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刀杖品第十八原文和白話譯文

  作者尊者法救 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經》刀杖品第十八

  十有四章。刀杖品者。教習慈仁無行刀杖賊害眾生

  一切皆懼死  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為譬  勿殺勿行杖

  能常安群生  不加諸楚毒

  現世不逢害  後世長安

  不當粗言  言當畏報  惡往禍來

  刀杖歸軀  出言以善  如叩鐘磬

  身無論議  度世則易  歐杖良善

  妄讒無罪  其殃十倍  災迅無赦

  生受酷痛  形體毀折  自然惱病

  失意恍惚  人所誣咎  或縣官

  財產耗盡  親戚離別  舍宅所有

  災火焚燒  死入地獄  如是為十

  雖倮剪髮  長服草衣  沐浴踞石

  奈痴結何  不伐殺燒  亦不求

  人愛天下  所適無怨  世黨有人

  能知慚愧  是名誘進  如策良馬

  如策善馬  進道能遠  人有信戒

  定意精進  受道慧成  便滅眾苦

  自嚴以修法  滅損受凈行

  杖不加群生  是沙門道人

  無害於天下  終身不遇害

  常慈於一切  孰能與為怨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18刀杖品

  【譯文】

  刀杖晶的大意是教人習學仁慈,勿要使用刀杖,殘害眾(多)生(靈)。

  一切(生靈)面對死亡都心懷畏懼,而且都害怕刀杖(加身)的痛楚;以己體物可以廣推,就不要殺戮(生靈)行使棍杖。㈠

  能夠經常地與眾多生靈相安而處,不會(隨意)施加毒楚(於眾生之身):(此等之人)生時不會遭逢禍害,來生亦可長久的平安穩定。 ㈡

  不應該出語粗惡,言語粗惡應該畏懼(惡)報:惡(的言行)已發,禍殃會來臨,刀與棍棒就會加身。㈢

  說話態度和善,就像叩打眾多鐘磬一般(妙音回應):不再吝惜一己的假有之身,救度世間就十分容易。(四)

  歐打良善之人,隨意識害無罪惡之人,這種非殃將增十倍,(而且)速得惡報難以救護。(五)

  生命遭受巨烈創痛,形體遭到損毀離析,自然會產生煩惱疾病精神失意恍惚。㈥

  為他人所誣枉,或者遭逢官司困擾:以致家中財產耗盡,親戚(朋友)生離死別。(七)

  (而且)房屋之內所有一切,(皆)被災難之火焚燒殆盡,死後進入地獄,這便是十倍的(報應)。(八)

  即使苦修裸身剃髮,身披草制粗衣,沐風浴雨睡卧石,疑結不解奈若何?(九)

  下去攻伐他人殺生放火,也不追求戰勝他人:仁(慈) (博)愛天下(生靈),所到之處皆無怨恨(產生)。(十)

  世間若有人,能夠知曉(自)慚(自)愧,這便叫做(自我)誘導(自我)向上進取,就像鞭策良馬(加快步伐):如果能以善為馬,向著大道進取就能深入長遠。(十一)

  (世)人若有誠實守戒(之德),守定意念精益求精,接受大道(的訓戒),智慧之見自然形成,就可以滅除各種(人生)苦惱。 (十二)

  自我嚴格要求修鍊佛法,減損(各種慾望)接受清凈意念,棍杖不隨意地加害眾多生靈,這便是佛門弟子中得道之人。 (十三)

  對天下任何生靈都不加傷害,終其一身皆不遭逢禍害:常常關懷一切生靈,誰還能與這樣的人結下怨(仇)呢?(十四)

  【原典】

  刀杖品第十八十有四章

  刀杖品者,教習慈仁,無行刀杖,賊害①眾生

  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為譬②,勿殺勿行杖。 ㈠

  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長安隱。㈡

  不當③矗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杖歸軀。 ㈢

  出賣似善,十如那眾磬④;身無議論,度世則易。(四)

  敲杖良善妄言無罪,其殃十倍,炎迅無救。㈤

  生受酷痛⑤,形體毀析,自然惱病,失意恍惚。㈥

  人所誣枉,或縣⑥官厄,財產耗盡,親戚離別。(七)

  舍宅所有,災火焚燒,死人地獄,如是為十。(八)

  雖⑦裸剪髮,被服草衣,沐浴踞石,奈疑結何⑧?(九)

  不伐殺燒,亦不求勝,仁愛天下,所適無怨。(十)

  世儻有人,能知慚愧;是名誘進⑨,如策良馬。如策善馬,進道能遠。(十一)

  人有信戒,定意精進。受道慧成,便滅眾苦。(十二)

  自嚴以修法,減損⑩受凈行。杖不加群生,是沙門道人。(十三)

  無害於天下,終身不遇害。常念⑿於一切,孰能以為怨?(十四)

  【注釋】

  ①賊害:殘害。

  ②恕己可為譬:即推己及人的意思。恕己,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譬,作為例子推廣。

  ③不當不應該。

  ④磬:古代一種石鍾,敲之則響。

  ⑤生受酷痛:活著的時候遭受酷烈的打擊。

  ⑥縣:通懸,遭受。

  ⑦雖:即使。

  ⑧奈疑結何:無奈懷疑怨恨之心已經形成,沒有辦法了。

  ⑨誘進:誘導人們向上,向佛所闡釋的人生境界進取。佛教自我反省,知恥看作是前進的內在動力

  ⑩減損:減少各種妄念,非份之意欲。

  ⑾沙門:即佛教徒出家者之總稱。

  ⑿念:關懷,慈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