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金剛經》|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上)

  金剛經 第13品上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上)白話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譯文:

  這時候,須菩提請示佛陀說道:「佛陀!這部經應當如何稱呼呢?我們應當如何信受奉持?」

  佛陀告訴須菩提:「這部經的名字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真如法性如金剛之堅固猛利,不為物所摧毀,以此名稱,你應當奉持。為什麼呢?須菩提!佛陀所說般若波羅蜜,為令眾生迷途知返,離苦得樂,因此立此假名,隨應眾生機緣說法,其實並非有般若可以取著。只因為法本無說,心亦無名。」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如來所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如來無所說法。」

  「須菩提!你以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塵,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佛陀!」

  「須菩提!這些微塵,畢竟也只是因緣聚合的假相,所以如來說這些微塵,不是具有真實體微塵,只是假名叫做微塵而已。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緣成則聚,緣盡則滅,空無自性,不是真實不變的,只是假名世界而已。」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可不可以從三十二相上見到如來呢?」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從三十二相上見如來真實面目。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三十二相。應身為度化眾生而出現的因緣假相。所以,不是如來真實法身理體,只是假名為三十二相而已。」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恆河沙數的身命來布施;又有人只從這部經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經中的四句偈而已,並且為他人解說,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福德遠勝過用身命布施的人。」

  講話

  第十二分已校量財施與法施的功德,此分以校量內身施和法施的功德。前分佛陀已表明,受持般若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尊最貴,凡有經典所在之處,如佛塔廟的崇高,應受一切世間天人等眾恭敬供養,足見受持般若者為第一尊貴,傳布般若經典處處,即有佛分身千萬億。   第十三分顯明如法受持般若的第一義諦,佛陀以假、空、真三句,涵蓋大藏之精要,雖立三名,究竟一心。此三句如:   如來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來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在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我以四點來說明。   須菩提尊者已理解般若的無上尊貴,為令後世眾生也能蒙受般若的法益,廣為流通,因此請問佛陀,此經應立何名?如何奉持?此分緣由須菩提自受用般若功德,而發起利他的悲心,冀使法寶流通於後末世。

  一、三世諸佛同證般若

  經文中,佛陀告訴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等奉持。佛陀立名之義,謂此經是離相無住之用,取此金剛喻之,以金剛之堅利,觸有,則有壞;觸空,則空銷;觸著中道,則百雜碎。言此經之真義,為掃諸法,纖埃不留。

  真正奉持者,能奉事離相無住此義,即胸中不沾染半塵。《大乘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大慧!菩薩摩訶薩,依諸聖教,無有分別,獨處閑靜,觀察自覺。不由他悟,離分別見,上升升進,入如來地。如是修行,是自證聖智行相。

  佛陀取金剛最堅最利之喻,申明吾人本有金剛般若寶,能壞八萬四千煩惱,而不被諸魔軍所摧伏。此金剛般若之性德,現前人人具足,三世諸佛,歷劫修行,全用此心成道降魔,同證般若無量無邊功德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此三句表法界三觀

  理事無礙觀──即佛說般若波羅蜜。謂吾人迷失凈心,背涅槃生死路,於貪瞋痴境上,枉受業風飄零,佛為破愚痴,特明示般若教。此依理成事,事能顯理,即文字般若,顯解脫德也。能除世間我執為我空智也。

  真空法界觀──為即非般若波羅蜜知法本無說,以會色歸空,泯絕無寄,謂觀照般若,以顯般若德也。能除世間法執,為法空智也。

  周遍含攝觀──即是般若波羅蜜。謂理如事,事如理,事理兼融無礙。知法無名無說,雖然如是,不妨向無說中示教,於無名處而安假名,即實相般若,以顯法身德也。能除一切權乘法及非法執,為俱空智也。

  此三句,雖然立有三名,唯是一心融攝,舉一即三,言三即一。吾人若能領會三句,即解本經之眼目,與三世諸佛朝夕眠起。

  雖言金剛般若之寶,人人有份,亦仗境緣福慧雙修佛陀證悟般若性德,皆從累劫難捨能舍,難忍能忍,難修能修,難行能行,百種積福求慧而來佛陀示教在人間,佛的法身寂然無為,有為的色身,也向我們演說諸行無常真理

  憍薩彌羅國的波斯匿王,曾經向佛陀請教:

