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審察自心 邪與正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心願的差別之相在我業力凡夫層面,真的是千差萬別。而且凡夫有一種作偽的劣根性,表現出來的,跟他真實狀態,往往有偌大的距離,甚至恰好相反。所以這些,沒有明眼善知識給我們清晰地點明,我們可能都是懵的,別說對他人的發心相狀不了解,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發心的相狀,都是懵的,自欺欺人。

  所以,凈業行人發心發願差別之相是很多的,如果不加以一 一的指陳,那就難於選擇,難於趣向。所以在這里,為現前大眾「略而言之」,概略地去指陳,描述一下。

  首先來看邪正一對。首先談發的邪心世間有一修行人,這里不是指信佛的,是指四眾弟子,已經信佛了,已經開始修行了,就叫行人他也學佛開始,「一向修行」,或者是發心大就出家了,世緣還未了,他也居家修行了,包括四眾弟子

  他修行 「不究自心,但知外務」。如果這兩句話用在世間人身上,倒是很正常,本身我們的心都是往五欲六塵裡面跑的,六入,產生六識。所以,為什麼我們眾生活得這么累,他都是往外跑的,很少迴光返照

  那修行佛法佛法是什麼?就是心法心法是什麼?就回歸到我們的自性本源,妙明真心。所以,無論是止觀方法,參究的方法念佛方法都是要究我們自性的妙明本心的,這才是一個修行人的正路。

  就像楞嚴經》講的,要反聞聞自性。原來我們的耳根都是聞外面的聲塵,現在要旋轉倒聞機,反聞聞自性,不是聞外面的聲塵,要反過來聞自己能聞之性。這個能聞之性是什麼呢?就是具足圓通常,就是那個堅固本心不生不滅的。你用這個不生滅的聞性,去不斷地向內聞,斷六結,證三空,寂滅現前,才能證到圓通常的佛性。所以,一定要反聞,一定要反念,一定要叩己而參,這就是自心,己躬下事。

  但是這一類人,他不是參究自己的心,他只是還是往外面去走,只知外務,到外面去做一些事務,所謂去幹事業去了。那到外面去干那些無論是佛事還是世間的事務,這裡面動機就很復雜了。

  這里就提出有四種動機。或者他是「求利養」。利養,想得更多的物質上、財物上的回報。所以為什麼經懺佛事那麼興隆啊?為什麼在商品浪潮當中,很多寺院要搞商業,跟商家、跟政府合起來搞?這都是在求利養。於是一天到晚忙得腳跟不能著地,讓他坐禪、誦經、念佛,沒有時間。南方的有些人都把寺院住持直接稱為老闆,掛這個牌位多少錢?然後就討價還價。這都屬於利養的范圍。

  「或好名聞」。有一修行人,他可能對利養、財物感興趣,但是他對於知名度感興趣,希望來點新聞報道,希望自己在鏡頭面前多亮點相,希望有更多人知道他,好名。

  還有一種是貪求現世的五欲快樂。五欲,一般就是財色名食睡,或者叫色聲香味觸。現世間,他以修行人的面目,尤其有些出家人可能得點供養了,於是一定要穿好衣服,吃好的飲食,住好的房子手錶都得名牌的,車子也是豪華的。這都屬於貪求世間的欲樂。

  還有一修行人,他可能對前面三種貪欲比較薄一點,但是他來世得好的果報今生是一個女人,通過修行,下輩子能不能變成個男人?今生好像沒有當過官,通過修行實踐,下輩子能不能當個官?今生人道,能不能下輩子生到天上去?這是貪未來世的人福報

  這簡單舉出四種。省庵大師目光很犀利,好像都是講現代的修行人。

  還有一些附法外道那他們就更明顯了。只要不是正法的,他是不開名聞利養,離不開現世和未來的享樂的,他是不開慾望的,這一定是邪的。所以,這樣的發心,就是邪。一針見血。

  相對應的,什麼叫正呢?就是修行動機,不是為了利養、名聞。一旦他求名聞利養,他一定是要頻繁交往的,要搞各種關係的,要一天到晚腦筋,要跟這個合作、那個合作的。但一個修行人真的是求名聞利養,他就能淡泊下來,他就能靜下來,淡泊才能明志。他能不求今世來世的五欲快樂,他就能少欲知足。一個修行人,還要穿那麼好的衣服幹嘛呀?還要吃那些營養品幹嘛呀?他就能夠把慾望降低。

  實際上,真正向內心去走,他的慾望一定會低下來,他一定會過簡單生活。而且他在簡單生活當中,他怡然自得,他很快樂他有法喜,他安貧守道,這叫少欲知足知足就常樂。他把一切現世的這些福報,都布施眾生,自己過簡朴的生活

  他這種修行,他的動機是什麼?「唯」,就是唯一,唯獨,就是為了生死。後面會談到生死輪迴之苦,痛念生死無常這一生、這一世得到人身,非常難得,聞到凈土法門,也難上之難,那一定要抓住今生機會今生一定要了生死輪迴的問題,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為了證得無上菩提。所以,在他的念頭當中,就是唯一的這件事情,唯了生死,唯證菩提這就叫好心出家,不是出兩扇門的家,是出煩惱之家,是出三界之家,這才叫真出家人

  如果一個居士也能這樣做,實際上就像維摩詰居士在《維摩詰經》裡面講的,就已經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就已經是真出家了。這樣的發心就叫正。

  所以,這都是一面法鏡了,法性的鏡子,我們要照一照,我的發心是邪的發心,還是正的發心。如果原來比較邪的話,馬上要把它正過來,修行是為了生死,為了成佛道,沒有第二樁事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