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靈異錄

金剛經靈異錄

張少齊居士

自序
般若宗旨與實踐
脫險救傷
至誠感光
落水遇救
死而復甦
有願必成
群鴉負土
拯救難產
母屍不臭
鄰僧夢別
比丘來迎
欲求見佛
冥王示警
免罪放還
怡然而逝
光從口出
眉放白光
瞑目坐脫
諸病悉除
示期往生
別眾而逝
異香拂然
佛光照身
全身不壞
父母超生
香發於體
銀台接引
不願受胎
化人誦經
正念而逝
端坐而逝
同名異實
雛鴿獲度
七日還蘇
三刃俱折
靈異重重
颯然蘇起
一室盡明
天樂相迎
七日而蘇
謝經一卷
右跏而逝
不墮地獄
救人於危

自序

一個偶爾的機會吧,我從書架上隨手抽出一本書,書籤標名善女人傳,信手翻了幾頁,看到烽子從俘虜營逃出來,在沙漠上奔波,足踝受創。正在無法前進之際,忽然一陣風吹來一張帶字的廢紙給他裹創。才能安然地回到家裡母親看到兒子腳上裹創的紙,正是她家中金剛經所缺少的一塊。真是『人有誠心,佛有感應。』

當時我就有一種感覺假如能夠找到足夠的材料,寫一部金剛經靈異錄那是多好!

於是我就翻閱各種傳記,當時我也沒有估計能寫多少篇,找一點寫一點,隨找隨寫。寫到二十二篇的時候,那年正好是我的整生。道友們為了慶祝,替我出了一部琉璃室文集,把寫成的金剛經靈異也搜集在內。後來又繼續的搜寫下去,現在已寫到四十三篇。本想陸續寫下去,因為俗事牽纏,沒有時間去找資料。適星雲法師來函要為我金剛經靈異錄單行本,但字數不夠標準要我再寫一萬多字。天哪!我那裡寫得出那麼多字呢?沒有材料蓋不成房子,做文章也是一樣需要材料的啊!我胸無點墨,能寫點甚麼呢?

經過再三的考慮,決定寫一點關於般若經的文字

般若功德寫了那麼多,究竟般若裡面說的些什麼?難不成光是說的持經功德嗎?不,決不,它有著豐富內容。持經功德僅屬於內容裡面勸修的一部份罷了。

於是,我決定了寫一篇『般若宗旨與實踐』。題目既定,我就根據主題一面找材料一面寫,寫了約八九千字。雖然沒有什麼深文大義,但對受持般若的初學不無一助。假如有人能對這金剛經靈異發生興趣,而開始學習般若,由文字而觀照,由觀照而實相。再以一傳十,以十傳百,輾轉相傳,對未來佛教之發展,或不無微功。

般若宗旨與實踐

泛論般若意義

般若二字是印度文的原音,翻成中國文的意思,就是智慧二字。

智慧二字若照印度語文的原音,應該是若那般若。若那是智,般若是慧。中國人好簡,故略稱般若

一般人誇贊人的聰敏,稱為有智慧。其實聰敏與智慧出入頗大。

聰敏二字,在人類社會中較為伶俐技巧的一個代名詞。不能算是智慧

智慧二字,在佛經里有嚴格的分別

江味農居士說:『照見為智,解了為慧。決斷為智,簡擇為慧。知俗諦為智,照真諦為慧。徹明妙有為智,契悟真空為慧。』這樣說來,智慧二字,乃是佛教行者照徹真(如來清凈妙明真心)俗(一切因緣所生之法)二諦的一種潛在的功能,不能與世間聰敏二字相提並論的。

般若智慧)在佛教教義上屬於六波羅密的一種。六波羅密雖以布施為首,但實行起來,任何一度,沒有般若為助,是不能做到恰如理想的,即使勉強的去做也不能達成其徹底的目的

金剛經上說:施行六度,如果沒有般若為助,就譬如一個人在黑夜裡走路一般,不但會走入叉路,而且有墜入危崖的可能。

反過來說,假如般若的施捨,就等於一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走路,絕對沒有差錯的。

六度如此,修其他一切行門,也決不能離開般若般若在世出世間一切生活行為上之重要,可以想見。

般若佛教中的地位

般若天台家判為通教,賢首家判為始教,始終把般若排擠在別圓之外,這是不平等的。要知般若佛教三乘的總綱。任何一乘的行者離開般若總不能圓滿的達成其理想目標

試問修止觀的,修華嚴法界觀的,修禪的,修凈土的,修戒律的,那一行不是以般若為其主要因素?缺少般若能成嗎?

所以,古德雲:『般若本攝一切佛法盡』。大智度論說:『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是般若』。又說:『般若波羅密是諸佛之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密』。大乘般若經說:『摩訶般若波羅密,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大般若經說:『如來應正等覺常以佛眼觀視護念甚深般若波羅密多,何以故?善現!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能生我等一切佛法,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十方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現說法者,亦以佛眼常觀護念甚深般若波羅密多,何以故?善現!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能生諸佛一切功德,能示世間諸法實相。由此因緣我等諸佛,常以佛眼觀視護念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為報彼恩,不應暫舍。...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已得無上正等菩提,今得無上正等菩提,當得無上正等菩提,皆因如是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由此因緣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於諸如來大恩德,是故諸佛常以佛眼觀視護念甚深般若波羅密多』。

由於上面幾段的引證,我們可以了解般若在全部佛法中所佔的地位了。

般若主要的宗旨,在不著空有二邊,而求合中道第一義諦。金剛經講義說:『般若綱要非他,即是令於空有二邊遣盪情執,務令罄盡,以顯圓融中道耳』。金剛經說:『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等...』。第一句佛說般若波羅是有,第二句即非般若波羅是空,第三句是名般若波羅密是中道實相。金剛經都如此類的文字不一而足。

我們要知道什麼叫成佛成佛就是覺性圓明而已。換句話說,也就是徹證非空非有的中道實相。

覺性是人人本具,各各不無的,因有無始以來的妄想分別,換句話說,也就是被我法二種情執所蔽,所以不克圓明其本有的覺性。

佛陀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妄想執著,就是分別我法的妄想心。眾生對我法有了妄想分別,因此起惑造業,因業、遂受三界六道的輪回之苦。果再造業,業再受果,生生死死,無有了期。

果能通曉般若妙法,依文起觀,依觀而證實相般若,如此我法二執之情空,然後即可到達波羅密之彼岸了。

金剛經上說:『一切諸佛從此經出』,良有以也。

般若法門,既是諸佛菩薩之母,一切佛法之總綱,怎可說它是大乘之始而不是圓頓之教呢?況且金剛經上明明說:『此經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是『第一希有』之法。還有什麼再比它圓;『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六祖大師因讀『應無所而生其心』,頓契真如,還有什麼再比它頓?

