  (此繫上海靜權老法師所講,講於民國三十六年地點上海功德林。我以此講義為主,與各位同修參研)

  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之一章。楞嚴經二十圓通中,第二十四,即大勢菩薩大圓通。所謂二十五者,即眼、鼻、舌、身、意,五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及最後耳根。共為二十五法。即是二十圓通。但此耳根圓通,應在阿那律陀尊者眼根圓通之後。阿那律又稱阿那樓馱,即阿彌陀經中記載的十六位大阿羅漢其中之一。此人系王族後裔,是佛陀堂弟出家證得天眼通,而成為上首弟子

  經中二十大士各說一法,答佛所問,由一法通達,其他二十四法,乃至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故二十五位,皆稱圓通。如火頭金剛雲:“我過去貪慾心重,值空王佛,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光。”是以由火大悟入。又如持地菩薩雲:“我過去於普光如來時,專修平地苦行為人修橋鋪路。後值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是以由地大悟入。大勢菩薩大圓通,按二十五法次序,應在第二十三位。今在第二十四位者,正顯菩薩念佛圓通微妙甚深,已與第二十五位觀音大士耳根圓通,不相上下,故由二十三位,超列二十四位。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世尊,命文殊菩薩抉擇圓通文殊選此耳根,其目的在對阿難當機說法。因阿難常樂多聞而不知反聞聞自性,故不免受摩登淫女所攝。

  今欲得成菩提,不必改弦易轍,正好就路還家。“日日向東走,回頭便是西。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乃所謂覺性本周遍,無內亦無外。但能一念回光,立地圓成,可轉邪境而為佛境。文殊為對阿難之機,故選耳根圓通。若對今人說法,則勢至念佛圓通,最為契機。何以故?因今末法眾生,根性鈍劣,不能圓悟自性,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是故世尊於大集經中,三千年前,早經道破:“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今按勢至圓通,純是念佛法門,正合我們時機。借如來之果覺,顯自性圓通。若由耳根悟入,利根行人,方能修習。鈍根行人,不能得益。惟此念佛求生凈土法門,上上根莫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若按理體而言,九界眾生,皆在彌陀果覺心中;若據事相而論,四土九品高下雖殊,究竟同歸凈土,一也。

  是以上至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永明、蓮池,諸大菩薩,諸大祖師,悉皆念佛發願求生極樂。下至愚夫愚婦,五逆十惡,乃至猿猴猩猩、鸚鵡八哥,若肯發心念佛,求生極樂,亦能帶往生,臨命終時,瑞相昭著,載諸典籍,難盡數述。經雲:“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此雲永不退轉。所有一念佛眾生,生到西方,則永不退轉,一生成佛,直至圓滿佛果而後已。故知勢至念佛圓通成就之速,圓頓直捷,等於觀音耳根圓通,無少相殊。而攝機之普,或超而過之。何以故?耳根圓通,但攝利根。念佛圓通,三根普攝,利鈍全收。

  請看經文

  大勢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大勢至,乃菩薩別號法王子,是菩薩通稱。人人皆知,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兩旁,有二位大菩薩,左邊是觀世音,右邊即大勢至。以何等義,名大勢至。勢者,勢力;至者,至極;大者,非小可比。此菩薩勢力最大之極,以此最大勢力,護持佛法,化度眾生故名大勢至。世間大力士,雖然力可勝人,然不能與此菩薩少分相比。如十六觀經雲:“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又如經雲:“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觀此足信此菩薩一舉足、一安坐,力能震動十方世界,可稱力大無比。

  佛法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願力即願心。心大法大,無我的大心就是覺悟菩提心此心若轉,業力也隨著轉。“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此處的心指妄心非真心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有眾生與佛。眾生生死輪回中,不明事理,迷惑而造業,造業而受苦報(惑業苦)。升沉的主因是迷悟,悟者畏因不畏果,迷者畏果不畏因。我們念佛是以因心修果覺,念時為始覺,佛號為本覺(清凈自心即佛),始覺、本覺相融成究竟覺(佛)。念佛的是覺正凈,開發自性佛,心凈必生凈土。心凈國土凈。

  會修行的人,一要空身,二要空心,三要空性,四要空法。

  空身破我執我見。身是父母所生種子不凈,具父母遺傳基因,九孔常流不凈之物,八萬四千毛孔、無量毛孔排泄不凈之物,四大假合,終有不合作的一天,最終難免敗壞。有智慧的人,方知身是幻有,應借假修真,學佛修行,常作觀身不凈想,名悟身空。

  所謂空心者,此心非生非滅,無始無終,永恆不變此心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猶如明鏡。它不但能現一切境界,六凡四聖法界,亦它所現。能現之心是真,所現境界皆假。真心常凈不染,常覺不昧。念佛修行人只有不墮妄想而流轉生死,但依真心,一切順自然,一切不走心,則為凈修、凈行,名悟心空。

  所謂性空者,此性是性體,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從未相離。它雖然跟著業力升沉,但始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悟得此理,名悟性空。

