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虛法師:《楞嚴經》講記(43) 你的心在天邊

  你的心在天邊

  下面我們來看看另一種不靠譜。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其實有時候我是挺佩服阿難尊者的,他那麼一個天資絕頂的再來人,一個大菩薩化身,為了啟迪我們這些後世的笨蛋,為了配合佛陀演戲,他老人家卻偏偏要扮成比我們還笨的樣子,這真是難為他了。

  這里講,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破斥之後,他並沒有「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並沒有表現出那種傳說中的無比的聰慧,他反而顯得很笨拙的樣子,一點點地為我們展現出「心在哪裡」的各種可能性,然後讓佛陀來逐一破除——不得不說,佛陀阿難他們師徒兩位,那個演技還真是「奧斯卡」級別的,那個苦心卻是慈悲至極!這點希望大家能了解。

  那麼這里阿難佛陀恭敬行禮,然後就稟報說:我聽聞如來的分析、如來的法音,現在我明白了,我的心原來並不在身內,而是在身外。什麼原因呢?為什麼這么說?

  阿難講到這里還打了個比方,他說:譬如一盞燈房間的裡邊點燃,那個光芒肯定是先照亮房間內部的,然後才能照亮房間的門口,最後才可以照亮房間外面的庭院,沒有說房間裡邊的燈光是先照亮外邊,卻不能照亮內部的,反之亦然。這個道理很好懂吧?是常識,很簡單。那麼,一切眾生之所以看不見身體的內部,只能看見身體外面的世界,那是因為這個心其實並不在身內,而是在身外

  就像盞燈光其實並不是在房間之內,而是在房間之外,所以才不能照亮屋裡,只能照亮屋外——這個道理是那麼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毫無疑惑之處。所以我認為「心在身外」,這應該是很符合實際、很符合道理的,就像佛陀曾經講過的那些了義經典一樣,不容置疑,並非虛妄。那麼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阿難同學的邏輯很強悍,他還佛陀的了義經典也綁在了一起,認為自己說的應該就是真理了,他的推理似乎也挺像那麼回事兒,咋一聽沒毛病,但你們聽了覺得有毛病嗎?所謂「心在身外」,這個心在身外有多「外」?具體在身外的哪裡?外到天邊算不算「外」?那麼多眾生心如都是身外都在天邊,那麼它們是有交集還是沒有交集的?具體的分界線在哪裡?

  所以都不佛陀出手,我們稍微依理反推深想一下,就可以知道阿難的邏輯思維有很多漏洞了,根本經不起任何的推敲。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佛陀慈悲時就表現在他的耐心和細心上,再蠢的問題他老人家都會循循善誘,不像俺們,有時候碰到一些蠢人就會忍不住想開罵了,這點其實很不好,以後師父要盡量學溫柔些,這樣或許能變得白點兒。

  那麼這里佛陀就向阿難提了一個問題,在講理、破斥之前,就先提了一個問題佛陀說:在座的這么多比丘都是剛剛跟隨著我,從王城之中托缽乞食回來的,我也已經在王宮中用過了齋飯阿難,現在依你的觀察,這么多的比丘,如果只有一個人吃了齋飯,那麼能讓所有的人都飽肚子嗎?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眾飽。」阿難就回答說:這是不可能的,世尊!何以故?因為這些比丘,雖然都是已經證得羅漢果的聖者,但是他都是各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體、不同的性命,所以怎麼可能一人吃飽,大家就都飽了呢?如果這樣也行,那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餓死的人了。

  所以講起道理阿難都懂,但他就是不會把這些相關聯的道理圓融貫通,不會拿來反思反省反問自己,甚至拿來自我否定,否則他可能早就開悟徹悟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了。

  佛陀在這里實際上是「點」了阿難尊者一下,提醒他各不相關的那些人事物,是不可能互相替代的,不可能「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除非全家只有一個人,除非「一切是一」,是不是這樣?

  所以佛陀接著就給阿難同學做了詳細分析,佛陀的這種邏輯推論、因明思辨的方式,就是傳說中的「正思維」了,希望大家最好都能盡快地學會它、掌握它,這樣以後只要別人一開口,你們一聽就能立刻知道別人說的是對是錯、錯在哪裡、該怎樣反駁和引導?你們就會清清楚楚的。萬一再碰到什麼邪師邪人,你們就可以把對方駁得、批得體無完膚,知道嗎?就可以把對方批駁得體無完膚,依法護法的同時,還能很暢快的爽一把,那種明知對方有錯卻張口結舌說不清楚的郁悶感和憋屈感,從此就可以一去不復返了。

  這應該是好事哈,是不是很興奮、很期待啊?呵呵,師父只是逗逗你們而已,別當真哈。

  下面,「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這是講,佛陀就告訴阿難說:如果你這個能夠覺了知見的心,確確實實是在身外的話,那麼身心就應該是互相分離的,身心之間各自有別、各不相干,那麼這個心所能感知到的,身體就肯定不能覺察,反之這個身體感覺到的,那個心就不應該能夠了知,因為「心在身外」,身心是分離的。這個道理能理解嗎?不難懂吧?

  就像佛陀之前提示阿難的,那麼多比丘羅漢,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各自不同、各自分離的,所以各有各的感受,不可能互相混淆、替代,這個道理應該很好懂、不難懂。

  接著佛陀就繼續問阿難我現在給你展示如來的「兜羅綿手」(佛陀的這個手掌非常的寬厚修長,皮膚細膩發光,微妙香潔,還有香味,而且柔軟如棉,所以叫做「兜羅綿手」,不是什麼「化骨綿掌」),你眼睛當下看到的時候,你的心是不是就已經同時分別了知了?阿難就點頭承認說:是的,世尊。我眼睛看到的時候,心裡就已經知道這是佛手,而非別人的手。

  這時佛陀就做結論了,「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如果我們這個身心是分離的,心在身外,那麼當身體上的眼睛看見佛手的時候,外在分離的那顆心就不應該有覺知,但是現在這顆心卻能明明白白的分別了知,說明身心之間是互相感知、並沒有分離的,那麼你怎麼能說心在身外呢?所以現在就應該曉得,你所說的這個知見是完全錯誤的,「無有是處」。

  這是第二次「征心」。從佛陀最初追問阿難「唯心與目,今何所在」開始,到現在阿難已經進行了兩次回答,但是這兩次都被佛陀很輕鬆的給否定掉了。當阿難說「心在身內」的時候,佛陀就給了他一個「no」;當阿難轉過頭來說「心在身外」的時候,佛陀也還是給了他一個「no」。

  大家要注意在這兩次的分析破斥過程中佛陀從來沒有就說過「心在哪裡哪裡……」這樣肯定的答案,是不是這樣?佛陀是在不斷的「否定否定再否定」,這是什麼呢?希望大家用心,可以自己去參一參。

  (待續)

THE END