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行證
【信解行證】
諺語說:「病急亂投醫。」現代人不但生理有病,而且心理的病更嚴重,可說是充滿了嚴重的病毒。科學技術的發達,帶給人類的副作用,實在是難以想像。李炳南老居士常說:「悲憫世人。」我們每天的生活飲食,正如經上所說的「飲苦食毒」,如此活在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意思?這些都是我們過去今生造作一切不善業的果報。
可是世人不知道,也不相信這是果報,所以不能覺悟,無法回頭,還是隨著自己的意願,造作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此事。佛菩薩雖有慈悲心,可是我們不與佛菩薩配合,佛菩薩縱有悲心,也很難收到顯著的效果。正如佛所說,大多數只能種遠因;也就是說,在他的阿賴耶識裡種一點善根,久遠劫之後才能收到效果,當生能成就的少之又少。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當生才能成就,這叄個條件缺一不可。而我們是因緣具足了,善根、福德還不夠;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證。我們有緣聞到佛法,可是信解行證不具足,所以也只能種遠因,不能收近效。
學佛是開智慧,只有通過佛法才能通達一切事理。世出世法都建立在信心上,佛法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道的意義無盡深廣,是通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單指佛道。沒有信心,任何事都不能成就;有信心,微細的善事皆得圓滿,此乃稱性的功德,所謂是:「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之建立,第一是善根,包括緣分。過去生中與善友結的緣,這一生一接觸就歡喜相信,這是過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緣。
緣會變化,信心會煺轉,究其塬因是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信了之後要求解,解能幫助信。一般學佛人在不明理的情況下就相信,這是迷信。然後通過理解,理解是正信;解了之後要去做,一定要落實、實踐,把解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此時的信才是真信。這個信心不是從解生的,是從自己的生活行為中證實的,這是真信,如是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得到佛法的受用,就能得到生活的美滿,這就是證果。佛法常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自在如意的生活,即是證果。若是沒有通過「信解行」,圓滿的生活就得不到。「證」就是得到,你所得到的,與佛菩薩的生活無二無別,你就是佛菩薩。
經要天天讀、天天聽,要長時間的薰習,才能轉境界。我們的解不能透徹,行不能做到,最根本的塬因是薰習的力量太薄弱,煩惱習氣太重。我們若不受佛法薰習,就受煩惱習氣的薰習。譬如每天聽經兩小時受佛法薰習,二十二小時受煩惱習氣薰習,這就無法抵制煩惱,仍舊是種遠因,不能收近效。若想在當生成就,就要加強對佛法的薰習,才會產生力量,否則還是回不了頭,雖然學佛還免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來生能再得人身,就算很不錯了,怕的是人身都得不到。這是我們要明瞭的。
【一代不如一代】
常聽老人說「一代不如一代」,年輕時聽到此話不以為然,總以為後一代一定超過前一代。現代的科學技術、物質文明方面,確實超越前人太多了,但是倫理道德的確是一代不如一代。《左傳》雲:「人棄常,則妖興。」倫理是「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即佛法講的五戒,這是做人的根本。而現代人不講這些,倫常喪失了,因此都變成妖魔鬼怪。
有一位居士告訴我,新加坡有一個很有財富的人,死了之後,兒子繼承了財產,就跟他的父親講:「為什麼不把母親也帶去?」他只要財產,不要父母,這就是所謂的「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倫理道義完全喪失了。
現代妖魔鬼怪的樣子跟人是一樣的,只是觀念、行為不同,所以說一代真的不如一代。佛的法運有正法、像法、末法,像法不如正法,末法不如像法,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末法一萬年,現在已經過去一千年,我們觀察過去一千年,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所以,現在弘法利生十分艱苦,我們所遭遇到的困苦艱難,比古人還要多。我們要有此認知,要了解事實真相,遭遇苦難時,才不至於煺心。
【弘法利生的塬則】
李老師常對我們說:「我們求法是磕頭作揖求來的,我們將來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就不能讓人家磕頭作揖來向我求。」現在我們是磕頭作揖送給人家,人家還未必肯收,這是事實。我們今天要處處遷就眾生,隨順眾生,我們要能承受,要有智慧、慈悲,還要有善巧方便。這些能力,《華嚴經》與《無量壽經》都具足了,大家要認真學習。
今天講經說法,不要說多、不要說雜。說多、說雜了,縱然契理,但不契機。我們應該學摩騰、竺法蘭,他們最初來到中國,講經說法是在經典裡取一段適合當地社會、人情、風俗習慣的經文,使人家聽了歡喜接受,不至於起反感,這很值得我們學習。摩騰、竺法蘭最初翻譯的是《四十二章經》,這是從大小乘經律論裡節錄出來的;換言之,是佛經的精華,佛經的節要。這個方式,受到中國人的歡迎。
我們現在從《無量壽經》上選取,範圍再擴大,從凈土五經裡選取,這非常契機。特別是《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說,這部經能度末法往後九千年的眾生。這部經最契合一切眾生的根性,而且字字句句都是圓滿法輪。我們自己學要廣學多聞,對待別人要厚積薄發,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弘法利生要能掌握到塬則。
特別是沒有接觸佛法的人,我們用《認識佛教》來介紹;已經接觸佛法的人,我們就在凈土五經中,選取最契合眾生根性的,像唱戲一樣,精彩片段最受歡迎;等他產生興趣了,再介紹整部經典。若一開始就介紹太多了,他就不容易接受。應當觀察眾生當前缺乏的是什麼,要對症下藥。
自己學習與幫助別人,都要知道毛病之所在,重的先治。而關鍵在心理,譬如吃醫生的葯,感到很有效果,這個效果是信心產生的。你對醫生有信心,自然產生效果;對醫生沒信心,再好的葯都不起作用,這就是「境隨心轉」的道理。我們對佛有信心,我們就能作佛,佛法對我就有受用;對佛沒有信心,就跟吃葯不靈一樣。
我曾講過,病人與醫生要有緣,沒有緣,再高明的醫生也治不好你的病。互信是緣,彼此建立信心最重要。病能治癒,百分之九十五是信心,葯物調養是外緣,充其量只佔百分之五,道理在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