因此般若經在化法四教,應該屬圓,在化儀四教,應該屬頓。

金剛得名之所以

般若經共有六百卷,金剛經是大般若的縮本,心經又是金剛般若的縮本。大般若汪洋浩瀚,讀之維艱,心經雖言簡義賅,然而略嫌儱侗,義亦難了。惟此金剛般若,廣略適中,既便於受持,義亦了了。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奘師譯為能斷金剛。金剛是世間之寶,其體質最堅,任何物都不能損壞它。且最鋒利,有無堅不摧之功能。以金剛來喻般若最為確當不過,因為般若大火炬,觸之則燒,攖之則燎。而一切法不能損其毫末。眾生無始以來各種紛紜複雜的分別情見,明白說來,也就是我法二執,碰到如金剛似的般若火炬,立即冰銷瓦解,盪然無存。如『滅度無量無數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無我眾生相如來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乃至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等。無一不在顯示般若火炬盪情遣執的最高效能。

不但這部金剛般若,即整部六百卷大般若,對一切法,包括世法佛法在內,都隨立隨遣,決不稍留痕跡。其摧毀虛妄分別力之強,恰如為無堅不摧之金剛。

摩訶般若波羅密說:『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以來,聞如是法(般若)應堅固其心不動不轉。菩薩摩訶薩以是堅固心,不動不轉,行六波羅密,當入菩薩位中』。堅固心就是喻如金剛的般若心,具此堅如金剛的般若心,然後才能修行波羅密,而達成理想境界

般若經之最高目的

如來所說一代教法,都存一種偉大的核心思想,這種核心思想,不僅是屬於般若,可以說遍於一切教法,不過其他教法所顯示的不及般若法中具體而顯明罷了。

那末,般若核心究竟是什麼呢

古德雲:『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幾句雖只有短短地二十個字,但已道盡一切教義宗旨

四句中明顯的指出,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其最大的旨趣,在治降眾生的一切妄想分別心,然後令其住於無分別,而無相無不相的實相般若。所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須菩提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為開始。

金剛經上說『信心清凈,即生實相』。寥寥數語,已道盡整個般若的中心思想信心清凈是因,生實相是果。

怎樣才能信心清凈

金剛般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只僅僅八個字,已把這兩個問題答覆得清清楚楚。

無所住,就是不住於四相,所謂我人眾生壽者;不住於空,也不住於有,更不住於斷常生滅等相。雖不住於種種諸相,但此心並不是寂滅的,它仍有它的生命的活動,所以在『無所住』下,有『而生其心』的一句。應無所住是空,是無相而生其心是有,是常,是生。般若經上每一句話,或每一個字,無不包含空有,或非空非有的深義在內。

假如要把無住生心四個字奧義解釋得明白,那就得引證經文不可了。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說:『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一段文是佛陀答覆須菩提如何降心的方法

因為一般眾生都免不了一種我與人心理潛伏著,所以每每做一點有益於人的事,得到別人的贊揚,或對方的感謝,總有一種津津自喜,或驕傲感覺。反過來說,假如他的這種善舉,在別人的眼裡認為無所謂,或者對方也沒有什麼感激的表示,那他就以為別人忽視他的善行生起氣來。

這樣的人,他的心永遠也不會平靜下來的。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又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眾生是修學菩薩道而達成圓滿正覺階段中一個必須的工作,但怎樣使這個工作做得恰如理想那就必須做好布施六度工作,而後始能克盡度生的目的。然而要做好這件工作,又談何容易?就拿布施來說吧,第一要忘記施捨的自己。第二要忘記被施捨的對方。第三要忘記所施捨的物體。同時在你正當施捨的時候,除了憐愍眾生動機以外,不能帶有任何其他(就是不著色聲香味觸法)的要求。這在佛教的述語上教做三輪體空。

根據般若經說:不能忘卻我人,而存有希望的施捨,不會有多大功德的,因為這是屬於有形色的(有相)。既有形色,就有限量,以有限量的因,要想得無限量的果實,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住相(沒有形色的作意)的施捨,因為施捨的心胸廣寬,心理上根本不存有能施捨的我,也沒有被施捨的人,更不存有所施捨的物體。以此無限量的因,方能得到無限的果實。

任何一個人能夠在某一種正當的行為以後,沒有任何的存心,那就表示他的狂心已歇,信心清凈了。般若實相自然而顯。

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古德也說:『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又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凡此種種,皆屬顯示降心住心,和信心清凈而生實相的道理。一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的核心要點,即盡於此,以後所說,皆屬此要點的注腳。

有一我要特別提出來說明的,就是所謂『應無所而生其心』,在表面看,無所住就是無相也就是空,既一切都是而無相,那就不可能在空中去討活趣,還有什麼心可生呢?然而不然:修菩薩的人,雖然了知諸法因緣生,當體即空,但不肯舍離悲度一切有情的作意。菩薩以度眾生為職志,離眾生即無工作可做。

翻開三藏十二部教典,每一部經論都是慈悲度生為主題。因為諸佛菩薩眾生同體而二,眾生對於這個共同的法性之體,迷昧不覺,故有眾生之身;菩薩覺而未盡諸佛已覺,故有佛與菩薩之別。眾生未能全體得度,共同之覺性不克圓顯。所以諸佛菩薩雖住無相,而不離度生作意。這教作無住生心。

生心的生字,也可作顯現二字解。因為能夠做到離一切相,本具的妙明覺心,即可於豁然之間圓滿顯現。這是重要關節,讀者不可不知。

難解難信之妙法

像這種包括三乘而且為諸佛之母的甚深微妙之法,確為不世之說,無怪乎須菩提聽了這一大法以後,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悲悲切切地嘆著說:希有啊!希有啊!我跟世尊你這麼多時,也沒有聽說過這樣的經典啊!假如有能對這一經典生起清凈信心,不用說,他一定也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了!可是目前在會的大眾,除了我能信解以外,其他的人恐怕很難信解哩。退一步說,將來五百年中,如果有人能夠信解此經,那他也是第一希有的了,然而談何容易。

因為能夠信解這一經典人,他的根基一定也不簡單,可能已在過去承事供養過無數無量的諸佛菩薩,所以今世才有機會聽到,而且一聞即信。否則決無可能的。

更進一步說,不用說聽聞全部經典,即使在全部般若中能夠聽聞一句一偈,也是難能可貴的。金剛經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知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一四句偈,尚且難信難解,況全部經典

不但此也,還有很多眾生聞說此般若波羅密多甚深義趣,心驚毛豎,不信不樂。以為過去佛陀所說種種經教,從來也沒說過這種離相即佛的道理成佛有這樣的簡單嗎?

設或有一眾生『聞此般若波羅密多甚深義趣,其心不驚不怖,聞已書寫受持讀誦,如理思惟為他演說,或復隨力如教修行,當知是人如不退位諸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世尊!如是般若波羅密多,義趣甚深,極難信解,若於先世不久修習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多,豈得暫聞而能信解』?由此我們可以確定,『如是般若波羅密多,義趣甚深難信難解。若善男子女人等,於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多,未久修習,不久修行,聞說般若波羅密多不能信解,或生毀謗,未為希有』。

總而言之,般若是一種甚深,極難信解的妙法今日我們這些根基淺薄的愚夫,居然能夠在此末法的時代里,聽聞這一義趣甚深般若,當知在過去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的善根,應該好好珍重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運,牢牢把握,切勿等閑視之。

當知我等眾生現前能聞、能睹、能讀此經,雖未能做到離相即佛,然而去亦不遠矣!

