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指示念佛是諸法之王,「七佛之師」—文殊菩薩勸念

文殊菩薩指示念佛諸法之王

    法照,唐代聖僧,為凈土宗四祖,約生於公元747-821年間。法照大師的一生有許多神奇殊特的感應事跡。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 767年),遷居衡州(今湖南衡陽)的雲峰寺時,一日,於齋堂用餐時,從缽盂中,忽睹五色祥雲寺院山林、流澗、石門等,距石門約五里處復見一寺名:大聖竹林寺。過些時日,也是在用餐時的缽中,見五色雲彩、寺院的亭台樓閣等皆微妙無比,無有此界所見土石穢惡,純金色界,眾寶交錯,萬千菩薩雜處其中,種種妙相宛若諸佛嚴凈國土。及至用餐完畢,缽中諸境方才消失。師以所見請問大德,其中有嘉延、曇暉二僧告知曰「聖神變化,不可以凡情測,若論山川之勢,乃五台爾」。獲知許是五台聖境,師曾萌發朝山之願,然因有諸障緣,未能了願。

    唐代宗大曆四年(公元769年)的夏天,法照大師於衡州的湖東寺(或作湘東寺),啟建五會念佛道場,六月初二日,也感得祥雲彌漫道場,雲中有樓閣,見數梵僧,身可丈余,執錫行道阿彌陀佛及二菩薩金色身,滿虛空中。在會眾等,咸皆清楚觀見此景,無不歡喜踴躍,焚香瞻禮。此情此景,良久方消。在當天晚間,師於道場外遇老者,那老者質問師言:「汝曾發願,往金色界,禮覲大聖,今何輒止?」大師答曰:「唯因時艱路難,不易前往」。彼老者勸告法照說:「若有堅固願心,何難之有?」言畢,消然不見其蹤。法照大師甚感驚異,思索再三,自認志向未堅,遂即入道場佛像前重發誠願曰:「願以此身,奉覲大聖,准夏滿前往,任是火聚冰河,終無退墮。」

    是年八月十三日,師與數位志同道合者,由南嶽發足,行腳北上,一路果無艱險。歷時七個多月,終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到達五台縣境的佛光寺。法照於五台山間蒙大聖普賢菩薩不思議光的攝照,又得善財、難陀二童子的引路,來到了大聖竹林寺,所見景象果如缽中所見,略無差脫。大師即具威儀,入於寺中,至講堂,見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各據東西獅子座上,萬眾圍繞而為說法。師於二菩薩前,作禮問曰:「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隘劣,障垢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惟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菩薩答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師復問曰:「當雲何念?」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開示完畢後,二大菩薩同舒金臂,摩師之頂,為師授記曰:「汝以念佛故,不久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師聞此語已,疑網悉除。歡喜踴躍,作禮而退。於頃刻間,所有景象已失所在,大師內心悵然悲感,便於所在之處立石以為標記。。。。。。。

 

「七佛之師」--文殊菩薩念佛往生西方凈土

    「七佛之師」,他不釋迦牟尼的徒弟,是釋迦牟尼的老師啊,不光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七佛」他都是老師啊。釋迦牟尼佛說:「我之所以成佛,都是因為文殊的教導啊」。這也是表法的,告訴我們佛之所以成佛都是來於般若。「七佛」不像學生算術那樣,一二三四五六七,伸七個手指頭。七字在佛法很重要,打念佛七,禪七都是七,在過去我們做七。七代表一些數目吧,雖然不一定是七佛,可能是無量的佛,表示為「七佛」。不管是多多少少吧,總之,都表示是佛的師啊,極力說明智慧的重要,都是贊嘆的話。

    文殊的是什麼願呢?「願共眾生,同生極樂」,他願意同眾生一起,都生到極樂世界。怎麼知道文殊是這樣的呢,文殊發願偈子啊。都知道普賢菩薩發願往生了,為什麼?都念普賢行願品,其中有四句,「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無量光,即得往生安樂剎。」普賢菩薩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的,這四句多清楚啊,願我快命終的時候,完全消除一切種種的障礙我就當面見到了彼佛,極樂世界的佛,無量光就是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一見到阿彌陀佛,我就可以立即往生安樂剎,極樂國土。這個願力多清楚啊,這是普賢菩薩發願偈。

