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給·明就仁波切:無所緣的境界中禪修

  無所緣的禪修

  ——選自詠給·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當我們無所緣的境界中禪修時,我們實際上是將心安住於它本來的明性中,對任何念頭情緒來去完全沒有執著。這個超越自他的本然明性始終與我們同在,就像虛空永遠在當前呈現一樣。我們可以說,無所緣禪修就像接受天空時而飄過的雲霧,同時卻又清楚知道,天空即使是在被遮障的狀態下,本身仍舊是不變的。如果你曾經搭過飛機,那麼你應該看過,在雲靄、薄霧或雨滴的上方,天空總是那麼開闊又清朗,看起來是如此平常。同樣地,即使在念頭情緒遮障之時佛性也一直都是開闊清朗的。或許它看起來很平常,然而明性、空性和慈悲等所有特質,卻都蘊含在其中。

  無所緣的止禪修是安住自心的最基本法門你不要看念頭情緒(這個觀修法我之會再說明),也不需要試圖去阻止它們。只要用孩童般的天真安住於覺性中,看自心進行它的活動,像孩子般數著:「哇!多少念頭感官知覺和情緒啊!它們正在我的覺性中來來去去呢!」

  就某方面來說,無所緣的止禪修法有點像是看著開闊的虛空而不專註觀察虛空中移動的銀河系、天體和星球。覺性中念頭情緒感官知覺的來去就好比在虛空銀河系和星辰等的移動。就如同我們不會以虛空中移動的物體來定義虛空—般,覺性所覺察的念頭情緒和所接收的對境,也無法定義或限制覺性本身。覺性就是「如是」,而無所緣的止禪修法所說的,即是安住在覺性的「如是」中。有些人覺得這個練習很簡單也有人覺得很困難,這跟個人性格有關,而非能力或技巧的問題。

  這個教法簡單。如果是正式禪修時,最好是盡能力所及地用七支坐法。無法運用七支坐法時——比如開車或走路等——就挺直脊椎,全身放鬆,保持平衡,然後讓自心在當下純然的覺性中放鬆。

  無可避免地,我們心中一定會有各種念頭感官知覺和感受生起這是必然的,因為你尚未學會安住自心這就像到健身房練習舉重一樣,一開始才舉了少少的幾磅幾下,肌肉累了。但是如果持續練習下去,逐漸地你就會發現,自己竟然可以舉得更重,而且次數也增多了。

  同樣地,學習禪修也是個漸進的過程。一開始,你也許只能靜下來幾秒鍾,過沒多久,各種念頭情緒感官知覺就洶湧而來。基本的教法就是不要跟隨這些念頭情緒,只要ǹ實地覺察在覺性中來來去去的一切即可。無論心中有什麼念頭起落,別太在意它,也不要試圖壓抑它,只要看著它來來去去就好了

  一旦開始追逐某個念頭你就無法認清當下發生的一切,接著就會開始想像出各種幻相、評論、記憶,以及跟當下實相風馬牛不相及的情節。你愈是讓自己的心跟隨著這些念頭四處遊盪,就愈容易遠離當下的開闊廣大。

  止禪修的目的,就是要慢慢地、逐漸地打破這種習性,並保持當下的覺知,以開放的心接受當下所有的可能性。發現自己追逐念頭時,也不要苛求或責備自己。因為,你其實已經覺察到自己正流連在過去或想著未來,這個察覺的心就足以把你帶回當下,並且強化你想要禪修的本意。在止的禪修中,你想要禪修的動機才是關鍵的決定性因素

  開始禪修時要慢慢來。我父親曾經很謹慎地告訴包括我在內的所有新學生,初學禪修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天當中讓心安住的次數要多,但每次安住的時間要短。他說,不然你可能會覺得禪修愈來愈無聊,或對自己的進展感到很失望,到最後乾脆就放棄了。這種短時間、多次的方法就像古書中所說的「涓滴挹注,終能滿懷」。

  因此,剛開始禪修時千萬不要好高騖遠,非要禪修個20分鐘不可,不如把目標在一分鐘,甚或半分鐘的長度。運用你願意或渴望在忙碌的生活中暫停片刻的時間,與其任隨自己做白日夢,不如利用這幾秒鍾來觀察自心。像這樣「一點一滴」地修持你會發現自己逐漸掙脫了心理情緒枷鎖——這些枷鎖正是疲累、失望、瞋恨和絕望的來源。然後,你便會發現原本就存在內心清明智慧精進寂靜慈悲的無限泉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