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法王:關於出離心和菩提心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5年12月30日-2006年1月3日

  地點印度 瓦拉那西 智慧金剛大學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釋仁居 校對:堪布丹傑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大家早上好!

  阿彌陀佛!

  昨天已說過了皈依的部分,今天要接著說的是菩提心有關的主題。可能大家會覺得說,怎麼我一直在講皈依和發菩提心,都沒提到「四加行」和「遙呼上師」。但是要有次第,這樣是很好的。

  有的人是透過次第來修,也有的人是用跳躍、超越的方式而得解脫。但我覺得,次第修持比較切合實際。

  發起出離心

  (以下是法王親口用中文教學... mp3下載)

  符不符合大乘法要看有沒有菩提心修持。如果我們沒有發菩提心,那麼無論做什麼善事都不屬於大乘法

  生起菩提心必須要像爬樓梯一樣,要從基礎慢慢的爬上去。我能不能爬上去?要思考呀!要有次第的訓練,所以修持菩提心還需要看修行基礎與根本如不如法這是很重要的。要談菩提心之前,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如法?什麼是不如法?

  在薩迦派的四種離執口訣中提到:「若是執著此生非行者。」

  由這句話來看,一個能「遠離執著此生」的修行才是真正的如法。一切佛法修持都匯歸於三乘的修持中,在三乘修持,最開始是小乘修持小乘修持最主要的是以「出離心」為基礎。若是連出離心都沒有,那又怎能進入大乘修行呢!所以說出離心很重要

  我在很小的時候,差不多三、五歲就出家了,當時年紀太小了,就連自己父母名字是什麼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知道出離心是什麼了。

  出離心也可說是要斷除貪著此生、遠離貪著此生的心。那麼,出離心或遠離貪著此生的「界定」與「標準」是什麼呢?一般來說,在藏傳佛教裡,是要看能不能捨棄世間八法。

  還有,捨棄對此生執著的「因」是什麼呢?要認識到輪迴是無意義的。

  捨棄此生的「緣」是什麼呢?要知道此生的過患。

  我們要認識因與緣這兩部分,如果這兩者不具備的話,就很難捨棄對此生的執著

  捨棄此生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對世間八法感到厭惡與反感。

  那捨棄此生的「徵兆」是什麼呢?就是要教你世間八法,學都學不會。世間八法是指:利、衰、譽、毀、稱、譏、苦、樂。即是由於眼前暫時的利益跟傷害,而讓我們的心產生快樂痛苦感覺的八種情況

  我們要思考的是,對平常人來說,要達到這個標準是很困難的,為什麼呢?因為依世間法來說,在世間做事,就是有世間八法,很難找到與世間八法不相關的事。我們平常做的、說的、夢的都是這些世間八法,所以很難做到。

  那我們怎麼辦呀?就睡覺了嗎?(眾笑)不是的。是不是一個世間人,就不可能如法生活呢?對於這一點,我們要思考,我也思考過,我平常認為,要斷除世間八法,不能僅僅在文字上談,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挖掘出世間八法的問題癥結所在,我就取了個名字那就是「盲目的執著」。「盲目的執著」就是一種不管好壞,頑固頑強的一種習慣

  比如有一個人,有時候會對佛法感到歡喜,並且想要修行,可是卻把修行當做是安慰自己的方法,和一種舒服的休閒活動而已,就像心靈按摩。這真是好奇怪的名字啊!

  因此,自己就在不知不覺中,還是落入世間法,仍然根深蒂固的覺得還是世間法實在、是對的。一旦將焦點投注在世間法上,自然的在正法上的力用就漸漸的減少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說放鬆。放鬆有很多種,比如說身體的放鬆可以去散散步呀、打打太極、練練瑜珈。那心的放鬆是什麼呢?是修持禪定,讓心平靜下來。可是我覺得有一些人有點奇怪,就是當他們在做讓心平靜放鬆的禪修之後,反而更累,還要休息,這很奇怪。所以修行幾年,仍然是老樣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好像是得了癌症病人一樣,就算是癌細胞已經遍及了全身,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自己卻察覺不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他自己一點也沒有察覺到、感受到原來自己的都在世間法上。

  再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平常一整天的工作下來,有時到了晚上,連做夢都會繼續的夢見工作。但是可惜的是什麼呢?當我們修法修行一整天,到了晚上卻很少做到跟佛法、跟修行有關的夢。

  這是為我們把修行只當作心靈按摩一樣,按摩這些事,你晚上是不會夢到的。

  盲目的執著,它不僅僅只是阻擋修行的增長,它慢慢的、悄悄的讓我們的心繫著在世間法上。這種盲目的執著讓我們世間法感到一種需要,越想就越覺得世間法是必要的,而且會認為,這比較實在,不能沒有的。