受持般若功德

般若經的功德說起來真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金剛經上除零星的贊嘆以外,曾多次用校量的方式來論其功德

第一次用一恆河沙數的恆河裡面的沙來校量般若功德,一個恆河裡面的沙,已經不可說不可說了,何況恆河沙數的恆河沙?但假如以那麼許多的恆河沙,一粒沙算一個佛的世界,用充滿那麼許多世界珠寶去施捨一切眾生所得功德,想想看是多麼的大?然而還不及有人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功德

我國及印度在古代把時間分成初中後三時。用現代語說,就是早、中、晚。假如有人在早中晚三個時間裡,都用恆河沙數的身體去施捨無量無數的眾生,像這樣的施捨,繼續到無量百千萬億劫的時間。照說以犧牲自己的身體布施,比起施捨七寶功德來說,又更進了一層,其功德當然也不可同日而語了。可是還不及有人聞此般若經的功德

佛陀般若經上自己說:他在過去很多很多的時間裡,供養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這種供養當然包括珠寶身體在內,較前面單以身體供養又進了一層。其功德當更不可思議了。然而『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大般經以五蘊四諦,四大,十八界,真明等嘆其功德。以真如等無量故,菩薩所行般若波羅亦無量。文繁不及詳引。

何以聽聞此經有如此的功德?經雲:『若福德有實,如來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大概能夠信解般若的人,因為宿植德本,已能四相空寂。以無相故,心等太虛,故功德亦無量也。

實踐般若方法

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以三覺來說,文字般若是不覺,觀照般若是始覺,實相般若是圓覺。再以因果區分,文字觀照是因,實相是果。

因果三覺分明以後,再來研究如何實踐。閱讀般若依文解義,是實踐中主要的第一步驟。以文字因素,然後對一切有形與無形的精神物質加以細密的觀察,直至體認到能所皆空,乃至無智亦無得,然後才能理智雙亡,冥契真如的實相般若

然而怎樣才能做到能所皆空,無智亦無得呢?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雖然僅僅八個字,但已把實踐般若般的方法圓滿說盡。

不過這八個字略嫌攏侗,對於初學的人倒有似丈二和尚不著頭腦。所以,有必須略加解釋的必要。

般若經說:『雲何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密多?』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諸菩薩摩訶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密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密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凈戒波羅密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密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應以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密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密多,有味無味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密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修習六度應以無著無住而為方便,其他修習四念住四神是,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三十七菩提分法,乃至種種花香,燈明車乘,園林舍宅,財谷珍奇,寶飾伎樂等等,都要以無著無住的般若精神去施為。何以故?因為這些法都是假立的客名啊!菩薩但有名,佛但有名,般若波羅密多但有名,色聲香味觸法但有名,乃至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異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亦但有名。以求其體不可得故,所以菩薩修行般若波羅密多時,不見有我,乃至見者,亦不有一切法性。與心經所謂『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一理論,不過語焉不詳罷了。

由於上面的引證,我們可以知道般若的實踐全在『觀照』兩個字上。無論視聽言行,或語默動靜之間,隨時隨處皆能精密地去觀察,而明了一切諸法皆屬因緣所生,當體即空的原理,不執不著,久久純熟,舉默動念,皆作如是觀,雖未即佛,亦去佛不遠矣了。金剛經所謂『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豈虛語哉。

有一最重要的事必須切記:就是修行『觀照般若』之際,雖然『照見五蘊皆空』,然而不消極的。所以觀世音菩薩在『照見五蘊皆空』之後,接著便是『度一切苦厄』。而在『度一切苦厄』之際,仍不離『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所謂無住生心,便是這個道理。無住便是無相皆空;生心便是生度一切沉淪在生死苦海裡面的眾生之心

學佛的人有一目標,便是『度一切苦厄』。自己能否達到成佛境界在所不計。華嚴所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其利他之精神與抱負之遠大,實為世界任何宗教所不及。

我們看了般若以後,深深知道它乃是佛教中的一大總持法門,無論學禪,學凈,學律,學教,離了般若都是徒勞無功。所以般若妙葯,也是甘露,它能治療我們的百病。如果能常常的服食,便可以永久感到安樂。我們對般若應以虔敬的心去護持它,供養它,並且依教奉行。最後我以般若經的四句偈作為本文的結束:『大菩提心正法,如教修行寂靜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則名真供養佛。』但在平等自利利他行為下,不要忘記: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脫險救傷

在我國唐朝代宗皇帝永泰年間,吐蕃,(就是今日西藏。)時常為患於我國邊疆。戌守著邊防堡壘(烽火台)的烽子,(專管燃舉烽燧的士兵)在一吐蕃軍隊的突擊之下,被俘虜了。

烽子是今江西豐縣人,從小父親就去世了。寡母千辛萬苦的把他撫養長大,不料剛剛成人,就被國家征去當兵了,只剩下老母孤苦零丁的一人家裡苦守著,起初倒也罷了,後來聽她的獨生兒子戰爭中被俘虜了,她心裡的悲痛就難形容了。她想著兒子敵人掌握下的凄慘境遇,也想到她這一族的香火絕續問題,又想到古人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飢的上面去,今天兒子失陷西蕃,將來倚靠何人來終養天年呢?!真是越想越悲,越悲越想。』

『怎麼辦呢?』

『有了。』

佛經上不是說,誦經念佛,可以解救人類困難痛苦嗎?我何不念念經,求求佛菩薩呢?!

她就這樣的自語著決定了應付當前困苦的策略。

從此她就佛經里,選擇了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來每日虔誦,祈求她的兒子能早日生還。

讀誦金剛經功德,畢竟是不虛的。

她的兒子就在她開始誦經以後,不知為了什麼,吐蕃贊普子(國王),忽然對烽子親信起來。叫他擔任執旗之職,並賜給他一餐豐富的酪和肉。可是烽子因為思念著生活在祖國的老母,『悲泣不食』。贊普子覺得奇怪,一個國王對臣下賜食,臣下應該認為光榮和歡忭,那有不喜反悲的道理?於是追問其故。

烽子說:『蒙國王的恩寵,賜給我上好的食品,我該感恩不盡,那有不受食之理?但我在祖國尚有孤苦無依的老母在,我有肉食,而母不得食,豈是為子之道?且我自到貴國以後,每夜在睡夢里都見到我那可憐的老母,總想回國去看看她老人家,然而形勢不允許。』

烽子這個態度與鄭莊公賜穎考叔之食,而考叔舍肉遺母的故事,頗相類似。

由此可見烽子孝思固然出於天性,但一方面也受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

吐蕃的贊普子聽了烽子這一番話後,被他的孝思感動了。他很和善的對烽子說:『蕃國的法律是非常嚴峻的,對俘虜的處置絕對不會寬假,或者放還的。我秘密給你匹馬,你趕快騎著從密道逃回罷!』

烽子想不到贊普子會有這樣的仁慈歡喜得不住的磕頭謝謝。

烽子帶著萬分興奮的心情馳騁而去

烽子好像生來就是命運坎坷,贊普子雖賜給他一新的生命,但不幸的遭遇又相繼而來途中,兩匹精壯的俊馬,因水與料的缺乏,又相繼死去。烽子這時在漠漠底黃沙中,只有以足代馬了。

