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第二十願繫念定生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第二十願 繫念定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頌曰

  若人念佛雜疑心 信心微小念佛

  不遂一生往生者 二生定得生極樂

  一、列諸願名

  此願諸師所立之願名有九:攝取聞名欲生願(義寂);三生果遂願(法然、性海);聞名繫念修福即生願(智光);聞名繫念修善定生願(良源);繫念定生願(親鸞、真源、禮阿、觀徹、道隱);欲生果遂願(靜照);植諸德本願(親鸞、慧雲、月珠、深厲);不果遂者願(親鸞);至心迴向願(親鸞)。今從親鸞大師,採用「繫念定生願」之名

  二、願成就

  述有二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三、同部異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若我成佛,無量國中,所有眾生,聞說我名,以己善根迴向極樂,若不生者,不取菩提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漢譯):

  我作佛時,他方佛國人民,前世為惡,聞我名字,及正為道,欲來生我國,壽終皆令不復更三惡道,則生我國,在心所願,不爾者,我不作佛。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譯):

  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若前世作惡,聞我名字,欲來生我國者,即便返正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欲生我國不斷絕,壽終皆令不復泥犁、禽獸、薜荔,即生我國,在心所願,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大乘無量壽庄嚴經》(宋譯):

  念佛往生願、繫念定生願等二願合說:

  世尊我得菩提正覺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聞吾名號,發菩提心,種諸善根,隨意求生諸佛剎土,無不得生,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同類異經

  《悲華經》:闕此願文

  《大悲分陀利經》:闕此願文

  五、顯明願意

  法藏菩薩何故立發此願?蓋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或有國土眾生,聞其國嚴凈,雖繫念欣慕,因行微劣,不果願志,長懷茫茫,虛涉生死

  是故法藏菩薩,愍諸眾生,行願終不遂,乃自修不虛他求,回與眾生,而發此願言:「我成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不論心厚薄,不簡行輕重,嚮往我國者,皆令果遂。」

  依攝生三願之文意論機類,第十八願是他念佛之機,第十九願是諸行萬善之機,此願則是自力念佛之機,故法藏菩薩欲令自力念佛者,終入真實報土,而誓此方便真門之願,故聞本願嘉號者,繫念稱名,至心迴向,順次往生;不至心迴向者,不能順次往生,再生人間,念佛至心迴向往生,故法然上人名此願為三生果遂願。佛菩薩大悲,當機頓化,結緣遠護,結緣之後,如影隨形,世世生生大悲覆護,由護念力故,促無窮生死,不久出生死,即入彼凈土,譬如吞釣之魚,在水不久,此二十願之意也。

  六、釋疑通妨

  問:法然上人名此願為三生果遂願,不可局三生如何?

  答:言三生者,聞本願嘉號者,繫念稱名,至心迴向,順次往生;不至心迴向者,不能順次往生,再生人間,念佛至心迴向往生。三生往生,就勝而言,亦可通四生以後,德本有深淺,至心有遲速故。然則以攝生三願之次序,法藏菩薩當以三生為勝,蓋第十八、十九為順次往生之願,此願則為順後往生之願,此願之機雖有聞名繫念,其善劣弱,未至心迴向故,不能順次往生,故遂成宿善,再結來緣,而三生遂往生心願,如普賢行者,極大遲者,不出三生。且彌陀大悲,欲令眾生速疾成佛,故《無量壽庄嚴經》首願雲:「所有一眾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親鸞大師以第二十願,配自力念佛往生者,似不順願文如何?

