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金剛經》之法會因由分第一

  金剛經 第1品

  法會因由分第一白話

  法會因由分第一

  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文:

  《金剛般若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到佛陀這樣說的: 那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眾隨侍左右。 有一天,已到了吃飯的時候了。佛陀穿上袈裟拿著飯缽,帶領著弟子們走進舍衛城去乞食。不分貧富不分貴賤,挨家挨戶地托缽,乞食後,回到給孤獨園中。吃過飯後,佛陀將衣、缽收拾好,洗凈了雙足,鋪好座位便盤腿靜坐

  講話

  這一分所講的是佛陀演說般若法會因緣。從如是我聞到佛陀入舍衛大城乞食……洗足已,敷座而坐。看起來和一般人一樣的去來行住、穿衣吃飯,日用家常生活無異,為什麼卻以此經文來揭開甚深般若一會的序幕呢?我分四點分別講說它的內涵和意趣! 這四點是了解啟建「金剛法會因緣的眼目,也是般若妙用無窮的流露。經典上說:「見因緣法,即見佛。」若能由此信解法會因緣,那麼入般若室,得般若珍寶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一、六成就的重要

  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就像世間的人事物成就,其中的每一個因緣都不可或缺。比如:一個人的成長,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這過程必須有父母養護、師長教導,乃至各行各業供應衣食住行的因緣等等,一個人才可能平安健康的長大。自然界的花草樹木也是一樣,要具足土壤、空氣、養份、露水等因緣條件才可以從一粒種子長成綠蔭遮天的大樹。因此世間的人事物都離不開彼此因緣依存的成就,更何況出世間佛法呢?世尊每每在宣講法音妙諦時,首先必須具備六種因緣成就,哪六種成就?

  信成就──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已經建立了。(如是)

  聞成就──大眾都已具備聞法的福德資糧。(我聞)

  時成就──講說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一時)

  主成就──說法主正歡喜地演說妙法。(佛)

  處成就──法會地點非常的合適。(舍衛只樹給孤獨園)

  眾成就──聞法的信眾都集合到齊。(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啟建一場法會,必須有六種因緣成就宇宙間無一事無一物是違背因緣法則,而可以單一的存在。《長阿含經》吹法螺的故事,可以引喻因緣和合的關係

  很久以前,有一國家,那裡的人從沒有聽過法螺的聲音有一天,一個善於吹法螺的年輕人,來到這個國家走到一個村落里,拿起法螺吹了三聲,然後把法螺放在地上,村莊里的男男女女聽到這個聲音,都十分驚奇,紛紛跑來問這個年輕人:「你吹的是什麼音樂,怎麼如此婉轉悅耳啊?」年輕人指著法螺回答:「是這個東西發出來的出聲音。」村民們用手碰觸法螺說「喂!你可以再發出聲音來嗎?」法螺卻默然不響。年輕人拿起法螺吹了三聲,空中又再度回蕩美妙的音聲村民們才恍然大悟:「優美悅耳的聲音,並非是法螺的力量,必須要有手、嘴、氣彼此合作,法螺才能發出聲音!」

  二、如是我聞的我

  佛法諸多的經論都講「無我」,也都一再強調「我」是煩惱的根源。為什麼佛經里卻都要安置一句「如是我聞」的「我」呢?佛經里的我,指的是阿難尊者,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弟子?因為佛陀入滅之際,曾對多聞第一的阿難囑咐,經藏之卷首必須置有「如是我聞」,以區別外道經典。另外,在佛陀滅度後,七葉窟結集經典阿難因為平生侍佛不離,因此大眾公推他登座誦出佛陀曾經說的經文。由於阿難尊者多聞又兼慧解,所以佛經之卷首都有「如是我聞」,表示是阿難聽聞佛陀親口所說的。

  這是事相上的「我」,指的是阿難尊者,但在一真如理體上,不過是隨順世諦,假立賓主。我聞,主要是令眾生啟發信心,顯示般若實相。

  為了進一步闡釋眾生假象為「有我」,繼而產生愚痴知見,《雜譬喻經》瓮中影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一點警醒的作用