忽然在風狂沙飛的艱苦旅程上,雙足不知被什麼刺傷了疼痛非常。前程尚遙,欲達目的,似乎覺得很渺茫了。這時的烽子,已經心灰意冷,傷痛至極,他感到人間苦海茫茫,不知那裡才是平坦的前程,安穩家鄉

在這欲進不能,而頻臨絕望的關頭,突然一個奇蹟發生了。在烽子的面前,夾著沙的狂風吹來一卷帶著字的紙卷。烽子好像在黑暗中忽然見到曙光似的,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欣喜,一把抓住了那飛來的紙卷。展開來裹在被創的雙足上。說來奇怪,烽子的創痛,經紙卷一裹,其痛立止。稍微休息以後,即邁步前進,一直到達家門,不但足不痛,連裹足的紙卷也沒損壞一點。

正當烽子足傷旅途,而風吹紙來的時候,其母每日所誦的金剛經忽少去了數頁。搜遍了屋裡的各處,也沒找到。等到烽子抵家,見他腳上所裹的創紙,與她所少去的金剛經文字與頁數,完全相合。烽子的母親才知道愛子所以能脫險,完全是因為金剛經,而感得佛菩薩的默佑。從此,母子二人深感佛法無邊,讀誦金剛經功德不可思議了。

至誠感光

夫人盧氏,是唐代陳國公的太太,也是唐宰相芮寬的大姐。因為家庭傳統和宿有善根因素,造成了她自幼即『與佛有緣』和『素修福業』的習性。他學佛的最初功課,是念佛拜佛。這樣,經過了不算太短的時間以後,她漸漸地覺得學佛目的是除煩惱,求菩提。而三藏十二部是智慧的泉源,這個泉源浩如煙海,究竟從那裡去發掘呢?經她慎密的考慮後,終於得到了結論,她在浩瀚的經藏中,選擇了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智慧的選擇,因為般若就是智慧般若是『諸佛之母』,得到般若就得到了菩提的正因,所以她這一選擇是再也正確不過的了。

她最初學讀金剛經的時候,不知是因為魔障,還是宿業的關係,使得她一卷還沒有讀了,忽然頭部感到劇痛,於是廢讀就寢,她滿以為一覺曉醒,就可以痊癒,誰知大出意外,醒來以後,痛更加烈。她自慚宿業深重,如果常此不愈,必死無疑。一經未終,即告死亡,這令她芳心裡是如何的難過,於是她奮起最後的餘勇,吃力地撐起來,喚婢女取燈火來照著她讀那沒有讀完的經,誰知婢女一去久久不來,不盡感嘆交集,她認為再遲可能即無法讀完,不免使她終身遺憾。

當她正在自艾自嘆,宣告失望之際,這時忽然一個奇蹟發生了。在她迷茫意識下,見到一閃爍底燈光,緩緩地從階下直入廳堂,折而再入卧內,光團的高度,去地下約三尺有多,照得滿室通亮,她在驚喜之下,很快地讀完了那沒有讀完的金剛般若經,完成她的心願。

說來真是奇怪,當竇夫人讀完了經以後,她的頭痛也忽然痊癒了。那團光停在屋內久久不散,等到家人取來燭火的時候,那光即忽然不見。

從此,竇夫人感到佛法威力無邊,的確不可思議,乃摒除萬緣,專志於佛,除禮拜外,每日虔誦經五遍。

她的宰相弟弟芮寬,因公致疾,因為手足情深,她帶著侍女坐著轎子去看他弟弟雖然身為宰相但也佛教的有緣之人,並且深通因果之理,他對竇夫人說:『姊姊!我因為浪跡宦海,對佛法毫無修為死後如何,根據因果的理論推測,將不會有甚麼好處,但姊姊一生『素齋修福』,不但可享長壽,而且將來必定感到滿意的生命、希望姊姊一秉過去的精進努力修為

夫人後來果如其弟弟的預言,享壽八十,無疾而終。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竇夫人一念之誠,感到佛光現室,這,不但是『誠則靈』而且可算得上心佛一如了。

落水遇救

宋衎,江淮人,是唐朝德宗皇帝時代鹽鐵院的書法專家,有一天有位商人朋友運貨至北方,邀與同游,他的太太楊氏一方面因為他在鹽院負有責任;一方面上有父母在堂,不宜遠游;同時也因為家事的種種關係,想盡了方法去阻止他這一次的旅行,但是,她失敗了,任性的丈夫說怎麼也不肯放棄他旅行的志願。

當船開航後不久,碧藍的天空漸漸地由灰暗而變成昏黑。風也由輕微而轉成強勁,相激相盪的巨浪,有時由這邊飛越船的那邊,船身的傾斜已到了七十度以上。但是,風還在吼著,雨還在下著,風雨好像在向它尋仇。非把它打翻不可似的。

船上的人在這種風狂雨暴的環境下,個個都嚇得面無人色,而瑟縮在船的角落上,一點辦法也沒有。

突然一個被暴風吹動著滾滾而來遠望如山似的旦浪,重重地擊在木造的船身上,船就毫無抵抗的來了個大翻身。在這種情勢之下,旅客的生與死,是不難想像的了。

宋衎在落水後,自分以為必死,但是,他畢竟沒有死掉,因為他在隨著巨浪的飄盪而死亡將臨之際,原來兩隻空空的手,忽然抱著一束檗,這束檗是怎樣來到他的手裡。什麼時候來到他的手裡,他根本就不知道,然而這束檗卻救了他的命,他抱著這束檗禾漫漫地游到岸邊他對檗禾致謝說:『我這條剩餘的生命,完全是你所賜給的啊?』

宋衎在感激之餘,背起了束檗疾疾地向歸途而去。『行行重行行』,大約行了幾里路的光景,可能因為與風浪搏鬥時間過久的關係精神疲憊非常,而這時的天色又已到黃昏,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實在無法再走。適巧河邊上有一家旅店,於是就暫時投宿一宵,鬆弛一下困惓的精神。一經躺下,即迷濛地睡著,這是因為精神過於勞累的關係吧?這一覺睡得真是又香又甜,一直到第二天的早晨方才醒來。他因為念念不忘救命的束檗,束檗裡面是什麼?究竟是什麼因緣束檗會在他千鈞一髮的時候來救他的生命?這都是些謎,而這些謎又必須求得解答。於是他把捆著檗的繩子解開,裡面藏有竹筒一個,並沒有什麼希奇,但一經把它劈開,奇怪的事呈現在眼前了,原來裡面裝著金剛經一卷。字跡秀勁,根據墨跡判斷,似乎是新寫的。何以被藏諸束檗,而又丟在水中,豈非一大奇事?

這時站在他旁邊的一位老太太插嘴說:『這是你太太平時所誦的金剛經喲!』老太太似乎看透了宋衎心裡的疑難。

奇怪!這老太太什麼時候站在這兒的,先前我怎麼沒有看到?她又怎知是我妻所誦的經?宋衍好像被老太太的話呆住了。

宋衎也沒追問老太太的所以,就匆匆地背起了束檗趕回家去。一路上心裡疑問重重,怎樣也解不開

他的太太見到親愛的丈夫一旦遠游還家,老早就走出大門去迎接。看見丈夫背上背著束檗,身上衣履不整,那種尷尬的樣子,不禁一驚,這是怎麼回事嘛?