  所謂法空者,佛、如來所說經法,“諸佛一種性,諸佛一語音”,佛佛道同。世尊說他一字未說,是真實語,古佛、今佛、未來佛決無二語、二法。三世諸佛所說之法,皆是方便引導眾生破迷開悟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葯,病癒法了,病退葯除,因人因病而異,所以不可執法。此即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悟得三空之理名悟法空。

  明此四空,又能依佛教誡,一心念佛,老實念佛隨緣做善,不恆順世法(自私自利、損人利已),不追求五欲六塵,亦不怨天尤人,無因求果,不信因果不守道德。不恆順此等惡緣、惡事、惡人,必能超凡入聖。此為入道之門成佛之途徑,一切聖賢無不依此而修。歸結為三福、六度、三學、十善。離此不為修行大勢菩薩為我們末世劣根眾生,別開修行之路

  此菩薩不但勢力廣大,而復光明熾盛。所謂光明熾盛者,即菩薩大智慧光也。可見念佛三昧香光薰照之力功德成就果報如是。大勢菩薩老師大勢佛,是哪一尊佛呢?就是阿彌陀佛,他的另一名號,叫大勢佛。如十六觀經雲:“此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大勢至。”

  法王子,是菩薩通稱。諸大菩薩,皆可稱為法王子。法王是佛,世間國王稱人王,玉皇大帝天王,佛乃世出世間說法之王,故稱法王。故唯世尊,獨稱法王。子,即指菩薩。凡一切諸大菩薩,皆負紹隆佛種,承佛家業,輔佛行化,利濟眾生,重要之職任,如世間之子,繼承父業,故稱法王子。但佛之家業,不同世間田山屋宇,器具金銀。乃以說法度生為業。是故菩薩專以弘法為家務,度生為事業也。亦唯菩薩具大力量,方能擔荷如來全體家業,化度一切有情,稱佛本願,暢佛本懷,故尊之曰“法王子”。勢至與觀音,本是輔佐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之二大菩薩。因彌陀分身十方,故二菩薩亦分身十方,助佛揚化,普度眾生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者。謂大勢菩薩,於楞嚴會上,偕其西方同來五十二位大菩薩,一齊從自座位立起身來,趨至釋迦牟尼佛前,頂禮佛足,然後而白佛言。又五十二位大菩薩,非人數,乃階位,表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成五十二也。

  菩薩凡夫成佛一共要經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即佛)。

  什麼是十信?佛言:“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修行信為基礎修行最初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無量法門,以信為先。其含義為:(一)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名信心。(二)念心。雖在無數劫中,捨身受身,此現前一念,決定不忘,名念心。(三)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進趣真凈,名精進心。(四)慧心。心純行勤,智慧自生,名慧心。(五)定心。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名定心。(六)不退心,定發光明,進行無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七)護法心。進趣功純,保持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相接,名護法心。(八)迴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與佛光交重相入,名迴向心(回小向大之義)。(九)戒心。安住凈戒,心光常凝,名戒心。(十)願心。遍游十方,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名願心

  十住。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個十位名十住。此菩薩信心既立,能住佛地,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十住內容:(一)發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則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諸行,皆無留礙,名修行住。(四)生貴住。冥契妙理,行與佛同,氣分感通,成如來種,名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長,無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即佛三世間的十身: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此三世間為:國土世間眾生世間正覺世間),一時具足,如童真之可貴,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長養聖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佛以智水灌頂,藉表成人,可進賢人階,名灌頂住。

  以上兩個位次修得尚不能言證,可見修行太難了。

  十行。菩薩五十二個位修行中,第三個十位名十行,因菩薩經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滿足自利,還須長養利他功行,故名十行(行,行為,事相作也),亦名十長養。(一)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名歡喜行。(二)饒利眾生,使得法利,名饒益行。(三)等視眾生,不見其過,名無嗔恨行。(四)三際十方,化身無盡,名無盡行。(五)了達法門,悉無錯誤,名離痴亂行(三毒以痴為主)。(六)既離痴亂,則能現諸相,同異圓融,名善現行。(七)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交現,不相留礙(即光光相涉,芥子須彌之意),名無著行。(八)緣般若故,成無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有般若方稱波羅蜜),名尊重行。(九)妙觀慧中,顯圓融德,能入諸佛法軌中,名善法行。(十)圓融德相,清凈無漏,真無為性,妙契真實,名真實行。

  十迴向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個十位名十迴向,因菩薩以大慈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故名迴向。有兩種解釋:一為迴向真如(實際),迴向菩提迴向眾生;另一種解釋,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於其他,叫迴向。以此破我、法二執,迴向因果(回因向果),迴向事理(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前之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十信位尚一品無明未斷),此十迴向,則對眾生濟以悲願,處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萬類。

