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二)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二)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問:四十八願皆彌陀悲心所發,何故特重第十八願?

  答:凈土一法,以彌陀誓願為根本,以第十八願為願王,因四十八願之心要,即在此願。法藏發大誓願建立極樂之因由,無非在令眾生往生,此正是第十八願之義,餘四十七願為令欣慕入此願。若無此願則余願不成,無往生因故;若無往生因,則余願徒設,故余願攝於此願。法然上人無量壽經釋》雲:「其四十八願中,或立無三惡趣願,或說不更惡趣願,或言悉皆金色願,此皆為第十八願也。其第十八願者: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十八願中,此願特勝,何以故?若無眾生往生彼國者,則悉皆金色願、無有好醜願,依何成就乎?亦唯有眾生往生,方有身之金色、無有好醜具足五通、證悟宿命。因此,善導和尚於《觀經疏·玄義分》釋言: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十八願,一一皆此意也。」此即善導大師將四十八願,一一解釋為第十八願,一一指歸於此願,以顯專念名號之義大師雲:「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名號得生。」故知,第十八願如綱,四十八願如目,綱舉則目張也。法藏成佛十劫,果成佛不忘因願,必來攝取念佛眾生,以本誓重願不虛故,故特重之。

  問:十方眾生彌陀所被之機,未審是何機類為主?

  答:魏譯言「十方眾生」,漢譯言「諸天、人民、蠕動之類」,吳譯言「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唐譯言「余佛剎中諸有情類」,宋譯言「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眾生」,《悲華經》言「無量無邊阿僧衹余佛世界所有眾生」。從魏譯難明十方眾生所指為何?但漢、吳兩譯卻明確指出「天、人、畜生」,這是指六凡眾生。什麼世界的六凡眾生?唐譯指出「除了西方佛剎外的余佛剎」,宋譯及《悲華經》更詳盡指出「除了極樂世界外的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的一切眾生」。從以上諸譯可得結論:「十方眾生」所指的是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外的所有十方無量世界的六凡眾生

  又《無量壽莊嚴經》第一願為:「世尊,我發誓言:願如世尊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所有一眾生,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皆得身真金色。」由此可知:一、法藏發願成佛,願所居佛剎,具足無量功德莊嚴,目的是為了三途的眾生能回歸凈土,安身立命。二、一切眾生中,標出焰摩羅界及三途眾生,表示欲攝盡所有眾生,也顯示越苦之機越先急救,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故。三、「三途眾生,皆生我剎」乃彰不嫌任何眾生之罪業,每一眾生皆要救度,更明罪業不礙往生,無礙光攝受故。四、「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乃明非但不嫌三途眾生之罪深業重,還要教化他們速疾成佛。如此慈悲,是為大慈大悲故知,六凡以三途眾生彌陀所急救之對象

  問:如來三心,以名號契入眾生,成為三信,則三信、十念有何關係?

  答:三信即是「信」,十念即是「行」,信與行即是信心名號,本就不可分開,此願中有三信、十念、往生三種願事。此中,以三信之因與往生之果配對,即成為救度信者之本願;以乃至十念之因與往生之果配對,就成為救度稱念者之本願。第十八願,十方諸佛加以稱揚贊嘆,即是第十七願,所以此二願有不離關係。因此諸佛所贊嘆之名號中,具有救信者與救稱念者二意。又聽聞第十七願諸佛贊嘆名號之理,在行者之機,領受之相,就是第十八願之三信十念。即名號欲救信者之佛意,顯現於行者,就是至心、信樂、欲生之三信;又名號對欲救稱念者之佛意,顯現於行者,就是乃至十念之稱名,二者皆是佛力迴向。行與信有著重重之關係,相雖有二,體則是一,故行不離信,信不離行。法然上人言:「以一念十念亦得往生故,而疏於念佛者,即是信妨礙行也;以念念不舍故,而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即是行妨礙信也。信者信一念亦生,行者勤一形稱念。」又在《黑谷傳》中言:「雖聞名號若不信則如不聞,譬如雖信,若不念則如不信。」良忠法師言:「若無安心,非本願,念佛何生報土?」故知,缺三心或十念,皆非本願。

  問:三信一心,佛力迴向行者如何發心起行,相應佛願?

  答:如來三心,機受一心,一心即信心,信從聞生,故聞本願能發信心。本願是因,名號為果,信因必信果,一體不離故,故稱即是信相,信行具足,相應佛願也。此願成就文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又流通文雲:「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無量壽如來會》則曰:「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凈信。」此皆明聞名開發信心之義,以三心配之,則行者內感宿緣,外依知識,聞佛願生起本末,忽發一念信心至誠真實,不虛偽,故名至心;深信本願,安心決定,無疑無慮,歡喜愛樂故名信樂;《無量壽如來會》曰:「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無量壽莊嚴經》曰:「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即合掌歸命,乘本願力,即成往生心,故名欲生。言雖前後有三,起則同時得之於一心,應之於口,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稱如來名,是謂信行具足人。

  問:願文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試問往生是平生或臨終?

  答:既言乃至,即不簡平生臨終,十方機類,善惡根器,千差萬別,平生遇緣念佛,則平生往生;臨終遇緣念佛,則臨終往生往生彼土乃機之意識,契佛願心,法性相應,生佛一體,何待色身舍報?《執持鈔》言:「名號謂之正定業者,若持佛之不思議力,往生之業即決定故也。若雖稱念彌陀名號願力,往生猶不定者,則不可名正定業也。我等既已持念本願之名號,則應歡喜往生之業已經成辦。是故臨終雖不再稱名號,亦得往生,事乃當然。一切眾生,過去業因,互不相同;且死緣無量:有患病而死,有刀傷而死,有沒頂而死,有火燒而死,乃至睡死、醉死,此皆是宿世業因,無可逃避。至此境地,除興起妄心之外,以凡夫習性,又何能起稱念名號正念?何能有往生凈土願心乎?故若不隨順平生業成之誓願往生之望則落空。」此誠為鼓勵平生業成之良言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