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烏芻尊者他是因火大,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是由火大而悟入。前面這兩句,說明尊者當初採取這種方法來作觀,也是厭有而求斷。火是一種煩惱,厭惡煩惱,想把這個深重的煩惱斷掉,才來修學這個法門,所以菩薩在此地批評他,不是真實本來離開的方法,不是一種真正離開,而是你討厭才離開它。你不厭的時候,你還沒有起心要想離開,是因為你自己厭有,你才離開,這不是出自於真實;換句話說,不是本來面目。初心入道一定要斷煩惱,而煩惱裡面最重的,諸位要曉得是什麼?你們一定會想貪瞋痴,貪瞋痴是煩惱。貪瞋痴的對象是什麼?五欲六塵。修行的層次先離外緣,譬如我們講布施,先叫你布施什麼?布施外財,身外之物先叫你離開。然後再叫你布施內財,布施內財是什麼?布施貪心,貪瞋痴的心,能貪、能瞋、能痴,布施這個。先放下什麼?所貪的、所瞋的、所痴的,都是身外之物,修學要從這上下手。千萬不要說,「理論只是斷貪心,東西沒有關係,我還是多多益善」,你們想想看,你的貪心能斷嗎?你的貪心只有天天增長,斷不了!必須從事相上去斷。
你們曉得佛門裡面有個大善知識,龐居士,大家都知道他是非常富有的人,家財萬貫。學佛的時候全家學佛,把他家裡金銀財寶裝在一條船上,船放在江當中把這個船沉下去,財寶統統不要。說「我斷的是貪心,我有這個東西不妨礙」,那是貪心真正斷了不妨礙,沒有斷的時候會妨礙的。別人勸他,「你既然都不要,自己不享受它,你拿去做點好事不好嗎?去幫助那些貧苦之人」。他說了一句話,「好事(此處的「好」讀第四聲,指多管閑事,妙藏妙法備註)不如無事」。你們想想哪個好?這對於修道的人來講,太重要!做好事的有兩種人,一種是世間善人,不是修道的,修福,他做好事;另外一種就是再來的菩薩,他煩惱斷盡了,可以倒駕慈航來做好事。真正在用功的人,那是障礙,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在中國古時候叢林裡面,那些住持、執事都是佛菩薩再來的,天台國清寺,剛才講智者大師道場。你們曉得六祖在黃梅舂米,道場有那麼多人每天要吃飯,那個時候米都是人舂,那時候誰在那裡舂米?豐干禪師;廚房裡面燒飯、做粗活的,寒山、拾得。到以後被人發現了,豐干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大菩薩,他們在那裡修福,侍候大眾。
那個人可以做好事,為什麼?自己事情已經了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可以多做做好事來利益眾生。自己的事情沒有辦、生死沒有了,你要是做好事,好,六道里三善道去受報,永遠沒有辦法出頭。所以龐居士教給我們「好事不如無事」,真正修道人要懂得祖師苦口婆心。我們今天說老實話,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什麼?希望做好事,把自己給害慘了。今天政府是鼓勵宗教要辦社會福利事業,大家都去做好事去,真正修道人名聞利養都不要,也不需要政府來表揚你是好人,你很榮耀,有這個念頭,你還能了生死嗎?你還能見性嗎?不能。這就是說明,在目前這個階段修道要緊,那就是什麼?要無事,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在一出家就提倡,但是我的提倡,人家還說我要革佛教的命,來找我麻煩。我提倡什麼?寺廟讓在家人管理。為什麼?在家人他不急著了生死,他可以做好事,多多做好事,出家人不要管寺廟的事情。這個辦法不是我想出來的,是佛教寺院原本就如此。
釋迦牟尼佛當年,你看人家請他講經說法建的精舍,那個精舍的主人不是他。只樹給孤獨園,主權是只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的,是他們的財產。他們是請佛在那裡說法,這裡面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們去管理,佛才不管這個事情,你房子倒了,房子倒了就走,到別的地方去。你要想把佛留住,那好,你天天就要派人來照顧,侍候得很周到,表示自己恭敬、有誠意,佛就會在此地多講幾天,你沒有這誠意,少講幾天。所以出家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教你什麼?無事!也許說,我這樣修行的話,哪個寺廟都不讓我住。諸位曉得,寺廟之所以不讓你住,就是因為你有事;你要是無事的話,哪個寺廟不歡迎你?個個都歡迎你。不但寺院歡迎,護法伽藍、八部護法神都得擁護你,為什麼?你是個無事的道人,真正修道人。
所以寺院行政業務交給在家人去管理,決定正確。出家人怎麼樣?做教員、做學生,像學校里的教員,不管學校行政,上課他就來了,下課他就走了,沒有事情。管理行政那些人是做好事,那是好人好事。我們自己功夫還沒有成熟,沒有到這個境界,我們就要做,那就是世間的善人。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深深的去體會,了解諸佛菩薩、歷代祖師他們的一番苦心,我們對他才真正是五體投地,才看出人家大慈大悲。像寺院的雜務工作,這是修福,不能夠把行政混雜在一起,行政是修福,一般的工作那是個人修福。修福我們是要修,福慧雙修;建道場接引眾生那是好事,絕不是一個初學人能夠辦的,這是我們要特別小心謹慎、要量力而為。自己沒有這個境界,心還會被外頭境界牽著轉,這個事情做不得。幾時能夠真正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可以了,這個時候可以開道場,可以接引眾生。
摘自 楞嚴經 (第一三二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