  (一)化度眾生,離眾生相,回無為心,向涅槃道,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迴向。(二)正顯中道,歸趣本覺,回入法身,無能壞者,名不壞迴向。(三)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於諸佛,名等一切佛迴向。(四)覺智周圓,無所不遍,名至一切處迴向。(五)一切世界,過恆河沙佛,自性功德,重重無盡,名無盡功德迴向。(六)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十方眾生,皆我性具,本際平等,無有高下,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如,名真如迴向。(九)諸法本空,心無縛著,於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量等虛空,名等法界無量迴向

  可見十迴向菩薩其心量就很大了,依眾生為主,一切善行,無不供養眾生

  十地。(一)指聲聞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內凡夫地、學信戒地、八人地、須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羅漢地。

  (二)指緣覺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覺了四聖諦(苦集滅道)地、甚深利智地、九聖道地、觀了法界虛空眾生界地、證寂滅地、六通地、徹和密地、習想漸薄地。

  (三)指菩薩乘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的大菩薩稱登聖位地的菩薩,他們漸開佛眼,觀諸法真實相,體不動,相亦不動,又稱不動地。從智慧講分三個層次: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慧,總相就是空相。法乃因緣生,無自性,有生滅變遷,不真實佛法亦然。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不但空,而又有差別相的智慧。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的菩薩。一切種智,是登地的菩薩及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慧它是含一切智、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十地菩薩已屬聖人位次。佛報身講法,只有登地菩薩可見佛的報身。

  (四)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清凈自分威嚴不思明德地,善明日幢實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諸神通智德地,大輪威藏明德地,虛空清凈無垢炎光開相地,廣勝法界藏明界地,普覺智藏能凈無垢邊無礙智通地,無邊德庄嚴迴向能照明地,毗盧舍那智海藏地(又稱毗盧遮那,是佛真身通稱)。

  以上是五十個階位。十地上邊還有等覺(五十一位),等是平等,覺是覺悟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故稱等覺。此位菩薩十地位滿,將證佛果之中間階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名等覺,又稱一生補處菩薩,或金剛心菩薩

  妙覺,是五十二階位,已證佛果。等覺猶如十四的月亮,妙覺則如十五的月亮。妙覺就是圓滿的佛。

  可見修行多麼艱難,需三大阿僧祗劫、無量大劫。修凈土非等閑因緣,我們也決非今世才修,忘失了,不覺得了!這次佛給我們授記了,只要有緣遇心印、純印,明如何修,聽佛的話,死守一句佛號,則根無大小皆成佛道。三位往生者就是驗證!一定立大心,為法忘軀。佛在因地時,曾為求一首偈而舍妻子財產,此偈是:“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五蘊無相,無有我我所”。“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有生死就有苦。“五蘊無相”,色受想行識不是真的心經講“五蘊皆空”嘛。“無有我我所”,沒有我,我既然是假的,我所對待的更不是真的了!

  一個真心修行的人,只有知出家、修道的意義,才能體證出家修道、宣揚真理、聽法明理、體證法樂之樂!以上的快樂世間所沒有的,唯有了知這種法樂的人,才知道念佛、消業,往生涅槃快樂到底是怎樣的快樂。二〇〇五年三月二十日在岫岩雙泉寺往生的宮艷萍(58歲)臨終時說的是真話:“從沒有這么舒服心情這么愉悅呀!”

  凡菩薩問法,稟白佛言,必先趣向佛前,頂禮佛足。表至誠恭敬,克服我慢心。菩薩禮佛,非同凡夫,必須三業至誠,一心恭敬。我們凡夫,常有許多逢場作戲,敷衍了事,至誠恭敬何在。若無至誠恭敬,雖終日禮拜,如雞啄米,徒勞身形,於心無益。禮拜有七種:一傲慢禮,二唱和禮,三恭敬禮,四內觀禮,五平等禮,六起用禮,七實相禮。傲慢禮者,即傲慢自居,心無謙下。唐朝法達禪師,七歲出家,每日念誦妙法蓮華經,十年之久從未間斷,一天來到曹溪(廣州)法性寺(今日韶關的南華寺),參拜六祖,頭不著地。六祖呵斥說:“你頂禮不著地,必有超人之處。”他回答誦法華經十年。這就傲慢禮。凡禮拜佛時,必須三業投誠,一心懇禱,統身伏地,如大地崩。苟能如是禮佛,決定罪滅福生。所謂人身之最高部分,莫過頭頂;最低部分,莫若兩足。頂禮義者,以已頭頂,叩佛雙足,表顯恭敬至極,故雲頂禮佛足。以上“大勢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乃經家所敘。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念佛三昧。】

  我者,大勢菩薩自稱。無我而我,名曰真我菩薩四相皆空圓通為我,隨眾生機,故名曰我。憶者,記憶。往昔,即過去。恆沙河劫者,梵語劫波,此間稱劫。劫表時分,如普通凡夫,記年月相似。但年月時分極短,劫數時分極長。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別。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此處是指大劫而言。印度有一恆河,如中國長江黃河,甚闊甚長。恆河之沙,微細如面。以一沙算一大劫。如是一粒一粒,直至全河之沙算盡。此是極表劫數之多,遠出於我們思量測度計算之外。所謂恆河沙劫,即無量數劫。