楊氏把丈夫接到家後,家人都欣喜的圍在他的周圍,他第一句話說:『不得了,我險些兒與你們永別了。』於是把從遇難以及獲救的情形詳細地向家人講述,並問他的太太是不是在家讀誦金剛經。楊氏毅然的回答說:『確有其事,自你啟行後,我即請人寫了一部金剛經,並每日持誦,祈求佛菩薩保佑你一路平安,化險為夷。但不知怎的,忽然有十多天不見了。經里有一個錯字,我特別請了一位和尚更正過。是否是我遺失的,一驗可知。』

於是打開來查驗,嘿嘿!可不是嗎?從裝訂,字跡一看,一點沒錯。『奇怪!那位太太是誰?她怎麼知道經是我的?』宋衎的太太楊氏感到異常驚詫。

夫婦倆商量之下立即派人去河濱查詢宿店和那位不知姓名的老太太。那裡有什麼宿店?和什麼老太太?根本就是一片荒地嘛!

宋衎夫婦這才知道是讀經的感應,是觀音菩薩在冥冥中的慈悲護佑。

這一千真萬確的事實,後來被相國鄭絪知道了,要求宋衎把經給他供養,允許給他一個相當的官階,並且除官俸外,每月另外給他錢五千作為請經的代價。

死而復甦

人死不能復活這是古今中外一致的公論,也是有生必有死的定律,任何人不能否認或推翻的。基督天主兩教的聖經上雖說信上帝的有死而復活的可能,但從耶穌降生以來,除耶穌外(據該教如此說),曾否有死而復活的事例,恕筆者見聞淺薄,不能奉告。

筆者是因為奉佛,而捧佛教的場,替佛教吹噓,信佛教的的確有很多死而復活的實證。這裡因為是談信佛而讀金剛經感應,不便旁引,在此言此,我們就來談談讀經的感應罷!

湖北的公安(在沉陵縣南)有一位學佛很有心得的小姐,談起這位小姐,真是了不起,她姓王名叫從貴,她信佛的基本因素,固然是由於過去的培植,但也有她得天獨厚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她有一傳統佛教家庭。所以她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以後,就受著佛化的沐染,眼所見,耳所聞,無非是經聲佛像在這家庭里使她本來就純潔的心靈上更增加了一份沉靜和光明

在唐朝時代佛教禪宗特盛,而禪宗所據以明心見性經典金剛經。例如六祖在采樵時聽人誦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忽有所感而舍俗出家。後來五祖為他講經(金剛經)傳法再至『應無所而生其心』時,忽然大悟。所以在唐代無論在家出家,或男或女,莫不以金剛經為恆課。王小姐在這個時代,和這個家庭里,當然也不會例外。

她自幼跟父母學會了金剛經後,就每天持誦,從不間斷。她在讀誦之外,還研究金剛經上所講的空理,並發誓永不嫁人,願意跟慈愛父母在家清修一輩子。父母這樣一個有志一同的好女兒,真是樂上心眼,從此更加疼愛。

俗語說:『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誰知這個可愛的女兒,忽然暴斃,這個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她的父母心痛欲絕。當然王從貴的父母都是深通佛理,明因識果的,對於王從貴的突然暴死,知道必有前因,不過父母疼愛兒女,是人之常情罷了。

王從貴死後父母在慘痛的心情下,把她埋葬了。在湖北的風俗,不論長幼男女,在安葬三日後親屬必須『省墓』,況且王從貴是父母疼愛的女兒,怎麼不親去『省墓』呢?

大概因為淺葬的關係吧,父母正在墓前愴然憑吊之際,突然聽到一種像病人呻吟的聲音,『奇怪!這聲音從那裡來的?』王從貴父母不約而同的自問著。

聲音不但是王從貴的父母聽到,跟隨來的家人也都聽到,一個一個的臉上都有一種詫愕的表情

王從貴的父母聚精會神的細察聲音來源,在詳密的搜尋下,他發覺聲音是從墓里發出的。『怎麼!難道我的女兒復活了嗎?』王從貴的父親帶著驚疑的神情轉過去對站在旁邊的太太說。『那也有可能的。』他不加猶豫的答。

凄清的呻吟似乎越來越緊,使王從貴的父母感到非常地緊張,毫不考慮地立即派人取鏟掘墓,墓蓋揭開後,證明呻吟聲的確是來自他(她)們的愛女所睡的墓廓里。這時王從貴雖已死三日,但面貌如生,鼻間尚有些微氣息。這一發現,使她的父母家人無不喜形於色,於是由她的父母命人把她抬回家去。在父母心地調護下,她不久就完全復原了。

據王從貴親自告訴她的父母說:「她被幾個像役吏似的差人帶到冥官那裡,冥官很客氣的對她說:『你的壽數本來已到,因為你持經虔敬,功德殊勝,壽限增延,你還是回到你慈愛父母那裡去罷!』於是我就來了。」

有願必成

太太是荊州(就是現在湖南湖北兩省的地方)人,她的娘家姓劉,所以人皆叫她劉夫人

夫人在沒有出嫁以前,因為與佛有緣的關係,就開始學起道來了。她的修持功課,是日誦金剛經若干卷。在她最初才開始接近佛法的時候,就萌生了萬物與我同體大悲之心,認為人與禽獸不過是智和愚的不同,在生命的源流上並無二致,所以人與禽獸之間,應該相助相生,不應有弱肉強食的現象。因此,她一面除了虔誦金剛經以外,一面並戒絕酒肉發心終生茹素。

她雖學佛,但婚嫁之事,乃人之大倫,決不能因信佛而廢,也是佛制所不許的,所以她在長大之後,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與其夫君何軫結為百年之好。

她們夫妻恩愛感情融洽。在夫君的諒解之下,她一面料理家務,一面仍茹素誦經,從未有間。

有一天,不知她因了什麼感觸,忽然看淡人生。她在佛前發願,只要能活到四十五歲,預知死日,就心滿意足了。這是個人在佛前所發的心願,她的夫君和家人事先都不知道。但這個冥冥地心願,結果使她滿意了。

在唐文宗太和四年這一年,正是劉夫人四十五歲的一年。她在這一年,除精勤持誦金剛經外,並準備辦理她的善後。她把所有的積蓄和珍貴的飾物統統拿出來,備辦精美的素食供養家人。這種齋僧舉動,在一年之內,不知舉行了多少次,她個人的資產也化的差不多了。

除了齋僧的舉動,使人有點感覺到愕然外,最令人驚怪的是跑到所有的遠近親友家裡去告別,說她除夕的夜裡要走了,誰也不知道她是真的預知死期,還是在神經病?管她真的預知時至也好,發神經病也好,反正到了除夕這個謎底就會揭開。親友家人都在期待除夕的來臨。時光跑得是非常快的,在大家緊張期待心情下,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夫人除夕這一天,她特別請了幾位高僧替她在家裡傳授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又叫八齋戒,清心之不凈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周易韓康伯注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何謂八戒: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身不塗香鬘,七、不自歌舞又不觀聽歌舞,八、於高廣之床座不眠坐,九、不過中食。此中前八為戒而非齋,第九正為齋戒。合八種之戒,與一種之齋,而名八齋戒。其功德八關齋戒經。),而後沐浴、更衣、趺坐在她日常修持佛堂裡面的坐位上,高聲朗誦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家人皆屏息環視周圍,不敢驚動。漸誦聲音漸低,到最後只看她那上下兩片嘴唇在動,一點聲音也沒有了。這時的她已入於物我兩忘,心境冥然的境界了。

