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以外在的相去判斷一個人就是迷惑顛倒

  大願法師

  禪宗史上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德川幕府將軍一休禪師去應供。禪師開始去的時候,穿一件很破爛的衣服去,他平時就不講究這個,看門的門衛就把他擋在門外。一休師說:「我是你們將軍請我來應供的。」

  門衛說:「不可能,我們將軍的是大名鼎鼎的一休禪師,怎麼會是你這個樣子呢?破破爛爛、瘋瘋顛顛的。」

  禪師說話,回去了。換一件非常庄嚴法衣,然後披上袈裟走過來,門衛看到他也沒有阻攔,也沒有問,他就去了

  將軍請他上座之後,說:「師父,您多吃菜呀。」

  「好。」他把所有的菜就夾到袖子裡面去了,不往口裡面送。

  將軍得很奇怪,說:「師父,您要喜歡這個菜,我馬上可以叫人給您送過去,您為什麼放到自己衣袖裡面去呢?」

  他說:「你要知道了,你今天不是請我吃飯,請我這衣服吃飯。」

  凡夫總是這樣的,執著外在的表相,根據外在的表相去判斷一個人,迷惑顛倒了,所以眾生是於相而著相,不是離相。看物就住於物相,看心就住於心,看凈就住於凈,執著於這個清凈相,就障礙住我們的自性光明,所以我們要就這個事物要悟到它的空性,心中如如不動

  《金剛經》很多的經文是說要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不應住色布施不應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她的核心內容是說要離一切相,而修一切善法。「應無所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離一切相。生其心,就是修一切善。乃至於我們度眾生,也應該是不著眾生之相,如果我們著相的話,我為能度,一切眾生是所度,我執、我相未破,是凡夫,不是聖人

  乃至於我們成佛,而實無佛道可成,因為佛與眾生是相對待而安立的,實際上我們真正地覺悟了,顯發了我們的真如本性之後,是一個絕待圓融的,所以如果你執著於有成佛之相,還有一個我相在,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也就是說般若來觀照,對一切法無住無著,就可以直下成佛。所以《金剛經》是以慧照無住為宗,以智慧來覺照為宗,破執著

  執著我執凡夫通病。我們看到分別、執著非常深的人,一定是業深障重;業深障重一定是福輕慧淺,不能圓融;福輕慧淺就一定是苦多樂少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就說:

  諸法緣生皆是假,凡愚妄計以為我

  即此從緣法非真,妄想分別計為有,

  若能斷除於二執,當證無上大菩提

  我們的能執之心是遍計執性,所執之事是依他起性,所依之體是圓成實性,這是唯識的三性三無性。就是如果我們情執若空的話,心就能圓融就可以事事無礙。一切的事物都是依緣而起,緣散而滅,這是依他起性。我們在這個無自性的、因緣聚合這麼一個事物上面去產生一個執著,對這個虛妄事物,沒有常性的、無常事物產生虛妄執著,就是遍計執性。

  我看到一條繩子,我們執著它是一條蛇,就生起恐懼。我們真正有智慧覺照的時候就照見它是一條繩子,照見它的如實相、真實相,我們當下這個恐懼就消失了。如果我們是遍計執性,對一切都產生一種妄執,就不知道這個相原來它是虛妄的。如果我們能夠轉識成智,則全相即性,就從事物的當下能夠見到它的真如本性,就知道一切萬物都是我們自性的流露,隨緣起用,一切都佛法

  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上面說:「六塵不惡,還同正覺。」但是我們一般人都會容易著相,而且以外在的相去判斷一個人的價值這就是迷惑顛倒。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