  「佛陀!您的功德巍巍,成就三十二相庄嚴這是天上人間所沒有的,但是為什麼您在傳播真理的生涯中,卻免不了有災難和迫害?」

  佛陀答道:「大王!諸佛如來的永恆之身是法身,為度眾生,才應現這些災害,那些傷足、背痛、患病、毀謗、瞋罵等等,乃至涅槃後,舍利分塔供養都是方便善巧的設教。令一切眾生知業報不失,能生起怖畏的心,斷一切念,修一切善,不去貪戀如焰如影如幻如夢的有為色身,發起大心探求無量壽命法身。」

  佛陀用一生有為的色身,向吾人呈現世間無常苦空的法則,要人人向般若性中求,同證三世諸佛,那個不被水火劫風毀壞,亘古永存的慧命法身

  三世諸佛同證般若,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者,皆能解「無」的妙用,以繫心為念,六根為用,眼不見恩怨榮辱,耳不聞稱譽贊毀,鼻不嗅愛憎親仇,舌不嘗憂悲苦樂,身不住生老病死,意不在寒暑揀擇。六根門頭不生幻影重重,即入般若圓通妙用

  有一天,梁武帝禮請傅大士講解《金剛經》。大士升座後,戒尺拍案一聲,就下座了。梁武帝在一旁,不知所以。

  寶志和尚問他:「陛下,聽得懂嗎?」

  武帝回答:「我如墮五里霧中,不知方向。」

  寶志和尚說:「《金剛經》本無言說,大士剛剛已為陛下道盡金剛的玄奧了。」

  二、世界微塵因緣和合

  佛陀舉三千大千世乃為微塵所和合而成微塵系為假法,那麼用微塵集成的世界亦無自性,悉假因緣佛陀微塵世界,破凡夫二乘妄想分別的我法執。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依執,盪除於依報之妄執,佛果圓凈之依報,方能皎然映現。《華嚴經》說:

  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一切眾生,外此而別有世界耶?悟者處此,迷者亦處之。悟者,清凈心也,即清凈世界;迷者,塵垢心,即微塵世界也。

  諸微塵眾生妄念煩惱客塵,障蔽凈性。傅大士頌:

  積塵成世界,折界作微塵;

  界喻人天界,塵為有漏因。

  塵因因不實,果界果非真;

  果因知是幻,迷遙自在人。

  諸微塵眾生妄想分別;非微塵即是一念悟來,轉為妙用,前念後念湛然清明;不住清凈,是名微塵。若無妄念即佛世界,一生妄執即落眾生界。前念清凈,即非世界,後念不住清凈,是名世界

  佛陀眾生依報止處,言微塵世界原無自性,乃因緣生法,以不廢假名,故設立微塵世界之名。此三句含有假諦、空諦、真諦之義

  假諦:諸微塵世界也;塵界無實性,四大假和所成。

  空諦:非微塵世界也;掃去塵界假有之我法二執,即凈除心垢。

  真諦:是名微塵世界也。知塵界之虛妄,但不滯於清凈之有,如諸佛不住空有,起無量神通大用

  以前,有一國王,偶然聽到彈琴的音樂,十分陶醉,就詢問侍臣:「這是什麼聲音,實在是可愛曼妙呀!你去把這琴聲取來給我。」大臣立即把琴帶來,告訴國王道:「剛剛的可愛美妙的音樂,是這把琴所發出來的。」國王告訴大臣:「我不是要這把琴,我要的是能令人心馳神怡的美聲。」大臣回答:「這把琴,是種種所成,謂有柄、有槽、有絃、有皮等,還須有善巧的樂人彈奏,如此眾多因緣乃成音聲大王!美妙的樂音是因緣的假合,先前的聲音,瞬間盡滅,已成過去,未成就聲音,尚待因緣的會合,我無法為大王取得幻聚的聲音。」

  微塵世界就像琴聲虛幻五蘊,令世人耽湎沉溺,不知諸法無常,一切諸法假合不實的真理眾生依著五欲塵勞而住,諸佛的住處在哪裡呢?

  以虛空為座,以法界為床;

  以菩提為門,以空慧為室。

  佛陀當年於金剛座上悟道,只是一句:「奇哉!奇哉!山河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本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我們的妄念微塵煩惱結習積成世界無常不知,出離不知,無我不知,因緣果報不知。種種的微塵世界所成的五蘊幻象讓我們如盲若聾,覷見不到親娘面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