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功德,都應該有前行發心殊勝。要發什麼樣的心呢?要發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菩提心,我們所做的一切都無法成為菩提果的因。菩提心分很多種,有勝義菩提心,也有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一地以上的菩薩的發心,世俗菩提心是一地以下的菩薩的發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屬於世俗菩提心。
願菩提心要具足兩個條件:一個是為了度化三界六道一切父母眾生;一是發自內心地渴望修持成佛,下決心要修持成佛。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對眾生的悲心一定要強烈;一個是對眾生的悲心是平等的,面對的是法界所有的眾生。為了某某眾生,或者為了一部分眾生想修持成佛,都不屬於菩提心。
雖然是為了一切眾生,但是去修行的時候,還是要從自己身邊這些有緣分的眾生做起,先把與自己最有緣分的眾生度好,然後再慢慢擴大範圍。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不是不要家,也不是不要照顧這些家人,我們更需要家,更需要照顧這些家人。把家裡的事做好,為家人做家務,都是發菩提心,都是行菩薩道。
這些家人是與我們最有緣分的眾生,最需要我們的眾生,也屬於是我們的冤親債主,我們應該先度化這些眾生。今生今世的父母、兒女跟我們有特殊的緣分,在一個環境里,互相都會受一些影響。我們做不好的話,很容易傷害這些眾生;我們做好了,很容易利益這些眾生。好好關心、照顧家人,沒有私心,不求回報地去付出,不可能不感動人心,不可能感化不了他們。
我們以前對他們也關心,也照顧,也付出,但是都是自私的,都是因為是我的——我的家人,我的兒女,我的親朋,我的好友。這都是一種私心。我們現在發心了,因為他們是眾生,是與我們最有緣分的眾生,最需要我們的眾生,所以才去關心、照顧他們。這樣發心,念就變了,就轉了。我們這樣關心他們,照顧他們,為他們付出,這也是一種菩薩行。(達真堪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