  有佛出世,乃對無佛出世而言。佛:梵語佛陀耶,即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聖人(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不會錯)。如今釋尊已過去,彌勒未來,需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降世,斯時地平如掌。此時正是佛前佛後無佛出世之時

  世間人見佛聞法有八方面的障礙、難處。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色界第四禪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此中,三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的人民在佛講的須彌山之北,地形貌是正方形,人民福報大,壽千年,但不曉得佛法。可見我們聞佛法,又相信、受持這是最大的福報不聞佛法不能了生死,患了盲聾喑啞之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指世間人仗著小聰明不相信、不接受,有的人雖然入佛門,總欲走捷徑,不肯老實修行,甚至持已見不虛心,不依佛教誡修,依人不依法,都是小聰明作怪,這樣人成就很難更有甚者,自贊毀他,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涅槃後,都無緣見佛聞法。尤其末法時,聞到正法很難,相信更難,大多聽騙不聽勸,財多身貴者為重……

  但釋尊雖然過去,賴有言教存在。眾生遇著,亦是有緣。我們凡夫身心全部入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境,認相為真,塵勞障隔,知識昏迷,記性再好,不過當生。前生之事,無人能記。諸佛菩薩,具宿命通,能記過去無量千萬億劫之事,如在目前。故法華經雲:“觀彼久遠,猶如今日。”

  大勢菩薩,於頂禮後,恭對釋迦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由是次第,有十二位如來,於一劫中,相繼成佛,其最後第十二尊,名超日月光佛,彼佛教念佛三昧

  按無量壽經,稱阿陀彌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名,分十二號。彌陀一名,具十二光明。阿彌陀佛,稱“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凈光、歡喜光、解脫光、安穩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其實十二光明,全歸於彌陀一名,包含無遺。何以故?梵語彌陀佛,此雲無量覺。佛證果覺,圓滿廣大,無法不包,故能包含無遺。讀此可知大勢菩薩,過去無量劫前,所遇十二如來,即今阿彌陀佛是也。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無量光佛。我們世間,以日月為最光明廣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彌陀光明,比日月光明,過於百千萬倍,故名日月光。

  大勢菩薩,於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即以念佛法門,而開示之。所示之法,圓頓直捷,甚深切要。菩薩於聞法後,嚴謹受教,精進修持,即由念佛而得證三昧。本章經文,正是菩薩以大慈悲,向釋迦佛,陳白自己,往昔發心修行因緣,與得證念佛三昧來源。唯此法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勝過一切法門菩薩既已如是慈悲,降臨娑婆,殷勤開導,普令深入。我們今得值遇,可算夙種凈因,真是有緣。大家應當敬受慈訓,清勤修習。

  三昧二字是通名。念佛三昧別名。念佛法門是盡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如來、諸菩薩共同贊嘆的,是非殊勝不可思議,是成佛的快速、捷徑、當生成就法門。執持名號,不知不覺跟實相相應了,契入實相,即念自性佛,見真心,顯本性,與佛無別。妄心有差別萬事萬物三界六道虛空宇宙無不是心變現的,叫心現識變。大勢菩薩就是修念佛法門而證三昧(正定、正受之義)的。三昧又稱三摩提、三摩地,即離諸邪念,心不散亂正定之意。

  二十聖人二十圓通: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念佛是見大,應排第二十三位,但經排第二十四,與識交換位置。彌勒菩薩是識大。可見觀音耳根念佛都是特別法門觀音娑婆世界的機,大勢至是盡虛空法界全包含在內,所以他列二十四,觀音二十五位念佛是無上甚深妙禪,鮮人知曉。

  二十聖人所修之法,皆名三昧。如眼根三昧耳根三昧,鼻根三昧,乃至六識三昧,七大三昧。此外還有百千萬種三昧,乃至無量三昧梵語三昧,此雲正定,亦雲正受。正定,別於凡夫不定,與外道邪定,唯依佛法修得三昧,方名正定。正受,顯非邪受,而不受一切邪受,故名正受。又一定一切定,故名正定。一受一切受,故名正受。此正顯念佛圓通,初則由淺入深,到了熏修至極,能使因果相契,生佛一如,一念全體,全體一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直與觀音耳根圓通,等無有異。又念佛亦有四種分別: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念佛,四實相念佛。此四種念佛,皆名念佛三昧。因下手雖異,得果全同,故同名念佛三昧禪宗明心見性,教下稱大開圓解,凈土稱一心不亂,稱法不同,本是一事。又念佛三昧,為一切三昧中王,而能統攝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成念佛三昧。因一心不亂之義,又分事一心不亂(定),理一心不亂(慧),即正定正受故。我們念佛妄想紛飛,不能一心不亂。若依勢至菩薩開導念佛法門,即得深入念佛圓通,定心修持,最易成就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故念佛法門,方便雖多,而推此法門,為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