  答:此義乃親鸞大師不共之妙判,而有理證、文證及祖承。

  初、理證者:凡願生凈土之機有三類:一弘願念佛,二定散諸善,三自力念佛。如次以第十八、十九願配弘願念佛、定散諸善之往生,則以此願配自力稱名往生,理所當然也。如若不爾,則自力念佛機類由何願而得往生乎?若言由托第十八願,此則不然,他力自力混淆不分故。若言念佛是他力,無自力念佛,則亦不然,佛願不虛設故,蓋第十八願與第二十願,法藏菩薩皆誓念佛往生因,其攝不同念佛機類也明矣。若言他力念佛是第十八願之機,則不可言自力念佛亦托第十八願。

  次、文證者:此因願文既言「聞我名號」,而次言「植諸德本」,是就願文說稱名念佛之證,植諸德本即稱名之義,蓋名號是法藏菩薩不可思議願行所成就,具有諸善萬行真實無上之功德故稱「諸德本」。

  後、祖承者:法然上人既以此願偏約念佛,立三生果遂之義,然則親鸞大師以為自力稱名往生願,不亦宜乎?法然上人之意,亦就自力稱名,分別至心、不至心二類,其示禪勝法語雲:「雖念佛,或雜余行,或聊雜疑心者,報佛隱而見化佛之來迎。」又雲:「思一念不定之人,念念之念佛,皆成不信念佛也。」又雲:「若謂念佛之數目多者,即是勤於自力,此乃不知事理浮淺偏見也。自力之人者,縱只一念、二念,皆是自力念佛也;唯憑願力,仰信他力之人,則縱然千遍萬遍之稱念,百日千日晝夜之積勵,聲聲念念,皆是他力之念佛也。」

  此乃於念佛自力、他力,其自力至心念佛,得化土往生,故雲「見化佛來迎」。又自力不至心念佛者,化佛來迎,猶未能得見,故再生人間,至心迴向者,第三生得往生,是為此願三生果遂之義。然則法然上人之意,弘願他力念佛者,預報佛來迎,得往生報土;自力稱名至心者,預化佛來迎,順次往生化土,其不至心者,不得順次生化土,故再生人間,為至心之機矣。親鸞大師體悟此相承旨意,故特以此願為自力稱名之益,卓識高邁,符順願文。

  七、願文略解

  「聞我名號」者,聞說阿彌陀之名號,以本願嘉號為己善根,故唐譯言:「聞說我名,以己善根迴向極樂。」《教行信證·化卷》曰:「凡大小聖人一切善人,以本願嘉號為己善根,故不能生信,不了佛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無入報土也。」故知,此聞即聞不具足之聞,不能明信佛智故,自力稱名作往生因故。

  「繫念我國」者,聞名之後,嚮往凈土之欲生心。《觀經》雲:「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即十六觀,思念在心不忘謂之系,念念相續不息,言為繫念。「我」即正報(從華座觀至勢至觀),「國」即依報(從日想觀至雜想觀)。

  「植諸德本」者,顯行因也。德本者,顯善本德本之名號,本是根本義,非因本義,《教行信證·化卷》雲:「就方便真門誓願,有行有信。行者,此有二種:一者善本,二者德本;信者,即至心、迴向、欲生之心是也。」又雲:「善本者,如來嘉名,此嘉名者,萬善圓備一切善法之本,故曰善本也。德本者,如來德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至德成滿,眾禍皆轉,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曰德本也。」植謂種植也,聞信名號諸德以為己善根。今親鸞大師以唐譯成立名號本義,唐譯既言:「聞說我名,以己善根迴向極樂。」本願嘉號為己善根明矣。故知,植諸德本,即是念佛之義

  「至心迴向欲生」者,至心者,自力至心,簡別不至心。迴向欲生者,自力迴向願心真實迴向,所修念佛,願生彼國,此為自力三心,即以信罪福心,修習德本之名號而迴向,以為己善根,擬作往生因種,趨向於菩提,是言「至心迴向欲生」。

  「不果遂者」者,古德依此文立三生果遂,或雲三世三生果遂,或雲二世三生果遂。法然上人以三世三生為此願果遂,親鸞大師則分別真假二土,以二世三生為正義,即一生聞名修因,一生未來化土,一生轉入報土。《無量壽經》雲:「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親鸞大師此文,指彼往詣佛所之時即為果遂。故知,一世頓入報土是第十八願之機,三世漸入報土是此願之機。

  八、白話淺釋

  如果我法藏成佛時,十方眾生之中,有聽聞我的名字,繫念我的凈土至誠地以自力念佛迴向所修功德,欲往生凈土的人,如果我不能滿他的願者,我就不正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