環視在她周圍的家人認為暫時還不會死,等得也有點不耐煩起來。個個都回房去休息了。

太和五年元旦家人連漱洗都來不及,就跑到夫人坐的佛堂去。誰知進去一看,她真的已死去多時了,但摸摸她的頭頂還熱可灼手,這證明她確已進入聖境,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時家人親友們對她的懷疑,都如雲散日現般地一掃而空。個個都從心底里生出萬分的崇敬。

她的夫君何軫認為他太太雖然不是出家比丘尼,但是她的身心卻早經出家了。在心出家不出家的原則下,她也算得上是個家人了。所以何軫決定不用俗禮,而以出家僧尼的禮節來葬他的太太。何先生的這一措施,當然也是迎合何夫人心理的,何夫人蓮花上看同志的夫君也會開顏含笑的吧?!

群鴉負土

潭州,即古之長沙府,今之長沙市,在潭州府下,有個善化縣,善化縣有一修行很好的老太婆,這個老太婆姓甚名誰,那鄉人氏,沒人知其詳,因為她是善化縣人,無以名之,人皆叫她善化婆。

善化婆的出生和家世究竟如何,亦無從究其詳,但她很窮,卻是事實,因為人們見到她的時候,她已經是沿街討化的乞食婆了。她不但生活要靠討乞來維持,連夜來一榻好好棲身之所也沒有。她白天乞食,夜來便跑到山下倚岩而眠。可是她人窮道不窮,別看她沿門乞化,就瞧不起她,以為一個叫化子有什麼了不起?但從她平素的行徑,和死後的瑞象來看,不是富甲一鄉,或高官顯達之流的人物所能望及的。

有錢和做官的人,不過生活過得愉快一點。假如單是貪圖物質上的享受,徵逐聲色犬馬之娛,而缺乏精神生活的淘冶,結果不是流於侈糜,即是枯燥無味,一旦三十夜到來,任業風飄流,毫無把握。古人說富貴學道難,卻是千古不磨不言。

善化婆雖窮無立錐之地,但她有富貴人所不能享受到的精神生活,正如顏子居陋巷而不改其樂的情形一樣。

她究竟有什麼道,她又怎樣能安貧樂道?這點,據當時目睹的人說:她白天除討乞以維持色體的生命外,余時即追求永恆的法身慧命。她隨時隨地,或岩邊,或樹下,皆恭敬地從囊中請出金剛經來高聲朗誦,誦畢靜坐,心凝神一,有如入定,識者莫不豎起大拇指來贊一聲了不起不識者皆以為痴狂。但善化婆贊毀由人,無動於心,她還是我行我素。漸漸地人們皆習為常,亦不覺其怪了。

『奇怪!善化婆怎麼幾天見了哩?她到遠處去了,還是生病呢?』地方的人們大家對善化婆幾天不見在竊竊私議。

幾個好奇的人,認為善化婆幾天不見一定有故,在商量之下,就跑到善化婆平日息宿的岩下去看看,遠遠地就看到一群烏鴉飛集一起,嘰嘰喳喳地叫得不停。

『奇怪!那裡來的這許多烏鴉?又怎麼會集在一起?它們在干什麼?』去找善化婆的幾個人見到群集的烏鴉而感到驚奇。

走到岩邊一看,大家都不覺一驚,原來善化婆已經氣絕身死了。她的身子是倚岩而坐,面目如生,手捧金剛經一本,觀其形儼如入定,在她的屍體上已經灑了很多泥土,這些泥土由那裡來的?幾個都不約而同地發生了這樣的疑問。

他們仰望著噪集的烏鴉,原來它們嘴裡都銜著泥土飛到屍身的上空丟下,它們打算用精衛填海的傻勁來埋葬善化婆。他們幾個對群鴉這種近乎正義的舉動,和善化婆的人格,非常感動。當然他們要回去報告街坊上的人來把她埋葬的。

一個人的修養工夫能到達感動異類和人天,這不是泛泛地工夫可以獲致的。是要相當的專精和悠悠時間,才能有如此的結果。

善化婆的這種事跡,道來固然感覺奇特,但在佛教的記載上卻是累見不鮮。一個修道的人只要對某種工夫專精不移,一旦火候到家,自然感應道交,不信可以請大家來試上一試。

拯救難產

宋朝明州(今浙江鄞縣地方有一位婦人,叫甚麼名字已無稽考,人皆稱她王太太。至於她的出生家世,也沒法去查究,且擱置不談。

這位王太太身懷六甲已經足足二十八個整月,還沒分娩跡象,她的丈夫公婆均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毫沒主張。這是一個怪胎,是一種非常的現象,無怪家人焦急。

太太身體,因為憂愁焦急,寢食不安的原故,攪得消瘦羸弱得幾乎不能支撐,這是她為了自身和胎兒的安危而日坐愁城所致的!

有一天,因了煩悶抑鬱她茫茫地跑去大門口,想看看門外風光,藉以可解解心中的愁緒。她背靠著門框,痴痴地向門外瞧著。

她的門外是條東西橫亘的官道,來往的行人和車輛絡繹不絕。

忽然有一左手拄著禪杖,右手捏著佛珠慈眉善目的和尚威儀安祥走到她的身前,她還沒來得及施禮請教,那位和尚就突如其來的對她說:『你的根基很好,如果肯印金剛經一千卷,布施給有緣的人去讀誦,可療治你的久孕不產。』

太太是從善如流的,立刻就派人去籌劃印施金剛經

不知她從那裡來的善念,她除一面印施金剛經結緣外,她還商得家人的同意,設供千僧大齋,僧是福田,供僧就是在福田裡下種子種子會抽芽結果。古代佛教沒有經懺一門,一般信眾如有嫁喪喜事,皆用刻經、塑像,齋僧來消災祈福。王太太接受那大和尚的指示來齋僧印經,就是求福消災,而期安產的一條捷徑

太太不但印經齋僧,她還發心自己親誦金剛經一千遍。當她誦千遍金剛經圓滿的一天夜裡,在酣夢中忽見金剛神用金剛杵指住她的腹部,她在驚懼中忽然醒來,而雙胞男孩這時已在毫無痛楚中安產在床了。

太太自此深深地體驗到佛法的威神不可思議、於是茹素誦經,數十年如一日。

在她六十一歲的那一年,有一天忽然無病暴亡,她在迷茫里被兩個使者引到冥王的跟前,她沒等冥王問她,就問:『我自幼吃素持誦金剛經。』言下之意似乎她有那樣的善行,為什麼還把她帶到這裡來?