  念佛正定、正受稱一心不亂,“三昧”就是將心住於一處而不散亂,此即無住生心。禪宗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凈土最好修,念佛時有雜念不要害怕,將注意力引到、轉移到佛號上,對雜念妄想要去理會它,也不要特意去控制它,否則你愈理它,雜念愈多。只要念頭集中,注意在佛號上,妄念漸漸就少了功夫慢慢就得力了。“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一直念下去,最後達念而無念,心裡真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了,即證無上菩提了,但不可有證之想……可上品往生。一念是真心,二念、三念是雜念。一念是純、凈、覺,二念是迷、邪、染。一心能往生妄念記數不能往生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譬喻義者,借近明遠,假淺入深,令諸聽者,易於領會。譬如甲、乙二人,甲專想念乙,乙若出門,甲想念之心更殷。但乙不想念甲,如同忘記了甲一樣。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不期而遇日逢。不逢即不遇。非見即未見。若逢、或見,即指專憶之甲而言。甲雖與乙離,因專憶故,隨時憶念,彷彿見乙,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乃至夢中,亦復皆然。不逢、非見,即指專忘之乙而言。乙因專忘,雖與甲遇,對面碰著,如同未逢、未見。按此二人。如是情形,因乙一人專忘,其甲一人,無論如何憶念,終難會晤相見。今就專忘方面而言,二人雖逢,等於未逢,雖見等於未見,當面錯過,豈不惜哉。若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則相見不難。假使乙憶念甲,如同甲憶念乙一樣,如是二人,必定如影隨形,不相乖異。不但今生不相乖異,乃至生生世世,亦不乖異。因為彼此念念相憶,心心相合,自然生生世世,不相分離。故曰:“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此喻人人可知。所雲一專為憶者,即喻佛憶念眾生也。一人專忘者,即喻一切迷倒眾生,心不向佛也。

  轉世、投生、往生有三種緣:一業力(重業先牽);二習性,貪(鬼)、嗔(地獄)、痴(即邪知邪見——畜生、胎卵濕眾生);三念頭。所以諸佛都勸我們念佛。純印老人講:“信啥有啥,想啥作啥。”此即一切唯心造。佛始終繫念眾生,如母憶子。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但眾生不念他、不信他,他也無可奈何。佛有三不能:眾生業障他消不了;眾生無信願,不念佛,少善根福德,佛接引不了;一闡提的眾生,佛度不了。可見眾生不念佛,則凡聖永隔,永遠有障礙。去佛遠矣,只好長處輪回。為什麼?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也是心想生,不念佛,不想佛,怎能成佛?所以佛教我們念佛大勢至是念佛成就的,文殊普賢等都願念佛求生凈土。他們都是等覺菩薩呀!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欠絲毫。若肯真實念佛求生西方,未來皆可成佛。但因眾生迷惑,舍父逃走,流入娑婆濁惡苦海生生世世,受諸苦惱,直至於今,無有休息。佛垂憐愍,無時忘舍。復因西方阿彌陀佛,與此娑婆眾生特別有緣,而憐念更甚,念念欲化度我們,接引我們出離苦海往生樂邦,盡未來際,同享妙樂,從彼進修,共證佛果

  接引像楹聯:聲聲彌陀喚娘親,天涯海角盼子歸。當然這是有真智之人。我念佛,佛念我,頻道相同,怎能往生。可惜我們眾生,大都無心向佛,辜負佛恩,豈不愧哉。然未聞佛法,與不信佛者,固不必說。即已聞法,與信佛者,亦有許多尚非真信。雖則念佛而非真念。與此專忘之人,無少相殊。所以佛雖念念不忘眾生,奈何眾生無心向佛,雖與佛逢,等於不逢,雖則見佛,亦如未見。譬如有人來寺院,不禮拜佛,不恭敬佛,如同未見。復如來此參加念佛者,亦有口雖念佛,心無至誠,人在佛堂,心向外緣。所以念佛人多,生西者少。如同浪子在外,習慣飄流,不想回家,自然終不能回。須知終不能回之毛病,全在專忘,與佛無緣,錯失大利也。你看接引像阿彌陀佛,一手持蓮台,一手向下垂,儼然要想接引我們到西方去。誰知你也不想去,他也不想去,空勞佛慈,辜負佛恩。我們想起來,真是好慚愧!如果我們真能心心向佛,如同久客思鄉,一心要想回家去,決定生西不難。此乃正合二人相憶,二憶念深。不但今生與佛相近,生生世世,決定不相乖異。須知不相乖異之效力,全在專憶上面,深得大益也。既蒙菩薩如是慈悲,指示我們,專用憶念阿彌陀佛之要訣,我們應當牢牢記在心頭,不可暫時忘失也。“末法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有人懷疑,佛對眾生有接引願,他能接過來嗎?

