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第三十一願 國土清凈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第三十一願 國土清凈

  設我得佛,國土清凈,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頌曰

  彼國現是實報土 互見十方如天珠

  亦如明鏡睹面像 自界他方便無礙

  一、列諸願名

  此願諸師所立之願名有八:國土光色徹照願(義寂);國土清凈願(了慧、禮阿、慧雲、性海、月珠、深厲、觀徹、道隱);凈如明鏡照見十方願(智光、良源);徹見十方願(真源);形色功德願(璟興);土如明鏡願(靜照);國土嚴凈願(法位、玄一);得見十方願(法然)。今從禮阿法師,採用「國土清凈願」之名

  二、願成就

  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盪,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間入,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凈庄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

  三、同部異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若我成佛國土光凈,遍無與等,徹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如明鏡中現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菩提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漢譯):闕此願文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譯):闕此願文

  《大乘無量壽庄嚴經》(宋譯):

  世尊我得菩提正覺已,所居佛剎,廣博嚴凈,光瑩如鏡,悉能照見無量無邊一切佛剎,眾生睹者,生希有心,不久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同類異經

  《悲華經》第二十五願:

  世界常有凈妙光明,悉令他方無量佛土,種種庄嚴而於中現。

  《大悲分陀利經》第二十五願:

  願佛土明凈,周匝過數庄嚴佛土,於其中現。

  五、顯明願意

  上雖誓國土不可思議萬物嚴凈,然超勝諸佛之義未彰,故今興此願,誓統攝十方。

  法藏菩薩何故立發此願?蓋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或有佛土,以瓦礫為所依,以土石為邦域,國界分部,山河隔障,土田逼隘,宮觀迫迮;凡夫肉眼,不見障外,二乘天眼,唯睹大千;況他方佛剎,志求路塞,凈穢界別,心眼望絕,不能知見

  是故法藏菩薩,愍諸眾生,但踏土而不見牆外,乃自修法界無礙,回與眾生,而發此願言:「我國土清凈,廣博嚴凈,十方世界,皆於中現,若不然者,不成菩提。」

  彼土庄嚴微妙清凈,無一點暇穢,瑩徹無礙,猶如明鏡皎潔,故納十方世界之影,而似自睹面像;十方凈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此皆從如來清凈智慧而建立故,皆是此願之功也。

  六、釋疑通妨

  問:此願鏡喻與下見諸佛土願同喻,有何差別?

  答:下願約菩薩欲見,此願約自然國德。又下願隨所有別相,見之狹也;此願約土界廣大,見之寬也。又下願含容,此願普取。雖取喻同,其義各別。

  問:何故以鏡為喻?

  答:夫以鏡之為德也,體圓光凈,處高台,影含萬象無心而不將不迎,應而不藏,近遠遍攝,凈穢無憎愛,長短普包,小大無棄物,以之可喻,況如來智慧身土如圓鏡影,以可比類真實報土。十方剎海,卷懷無餘,凈穢粗妙,如鏡中像,何取捨欣厭之有哉!然諸眾生鏡心本凈,物境成有,由是惑業襲習,報應昭著,故我法藏大士,愍物垢心,為發清凈願,成就光明身,建立如鏡國,巧設方便,在西標方,立相住心,以名引物。

  七、願文略解

  「國土清凈」者,彼土庄嚴,皆有光明,十方國土,如在於中,故雲清凈。《往生論注》雲:「此庄嚴事,如凈明鏡,十方國土,凈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

  「皆悉照見」者,此有二意:約能照:謂廣略相入,巨細無礙,故彼土依報中,一塵一葉,皆悉影照十方剎界,故雲皆悉。約所照:謂十方剎土,國界無邊,皆能照現,無有不照之土,故名皆悉。

  「十方一切無量無數」者,此舉所照之世界。十方約方處,普及為一,盡際為切,無有限量,故名無量;無有算數,故名無數。

  「不可思議」者,所詮諸佛世界,無量無邊形相,出過言語思慮,故雲不可思議

  「諸佛世界」者,所照之土,該通凈穢,寶樹觀雲:「是寶蓋中映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又觀音觀雲:「觀世音菩薩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又勢至觀雲:「大勢菩薩寶冠中,十方諸佛凈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又真身觀雲:「無量壽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猶如明鏡」者,以喻彰顯,明鏡國土清凈,普見十方世界喻見面像。《華嚴經》、《十住斷結經》、《大寶積經》、《正法念經》,皆有鏡像之喻。

  八、白話淺釋

  如果我法藏成佛時,我的國土清凈無穢,其光明照徹十方無量諸佛世界,猶如明凈鏡子,可清楚看見面像,若不能如此,我就不正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