誰知出乎她意料之外,冥王對她特別客氣,不但沒有像法官審案的那種威嚴逼人的氣派,並且以一派溫和的態度請她坐在金床上,叫她朗誦金剛經一遍聽聽。念完,她沒念補闕真言冥王覺得奇怪,『問她為什麼不念補闕真言?』她答說:『世間的經本上沒有真言喲!』

冥王於是命鬼吏在藏經中找出一本載有真言的經本交給王太太,並且囑咐她說:『回到人間以後,必須設法讓這本載有真言金剛經展轉流通,不要讓它丟失。你將來壽終,一直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會再來這裡了。』

冥王囑咐已畢,就派人送她再回到人間。王太太後來果然活到九十歲才無疾而化。

母屍不臭

『佛力無邊,有願必成』,這是強調佛去與個人誓願的偉大力量。這兩句成語,在這裡得到一個確切的證驗

王小姐江西安人,是王家的獨生女,父母愛之如掌上明珠,但王小姐並不因此嬌縱,相反的,她很知書識禮,不逾規矩父母愈鍾愛之。

因為宿世善根關係,她自幼就與佛有緣,見到佛就曉得拜,遇到和尚尼姑,就曉得合掌喊師傅,聽到梵貝的唱誦,就聽得好像心悅神怡。因此,她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學會彌陀經,觀音普門品,金剛經等各種聖典。她每天侍奉父母之暇,輒取諸經誦之,尤其是金剛經,每日必讀。她對金剛經上四相皆空道理,深有體會。所以她從來不與人鬧嘴爭吵。

她雖被母親鍾愛,但在她尚未及笄的時候,母親即舍她而去這是『世事不久常』,『樂必有苦』的一種必然的因果循環。

母親死後,她那份哀傷是難以形容的。她的孝思,使在場的觀眾,都感動得潛然淚下。

可是當她母親剛要入殮之際,他發覺母親體內有污血外流,穢氣四溢。觀者掩鼻相視。王小姐目睹母親如此血污,哀痛欲絕。她走進佛堂跪在觀音菩薩像前起誓說:『若我孝心真實,願母體不生臭穢』。說來奇怪,當她起誓已後,再回母覲停屍之處,屍內流血已止,再低下頭去在屍身上嗅嗅,連穢氣也沒有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足以證明她孝思不匱,而感通佛聖了。

她這種孝母的舉動,與地藏經婆羅門女和光目女孝親之舉,雖有廣狹不同,而『誠孝』則無二致,所以同樣的在誓畢已後,即見實效。觀經上念佛生西,要孝親為先決條件,頗具激勸之義。因為不孝的人,連起碼的做人的第一條件尚不能做到,遑論學佛

百善孝為先,學佛要『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在眾善中,孝為首善。阿含經上說:『如法父母恭敬供養,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所以學佛首重孝道。如佛陀感化不孝婆羅門故事即是以孝示教。

王小姐的這種孝心,固然是中國數千年的傳統精神,也是秉承佛陀的教說。

王小姐父親年事尚輕,所以在她的親母去世以後,父親就娶了個繼室。

因為繼母非常賢慧,不但與她處得很好,並且志同道合。兩個人每天在一起探究佛理,共修凈業

有一天,王小姐忽然得到了一點小病,她自知時至,就派人請高僧替她講金剛經凈土觀門。講完後,她向家人要來全身新衣穿在身上,然後吉祥而卧,手抓住觀音像前的寶幡,奄然示寂。一代孝女從此永棄人間

在她剛剛入寂的時候,繼母適在室內篩灰,在篩內忽然出現了幾朵蓮花,一時觀者如睹,莫不同聲稱讚佛法無邊了。

鄰僧夢別

山人黃婆是廣東潮山人,她早年皈依佛教,請益高僧,對禪、教、凈、無不兼通,於是大行法化,傳播佛種。

她個人的修持,除念金剛經而外,並念六字洪名,她以此自修,亦以此教人,數十年不改其道。

她茹素,但她的體格非常健康,在數十年的修己利人中,從來沒有害過什麼病,連傷風,頭痛的小毛病也沒有過。這樣,更增加了她修持信心與勤懇。

後來,她年齡漸漸地走上老邁的途徑了,她堅強如金剛似的體格也漸漸地有點羸瘦了。因此,對於外邪的抵抗力,也不如從前那樣的強勁了。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這話一點也不錯。有一天,不知她吃了些什麼,忽然害起痢疾來了。一日中下痢若干次,老病兼攻,這時,她也覺得有些吃不消了,雖然如此,但她念誦的堅強意志,一些沒有鬆懈,二六時中,仍然念誦不輟。

黃婆在潮山是結草為庵的,在她的附近,結草為庵的緇素大德,為數很多。

高僧善修,與黃婆是比鄰而居,但平時除有關請益外,是很少往還的。

一天晚上,善修大師,因為用功過久,略感疲倦,乃就禪榻小睡片刻。在寂寂惺惺中,忽見黃婆珊珊而來,一跨進門,就向大師告別說:『再過兩天我就往生西方了!』一拜而去

善修大師一覺醒來,對夢中所見,歷歷如在目前。認為決非幻覺,不無有因。乃急急趨至黃婆處,一探究竟,始知黃婆病痢已數日矣。黃婆告訴他說:『我還兩天就要和你告別,往生西方了!』

黃婆自得痢後,就棄卻飯粥,唯日飲清水數杯,晝夜精勤念誦金剛經佛號不輟。

果然,到了第二日的中午端坐向西念佛而逝發願文說:『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生極樂國。』實在是黃婆的臨終寫實。

當黃婆入滅之際,她所住的屋上紅光燦然,覆蓋其上,久久不去,住在附近的人,沒有一個不見到。

比丘來迎

浙江是我國佛教聖跡遍布的地方,最顯著的,如南海普陀天台杭州等地,皆是國內國外信佛者日夜嚮往參禮的道場天台天台宗(法華宗)的發祥地,是宗主智者大師的安禪之所。

杭州是濟顛禪師宏化的凈域,濟顛禪師俗稱濟公活佛,他那些濟世度生的奇特方式,至今猶膾炙人口。

其他如奉化的布袋和尚,即今各廟所供奉的大肚彌勒念佛者所宗的雲棲,是蓮池大師的敷教道場

『浙江是我國的佛地』,這話說來一點也不錯。古往今來的佛菩薩在那裡顯跡的,不知有多少。像佛教的詩聖寒山拾得不也是在那裡嗎!