  經雲:“諸法如來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若眾生心憶佛,現前必定見佛。如來是沒有形象法身,法是萬法,法身也就是一切紛紜變化,大至宇宙,小至微塵都是佛身,都是佛心。因心成體。十法界依正庄嚴都是因心成體,心性變現的。心性即是真心,所現的物境稱法性,心不生不滅,所現的萬事萬物,怎麼會生滅呢?(這是八地菩薩境界)

  法身者,有一天我們忽然明白了、覺悟了,這盡虛空法界原來是自己,那就法身了。這個確實不好懂。如做夢,山河大地、他人其實全是你自己心變出來的。全夢是心,全心是夢,這些全是你的法身變現的。“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中見佛也是心想生,不要歡喜,免魔乘機而入。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凈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圓知圓見。故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西方極樂,佛有三身,土有四土,但三身就是一身,四土就是一土。為什麼?總以法界為體,法界就是心,一切唯心造。所以念佛就是念心,念心就是念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在內而不在外。念佛應具“信憶稱敬”四字。信者不疑,信而能入,念而能度。憶即想、繫念,一心不亂不易做到(斷見思煩惱),但一心想佛、憶佛,心中念佛,以此伏煩惱,還是可以做到的。“稱敬”就是不離於口。往生凈土必須要有信,千信千生,萬信萬去。六字洪名不離心口,諸佛即救,諸佛即度。心常憶佛,口常稱佛,心常敬佛,此為深信。念時字字分明(凈念),句句相續(不斷),若不分明就是昏,不相續就是散。一句佛號,歷歷分明,久之自然成就念佛三昧

  上兩句,通於前後。下一句,即另舉第二個譬喻。所謂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無不哀愍眾生,憐念眾生,同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到了西方,悉皆永離眾苦,永享妙樂。今乃考實論之。何故十方如來,但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眾生稱念余佛。皆因十方諸佛,憐念眾生慈悲,雖然佛佛相同,而救度眾生之願力,及接引眾生之方便,唯彌陀世尊,超然殊勝。四十八願,願願為眾生,只有阿彌陀佛,諸佛贊為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故十方諸佛,稱讚阿彌陀佛,最為第一。何以故?眾生若欲遍游十方凈土親近十方諸佛,應當先歸西方極樂凈土親近彌陀佛。從彼常隨佛學,然後具足神力,飛行自在,一旦之頃,可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因是十方諸佛,同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眾生稱念余佛。另外,復因諸佛法身,本來同一覺性,佛佛平等,無二無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文殊般若經雲:“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諸佛功德無異。”

  若論圓滿覺性,非但佛佛平等,實則諸佛眾生,亦復平等。雖然事實上,眾生與佛,迷悟各別,真妄懸殊。於理體上,眾生與佛,本來凡聖共源,生佛同體真實一如,無二無別。故經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但以諸佛眾生,性德雖同,修德各別。何以故?諸佛如來無量劫來,順性而修,念念流入一乘菩薩果海,福慧圓滿,永受妙樂。眾生無量劫來,逆性而修,念念流轉六道生死苦輪,輾轉墮落,永受劇苦。何名逆修,何名順修。蓋我們眾生生生世世,一向貪戀娑婆,希望久住,念念不舍,心心不忘。因此願力,與佛願力,天淵相背,天淵相隔,不能念念向佛,心心合佛,故名逆修。復當細讀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願願希望接引十方眾生,同歸西方,同受妙樂。我們但能直下一念至心迴向,便得蒙佛攝受。如果念念如是至心迴向,念念蒙佛攝受。復當一切時中,真實發願,願離娑婆苦,願得凈土樂。此乃所謂以已之願,投入佛之願海。如是以願投願,時時不忘,決定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樂邦。

  得此速效,皆因眾生與佛,原有二種密切相關。一者所謂眾生與佛,本來性德相關,天然同體,雖然與佛離隔十萬億土,原在彌陀果覺性中,不出不入。生者決定生,去者實未去,頻道轉換而已。是故一念迴向,一念蒙佛攝受,念念迴向,念念蒙佛攝受。二者所謂眾生與佛,彼此願力相關,我們若肯時時發願,更加與佛氣分相合,願力相接。如磁石吸鐵,終不乖異。因有如是性德、修德,二種密切相關,天然同體,所以十方諸佛,同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眾生稱念余佛。是以古德雲:“我心感我佛,我佛即應我。應感非先後,生佛同一體。”“我心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鐵。”觀此可知阿彌陀佛,偏與此土眾生有緣。又三世諸佛,皆以八苦為師,方能成佛樂土眾生,難以使其發心念佛。唯此娑婆眾生,常為八苦之所逼迫,苦多樂少。凡遇苦境,難堪忍受,不覺出聲稱念阿彌陀佛,不念他佛。此乃出乎天然,非人所教。因此阿彌陀佛與此土眾生,更加特別有緣。大家果能如是念念迴向,時時熏習,是名順修。

