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事情過後,不再想它

  金剛經雲:.當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即是清淨心。此清淨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跡。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謂「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圓覺經》雲:「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當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金剛般若是從外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是自己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的。禪宗六祖惠能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金剛般若波羅密也是本來具足,無有一法不是本來不具足的。雖然本來具足,可惜我們無始劫之前就迷了,以為自己沒有。今天聞到世尊開示,我們覺悟了,原來自己有。既有,當然可以證得,可以恢復。雖有,而不能現前,原因是有業障業障障礙真心自性般若智慧;如果把業障消除,自性的德能就恢復了。

  『即是清淨心』。般若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江味農居士說明,通途修行方法是改變我們的觀念,用止觀方法,稱為「智念」。用智慧煩惱菩提,此是一般的方法。總而言之,把妄念轉成智慧。淨宗念佛方法是把妄念轉成淨念。他又說,淨念比智念親切。「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此即智念,即是清淨心。今天我們念阿彌陀佛,專修清淨心即是淨念。如果心不清淨何來智慧!

  一般方法是從智慧修清淨心,淨宗法門是直接修清淨心的真智慧,是故淨念更親切。佛法常常用水比喻心,心與水一樣。家裡若有佛像供養佛,不供香花不要緊,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代表心。水清淨,水平而不起波浪。見到水就要想自己的心清不清淨,心平不平。常常提醒自己,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此是修行關鍵

  『此清淨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跡』。不清淨的心有方所,因為心裡著相。清淨心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絲毫分別執著,心就不清淨。清淨心盡虛空法界,人家問你住在那裡?無所住!佛教我們應無所住。有住心量就小;無住心量才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的住處,是故「住處無方所」。起心動就有方、有所。「用時無痕跡」。我們用的時候有痕跡,阿賴耶識裡落印象即是痕跡

  佛與大菩薩心動念沒有痕跡也就是阿賴耶識裡不落印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所以佛菩薩用心鏡子一樣。凡夫用心,像照相機的底片,照一下就有痕跡,就落印象,無始劫以來天天照,心裡一塌煳塗。晚上睡覺,作些奇怪的夢,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亂七八糟。聖人用心鏡子,照時清清楚楚,離去時不落痕跡;正在照時,何嘗落痕跡。不僅去了不落痕跡,正在照時亦不痕跡才是清淨心。事情過後,不再想它,還不是清淨。清淨時,確實不落痕跡,心才自在

  心真正清淨,則相貌永遠不變。若二十學佛,過兩百年還是二十歲,因為心沒變。人何以會衰老相貌常變,乃因念頭在變。有念頭,用的是生滅心。清淨心是不生滅心;生滅不清淨。清淨、平等不生不滅心,是故沒有方所,沒有痕跡也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如此心才清淨。

  『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謂「心月孤圓,光吞萬象」』此二句是禪宗的話,形容真心本性,形容清淨心。「把不住」就是六根攀緣不到。言語達不到,所以言語道斷;怎麽想也想不到,所以心行處滅。「取不得」就是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分別。「心月孤圓」。滿月的月光非常亮,照遍大地,森羅萬象都在月光明照之中。這比喻心清淨、心平等,盡虛空法界,依正庄嚴境界都在自己般若智慧光明照耀之中。

  『《圓覺經》雲:有照有覺,俱名障礙。』障礙就是分別、執著。若說:我覺悟了!我有覺,我有照。其實他既沒覺,亦沒照。說自己有覺、有照的,都是假的,不真。開悟的人沒有四相。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貪、瞋、痴、慢都具足,那不是開悟樣子

  若說,「有覺有照」,「有」,就錯了,就是分別,就是執著,就是障礙。「有」是障礙,「無」又墮到無明。「無覺無照」還是障礙,墮在無明裡。有、無都不要,有、無是一不是二,就開悟了。宗門常講,「萬法歸一」,這句話義理很深。何時歸一,問題就解決了。如果還有二、三,則離開悟得很遠。我說此話很容易,做起來真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靠得住。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第二條路一定要做到萬法歸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