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如何看待婚姻的意義?(學佛人的婚姻觀)

  佛教是不贊成結婚的嗎?

  當然不是。

  不過,佛教的確贊嘆出家功德,那也並不等於反對在家人結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會都該出家。其實,唐宋時代,在家的佛教非常興盛,我們可以從敦煌石窟文字記載、圖畫、或雕刻中,看到許多關於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後,佛教漸漸隱遁山林與人世間漸漸疏遠,因而造成一般人認為佛教是僅屬於出家人錯誤觀念

  很多父母,如果發現自己的子女親近道場親近法師就會很擔心他們出家事實上並不盡然!你們就經常親近寺院,卻沒有因此而准備出家出家不是消極地逃避,僅有極少數人適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佛教基礎,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如何彼此相待。甚至還有經典講到結婚之後,懷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經》、《玉耶女經》,均對夫妻親子有明確的倫常原則。《長阿含十六經》明文說: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義務。《中阿含一三五經》亦明言:「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並說: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捐耗。」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是與世隔絕的。

  學佛人應正確認識婚姻意義

  婚姻本身是責任義務的肯定與承擔。通常一般人在結婚之前,認為自己還沒有結婚,可以什麼都不管,不但沒有想到如何讓父母頤養晚年,其至還一直接受父母呵護照顧;可是,結婚之後因為有了家室,同時因為孩子的誕生,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的辛勞,而產生家庭責任感。所以結婚和沒結婚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責任的肯定與開始。

  有人說婚姻是練鎖」,「婚姻愛情墳墓」,也有現代年輕人認為,反正結了婚還可以離婚,為什麼一定要結婚,不結婚不是很自由嗎?這是不負責任、過份浪漫而不務實的態度。如果結婚的時候就准備離婚,還結什麼婚!結了婚還要求絕對充分的放肆,還結什麼婚!結婚是一份責任,豈能兒戲?請諸位一定要肯定:婚姻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是人生絕佳的歷練。

  現今社會問題最多的,莫過於金錢及男女色印度因為天氣炎熱,一般人都很早熟,女孩子十二、三歲就能結婚,甚至更早。氣候炎熱加上居住空間小,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樹下或門前露天而眠,因此男女之間的性行為比較混亂。釋尊看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因而規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

  由此可見佛教婚姻的重視,及夫婦彼此之間要互守信諾、互守貞操等觀念的強調。可是,中國自五四新思想學者們提倡「守貞操是吃人的禮教」,及主張「破四舊」及「一杯水」,因此把中國弄得家庭不像家庭夫妻不像夫妻,所以今日中國大陸,也在注意正常的婚姻關係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為邪淫不僅是家庭問題,同時也破壞了社會和諧,這種罪業是很重的。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逢場作戲沒有關係,假戲真演,終會導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愛滋病的病毒,而帶回家傳染給太太,貽禍給後代。

  就心理層面而言,不論男女,一個人有了外遇便會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現,問題不斷衍生,造成社會的不安,這個責任實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社會責任是不容忽視的!

  結婚是兩個家族的結合,人際關係因之擴大而改變。面對人生的新境界,更應秉持慈悲精神,來對待、照顧另一半的親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時也應以智慧來處理自己的公私事務,以理性來迎接兒女的出生,給予適當的教育。這是在婚姻過程中,應該學習負起的責任義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