  之後,我們開始狂妄了起來,然後我們會開始用那暢銷的佛法,去獲得那些自認為不可沒有的需要,漸漸的佛法成為了毒葯修行也毀掉了,這很可惜呀。

  可能我在這兒也不夠資格說可惜,因為如果我也落入了世間八法的話,那才真可惜了。

  這種情況又好像是電視廣告一樣。裡面的演員騎著摩托車,很瀟灑的飛騰在空中,然而事實上,摩托車根本不可能飛起來,也不能這樣去騎,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去演呢?一定有它的原因的。

  因為當我們一開始看到這個廣告的時候,可能不會去注意它,然而廣告每天播、重複的播、不斷的播時,我們就會被薰習,無形當中慢慢的我們也習慣了。結果呢,我們就會要去買這台摩托車,

  而且心中自然就會想起那瀟灑的演員飛在天上、騎著摩托車的樣子,我們的心被那影像吸引,然後我們就會變笨了。信以為真,不會再思考了。

  越習慣就越沒覺知了,只會目的生起執著,盲目的追求,盲目的去獲得。

  所以岡波巴大師說:「如果不如法修持佛法的話,修持佛法就會成為墮入三惡道的因。」

  因此我們要謹慎小心。這裡主要講的是,一般來說,我們沒有辦法消除世間八法的稱、譏等情況,如果我們不把這對於世間法強烈執著的頑固、頑強的心消除的話,我們的修持總是流於表面,無法進入實質層面

  發菩提心

  (以下是法王親口用中文教學)

  然而,僅有出離心還是不夠,由於我們是大乘行者,所以我們還要發菩提心這是最重要的。

  就像在第一天有位法友問起菩提心意義,今天就要談發心發心方法有很多種,口訣也非常的多。發心不只是口上說說而已,而是真的要從內心發起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口訣很多,這裡主要提到兩種:第一是由廣行派傳承下來的「因果七訣」,第二是深見派的「自他交換」的方法

  「因果七訣」的修行方法,也分為兩個不同的傳承:第一是由噶當派阿底峽尊者傳承下來,第二是由止貢派傳承的修持方法

  今天要說的是噶當派傳承的「因果七訣」:

  1.知母

  知母是很難的呀!

  為什麼說知母很難呢?知道自己今生父母很容易做到的,但這還不夠。這裡說的知母,是指我們發起菩提心後,要知道一切眾生都如同自己的母親一般,這是困難的。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母親呢?首先要認知輪迴

  如何認知輪迴呢?舉個例子來講,比方說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具有能夠覺知的心識,這一念心是需要依靠前因而生的。他不會無因而生、不是由異類的因而生也不是由一個造物主而產生。這個心識是由延續的順因,

  或稱為同類的前因而生起的。透過這樣一種邏輯的思惟,我們能推論出有一同類的之前心識或覺知存在,一個接一個延續不斷。這是透過由心識的延續來證明輪迴存在的一個思惟方法

  如果說這樣一個心識,它不需要依靠同類的前因或任何其他外緣就能出生的話,那它就成為隨時都生起存在,或者根本不能成立。

  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準確、剛剛好的例子。比如說有些人預言來世要投生的地方,結果真的出生在他說地方也有很多人他能夠回憶起前世情況。因此輪迴已經成為科學家們研究、注意的一個焦點,

  雖然至今仍舊無法實證到什麼,但是大家都很關注這個問題。所以,就算我們自己還不完全相信輪迴,沒有關係,但至少我們應該對輪迴產生疑問;如果說輪迴真的存在,但由於我們的無知而不相信,那將會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因此,我們現在應該換一種角度來思考輪迴了。

  當我們談論前世來生的時候,它是無始的、不斷的一種延續…。而每一世我們應該都是父母的,大部分的眾生都是要有父母的。因此,無始的輪迴生生世世加起來,我們的父母是非常多的。因此,輪迴當中,沒有一眾生不曾做過我們的父母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世間上的父母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出生我們的父母,二是養育我們的父母三是利益我們的父母

  一般世間上的父母主要是指我們的親生父母。或者說當父母親過世了,那麼養父母也會被稱為父母。中文裡好像有一句話說,養育我們的父母恩德,比親生父母恩德還大。

  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

  第三種利益父母,這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像現在許多藏傳的喇嘛到國外弘法,得到很多施主的照顧,慢慢的,他們稱這些施主有的為父親母親

  這就利益父母。所以父母指的不一定就是我們親生的父母世間上照顧我們的人也可被稱為父母,因此,更可以泛指在世間上互相依靠的、直接的或間接的利益到的這些朋友,都可以稱為父母一般。

  舉個例子我現在穿著袈裟,但是我並不是一出生就穿著袈裟的,這件袈裟是要靠很多眾生縫補、製作而成的。總之,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這樣,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利益之後才能成就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想,互相幫助的這些眾生,都可以稱為是我們的父母

  但是也有人會說,總是在面上去談,但的確也有很多負面,例如世界那麼多眾生互相傷害,譬如有的傷害別人的家庭,搶奪他人的住處等等有很多這些不好的人存在。我們是會這樣去想的,但我們更應該思惟一下,如果這樣想著負面事情,到底對我們有沒有利益好處?