  前喻二人,如同朋友夫婦,情念雖厚,一淡兩忘。今喻二人,恰似母子,不比平常。因為母子骨肉相連,關係更密。慈母愛子,出於天性。經過十月懷胎,三年乳哺,移干就濕,咽苦吐甘,手腕當枕,膝頭當路。子若能言,母乃歡喜大笑;子若有疾,母則廢寢忘餐,晝夜憂愁,願以身代。直至漸漸能行,又恐水邊失跌。縱使成人長大,子若出門,時至未歸,母乃倚門長望,坐卧不安。世間慈母憶子,可謂無時不是憶子之時,無處不是念子之處,直無一時一地忘其子矣。縱然子不憶母,母必念念憶子。但母雖念念憶子,子若一向忘母,不想回家,哪怕母親想得發痴,亦復徒然。故曰“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若子孝順,憶念慈母,如母憶子之時同樣殷勤,心心不忘。哪怕子雖出門,遠在無邊,亦必不久,爬也要爬來,與母相見也。故曰“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今此譬喻,非常明了,人人可知。世間子女者,應該深體慈母愛子之心

  當今社會老子、小子顛倒了,不講倫理道德了,人不如鬼好教了。世尊在世時,問一個善於調養馬匹的人,“用幾種方法調馬?”他說:“四種,一恩,二威,三先威後恩,四先恩後威。”世尊問:“如果這四種方法都行不通,怎麼辦?”馬師回答說:“殺掉!”馬師反問世尊:“教化眾生用什麼方法?”佛說:“也用四種方法。第一用恩,對信奉者教他修行學道成就道業;第二用威,對造惡的人讓他看到惡因成熟的三途果報;第三先教他修行,講因果,接受否由他;第四示現三途輪轉,威逼他醒悟。”馬師問:“這些方法不生效怎麼辦?”佛說:“我也殺了他!”馬師大吃一驚,說:“如來大慈大悲,怎麼會造惡業呢?”佛說:“四種方法不生效,教也無用,這即是佛不度無緣之人,不對他說法,不度他,就是殺了他,由他墮三途,比殺了他還甚。”

  世間眾生者,亦應深體十方如來憐念我們之心。更當深體阿彌陀佛立願修行庄嚴凈土,接引我們之心彌陀垂手接引我們,正如慈母垂手提攜子女親近撫慰無異。但以慈母愛子,只能一世,佛愛眾生,永劫無窮,生生世世,無有棄捨,無有終已。可惜眾生迷倒,違負佛恩,逃逝於生死海中,輪轉六道,受苦無窮。出了胞胎,復入卵殼,乃至濕化,生生世世,遷變不休。我們現今幸得人身,生逢中國,得聞佛法。復幸得聞如是微妙凈土佛法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不假多生,盡生可到。我們應當生大慚愧,悲泣雨淚,渴仰慈尊,如子憶母,念念求見,心心不忘。從今以後,常當憶念阿彌陀佛,作無上慈父想。觀音、勢至,作無上良朋想。清凈海眾,作最勝善友想。復當憶念極樂國土,作究竟安樂家鄉想。現今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及修諸功德,作預備資糧想。臨命終時,作到家日期想。苟能如是憶想之極,自然漸漸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縱在夢中,亦能憶著想著。或拜佛念佛,或見好瑞相。

  昔日有一位禪師和一位居土,欲朝四川峨眉山,老禪師堅持走旱路,繞遠而行。居士要走水路,路近省資金。禪師無奈嘆口氣說:“唉,看來定數難逃了。”一日行船靠岸,籌備糧米,見一懷孕的青年女子,在河邊洗衣服。老禪師居士說:“我不走水路,就怕見此婦人,現今無法躲避,三日後我們一笑相見,待十二年後的中秋夜,我們在西湖相見。”居士日後果然打聽此女已生,此孩生下啼哭不止。他說會治,要求一見,此孩見他破泣為笑。十二年後,居士如約前往,在月朗星稀的夜裡,在西湖邊,有一騎牛的牧童,邊吹竹笛邊呤一詩:“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居士隨牛呼之,漸漸遠去。我盼同修不要呼牛,應不失時機地騎牛啊,錯失機緣,不可再遇!此禪師雖得人身,實為不智,以此修為,若念佛可仗二力生安養彌陀,永免輪回,圓證三不退……

  這樣的例子,古時修禪者很多。為什麼?必須業凈情空,明心見性,才可見佛。太難,太難了!如宋朝草堂禪師,轉世為曾魯公,五祖戒禪師轉世為蘇東坡。這樣的例子很多,歷史上一直流傳。這些禪師都是宗門巨匠,才能修得人身,無不是有解有行,只可惜未遇帶業往生殊勝法門,加之情染未脫,情識未斷,所以依舊搞生死輪回,實為我們借鑒,值得人們深思啊!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庄嚴。】