    文殊的大概就不知道了,他的「發願偈」記載里也有,變成五言了,普賢是七言偈言,他是五言「願我命終時」,命要終的時候,所以我們應當知道,咱們修凈土宗的人往生的時候,你是現生見到阿彌陀佛,還沒有命終。命終之後死了,到中陰身的時候,那才是隔日了。投胎就更是隔世了。快要命終的時候,還是屬於今生今生的末了,這一生就見到佛。凈土法門是最有把握的法門了。「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障礙都除了,「願見阿彌陀」,我們願去見到阿彌陀佛,「往生安樂國」。你看每個地方兩個字,意義一樣。這個世界上的釋迦牟尼佛左輔右臂,文殊普賢都是往生極樂世界就像我們剛才一舉手,還是凈土宗的人多。文殊只有這個願,他這個願我們要重視啊,「願共眾生」啊,我要眾生啊,一切的眾生啊,六道眾生啊,同生極樂啊,不僅是我生,大家都要生啊。所以極樂世界是一個大乘法門,是利他的法門。要求生凈土都要發一個利他的心啊,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生到極樂,所以他這個願非常的殊勝。我們往生極樂好處,在於你往生後,最快地實現度眾生願望。人都有眾生願望,你只是嘴裡說或者寄託於幾萬年以後,就沒有多大的意思了。應該是積極爭取,我要很快的度眾生,怎麼才能很快的度眾生啊,那你就往生極樂,見佛聞法,在各個世界分身塵剎,分身到無量的世界當中去度眾生啊。見到彌陀之後,已經聞到彌陀說的法,也開悟了,你所給人講的都是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啊,會勸導他們都往生極樂世界啊。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就是把人生,一個大悲劇變成了喜劇,把一個永別離變成了一個大團圓的開始。不然人人到了最後,最苦痛的時候,生離死別嘛,是個悲劇呀,將來變成喜劇啊,真正生到了極樂是永生了。而且有一人去極樂他在那兒修持加持他的眷屬,可以使得他的眷屬一個一個都得往生,實現在極樂世界大團圓啊。不然今生一切墜心的眷屬,一分手之後,將來誰認得誰啊,不會再認識了。

 節選自 <文殊菩薩聖誕開示文殊菩薩聖誕開示 根據黃念祖老居士錄音整理>

 

文殊菩薩親自教授法照禪師念佛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跡多不詳。一說大師是南梁人,初由東吳來廬山,慕遠公之芳蹤,結西方道場,專修禪觀。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承遠大師侍於佛側而大驚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嶽衡山,師從承遠大師凈土法,後始修念佛法門。

  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嶽雲峰,偶於缽中感見祥雲高山與寺院,澗溪北面有一石門,內中有一寺廟,題有「大聖竹林寺」金字。大師見此景相雖然清晰,然內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覺。過了一段時間,於用齋時,又在缽中睹見五色祥雲樓閣台榭,還見文殊菩薩與諸聖眾講經說法。齋食用畢,景相方消失。大師諮詢他僧,知是五台山的景象,遂萌朝拜五台的念頭,然障緣甚多,未能成行。

  大曆四年公元769年)夏天,大師於衡州湖東寺,啟五會念佛道場。感五色彩雲彌覆其寺,祥雲中現出許多樓閣寺宇,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其身高大,滿虛空中。參與法會的人都清楚地見到,個個歡喜踴躍頂禮。上述景象持續了四小時才消失。

  大師於當晚,在念佛道場遇到一老人老人大師說:「法師發願朝拜五台,為何遲遲不行呢?」大師回答:「障難甚多,路途遙遠,怎麼去得了呢?」老人說:「只要肯下決心,道路遙遠崎嶇又怎能擋得住呢?」說完,倏爾不見。大師又驚又喜,在佛像前重新發誓,待念佛法會期滿,即當起程,縱然火聚冰河,終不退志。於是,偕同志數人慨然上路,旅途果然順利。

  大曆五年四月五日大師等數人到了五台山,蒙佛光照引,尋至大聖竹林寺,看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端坐在講堂獅子座上,為眾說法,歷歷可聞。大師向二大菩薩恭敬頂禮後稟問:「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菩薩回答:「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大師又問:「當雲何念?」文殊菩薩開示:「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說後,菩薩大師摩頂,並為他授記:「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語訖,二位大聖互說偈頌。大師恭敬聆聽,法喜充滿,作禮而退。頃時,剛才的景物倏然隱去,大師心中倍增悲感,便在原地立石作記,用資紀念。後蒙一老梵僧的勸告,將所見所聞宣示諸道友,並在原地仿建一莊嚴寺廟,名為竹林寺。

  由是,大師精修凈宗,用功尤勤,於並州行五會念佛法,教化信眾念佛。唐代宗於長安宮中常聞東北方有念佛之聲,遣使尋覓,至於太康,果見大師勸化之盛,遂敕迎入宮內,教宮人念佛。亦以五會音聲曲調傳之,敕號為國師

大曆十二年大師弟子八人,在五台山念佛,在東台睹見奇彩雲光,文殊菩薩乘青毛獅子,當時天飄雪花,文殊菩薩五色圓光,遍及山谷大師一生修持佛法門,精進勤苦,有諸多殊勝感應,不勝備述,其後銷聲匿跡,不知其終。

  大師撰有《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三卷、《凈土五會念佛法事儀贊》等問世流通。

  贊雲:

  緬維四祖,懿德堪欽。樂邦得師佛指陳,文殊示宿因。普令群倫,即生達本真。

  衡州缽中見聖境,台山一一悉親造。凈土得睹承遠師,竹林恭承文殊教。並州佛聲達宮闈,代宗遣使優旨詔。念佛之妙究如何,能令速成菩提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