這裡有一位菩薩也是出生在浙江,她是霅溪人,姓宋,是一個未出嫁的女兒修。她除日誦金剛經外,並加念阿彌陀佛聖號。如此者,三十餘年。她在念金剛經的時候,一打開經卷,即謂:『眾神鑒臨,不敢鋸坐』。她對佛經的虔敬之心,是如此的篤實,無怪乎她臨終的時候,能感三聖親迎了。

有一天,不知因了什麼,她忽然發心不吃人間煙火之食,每日只喝清水數杯,以維持他殘余的生命。但她也不覺得飢餓,身體健康並不曾因斷食而受損害,她還是精勤於念誦,以備往生資糧。

她這樣的生活,經過了不算太長的時間以後,有一夜,在她用功感到疲倦而假寐的時候,忽然有三個法相莊嚴而手持蓮花比丘出現在她的面前,她連忙起來向比丘禮拜問訊。

比丘裡面中間一位比丘他說:『我們在你剛剛跨入佛門的時候,就替你栽植了這朵蓮花,早就蓓蕾待放了,今天正是果熟花開的時候,我們特別來迎接你的!』

一覺醒來,回憶夢中所聞,歷歷如在耳目。她自知生命已到盡頭,但她並不哀傷,因為她知道,她將從這無常苦空的五濁世界去到那常樂我凈而與眾聖伴侶清凈國土

她一想到未來的美景,不但不悲,並且很覺快慰。數十年的精勤修為,並沒有白費,三聖來迎,正是勤修之因所獲得的升華果實。

當日,她蒙三聖預示死期之後,便到附近的廟上請了幾位僧人來家替他念佛,以助往生

她端坐在座位上,隨著眾僧念佛就在念佛中,漸漸地逝去了

欲求見佛

女士是浙江吳興人,性情溫柔閑靜,敏慧絕倫。因為世代信佛,加上她的宿善關係,所以自幼就浸在佛風法雨的環境中。起初她跟家人學念彌陀經,彌陀經背熟後,再學金剛、法華等經,此後,她即終日以讀誦為樂

她覺得欲求佛法有實驗,必須受戒持齋,使身心清凈,才能與佛法相應。否則口誦經咒,心馳外境,心口相背而馳,如何能收三密相應之效?所以,她毅然決然地跟一位有德高僧秉受五戒,從此青磬紅魚,作了她終生的伴侶

她摒絕一切,專心持誦。好在她的家境好,又是傳統佛教,四事所需,不要她去料理,所以在修為上才獲得一個令人敬仰的成就

在她一生的過程中,持名誦經,約有三十年的工夫。可是到她學佛的後期,忽然發心要念金剛經五千零四十八部。這個數字大概是從寶藏五千零四十八卷而來。開寶藏,是中國第一部藏經,計四百八十函,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後來的佛教徒為紀念最初的這部經部數,誦經或寫經動輒以五千零四十八卷為目標,稱之為一藏。其實一藏的原義,是不同的五千零四十八卷,不是相同的五千零四十八卷,這不過是紀念這部原始藏經數目罷了。

當她念完了五千零四十八卷金剛經的時候,有一天,她忽然不吃東西家裡的人覺得奇怪,紛紛的趨前問長問短,並有人問她要什麼,她說:『我欲求見佛耳』。這句話含義,是暗示她已放棄世緣,人世間的一切物質享受皆非她所希罕,唯求舍壽以面覲彌陀才是真實精神受用。可是家人對她這句話並沒有多大注意,以為是她的一時戲言而已。因為她雖然一天沒有吃東西,這也算不了什麼,她的精神健康並沒有受到不良的影響,而且她仍像平時一樣的在誦經念佛,並沒有精神不支的疲憊現象,那裡想到她會死

誰知『欲求見佛』這句話,竟作了她對人世間最後訣別之言她說了『欲求見佛』一語以後,她竟然一聲不響的跑到她的禪床上,依佛教的睡制,側身右脅而卧,口誦佛號而化。

她的家人見她預知時至,無疾而化,料定他必生極樂,而且是上品上生,一到極樂,定會花開見佛,悟無生忍,一時大家皆化悲為喜。

在他個人的修為上固然是一大成功,而在整個的佛教來說,等於科學家在實驗里對某種學理或物質的求證,經過分析,化驗等等的工作以後,證明結果完全與學理相符。

佛經上所示種種修行方法是因,最後所獲得的理證是果。只要你能依佛所示的方法,順序進行,最後總能得到你所欲求的果證。

科學家批評佛教迷信,經不起科學的化驗,這是盲人摸象,百無一似的的說法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怯,沒有一不可以科學證明的。

科學未昌明以前,佛教也許會被人誤認,但時至太空的今日科學卻作了佛教教義的注腳。譬如佛說世界無量』過去除了佛教的人士外,可能不會有多少人相信,但今日的天文學家在巨型的望遠鏡下,證明太空的星球卻是不可量數。有人說:『科學越發達,佛教越興隆』,這話可能百分之百的確切。

冥王示警

世界上一切人類,不論那一國,那一種族,都以肉食為最佳的充饑裹腹之品,有的甚至一餐無肉即不能下食。但也有因為宿有自來,生而茹素者;或因大乘佛法,徹了食八兩,還半斤的因果道理,而自願終生素食者,但這些素食者只佔世界全人口的極少數的極少數。那些肉食者對畜類認為是人類的當然食品,一點好生的慈悲之德都沒有,以致造成殺機重重不可終日的局勢。

人類一日不禁殺,世界一日不能安寧,因為那些被殺生命,或轉世而為人,或冥府而訴冤,無一不以報仇索命為目的。小之仇人相見,拔刀即殺,大之陳兵列陣,炮火互轟,或血流成渠,或填屍溝壑,其狀之慘,人佛忍睹。

心為萬惡之源,亦為萬善之源,為善為惡,皆在一念之間。假如一念向善,則百福齊臻,一念向惡,則眾殃駢降。設有不信,請看下文。

江陵李元宗,有女,年十三,有一天,夢一梵僧告訴她說:『你有很大的善根,為什麼不持誦金剛經呢?世界上人們若每天念金剛經一卷,陽間可以增壽,命終可以生天。再進一步,若能深達般若三昧,並可以直涅槃彼岸,了脫生死。退一步說,即使沒能通達般若,而陰府亦不能拘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種種勝報可受哩!』

她一覺醒來之後,夢中所見所聞,歷歷如在。她認為梵僧的話,確有至理。於是,請得金剛經一部,開始讀誦。起初才念的時候,因不太熟練,只誦一卷或兩卷而已。時間一畏,她的經也越誦越熟了,後來她每天竟念到三十卷,以後,他即以此數為恆課,不再增,也不再減。

到她二十四歲的那一年,有一天,她忽然得了傷寒症,雖然也請了醫生診治服藥,但一無效驗,不到四天她就一命嗚呼了?

死後,被幾個差人請到冥王那裡,冥王說:『此女般若功,即放還!』

臨走的時候,冥王喊住她囑咐說:『你的父親造的殺業很重,依業量刑,他已減壽二紀了,因為他平日好取生魚作鱠,目前有七千多條魚向他訴冤索命,你回去告訴他,如果他夜裡做夢困在網中,白天他必定頭痛,那就是取魚冤孽』。

她回到陽間後,把冥王所囑咐的一一詳告其父。她的父親一聽不覺大驚。從此回心轉意,改惡向善。並同他的女兒到天寧寺去齋僧祈福。

惡作得多,但福也修得快,他自得冥王示警後,不但有善皆為,而且戒葷長素。除每日跟女兒一起念念金剛經以外,並寫金剛經四十九卷。

當他寫經完滿的一天夜裡,他夢到幾個青衣童子向他拜謝說:『我們負著冤讎很久很久了,現在承你書寫金剛經功德,都乘這一善力,出離苦趣,得生善道了。你這寫經的功力,既能與我們解冤釋結,又增加高壽。』說完,青衣童子忽然不見。

元宗自此持誦金剛經更虔。後來竟活到一百二十歲,無疾沐浴坐化。

上面這一故事,就是一念向善而獲致善果的證明。

免罪放還

世界上人喜歡肉味,有時候家畜肉食還嫌不太夠味,時常去山間野外獵食野生肉類,調調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