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佛教自稱宗教是「宗門」和「教下」,萬萬不能夠誤會

「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不重經教,謂之宗下,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者,謂之教下,此佛家自稱宗教也。」這是先說明佛法修學法門無量無邊,像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經典上佛常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說修行方法途徑之多。但是再多的法門,不外乎宗跟教兩大類,佛家稱為宗門、教下,這是佛教自己稱宗教的意思,跟我們現在一觀念當中的宗教完全不相干,這個諸位要知道。宗門是特別指佛門裡頭禪宗這一派,除禪宗之外,在中國古時候十大宗派當中,其餘的九宗都叫做教下。所以宗門單單指禪宗。為什麼這樣分?因為禪宗跟其他宗的教學有個很大的差別,就是下手不一樣,但是諸位要曉得歸宿相同,殊途同歸。因此則說宗教不二,因為它的方向是一致的、目標是一致的,手段不一樣。

宗門的修學是以自悟心性為主,這是禪宗達摩祖師中國來所傳,它標榜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在大乘確實是頓教,成就非常快速,不必按部就班,要用現代教育裡面的名詞來說,這是天才班,不是普通班,因此它不重經教。可是諸位要曉得,它不是不要經教,而是不在經教里去下功夫,只掌握到綱領。六祖惠能是個很好例子,他在這部經里只抓住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抓住了綱領,枝枝葉葉統統不管,都不理會,從這個地方真的去實踐。不是說聽這兩句開悟了,我們聽的太多遍了,為什麼不開悟,人家為什麼聽了開悟,我們聽了開悟?我們聽是耳聽到了,心沒到,心裡面還是妄想分別執著,還是有住,還是不生心。所以這兩句話是聽到了,不是自己境界。他為什麼開悟?耳到心到,把佛的境界完全變成自己的境界,自己跟如來無二無別,他得到了。他一聽到無住真的就無住,像前面講的,空有、雙亦、雙非全放下。生心,生個什麼心?度一切眾生之心,他真的生心了。

所以我們凡夫看六祖在黃梅跟五祖見了一面之後,就派到槽房裡面去做苦工,這個事情只有他自己跟五祖兩個人清楚明了,別的人有一個知道。他在槽房裡八個月,做的什麼?修行、實踐,真正契入無住生心。他在那個裡面修的是波羅蜜,六波羅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波羅蜜就是菩薩萬行。所以人家是在生活當中活活潑潑的顯示出來,一般人做不到。這是宗門的教學,是非常的手段,但是一定要對上上根人,不是這種根性的人沒用處,你要用這個手段對付他,那就太殘忍了,那是不應該。所以,教學要觀機施教,要看他程度,六祖是這樣的根性,五祖用這種方法教他就好像這個世間教學,老師觀察這些學生學生程度不一樣,根性不相同,還有生活環境背景不一樣,都要了解、都要清楚。然後教導的方法原則就恰恰好適合,教的人很輕鬆,學習的人很愉快,那才能成就不懂得觀機就沒有法子教人。

所以宗門的班是天才班,這是惠能大師在《壇經》里講得很清楚,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中以下都不是他教學的對象,他的對象是上上根人。什麼樣的人才是上上根人?妄想少、煩惱輕,這就是上上根人。他本來妄想就很少,煩惱就很輕,這個方法很好,一點他就能悟入;如果對於一個煩惱重、妄想的人,這個方法一點效果都沒有,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所以禪門接引的人古時候跟現在不相同,古時候禪德真的是知識、好老師你不是這個根性的人他不要你,他會介紹你到別的地方去。這正是所謂「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看你在我這里不適合,我這里錄取的標准不適合;比這個標准低的,別的地方有,他可以介紹你到其他的地方去。這就是真正的善知識

教下入門方法就不一樣,它接引的是中下根性;換句話說,上中下根性都有,都行,不像宗門,專接上上根人。它「依文字,起觀照」,文字經典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教科書,由淺而深,由小而大,循序漸進,這樣來開班教學,好像從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順序漸進,這是教下所說的,教下的方法。依照經典所講的原理、原則起觀照,要用功去實行,漸漸的證實相。宗門是自悟心性就是證實相,它下手目標就定在此地,所謂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證實相,見性就是生實相。這是說兩種教學,手段不一樣,佛教自稱宗教是這個意思,萬萬不能夠誤會。

摘自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三集) 1995/0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03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