  2.念恩

  無論是我們親生的父母或是利益父母,都對我們有恩情,有的能數,有的是不出來的恩情。其中,最重要恩德,就是救命的恩德

  譬如當我們遇到危險時,最重要就是我們的救命恩人。

  就像救命恩人的恩德很大,但父母恩德更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父母在我們誕生到能獨立自處之前的任何一天,把我們丟下不管的話,我們就會沒命的。所以父母之恩是非常大的,他們不僅照顧我們一天而已,他們月月、年年的陪伴、照顧我們,所以說父母對我們有千百次救命的恩德

  或許有人認為,不見得所有父母都會這樣盡責地照顧孩子,像是母龜,生了蛋之後就離開了,或者有的父母親的確不好;但無論如何,在這裡說到念恩,指的是思念對我們有恩的父母。總的來講,所有眾生都需要依靠父母親,所以都是有恩的。

  3. 報恩

  當我們思惟父母恩德,這念感恩的心清晰,我們就會想要回報。當我們念恩的心愈強時,報恩的心也會愈大。

  4. 慈心

  慈心的意思是一種珍愛,珍惜的意思。

  有一故事,巴楚仁波切和一位大弟子兩人在卓千寺雪山中閉關的時候,有一天,巴楚仁波切弟子:「你想媽媽嗎?」由於這位弟子認為,出了家,就應該要拋棄一切,所以弟子便回答:「自從跟隨你的那天起,

  我就捨棄了家鄉父母親人,所以不想媽媽。」巴楚仁波切說:「你這觀念是錯的,一切萬法的根本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因是思念母恩,

  這樣說來,你生起萬法的根本是乾枯了。真是糟糕啊!」之後,巴楚仁波切為這位弟子開示母親具備怎麼樣的大恩,並要求這位弟子幾個月的時間,專門修行思惟母親恩德。之後這位弟子忍不住地想要回去見母親,所以向巴楚仁波切請假,巴楚仁波切平時是不喜歡接受供養的,

  但是那天,巴楚仁波切卻命令弟子說,在回家的路上,所有接受的供養都要拿回去給母親,並且命令弟子要待十多天,才能回來。後來這位弟子探望母親來時講到母親恩德都會禁不住的熱淚盈框,巴楚仁波切見了很是高興,指著這位弟子說:「你們看看!我的孩子!他建立了萬法的根源啊!」

  當我們談到慈愛心時,它有壞與好兩方面。

  有時我們的愛心,會讓自己變得無法自主好像被綑綁住、束縛住一樣。

  我們修持菩提心,一定要具備什麼呢?就是心中要常保一種悅意、歡喜的心,這對修持慈心愛心有很大的幫助。

  平時一個我們討厭的人犯了一點小錯誤,我們會覺得是大事;然而我們喜歡的一個人可能做錯了很多事,但我們會覺得只是小事。這些差別就在於我們有沒有悅意的慈心。所以我們應該隨時保持悅意的慈愛心,未生起生起,已生起令它保持、增長。如果以悅意的慈心配合佛法修持這對我們菩提心的開展會非常有幫助。

  5. 悲心

  悲心的意思是希望離苦的心。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一個痛苦法門。但我覺得,由悲心而產生的苦,跟一般苦樂的苦是不一樣的。苦樂的苦,會讓我們無法忍受、無法自主。但是修持悲心而產生的苦受,或者可以說當這種悲心的感覺生起時,它是有力量的,是一種想要消除苦的力量生起。所以談到悲心的苦和一般苦樂的苦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來講,有的人覺得好像修了悲心之後,反而更苦了,這可能是修持方法錯誤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的我執沒有去除,很有可能修持慈悲反而我執愈強。比如說執著「我的」母親病了,「我的」兒子病了;雖然他是有慈愛心,但是因為夾雜著我執;而我執是一切痛苦的因,本來沒有一個我存在,但是我們執著有我;因此依有我慈悲行為而造成的痛苦,不是因為修持慈悲心而產生的,其實是由我執所產生。

  6.增上意樂心

  增上意樂心有兩種意思;一是我承擔一定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成就佛道,具備這樣一種堅定善心與熱忱。另一個意思是指我自己一個人承擔利益眾生。總之,增上意樂心有堅固與承擔的意思。

  7.發菩提心

  依靠前六個因能夠產生這菩提心的果,菩提心包含兩種意義一是眾生利他的大悲心,二是緣佛果的大智慧

  以上就是因果七種次第修持菩提心方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