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尊湛現:修行的方式必須要一門深入,不可雜修

  阿彌陀佛,諸位同學,大家好。

  在修學的過程中:

  第一,對塵世間的一切事相都不要去有所執著

  第二,無論是相信哪個教派有所誠意可以,不能痴迷。  

uploads/content/2022/june/fb20bbe9ee7f105bfa5ef7e699e12a5d.jpg" />

  學習佛法也是如此,更不能「痴迷」,佛曾告訴大家要以義故。

  大家要聽明白,痴迷與真誠意義是有所不同的。

  真誠虔誠這個心態是說明清楚明了的表現,取捨有度。

  痴迷就不同了,是一個病態愚痴思維麻木的表現,沒有任何方向感,失去了知覺性。

  所以說大家在學佛修行中更不能痴迷。用痴迷的方式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成績的。最關鍵的是智慧成就。  

uploads/content/2022/june/51233c550357b66595e04acc4d30b417.jpg" />

  有的人說師父修行得很努力世間事情我都放下了,不執著了,現在就是一心向佛,學習佛法

  這一天也很累,今天誦這個經,明天又換另一個經,過幾天再學另一個咒等等,學佛修行在沒有證悟之前,必須要一門深入。  

uploads/content/2022/june/8699eb63eda200d88a970016ce17cbf8.jpg" />

  無論你選擇了哪部經典,只要適合自己的,最好是讓善知識來幫助我們的選擇。

  然後一門深入即可,千萬不要雜修。一部經典一句佛號,完全足夠我們出離輪迴的本錢。

  我們要了解經教裡面的教義,這個是非常重要,所有的經教同義不同語。諸法平等,無有高下。  

uploads/content/2022/june/237a2677a59b87c77aaeb9ee5faae524.jpg" />

  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經教裡面所講的都是「心」法。讓我們眾生如何「安心」。

  就是說怎麼樣能把我們內心妄想,分別,執著心態得以安住,靜止。就是這么點事。

  既然是讓我們妄念靜止下來,就是一句佛號就已足夠。所以說誦經的目的就是用來,讓我們大家明了怎樣「安心」。  

uploads/content/2022/june/fb424779731ac97504450248fb68f722.jpg" />

  為什麼要安心呢?

  究竟這顆心是什麼?

  這都是佛曾在經典向我們大家來說明的。

  我們修學的人必須要通過學習經典程序來對「心」,有所了解。  

uploads/content/2022/june/0e7c45beb8f035cf6f3cc680f005e9d2.jpg" />

  我們佛法中所稱為的「心」,可不是身體中的那個器官,不是那個心髒的心。

  這個「心」,是無所不能,也就是說宇宙中的一切,都是這顆「心」在起到作用

  這個心,也不是心,是名為心。  

uploads/content/2022/june/abde7771ccaabd1821f67c2b6fc5fcb7.jpg" />

  就是說這個心它不是有任何的形狀,它沒有任何的形狀。它只是自然界中所存在的這個能量。在佛法中稱呼它為心,心性如來,空性,性海,等等不同的名字

  在《心經》裡面與《金剛經》裡面,明確地說明了它的作用及它的體相特徵。

  我們修學的人必須要經典開始入手學習,深入經教,了解自心,找到屬於永恆的自我。  

uploads/content/2022/june/9da491dd3d73bcfbbcbd8e6692a3e452.jpg" />

  說是找到,其實不是找,說見無所見,找無可找,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萬相的本體是空性,它是無相的,怎麼見到,怎麼去找?

  只能用兩種方式合一:

  第一,學習佛法,去經教裡面先大致去,對心性的一個初步的認識與了解。

  另一個方面想辦法把我們的思想意識靜止下來,因為我們的心性是靜態,要想接近那個如如不動心性就得自己的心態靜止下來,與如如不動的空性融合為一。  

uploads/content/2022/june/23b08636885fc7a9f595962867cd35c0.jpg" />

  這樣才能夠稱為找到或見到。就是這樣子的,皆為當下一念間。

  阿彌陀佛,釋桑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