  有一對新婚的夫婦感情十分恩愛有一天,丈夫妻子說:「你到廚房去拿些葡萄酒,我們一起來享用。」妻子到了廚房,打開酒瓮,瞧見自己的身影映在酒瓮里,以為丈夫另有其他的女人,便氣呼呼的回到屋裡,指著丈夫說:「你這個沒心肝的人你把女人藏在酒瓮里,還娶我做什麼?丈夫不明所以,跑到廚房去探個究竟,也打開酒瓮,看見自己的身影,生氣他的妻子,竟然敢在酒瓮里私藏一個男子兩個人彼此相互指責,怒罵對方的不忠。

  這時候,有一出家人,恰好來到他的家裡,問明夫妻倆人爭執的原因出家帶著他們到廚房裡說道:「我幫你們把瓮中的人趕出去。」出家人就石頭砸碎了酒瓮,一切男女都不見了。這時候,夫妻人才明白自己的愚痴,把瓮中影像誤認為是實有的。

  三、一時師資合會

  佛經里一概沒有交代講經的年月日,都用「一時」來交代。為什麼佛陀不明確表明時間?因為所謂的時間概念不過是緣於眾生業感果報不同。例如:地球上每一個國家時間都不一樣,台灣時間是下午一點鍾,美國已經是凌晨了。一個地球因為地域不同,就有「時差」的分別,更何況佛經里的「十法界」的時空,又哪裡能用娑婆世界時間涵蓋得了?

  佛經的「一時」泯除眾生對有限時空觀念。在諸法平等性中,只要我們和佛陀能師資合會,雖然只是「一時」感應,在法性里卻是亘古無窮的受用。

  四、生活即是六度

  金剛經的第一分,主要敘述佛陀著衣持缽、次第乞食、洗足敷座等等日用尋常事。已經覺悟佛陀具足六種神通,為什麼還要穿衣吃飯?吾人若欲信解《金剛經》,受持金剛經》,圓滿金剛經》,要能會得佛陀這一般若風光,要能明白般若無二般,一切現成而已。

  唐朝有一位慧海禪師,初次參訪馬祖道一禪師

  馬祖道一問:「你來我這里,有什麼事嗎?」

  慧海回答道:「我是為求佛法而來。」

  馬祖道一說:「我這里連一物也沒有,你跑來這里求什麼佛法?你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哪裡有什麼佛法可求?」

  慧海無奈的問說:「那麼請問禪師,什麼是慧海的自家寶藏?哪個是慧海的本來面目?」

  馬祖道一說:「現在問我的那個當下即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全無欠缺,你何苦向外覓求?」

  佛陀於《金剛經》中示現的日用行住生活,旨要吾人打開昏蒙的心眼,在穿街過巷,覓食求衣,當下那個即是,因為生活即是六度六度要在人間生活展現般若光明

  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足敷座完成五種波羅蜜。這些呈現於外的日常形相,是般若的「相」,也都是般若的「體」流露的,應用於生活行住坐卧則是般若妙用

  六度般若為導,修行般若為炬,佛陀示現這段般若放光六度生活,沒有扭捏作怪的展現神通,是要我們自己往內心去覓求。如何過一個「放光」的般若生活,打破內在的黑闇執迷,而不是去依靠上師的灌頂加持;也不是求聖水符咒就能消災免難。《地藏經》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諸佛菩薩成就度化的志業,是謙卑如地,含笑親手布施

  般若是光,光是沒有染污清凈自在的。放光不是諸佛菩薩才有的,只要在生活里,我們說柔軟的愛語,不也是口裡放光?能親手為別人服務勞動,不也是手掌放光?對於他人的輕賤垢穢能含容不二,這難道不是通身放光嗎?《楞伽經》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這一不生即是般若放光生活。 如何有般若,如何能開悟見性,別人代替你不得!我引用「不能代替」這則公案,做這一分的結語。

  道謙禪師好友宗圓結伴行腳參學,途中宗圓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睏,三番兩次的鬧著要回去。

  道謙就安慰他說:「我們發心來參學,現在半途而廢實在可惜。我知道你很倦累,那麼從今以後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勞,只是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宗圓問道:「哪五件事呢?」

  道謙笑答:「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道謙的話,宗圓終於領悟,這一切是代替不得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