  上文譬喻,此文正法。由譬喻而會解正法,由正法而深達正義。菩薩雲:眾生若能各自發心,憶佛念佛,念至功純,念到歸一,銷歸自性,無念而念,念而無念,或於現在,或於將來,必定見佛,乃至去佛不遠。今更分別講,眾生見佛,亦有法身、色身不同。何謂法身?須知眾生念念心存至誠,憶佛念佛,則念念投入彌陀清凈法身果海,如水投水,天然契合。契合至極,全體周圓,自力佛力,不隔纖毫,頓覺全身住在彌陀清凈法身果海之中,不出不入,非有非無,仗佛含養,安定何如。若能如是見者,此乃所謂見佛法身也。是夢非夢,如幻如實。若以佛眼觀之,九界眾生,皆在如來法身果海之中,一體圓融,等無差異。但因眾生迷惑,不覺不知,不解親近。如魚住水不知水,似鳥飛空不見空。

  有一公案愚痴蒼蠅在窗前盤旋往複,飛不出去。此時有一老僧正端坐誦經,弟子送茶,老僧專心誦念弟子見窗上的蒼蠅,即上前驅趕說:“你被一紙所阻,不得自由,為何不尋條退路呢?!”老僧恍然大悟。用經不被經用,小法在深山,大法世間。一切順自然,則海闊天空。娑婆世界猶如一個大窗,從古至今,不知困擾了多少眾生,難得解脫。我們能聞到殊勝的念佛法門,退一步向西飛去,實在是幸運至極呀!

  念念彌陀休背覺,心憶極樂願還鄉。

  何時拋棄污穢體,壽極河沙不可量。

  我們現今欲見阿彌陀微妙色身,但能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里聽得清清楚楚,心裡覺得清清楚楚。若口裡念佛,心裡任他胡思亂想,此非憶佛念佛念佛必須專註現前一念,即是正念。句句佛號,皆從正念心中流出。心能專註妄念自息。妄念若起,覺即便無。古德雲:“不怕念起,就怕覺遲。”縱使我們不是正念佛時,亦應時時憶著、想著,一句佛號,莫令忘記。設或忘記,想起復念。當於二六時中,常把南無彌陀佛六字洪名記在心頭。若能會呼吸念佛最好,久念必熟,念念不忘。如我們常有許多要事未了,牢記在心,甚至晚上做夢,亦忘不了。我們對於念佛,亦應如是。

  虛雲、弘一、慧明老和尚,都提倡出息入息念佛法(即呼吸念佛)。純印老人住世亦表此法,凈坐默念佛號,與呼吸連成一體。早在唐朝,飛錫大師在《念佛三昧寶王論》中說:“世人多以寶玉木槵等為數珠,吾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號名,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一息不還,即屬後事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中陰)得見彼佛……面睹玉毫,親蒙授記,萬無一失也!”呼吸念佛,能伏住煩惱,即功夫成片往生自在

  早在六年前,通榆縣香海寺,大雄寶殿奠基法會結束後,鄒桂英老居士在開通車站等車准備回梅河口。眼看火車還有十分鐘就進站了,她走到面前雙腿跪下,我用手一攙,見她口水流出,已跪著往生了。我心你真聰明!你是委託我,處理你的色身呀!她沒有中陰身。為什麼能走得如此自在呢?她呼吸念佛念了兩年多了,二六時中、行住坐卧全是佛號

  五年前,梅河口鐵北街有一位居士叫唐秋玉,呼吸念佛念了兩年,一天突然得大面積腦出血,到醫院大夫說沒有搶救的餘地了。她老頭與我是同一單位的幹部,將我找去送往生,他感嘆地說:“唉!她念佛幾年了,呼吸念佛也比我早會一年多,如今不省人事,都白念了……”我見唐秋玉每當大喘一口氣時,右手手指便很有規律地動一下,就將她的念珠放在她手上,奇跡出現了。每喘一口氣,手就撥動一珠,我告訴圍觀的居士說:“她雖然昏沉,但仍能念佛往生有把握……”咽氣時面相非常殊勝,四肢柔軟,四層樓的整個樓道,奇香撲鼻,兩晝夜不斷,住戶無不稱奇,居士念佛信心更足了……

  “世人念佛有念也,吾則謂念佛無念也。念即是空焉得有,非念滅空焉得無。念性本空,焉得生滅無所念心者,應無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無所念心者,從無住本(不著有)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不落空)也。無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這就是兩邊不住而走中道,若取中道亦不圓滿,中是對兩邊而言,所以應不著兩邊,去掉中間。有一偈:“海藏多羅一葉舟,不居兩岸不中流,一篙撐出虛空外,惹得春風笑點頭。”這即是“雙寂雙照,照而常寂,無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這樣念佛,實圓滿修行之法也!

  念佛是專為了生脫死之第一大事。人生事大,莫若生死。今以念佛了生脫死,實為出苦慈航,何敢失卻。失卻必沉,終難出離苦海。觀此可知念佛,是大事中之大事。我們欲了生死,應當努力完成此件獨一大事。大家果能如是重視念佛,時時憶念在心,我們決定可以見佛。或現在見,或當來見。所謂現在見者,或在夢中,或在定中,或見真佛,或見肖像。

  如昔日凈土初祖,慧遠大師二十一歲出家,一日路過潯陽,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